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6656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docx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析及例文分析

【优文展示】

  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

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

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体现。

可叹,教育之殇!

  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

此风不止,将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

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100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

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

第二个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

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

或愁眉苦脸或盲目高兴。

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

急功近利,不明就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的家长和孩子!

  唯分赏罚论英雄,也许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

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

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

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们?

可叹,教育之殇!

  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

不管学生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

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

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和“61”能决定的。

我们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或许只是更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更多维深厚的文化熏陶,更理性明晰的人生规划,更正确适当的一个“吻”和一个关键犯错时候的“掌印”。

明晰赏罚,不唯分论英雄,教育之殇才有可能变为教育之幸!

  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

想要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图画小儿赏与罚,应由社会明眼察。

不囿分数殇教育,喜怒哀乐皆人生”。

希望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能敲醒更多沉醉不知归路的“大家”,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天!

  【点评】

     文章长于理性,开头概述画面的内容,之后马上亮明自己的观点“唯分赏罚,教育之殇”,呼应标题,并以此统领全篇。

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多重说理论证,重点十分突出。

全文采用分论形式来行文运笔,正如作文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或理实结合,或正反对比,夹议夹叙,运用自如,手法流畅。

吻痕掌印,莫唯分数论

                  

    给我一个吻,只因考百分;给我一掌印,只因差几分。

漫画对当下教育评价唯分数论给予极大的讽刺。

考得好,家长、学生喜笑颜开,“吻痕”如花,在脸上绽开芳华;考得不好,学生、家长愁眉苦脸,“掌印”如火,在心头煎熬焦灼。

    考得好受到奖赏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得不好受到惩罚也无须指责,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关键是我们不能唯分数论,不能分分计较,不能少考两分,就暴跳如雷,如丧考妣。

其实人的成长,是以完整人格培养作为终极目标的。

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全部。

若将分数作为评价人好歹的唯一标准,那么其后果是不堪的。

    首先“唯分数论”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有好事者对近三十年的高考状元做了一个统计,竟没有一个在行业上成为领军人物。

当然不能认为都是高分低能者,但长期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如被称为神童的魏永康,考分一路领先,十三岁以高分进大学,十七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可谓一路辉煌一路歌。

可就是这样的“分数学霸”,又被“分数”所伤。

唯“分”是图的后果是,生活能力极差,社交能力不足,人格缺陷明显,竟遭校方退学。

残酷的现实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分分分,并非学生的命根”。

    其次“唯分数论”造成学生个性发展失衡。

长期片面的以分数评价学生,就像一个人刻意锻炼身体的某一个肢体,这一肢体健硕无比,可其余的孱弱萎缩,极不协调。

这就出现了智长德短,知识学习是富翁,品行修炼是乞丐。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如前不久被处极刑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学业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投毒杀害自己的同学,害人害己,让多少人嗟声长叹。

    可能有人要说,这些只不过是个例。

是的,一件揪心事件地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但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是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体到群体,唯“分”是从,自然忽视或淡化了其品行的矫正与培养。

“分”数的晕轮效应,让学习优者自小占尽先机,人们怎能不对“考分”趋之若鹜呢?

这与当下追求GDP是一个道理,当一切以GDP为重要政绩时,就自然出现了“求富不仁”,环保弱化的现象。

    总之,我们需要一定的奖惩制度,但更需要的是多元性评价,尤其是教育,尤其是对人的评价更应多元而科学。

吻痕可以有,掌印也能行,但千万不能唯分数论。

你最缺的是失意时的那个吻

曹林

看了这幅漫画,我们可能会心一笑,巴掌和亲吻映衬的现实镜像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人们或多或少在生活中都经历过这种冷暖反差。

一个作家的感慨曾激起很多人的共鸣:

我们常能原谅一贯犯错的人,却不会原谅偶犯一次错的人;从来不会向你说好话的人,偶尔一句好话会让你激动不已;惯于对你顺言顺耳说好话的人,偶尔一句恶语会让你愤怒万分。

国足偶尔胜一场球迷会为之疯狂,乒乓偶尔输一场人们会觉得天快塌下来。

所以如此,不是人有多贱,而是人性在比较半径差异下的边际心态。

我这篇文章不想谈人性的这个弱点,而想谈漫画所折射的另一个人性弱点,人们的打击和赞赏常常用反了方向,这个世界其实从来不缺得意时的赞赏和失意时的打击,最缺的是得意时让你冷静的凉水和失意时给你自信的鼓励。

得意时的赞美和失意时的打击很常见,得意时的警醒和失意时的拥抱很少见,你最缺的是得意时的那盆凉水和失意时的那个吻。

我们从漫画中看到的是,孩子考了100分,得到了亲吻赞赏,而孩子考了55分,受到了惩罚,被打了一巴掌。

――这样的奖惩方式在生活中很常见,势利的人们习惯了去给胜利者鲜花给失败者扔臭鸡蛋。

其实,一个考了满分的人,很容易滋生自大自满,忘乎所以被胜利冲昏头脑(人们在漫画中会注意到考98分被打了耳光的结果,而很少能意识到退步是因为考满分后的过度奖励),这时候他最缺的肯定不是赞誉,而是一盆冷水的警醒。

而一个考了不及格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滋生自卑和自我怀疑,他倒最需要亲吻的安慰和鼓励。

每次看体育比赛,享受比赛过程之后,最让我动容的不是胜利者在领奖台上的潇洒,而是观众向失败者致敬的掌声,是教练给输球的队员擦去伤心的泪水,是陪练亲吻失利者的情景。

胜利者永远不会缺少鲜花和掌声,而并不是每一个失利者都能获得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声鼓励。

功利主义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以成败和分数论英雄,而不是以人为中心。

崇拜胜者,胜者通吃一切,把所有的奖励和赞美都给了胜利者领先者,而去鄙视、嘲讽、打击失败者落后者。

――这种文化下,只有一个人最终成功了,他经历的磨难、失败和挫折才会被注意到并成为砺志的标本。

落寞时鼓励者寥寥,一旦哪一天成功,赞美者人满为患,那些打击者、奚落者、冷落者摇身一变,立刻以先知者的兴奋去高调地赞美成功者当年经历的苦难挫折。

人们似乎也乐于在成功和辉煌时享受鲜花掌声,听不得半点儿警醒和逆耳之言。

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当你在高处的时候,你的朋友知道你是谁;当你坠落的时候,你才知道你的朋友是谁。

――是啊,我们很多人犯的错误都是坠落时才知道自己的朋友是谁。

每个人都乐意做你得意时的祝贺者和赞美者。

在你辉煌和成功时给你拥抱亲吻的人,并不一定是你的好友,你会被这种拥抱和亲吻所包围;但在你失意的时候,给你拥抱和亲吻的人,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

在你得意的时候给你一盆冷水的人,你也要无比珍惜他们,虽然你肯定很不爱听――明明知道你不爱听,还不停跟你说,因为真正爱你。

在耳光与亲吻中与孩子渐行渐远

曹林

三七女生节的时候,有媒体调查女生最反感男生跟她们说的几句话,排在前面的是“多喝热水”、“早点睡”。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也在一些小学生中做了一个小调查,问他们最反感家长跟他们说什么,排在前面的是这几句:

“考不好看我怎么削你”、“乖考好了有奖励”、“好好听老师的话”、“你看人家孩子”。

看到我这个小调查,你未必会理解孩子为什么反感大人那几句话,看到这帽漫画,你可能就能读懂反感的含义了。

那印在脸上的、在分数映衬下的耳光与亲吻真的太刺眼了,让人心痛,很多父母就是在这些耳光与亲吻中与孩子渐行渐远。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长大了才与父母疏远了,而是在不分青红皂白只看分数的耳光和亲吻中不断疏远的。

一个经常跟孩子说“要听老师的话”的父母,多数是对孩子缺乏关心的父母,平常越没有时间陪孩子,越喜欢在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说“要听老师的话”。

一句“听老师的话”就把孩子教育推给学校和老师了,也为自己的偷懒找到了借口。

――同理,一个在孩子教育中要么是耳光要么是亲吻的父母,也是平常很少陪孩子、很少用心教育的父母。

因为缺少耐心,根本不去关心孩子在细节上的成长,而只关心分数,分数进步了就给亲吻,考试比上次考低了,立刻耳光。

因为平常很少关心孩子,一看到考了100分,立刻报复性地爱心泛滥,一个亲吻――用“亲吻”弥补平常的不关心,就像一个平常对孩子缺少陪伴的父母,特别喜欢给孩子买贵重的礼物,买一堆零食,并且毫无原则的溺爱――根本不问孩子喜不喜欢,是不是对孩子好,只不过借此表达自己的歉疚而已。

一看到考了98分,比上次低了,立刻一个耳光,因为缺乏关心,不知道什么原因考低了,报复性地表达惩罚。

你问过孩子为什么分数比上次考低了吗?

你看到的只是分数从100分降到了98分,可知不知道这次考试很难,上90分的都很少,98分仍然是最高分?

你知不知道孩子在考试前复习熬夜了,精神不好影响到了发挥?

你知不知道你上次的过度奖励给孩子很大的精神压力,反而干扰到他的正常发挥?

你知不知道,你的孩子本身自尊很强,偶尔考低了几分本就很难过,这时最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粗暴的呵斥。

一个真正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不会把一两次考试的分数看得那么重要,因为深度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会一惊一乍,不会因为一次没考好就怀疑孩子,不会因为比上次低了一两分就焦虑惊恐,对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稳定的预期和判断,并且有精细的关怀:

考低了会一边安慰一边帮着总结教训,考高了会适当鼓励并及时降温避免反施压力。

那种平常不关心孩子的父母,才会大喜大悲,只问分数不问其他,或者耳光或者亲吻。

孩子的逆反,就是在简单粗暴的耳光和亲吻中产生的。

有人谈过中国教育的几个误区很发人深思: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频的干预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从漫画中那刺眼的耳光和亲吻中能清晰出看到这种误区的痕迹。

  

别让孩子在喜怒两极中战战兢兢

王昱

得了100分,脸颊上印着一枚吻痕,得了98分,吻痕便换成了巴掌。

得55分,挨了一记耳光,擦边越过及格线,马上得到奖励之吻。

打量这幅四格漫画,我的情绪也随着人物的境遇起落波折。

掌印与唇印,其实是一组象征符号,喻指现实中的批评与表扬。

满分的吻和不及格的巴掌,其实毫不稀奇——在以成绩为命根子的逻辑中,这样的亲吻与耳光我们见得太多了。

而98分的巴掌和61分的吻,就很值得玩味了。

打给98分的巴掌上,写满了苛刻与挑剔——不能放过一丁点瑕疵,不能容忍半丝不完美,不能接受一寸的下滑。

这种挑剔往往借着严格要求之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在98分的喜人成绩面前,他们丝毫不顾扎实的知识,只目光灼灼地盯着那2分的失误,把局部的不完美放大成整体的失败,将部分的失误泛滥成整体的否定,严苛得不近人情。

而吻在61分的唇印上,则散发着随意与无原则——有了进步立马表扬,美其名曰鼓励教育、赏识文化。

看似很有亲和力,却丝毫不顾这擦边及格的成绩背后,埋藏着近四十分的知识溃疡。

丝毫不管在真正的欣喜若狂之前,还有太多级台阶要攀爬。

须注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原则都是“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增减”。

增了,即便隐忧重重,也立马表扬。

减了,哪怕依然优异,也当即训斥。

这暴露出的心理期待是,成绩只能上涨,不能下滑,这本就给人心里压下了一只沉重的包袱。

何况如此原则之下,面对成绩,孩子只能有两种结局——要么得到爱吻,要么巴掌伺候,似乎没有第三种待遇。

这是两极思维,失之极端。

在这种或喜或忧的极端标准下,孩子的情绪不免总要在波峰与波谷间迅速起落。

涨,则喜不自胜,直上云天。

落,则满心恐惧,坠入谷底。

心态如乘过山车般,难有片刻的平歇,在一喜一怒中战战兢兢。

头脑里那根关注成绩的弦儿越来越敏感,对分数的起伏越来越在意,对压中考题的捷径越来越渴切,对提高分数的投机办法越来越向往。

一边是孤灯照透窗柩、习题锥透心间的考前生活,一边是喜怒两极的考后待遇,不知这些稚嫩的躯壳里,还能盛放进多少压力。

若是真为他们好,把他们引向一片开阔的平原,在那里从容地完成知识的摄取,别再让孩子在一喜一怒中战战兢兢了。

白天不懂夜的黑

王昱

当我还是个穿着校服的高中生时,最烦这样一种人——高居着成绩单前列,分数几乎是别人可望不可即的山巅,但从他们的眉眼间捕捉不到一缕喜悦的神色。

拿到试卷,竟满腹幽怨地喃喃自语“完了完了,我又没考好”。

那副表情不像是撒谎,却很难博得半点同情。

我总嗤之以鼻地称他们为影帝,将其愁眉苦脸解读为炫耀与卖弄。

我还不太能理解这样一群人——分数低得一塌糊涂,答题纸上满是张牙舞爪的红叉。

名次都快从榜单中掉出去了,居然还喜不自胜,没有半分羞怯,扬起卷子在空中挥舞成风。

不由惊叹,真是心宽得可以!

对影帝的厌恶和对学渣的不解,始终盘旋在我心头,直到多年后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得了100分的孩子,脸上印着一枚吻痕,而得了98分,脸上却烙着一记耳光。

得了55分的孩子,被扇了一巴掌,越过了及格线,便奖励了一枚亲吻。

我倏地原谅了一切。

当我们沉浸在对学霸的仰望中时,很难想象其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隐痛。

我们觉得98分已是弥足理想,就算得不到表扬,至少不至于挨批。

但却无从知晓,当他攥着一摞高分试卷回到家里,等待他的是一对怎样的父母。

他们苛刻而挑剔,缺乏基本的心理弹性,不容许一点点不完美,对失误抱以零容忍的警惕。

而当我们带着一丝分数优越感去打量学渣,只觉得61分虽是冒险过线,背后埋藏着近四十分的知识漏洞,反躬自省还来不及,哪还顾得上欣喜若狂。

很难理解体谅他们缓慢爬行的不易,更无从想象,他们的父母不求突飞猛进的进步,倒持着一份“进一寸有一寸欢喜”的知足心态。

我们总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揣度他人的处境,对旁人的一举一动评头论足。

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感受投射其中,所有判断,皆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观点甚至想象之上。

其实转变一下视角,并不需耗费很多脑力,但我们往往不愿意离开让自己甚是舒适的思维被窝,没有耐心走进他人的悲喜。

于是,我们一边嘲笑着井底之蛙的典故,一边身体力行地演绎着各种形式的偏狭。

于是,偏见与隔膜在一次次不加克制的不解与不屑中得以强化。

于是,白天只知日光的炽热,永远不懂月光的清冷。

何以高处不胜寒

董越(北京大学)

人处于世间,恰如蜉蝣渺于沧海。

是选择做一只曳尾游鱼,乘兴而来,了然自适;还是选择做那一跃龙门的锦鲤,追求飞黄腾达的掌声与荣耀;这无非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两种人生态度。

是否大鹏就一定要一飞冲天,翔于九天之上?

是否可登高处,便要永居于高,一旦拾级而下,便要为世之不齿?

不知从何时起,“优秀“就像一种标签,一旦被贴上,就难以摘下,甚至成为一种责任。

得了一百分的孩子,成绩优异似乎就成了他的责任,稍有失误,即使仍有不错的成绩,也是被谴责的对象。

而曾经不及格的孩子,自然而然被贴上了“六十分万岁”的标签,只要刚刚及格,便会得到褒奖。

这种评价标准表面上是对”超越自我便是胜利“的摇旗呐喊,但更进一步,这样的评判是否对那些身居“高处”的人太过不公。

为何一日为高,就要终身为栖身高处而不懈努力?

为何“高处”就一定要“不胜寒”?

不得不承认这世上的偏见依旧存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虽随着各种政治活动和社会问题不断被推翻,社会秩序在不断地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往往会忽视,这社会对优秀者的偏见。

这种偏见被“能者多劳”不断地粉饰、放大,成为优秀者一定要做成大事的筹码。

社会的这种期盼使得被冠以“优秀者”标签的那类人,永远被戴着“只能得一百分”的镣铐,甚至稍有不慎,便被裹挟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

而这种偏见,却恰恰容易被期待与希望粉饰,成为高处不胜寒的元凶。

在XX搜索栏中输入“北大学生”或是“高校学生”,仅从其搜索条中自动跳出的结果,便可以看出这社会中对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偏见与恶意。

近年来的新闻噱头中,标题党屡见不鲜:

“北京大学学生军训惊现低头族”、“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毕业难找工作”、“北大博士做中学老师”、“被埋葬的北大精神”。

这些新闻报道无一不点击量数万,成为社会大众舆论的话题,“北大”、“清华”被看成是“本应有所作为的一类人”而因“卖猪肉”、“做村官”、“当老师”而被冠以没出息、浪费资源的体现,这种想法何尝不是社会的悲哀。

这对已经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成人来说,可能只是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当这种议论被尚未有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却影响深远。

当有一个孩子问你“我学习有什么用,读完北大的不还是去卖猪肉”的问题时,社会就应该反思,这些所谓的言论究竟是一些不成功的人在自我安慰,还是说这世上所有的北大人就一定要走传统的从官求仕路,来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社会只看到北大学生卖猪肉,却没有看到其公司已经做成了产业链,上市市值已达130亿元;只看到北大博士做老师,却没有看到其在边远山区桃李芬芳,收获人生价值;只看到了“军训惊现低头族”,却不知道大多数的学生是用读书来打发休息时间。

先放下人们所没看见的“后半句”而言,即使这些人没有收获后半句,“卖猪肉”、“当老师”、“就业难”是否就应该作为大学生失败的标准吗?

优秀与否的确应为社会大众的普适价值,但这样的标准是否太过表面、太过庸俗了呢?

能够拿到满分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束缚,可以拿来证明自我,而不应被用来框定未来。

这世上对高处者有过多的期待,表面上是重视,内里则是被粉饰的偏见和伤害。

人生本就是拾级而上的,期待高者的再登高峰本是无可厚非。

但人们却常常忘记路上那沟沟壑壑与岔路丛生。

究竟走什么道路才算成功,却难成定论。

说不定一味地爬高,走到末了成一处悬崖;而高者恰逢其时地下了几重台阁,也可能见到看到不为人知的美景。

你可能为他停在半山腰而止不住惋惜,却不知他已阅尽赏心乐事,获取人间千言。

 高处本应花紧簇,高处何以不胜寒。

 但求社会重抖擞,不拘一格待人才。

 

只有强者,才会被求全责备

唐维(清华大学)

 

这个世界真不公平。

我猜这个考了98分的孩子一定会这样想。

拿了61分竟会备受赞扬,考了98分却要挨一个巴掌?

这世上怎会有这样毫无道理的咄咄怪事?

可是这世上这样的怪事还真不少。

生活中似乎总有这样的例子,好人一时糊涂,便要一生背上道德污点;恶人良心发现,却莫名被颂为人性之光。

这个世界仿佛得了一种怀疑的怪病,专顾着求全责备,颠倒黑白,好像把所有好的说成了坏的,没本事的说成了有本事的才满意似的。

我们究竟是了为什么,才会对一些人如此宽容,却对另一群人如此严苛呢?

曾经有一个段子流行一时:

当四川人对一个人失望的时候,他会说什么呢?

他会说,算了,鸳鸯锅就鸳鸯锅吧。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父母对你失望的时候,他们又会说什么呢?

“挺好的,挺好的,至少,你已经及格了。

所谓美石当攻玉,朽木不可雕。

没有希望,恐怕也就不会有失望了。

倘若你把及格当作追求的目标,那61分的确够好;可如果你把100分当做自己的志向,那98分也无法令人满足。

我们之所以对98分的孩子严苛,是因为他还有可能成为强者;对61分的孩子宽容,却是因为他太弱,以至于失去了成为强者的资格。

从55分进步到61分,得到的不是赞誉,而是人们对一事无成者的怜悯。

从100分退步到98分,收获的不是责备,而是人们对功业未竟者的惋惜。

赞誉与赞誉,批评与批评,在这里,是截然不同的。

这世界上没有人会执着地要求一个只考了六十分的人再多考两分——他本来就是个弱者,及格就好了,何必斤斤计较,求全责备。

但所有人都会期待着,那个考到了九十八分的人可以更进一步,日臻完满,进而登上神坛。

所以弱者得到的,永远是“及格就好”的宽慰,而强者承受的,却是“为何没能更进一步”的指责。

强者生来就是要被批评,被诋毁的。

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要接近真理,所以不得不承受凡人殷切的期望;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要接近至善,所以不得不忍受世人灼热的目光。

他们要忍受着世人的苛刻与不解,才能在通向真理与至善的道路上前进小小的一步,而这一切只因为,他们是强者。

这个世界其实非常公平,那些尖酸的批判与苛刻的指责,其实是对强者最好的赞赏。

只有一个人立于世界之巅,才有可能被人指指点点,而那些水坑里的蛆虫,的确活得怡然,可是又有谁会关心他们的命运呢?

能忍受多少诋毁,就能承受多少赞美。

宽慰的话语其实比尖酸的批评更加难忍,平庸地死去其实比力战而亡更需要勇气。

伟大永远伴随着挑剔与严苛,也正是这些痛苦使得伟大变得更加伟大。

不要成为一个畏惧痛苦的人,要成为一个畏惧平庸的人;不要成为一个渴望鲜花的人,要成为一个渴望伟大的人。

因为,有缺憾的战士依旧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依旧是苍蝇。

高处不胜寒

李茜(复旦大学)

人们常说“百尺竿头、更近一步”,但这一步往往比之前的九十九步更难。

但旁观者往往不知其中奥义,照例理所当然地去期待更完美的表现。

这就是高处不胜寒的悲哀。

因此,我们习惯性地对强者更加苛责,却对弱者报以宽容。

我们只看到强者停滞不前甚至稍显退步,就忽视了他为夯实之前的积淀做出的努力;却为弱者的点滴进步而欢呼雀跃。

想起刘翔两次因伤病退出奥运会,随之而来便是国人的猜疑、斥责、怒骂甚至诽谤,他们不能接受“亚洲飞人”就这么错失了为国争光的机会。

但刘翔本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就已经获得了奥运会冠军,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惊喜成绩,实现了无数优秀运动员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本身就值得掌声和喝彩。

但在退赛之后,刘翔的所有成绩似乎都被抹杀了,人们只愿意分享他获得金牌的喜悦,却从未在意他与伤病做的艰苦斗争。

这就是强者的悲哀,被记住的永远是失败,哪怕之前的成绩再圆满,也被选择性的遗忘了。

金庸小说中拥有天下第一剑法的剑客名叫独孤求败,其他剑客都被湮没在其光芒之下。

杨过之于他,只是蛮横任性的无知儿童;令狐冲之于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

独孤求败,已经没有对手,但求一败,无敌而又寂寞。

金庸笔下的这个剑客不正是一种隐喻么,他的剑道已然是其人生境界,是寂寞虚无,不通人情的。

这种无敌的境界正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傲视天下,身畔无人,人生再无乐趣可言、再无目标可寻。

这种境界,何其孤冷又何其悲伤,人真正到达完美的极致,也就远离了俗世的贪嗔喜乐。

所以,完美是一种非人的境界,也就是说,凡人永远不可能达到不败的顶峰。

这是隐喻,更是忠告。

对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