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6035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docx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教育培养的人进入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的作用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强有力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现代社会的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步人一个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经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并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这就是知识经济。

对于教育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发挥怎样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等问题。

   1.“知识经济”的基本含义

  “知识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于1962年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当时称为“知识产业”。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提出,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大于资金资本,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和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

1996年,国际经济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

此后,这一概念逐渐被作为一种新的时

代、新的经济体制甚至是新的社会形态的代名词。

   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崭新的概念,“知识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目前比较一致的解释是:

知识经济是在工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

它主要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经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1)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无形资产投人为主的经济。

(2)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知识的创新,依靠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依靠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来取得。

(3)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业)为第‘支柱产业。

(4)知识经济时代,更加重视教育,重视人才。

   2.知识经济与教育

   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是因为教育负有传播新知识与培养人才的使命,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

   

(1)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教育可以创造知识和财富。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知识和智力,因此,掌握现代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力军。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以创造知识和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一切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从事人才生产和再生产的教育,则将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产业。

谁拥有发达的教育和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谁就在未来世界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信息化

   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同时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信息化社会的特征

   从全球范围来看,21世纪将是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社会通常指以信息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化社会基本特征的手段,以信息经济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导经济,以信息文化改变人类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时空观念的

新型社会形态。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已经使信息社会的轮廓初显。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

(1)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已经使当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2)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了第三产业——交通、通信、商业、教育、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蓝领阶层正在消失。

(3)高度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支柱性产业,传统的第一和第二产业也面临着紧迫的技术改造和知识更新问题。

(4)新知识、新技术和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5)民主开始从政治生活层面向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层面扩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丰富个性基础上的民主和平等关系。

(6)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世界一体化速度开始加快,高度的相互依赖和频繁的文化冲突将会成为困扰21世纪人类的主要矛盾。

2.信息化社会与教育

   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

   信息化使现代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教育信息可以重组、高效率地传输和处理,并且可以在大范围共享且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

现代教育中,学习将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

多媒体文件和便于自己编辑使用的工具,方便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任何一个学生都将享用“量体裁衣”的教育方式。

此外,信息高速公路将大多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分享。

这一途径将为那些无法进入最好学校的学生提供最佳教育,使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实现自己的目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高效率地解放学生的个性,发挥其主动性,多媒体、交互性和信息共享的特点将促进教育教学的优化。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思维方式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冷静思考之后会发现,经济全球化既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2.经济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从教育演变、发展、改革的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给教育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具体表现在:

   

(1)获取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范围与途径不断扩大。

全球化推动了人才、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跨国流动。

国际教育资源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质量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共享、交流与配置。

   

(2)推动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在教育领域中有比以往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拓展了新的教育市场,为学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国际市场的扩展和外资企业的增加将给我国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经济全球化给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主要是:

   

(1)国际教育市场的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

随着教育市场的开放,海外留学、进修、访问已成为时尚,国内教育市场竞争压力增强。

教育领域向国际市场开放以后,将有数量更多、手段更高明的“猎头”来“挖墙脚”。

   

(2)教育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商业化的特征。

这突出表现为人文科学遭受排挤,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研究,人文教育偏离了人的精神道德和文化价值的方向。

   (3)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存。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在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中,对地方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在思想观念、教学科研水平、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同时我们还必须慎思教育如何与国际化接轨以及如何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实现教育的本土化。

   (4)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的国际化,在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特色等方面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四)多元文化

   1.多元文化的基本含义

   文化是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

②多元文化是指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少数民族地位的提高,各民族文化再度活跃,使现代社会日益呈现文化多元的趋势。

在当今世界中,人类生活在民族文化与异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时代。

冲突无处不在,而融合与创新也日益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强弱消长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文化总是具有民族性的,这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标志。

不同的民族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创造出的文化也就不同。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一方面维护着本民族的特性在原有的轨道上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2.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要求教育体现和反映各种文化的传统与需要,尊重每一个体的文化背景与经历;要求教育具有更大的弹性或灵活性,以满足不同文化的需要;要求教育更有区域性和民族性,反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实际状况和要求。

总之,多元文化要求教育更多地立足于多样性,追求个性化。

这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高度统一性的教育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多元文化教育的主旨是将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融入现有的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并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通过融入学校整体课程来发展学生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能力和态度。

   

二、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生产为服务对象的教育。

概括起来,现代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根本性特征。

在农业社会,学校教育是与生产相分离,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

工业社会要求教育为工业发展服务,要求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正如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所说,“从工厂制度之萌发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

这样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是基础,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仅仅靠脱离生产的教育或者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只有通过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生产的要求,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

人们逐渐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教育的消费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教育的生产性和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趋向统一

   人类社会是由科学和人文的合力推动的,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精神来自对科学的探究。

“科学作为一种以实证性、批判性为基本特征的认识体系,给人类精神生活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科学根据,成为社会思想变革的有利杠杆,并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个基本信念和思维框架。

”③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不断开拓出新的人生境遇,拓宽人的个性自由和发展空间,逐渐从“物化”的机械性的“经济动物”转变成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逐步确立起以个性发展为核心地位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才能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来自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具体体现在:

   第一,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科学意识。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科学精神需要与人文精神结合,将科学精神融于人文精神的内在价值之中。

只有这样,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才能确保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第二,科学精神应该具有人文关怀。

当今时代的科学精神应该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把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身科学地结合起来,客观理性地把握世界与人生问题,树立以信仰为特征的价值观,以此驾驭未来。

   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1世纪的教育应有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并非一种训练,而是一种价值引导。

教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不只是培养开发人的自然素质,而是使人超越给定的自然素质,具有人文科学精神,以及充沛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

   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科学教育,就没有掌握高新科技的高层次人才,就会导致国家科技的落后和综合实力的软弱。

同样,如果没有人文教育,:

国家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迷失方向。

科学与人文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校园里不时响起呼唤人文精神的声音。

我国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实质上就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人文、科学缺一不可。

它不再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尤其关注人的发展动力的激发;重视对人类文化的继承,更重视人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创造性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民主化也在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

教育民主化源于西方社会的教育观,即教育应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积极性等特点。

主要内容包括:

取消等级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民主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工业社会,尽管教育得到了普及,但还不够,也未做到教育的平等。

教育民主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发达国家,一方面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另一方面由于贫富悬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以及有色人种仍然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在发展中国家,贫穷仍然是最大的敌人。

教育经费短缺,再加之人口激增,连初等教育的普及都遥遥无期,文盲的绝对数字还在增加。

我国教育民主化的问题同样也面临严峻挑战,各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时,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

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异,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异,由于经济、家庭、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阶层差异,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性别差异,等等。

   从微观层面来看,教育民主化应体现为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在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学生能否普遭受到平等的、民主的教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前的课堂教学始终没有驱散应试教育的阴霾,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的知识权威,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没争议的传统教育中淹没了。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前的这种既落后又束缚学生思想的教学体制必须改革。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首先推行课堂教学民主化,从思想上全面解放学生,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十分重大。

   (四)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共同的特征都是教育形式趋于多样化。

界各国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学前教育包括主要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同时还包括家庭教育;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初级中学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高等教育又可以分为短期高等教育(专科教育)、长期高等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同时,各国都建立了成人教育体系,如成人教育事业极为发达的德国。

在德国的教育结构计划中,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第四个方面”,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起,并列为德国教育体系的“第四支柱”。

德国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人民高等学校、远距离教育(采用文字教材、录音、录像、电影、电话、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手段教学)、高等学校中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学院、家长学校、专科学校等。

   近些年来,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远距离卫星教育、远程网络教育、远程函授教育等形式相继出现。

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前所未有的,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型的教育机制和机构。

   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一)教育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显著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这意味着,未来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质量的竞争。

面对这种形势,世界各国正纷纷调整教育发展战略。

我国制定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将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接受了教育,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获得了提高,因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传统落后的社会观念中,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消费性事业。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更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长久之计,可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世界上许多国家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史证明,在现代化生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的人海战术或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而主要是提高工人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认为:

“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做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

”在《人力资本投资》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

“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

”苏联学者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实现的,这也取决于教育。

他们认为:

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一个熟练工人进修一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6倍。

   2.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劳动者个体来说,通过教育和训练,能够提高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掌握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据国外一些企业统计,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合理化建议就平均增加6%。

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工人在技术创造上的积极性比没有受过同等教育而工龄相同的工人要多四五倍。

通过教育和训练,能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

通过教育,个人获得的不只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技巧,而且提高了人的一般学习能力。

   此外,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单位,承担着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任务。

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发挥精神生产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体系,在实验室里研制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艺,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这种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无限的永恒的再生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就需要对劳动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开发年轻一代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发展其创造思维。

为了向全体社会成员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需要教育,需要教育把已经成形的科学理论传授给新的一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要着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拥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造就世界上一流的国家。

   

(二)教育先行,增加教育投入

   教育先行既是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现在,教育在全世界已倾向先于经济发展。

这种倾向首先出现在日本、苏联和美国等国家。

奈斯比特认为:

“在新的经济秩序中,那些在教育方面投资最多的国家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

   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力量的正在增强是由于注重教育,如南朝鲜按人口平均计算,是世界上博士数量最多的国家。

崛起的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告诉我们,一个贫困的国家即使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肯在人力上投资,也是能够充分发展起来的。

   教育先行有两层含义:

一是宏观上的,即教育先行于经济发展;二是微观上的,教育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

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不优先发展教育,就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

反过来说,不培养未来型人才,教育优先发展就毫无实质性意义。

总之,教育先行强调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育先行,要求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扩充办教育的物质条件,优先培养高质量教师和提高他们的社会待遇。

同时要求按未来人形象确定教育目的、课程、方法以及教育制度和学校组织形式。

   知识经济把知识放到了基础的位置,而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教育对于经济的发展则起着举足轻重、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各国政府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势必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育条件,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武装教育。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先成为教育强国。

要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同时还必须具有先进、完备的教育现代化体系及有竞争力的培养能力。

   增加教育投资,改善教育结构,是保证教育先行的具体措施。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制定了“教育立国,科技兴邦”的发展战略。

为增加教育经费,1970年,国会通过《教育税法》,每年向纳税者征收其税额10%的教育特别税。

1990年,韩国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26个国家和地区中已居第九位。

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投入保持了较快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各级财政预算中教育拨款快速增长。

1997—2002年,各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平均每年增幅达18.1%。

各级财政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了教职工工资支出。

中央财政为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

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农村教职工工资转移支付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