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653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docx

咏物言志诗教师版含答案

诗歌赏析专题——咏物诗

咏物言志诗(又称托物言志,表明志向)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

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象征:

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事物中)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

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达了对政治的不满。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

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韩愈的《葡萄》。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如《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通过写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表达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四、常见的意象

1、梅: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常被诗人自喻,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淡泊的气质,顽强不屈的节操。

(生长环境:

清幽,绝俗,苦寒)如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唯有香如故。

2、竹:

亭亭而立,节节而高。

常被喻为贤才,以表达正直、不屈的品性。

如《严郑公宅同咏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比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隐士君子

3、菊:

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是隐者的象征。

诗人或托菊表达对其的喜爱,如《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或者诗人以菊自况,通过菊的高洁、幽香的品质,表达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宋人常常将木芙蓉与菊花并称。

晏殊:

“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

”欧阳修: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张耒:

“空山寂寂何所有?

晚菊芙蓉相对幽。

”菊以陶渊明为知己,木芙蓉就与菊花一样,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

4、松柏:

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

《论语·泰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杜荀鹤《小松》。

5、兰:

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

喻高洁美好的品质。

兰途——美好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如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怀才不遇)

6、牡丹:

娇艳多姿,雍容华贵,喻富贵吉祥美好。

欧阳修“天下真花独牡丹”。

7、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可喻“离情”李叔同: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8、莲花(荷花):

冰清玉洁,喻君子。

(“莲”谐音“怜、恋”,乐府诗《采莲曲》)

9、红豆:

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丁香:

素雅清纯美丽,沁人心脾的幽香,爱情与幸福象征。

又“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似人的愁心,所以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比如有唐·牛峤的“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都是以丁香来暗喻愁思。

11、蝉:

清露高声,是高洁品性的代表。

诗人常以他自况,表达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

(惜时光)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2、鹰、鹤:

多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五、常用的艺术手法

(1)整体:

托物言志(托物讽喻)、借物抒情、象征

(2)描写角度:

虚实、白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修辞:

对比、拟人、比喻、借代、双关

六、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写了什么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习性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把握表现手法。

【课前热身】

从意象特点、情感、手法三方面赏析《石灰吟》、《卜算子•咏梅》。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特点:

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表现主题:

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表现手法:

借物喻人。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形象分析

环境特点: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

寂寞,无主,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但幽香依在,高洁亦在。

(正面描写)

作者处境:

主战派士气低落,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

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未卜,但是性格孤高、意志顽强,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高洁品格以及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课内探究案(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咏物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

2、把握《小松》、《柳》诗中的意象特点、情感及手法。

3、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在诗中所寄托的情志。

【学习难点】如何去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理解咏物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把握鉴赏要点。

二、课内探究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诵读体悟:

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

能顺畅描述诗歌内容。

3、思考探究:

(1)、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

(注意从物的自身特点及其所处环境方面把握)

答:

环境特点:

生长于深草、蓬蒿中,时人不识。

自身特点:

旺盛的生命力,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

①“刺”,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

②、“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2)、诗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是如何表现的?

(注意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答:

答:

(步骤一)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步骤二)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步骤三)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

三、合作交流

下面两首诗吟咏的对象都是“柳”,请说说这两首诗在物象特征、情感和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咏柳柳

贺知章李商隐

碧玉妆成一树高,曾逐东风拂舞筵,

万条垂下绿丝绦。

乐游春苑断肠天。

不知细叶谁裁出,如何肯到清秋日,

二月春风似剪刀。

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柳》

特征

春柳:

嫩绿碧翠、婀娜多姿

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情感

喜悦、怜爱、赞赏之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悲凉心境

(少年得志,老来沉沦)

手法

比喻、拟人、设问

对比、暗示、托物言志

鉴赏思路方法小结: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

2、体悟作者寄寓的情志(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

四、课后作业

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早雁”的形象特征?

答:

“哀”。

(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则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①象征手法。

②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注,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课内探究案(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2、把握《子规》、《葡萄》、《赏牡丹》诗中的形象特征,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主旨理解、手法把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身世及背景。

2、回顾鉴赏咏物诗的一般方法。

3、熟读《子规》、《葡萄》、《赏牡丹》。

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二、课内探究

1、阅读《子规》(顾况),回答下列问题:

诗的第1、2句写出子规悲苦的形象特点,第3、4句以反问句式发问,由鸟及人,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2、阅读《葡萄》(韩愈),回答下列问题:

本诗运用比喻修辞,借咏葡萄正逢生长之时,需要得到别人的扶持和援引,才能果满枝头,从而含蓄地暗示诗人怎样的情志?

答:

自己仕途困顿,渴望得到别人的扶持和援引。

3、阅读《赏牡丹》(刘禹锡),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诗运用对比,将芍药的无格、芙蓉的少情与牡丹的国色对比描写,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华贵。

②以“动京城”写花开时的情景:

着一“动”字,写出了牡丹的非同寻常,使整个京城都为之震惊、惊动。

这种手法叫侧面烘托。

③以芍药、荷花衬托牡丹的“国色天香”,暗喻自己品格高雅,挚情至诚。

三、当堂体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1.这首诗所写的陂是一个很关键的字眼,正因为环境如此,它才可以即使吹作雪也能够逃过碾作尘的厄运。

(选取诗中词语作答)

2.“身影妖娆各占春”中的“妖娆”的意思是指杏花的婀娜多姿。

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诗中是通过纵被、绝胜这一组词语来体现的。

3.这首诗通过对赞美杏花甘于静默、淡泊自赏的优秀品格,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政治理想。

 

课后提升案(第四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常见的提问方式。

2、熟练掌握一般的答题思路及模式。

【学习重点】答题的规范性。

【学习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常见的考题形式: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

2、分析意象(物象)或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4、分析诗歌的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一、真题体验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广东卷)

木芙蓉吕本中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吕本中诗赏析:

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的特性。

“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

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

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

“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

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少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范成大诗:

【说明】这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解释】①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

②破小寒--冒着微寒。

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

③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

这句说:

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

④凭-致意的意思。

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

留连--逗留。

⑤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

这两句说:

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袭的,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

赏析:

“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木芙蓉冒着秋天的微寒,努力的开放。

“辛苦”点出了环境的恶劣,“孤花”写出了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只有木芙蓉还在坚强的开放。

就像“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里讲得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美丽的绽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坚贞不屈。

“花心应似客心酸”也是用拟人手法,点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是那么的艰辛。

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点出了他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

“更凭青女留连得”,青女就是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

青女留连不走,意思就是霜雪不停,继续肆虐。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任凭霜雪肆虐,我也不怕。

就如同《海燕》里说的那样: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绿”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

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答: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答: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二、有效训练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意),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山村的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你是否看见,也不在乎你是否看见)(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

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

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3分)

答: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分)

答: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三、课后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作品鉴赏:

这首咏蝶诗体物入微,描摹传神,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诗的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素蝶的动人形象。

这些诗句犹如电影中的镜头,伴随着由绿蕙、青薇、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组成的背景的不断转换,展示出了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

不仅如此,诗人在表现素蝶时,还融人了感情色彩,既写它飞花舞叶的喜悦,也写它映日顺风的欢快,更写它受鸟雀追逐的悲哀,从而赋予了素蝶栩栩如生的神情。

这些传神的描摹,固然得之于表现手法的精巧,但若诗人不作细致的观察,不作设身处境的体验,恐怕不可能如此形神俱妙地将素蝶的风姿表现出来。

但如果仅止于此,那也不过是一幅蝴蝶写生而已,然而诗人并没有只停留在对素蝶作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在动态描写中进步一写出了蝶蝴的“命运”。

不要看它是一只蝴蝶,它同样有悲欢,有升沉,有追求。

它要随蜂避雀,要映日因风,有“争起”的奋斗,也有“共归”的退隐,在花中叶际穿来飞去,归宿到底何在呢。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二句,进一层展示了它的情感,诗句以素蝶自诉的口吻诉说希望百花不要凋零。

这一感情的表白,透露出了素蝶内心对未来的不安以及对生命的追求,全诗由此而更显蕴藉深厚。

同时,在这两句中诗人假托蝴蝶的口吻,对蝴蝶的前途给出了答案:

它所向往的是一株花繁叶茂、生机无限的“嘉树”以求庇护依托。

因此也可以懂得为什么诗人钟情于“素蝶”而不是“彩蝶”。

显然,“素蝶”是一种象征。

“素”既表示品格高洁,又暗示命运坎坷。

它不能象彩蝶那样风云际会,洋洋得意,而必须寻求一个有力的保护者才有前途。

刘孝绰的一生并不平坦。

“前后五免”,多次遭受打击。

这首《咏素蝶诗》或许就是他的一种自我表白。

沈祥龙曾指出:

“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

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联系诗人刘孝绰的生平,当可看出,此诗并非泛泛咏蝶之作,而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据《南史·刘孝绰传》记载,孝绰自小聪颖异常,颇得梁武帝萧衍及昭明太子萧统的推重。

然其为人好仗气负才,有不合意,便极言诋訾,由是与世乖仵,一生宦途屡起屡蹶,最后以“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晚年忽忽不得志”。

于此诗中,诗人一方面借洁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品质的高尚与纯洁,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受到多次沉浮之后,依然对仕宦的渴望与追求。

然而诗人索物寄意,已将物象与意念融合为一体,故既得题中之精蕴,又有题外之远致,读者或作咏蝶欣赏,或作寄慨体味,均可感其妙,这正是一般咏物诗所难以企及的。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是怎样描写的?

(3分)

答: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