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550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

《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docx

云南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语文12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旅程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新闻不仅记录了“神舟”五号升空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进行了梳理与回顾,让读者从今昔的对比中,感受到中国航天人步履的艰辛,看到中华民族的进步与腾飞。

总之,新闻是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常用的一种文体,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了解一些新闻文体的构成,把握新闻的特点,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这对我们每个人都大有裨益。

2.解析:

新闻是具有真实、简短、快速等特点的文章,它作为描述现场情况最常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学生语言交际运用和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新闻的特点对学生获取信息和理解国内外动态消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要熟练掌握这一类应用文写作。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2.解析

(1)能够阅读和理解新闻通讯。

(2)能够拟写语言简短概述性强的消息。

(3)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虽然随时都在接触新闻,但是不一定能很好的了解新闻通讯的特点和写作符合要求的新闻通讯,因此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景

1、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

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

人宣告了一个事实:

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

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

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

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

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2、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

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

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3、体裁知识

(1)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

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2)通讯特点:

新闻性显然是其基本的特征。

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表述

新闻事件。

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

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

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

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

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

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

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

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

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

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

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

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设计意图:

系统学习文学常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整体感知,熟悉文章结构内容

问题1: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着概括全文。

明确: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

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

“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

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

所以记者在写

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

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问题2: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

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

金色的秋日,9时10分。

人物:

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事件:

发射、升空,进

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设计意图:

整体把握课堂内容,理解文章结。

5、探究与思考

问题3:

本文的导语采用了哪两种写作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

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

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

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

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

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

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

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

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

在描写发射情景之

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

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

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问题4:

文中有很多描述性的句子也有一些精彩的评论,试找出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本文的写

作特点。

明确: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

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

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简单扼要的介绍了中

国航天事业开始的背景,正是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

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

把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

来,说明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

随后,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

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

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

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如导语部分:

“2003年10

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

‘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

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

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

体感和现场感。

又如结尾部分: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

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

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

呢?

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

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

如第

4段: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

了近半个世纪。

”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

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

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

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第一句用整句,

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

的效果。

设计意图:

了解语言特色,熟悉课堂内容,让学生领会新闻通讯的语言特点。

6、小结: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

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

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

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

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