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451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docx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自控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2013--2014年度第1学期)

 

名称: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题目:

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能分析与校正

院系:

自动化系

班级:

自动化1103班

学号:

201111010122

学生姓名:

詹文超

指导教师:

孙海蓉

设计周数:

1周

成绩:

日期:

2014年1月3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自动控制理论A》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

设置《自动控制理论A》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

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SYSTEM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二、主要内容

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TLAB系统要素,MA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

2.控制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变换等等。

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高阶系统的近似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

4.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主要包括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纯迟延系统根轨迹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5.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Bode图、Nyquist图、稳定性判据和系统的频域响应。

6.控制系统的校正,主要包括根轨迹法超前校正、频域法超前校正、频域法滞后校正以及校正前后的性能分析。

三、进度计划

序号

设计内容

完成时间

备注

1

基础知识、数学模型

2013年12月30日

2

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

2013年12月31日

3

根轨迹分析、系统校正

2014年1月2日

4

整理打印课程设计报告,并答辩

2014年1月3日

 

四、设计正文

1.系统模型题目

例1.1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G(s)=

,用MATLAB将其转换为零极点模式。

解:

>>num=[1545];

>>den=[1219575];

>>G=tf(num,den)

Transferfunction:

15s+45

------------------------

s^3+21s^2+95s+75

>>%转换成零极点增益模式

>>[z,p,k]=tf2zp(num,den)

z=

-3

p=

-15.0000

-5.0000

-1.0000

k=

15

>>%还原成多项式模式

>>[num,den]=zp2tf(z,p,k)

num=

001545

den=

1.000021.000095.000075.0000

例1.2单位负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

求其闭环传递函数。

解:

>>G=tf([110],[1320]);

>>H=tf([1],[1]);

>>G_1=feedback(G,H)

Transferfunction:

s+10

----------------------

s^3+3s^2+3s+10

 

2、时域分析题目

例2.1已知连续系统的的传递函数为

(1)求出该系统的零点、极点和增益;

(2)绘制零极点图,判断系统稳定性。

解:

(1)利用传递函数转换成零极点模型可以得到零点、极点和增益。

>>num=[32546];

den=[134272];

[zpk]=tf2zp(num,den)

z=0.4019+1.1965i

0.4019-1.1965i

-0.7352+0.8455i

-0.7352-0.8455i

p=-1.7680+1.2673i

-1.7680-1.2673i

0.4176+1.1130i

0.4176-1.1130i

-0.2991

k=3

(2)法一:

>>num=[32546];

>>den=[134272];

>>G=tf(num,den)

Transferfunction:

3s^4+2s^3+5s^2+4s+6

-------------------------------------

s^5+3s^4+4s^3+2s^2+7s+2

>>pzmap(G)

>>grid

由图可知系统在S右半平面存在零极点,系统不稳定。

法二:

直接求根法

>>M=[134272];%特征方程系数

>>r=roots(M)

r=

-1.7680+1.2673i

-1.7680-1.2673i

0.4176+1.1130i

0.4176-1.1130i

-0.2991从特征根可看出,两个根位于S右半平面,系统不稳定。

例2.2计算二阶系统

的性能指标(超调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和调节时间)及绘制其阶跃响应曲线。

解:

1、求峰值时间和超调量

>>G=tf([4],[11.54]);

>>A=dcgain(G);

>>[y,t]=step(G);

>>plot(t,y);

>>grid

>>[Y,k]=max(y);

>>timetopeak=t(k)

timetopeak=%峰值时间

1.6932

>>percentovershoot=100*(Y-A)/A

percentovershoot=%超调量

28.0596

2、%求上升时间

>>n=1;

>>whiley(n)

n=n+1;

end

>>risetime=t(n)

risetime=%上升时间

1.1043

3、%求调节时间

>>i=length(t);

>>while(y(i)>0.98*A)&(y(i)<1.02*A)

i=i-1;

end

>>setllingtime=t(i)

setllingtime=%调节时间

5.3006

3、根轨迹分析题目

例3.1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利用MATLAB绘制其根轨迹,并确定系统临界稳定的K值。

解:

%绘制根轨迹

>>num=[11];

>>den1=conv([10],[14]);

>>den2=[1420];

>>den=conv(den1,den2);

rlocus(num,den)

>>rlocus(num,den)

%确定临界稳定K值,即找出根轨迹与虚轴交点

>>k=rlocfind(tf(num,den))

Selectapointinthegraphicswindow

selected_point=

0.0118+5.5590i(应该为0+5055901i鼠标无法精确到零)

k=

167.6898

例3.2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绘制其根轨迹图,并使用rlocfind函数求解出分离点和会合点。

解:

>>num=[1-22];

>>den=[1320];

>>rlocus(num,den)

>>rlocfind(num,den)

Selectapointinthegraphicswindow

selected_point=

-0.3276+0.0031i(应该为-0.3276+j0,鼠标无法精确到零)

ans=

0.1334

结果表明只有一个会合点-0.3276+0.0031i,此时K=0.1234.

4、频域分析题目

例题4.1已知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绘制出系统的伯德图,并且求系统的增益裕度、相角裕度及剪切频率。

解:

>>G=zpk([-10],[0-5-1],1);

margin(G)

[Gm,Pm,Wcg,Wcp]=margin(G)

Gm=

7.5001

Pm=

32.2291

Wcg=

3.5356

Wcp=

1.2327

由程序结果可知剪切频率为1.23rad/s,相角裕度为32.2°,穿越频率为3.54rad/s,增益裕度为7.5dB。

 

例4.2已知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绘制系统的Nyquis曲线,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绘制系统的得到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给系统增加一个开环极点p=2,绘制此时的Nyquist曲线,判断此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解:

(1)

>>k=25;

>>p=[-5,1]

>>z=[];|

>>sys=zpk(z,p,k);

>>figure

(1)

>>subplot(211)

>>nyquist(sys)

>>subplot(212)

>>pzmap(p,z)

>>figure

(2)

>>sysc=feedback(sys,1);

>>step(sysc)Nyquist曲线和零极点图1

 

阶跃响应曲线1

分析:

从图中看出,Nyquist曲线逆时针包围点(-1,j0)一周,并且p=1,由Nyquist稳定判据可知系统闭环稳定,从阶跃响应曲线也可看出系统闭环稳定。

(2)>>k=25;

>>p=[-5,1,2]

>>z=[];|

>>sys=zpk(z,p,k);

>>figure

(1)

>>subplot(211)

>>nyquist(sys)

>>subplot(212)

>>pzmap(p,z)

>>figure

(2)

Nyquist曲线和零极点2

>>sysc=feedback(sys,1);

>>step(sysc)

阶跃响应曲线2

分析:

运行结果如图所示,Nyquist曲线逆时针不包围点(-1,j0)并且p=2,由Nyquist稳定判据可知,系统闭环不稳定,从阶跃响应曲线2也可验证此结论。

5、控制系统的校正题目

5.1根轨迹超前校正

例题:

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

,K=6,设计一校正装置使得相角裕度

解:

运行如下程序:

num=[6];

den=[conv([0.051],[0.51])0];

bode(num,den);

grid

得到系统的Bode图:

 

频率的相对稳定性即稳定裕度也影响系统时域响应的性能,稳定裕度常用相角裕度γ和幅值裕度h来度量。

由上图可得:

截止频率

穿越频率

相角裕度

幅值裕度h=11.3dB,

显然

,需进行超前校正。

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运行如下程序:

num=[6];

den=[conv([0.051],[0.51])0];

rlocus(num,den);

grid

得到校正前系统根轨迹如下图

由上面的分析可超前环节为:

加入校正环节之后的传递函数为:

执行如下程序,此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

num1=6*[0.4311];

den1=conv([0.10810],conv([0.051],[0.51]));

bode(num1,den1)

Grid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输入如下程序

num1=6*[0.4311];

den1=conv([0.10810],conv([0.051],[0.51]));

rlocus(num1,den1)

grid

得到校正后下图:

 

 

通过分析可知满足要求。

5.2根轨迹滞后校正

例题:

设某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如下:

,试选用合适的方法设计一个串联校正装置K(s),使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超调量σ%<30%,过渡时间

<1.5s。

解:

输入如下程序:

>>clear

>>num=[1];

>>den=[120];

>>G=tf(num,den);

>>rltool(G)弹出所示的Rltool根轨迹设计及仿真界面

从图中看出,无论系统的闭环极点在根轨迹上怎样变化,与原点距离都比较接近。

这样的系统过渡时间较长,很难满足

<1.5s的要求,选择Analysis中的R而是ResponeToStepCommand命令,可得到系统闭环阶跃响应,如图

 

从图中可看出,过渡时间超过5s,并且曲线形状为过阻尼型,快速性很差,根据系统的动态指标要求σ%<30%,过渡时间ts<1.5s,以及二阶系统极点与动态指标的关系,可以求的期望的系统闭环主导极点为P1=-2+j5.2,P2=-2-j5.2。

计算开环零极点位置,设计

即增加一对零极点,在Rltool环境下不断试验,直到选出满意的参数。

参数最终设置如下图:

z=-3,p=-5.5

 

得到如下根轨迹后,拖动红色小点大约到主导极点-2+j5.2位置,如图:

单击Analysis可得阶跃响应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的超调量约为25%,过渡过程时间不超过1.5s,满足题目提出的要求,因此校正后动态指标是正确的。

此时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至此根轨迹滞后校正完成。

5.3频率法的串联超前校正

例题:

某控制系统固有部分传递函数G(s)如下:

,试设计串联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满足开环比例系数K≥100,相角裕量γ≥30°,截止频ω≥45rad/s。

解:

校正前系统的响应曲线

>>clear

>>k=100;

%开环传递函数

>>sys=zpk([],[0-10-100],1000*k);

>>t=0:

0.01:

1.5;

>>[m,p,k]=bode(sys);

>>sysc=feedback(sys,1);

>>subplot(121);

%绘制伯德图

>>bode(sys);

>>grid

>>subplot(222)

>>step(sysc,t);%闭环阶跃响应

>>title('Close-loopStepRespone')

>>subplot(224);

>>[num,den]=zp2tf([],[0-10-100],1000*100);

>>num0=num;den0=num+den;

>>w1=0:

0.5:

60;

>>plot(w1,m1);%闭环频率特性

>>grid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

>>gama=55;

>>wc=50;

>>%超前校正装置

>>a=(1-sin(gama*pi/180))/(1+sin(gama*pi/180));

>>T=1/(wc*sqrt(a));

>>numa=[T1];

>>dena=[a*T1]

%校正装置传递函数为

>>tf(numa,dena)

Transferfunction:

0.06343s+1

---------------------

0.006306s+1

num1=conv(num,numa);

>>den1=conv(den,dena);

>>bode(num1,den1);

>>grid

结果校验:

>>[mpwgwc]=margin(num1,den1)

>>sys2=tf(num1,den1);

>>sysc2=feedback(sys2,1)

Transferfunction:

6343s+100000

---------------------------------------------------------

0.006306s^4+1.694s^3+116.3s^2+7343s+100000

>>step(sysc2,sysc,t)

程序结果为:

m=3.6827,p=36.9853,wg=119.9302,wc=54.0854和下图:

校正后剪切频率为54rad/s,相角裕度为37°,满足设计目标,而且从图中看出系统的闭环性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5.4频率法的串联滞后校正

例: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性能指标满足单位阶跃输入信号时无稳态误差,相位裕度γ≥50°

 

解;

输入以下程序:

>>clear

>>num=100;

den=conv([10],0.11);

>>den=conv([10],[0.11]);

>>figure

(1)

>>margin(num,den);

>>grid

 

图中可以看出相角裕度为18,穿越频率为30.8,可以牺牲穿越频率提高相位裕度,以满足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此时可以设计串联滞后校正。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放在系统的低频段,利用的是它自身的高频段幅值下降,但对相频特性影响小的特点,此系统的第一个转折频率为10,设计校正后穿越频率为5,此时对数幅频为25.

程序如下:

>>a=10.^(25/20);wc=5;

>>t=1/(0.1*wc);

>>nc=[t1];

>>dc=[a*t1];

>>n=conv(num,nc);

>>d=conv(den,dc);

>>figure

(2);

>>margin(n,d);

>>grid

 

从图中可以看出相位裕度为57.9,穿越频率为5.05,满足系统相位裕度γ≥50的要求。

动态校正前后系统的节约响应曲线如下图:

从图可以看出,系统牺牲了响应速度,获得了更好地平稳性指标。

五、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

通过这次结合控制系统的MATLAB的学习,首先对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其次认识到MATLAB软件是一个非常强大实用的软件,在数据处理和计算方面功能齐全且强大。

本次课程设计涉及控制系统模型建立,时域和频域分析,根轨迹分析,控制系统的校正等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校正内容,由于考试复习涉及此内容不多,这次课设的学习使我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认识到校正也是控制系统设计的一大重点环节。

本次课程设计大量利用MATLAB中的函数实现了各种根轨迹图、伯德图、阶跃响应曲线的绘制,省去了手工计算和绘图的麻烦,这在以后的学习中至关重要,学会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而不只是停留在手工计算上面。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自动化专业课,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本次课程设计让我明白学会一门课程不仅要会做题,还要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运用实际,知识层面才会更高。

六、参考文献

[1]吴忠强刘志新控制系统仿真及Matlab语言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9.01

[2]KatsuhikoOgata控制理论MATLAB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12.08

[3]于希宁孙建平自动控制原理.中国电力出版社第一版.2009.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