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规划样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5317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规划样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05规划样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05规划样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05规划样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05规划样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规划样稿.docx

《05规划样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规划样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5规划样稿.docx

05规划样稿

无锡市疾控中心近五年建设发展规划

(第三稿2008年9月17日)

为加快推进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能力,提升机构综合管理水平,为全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提供有效保障,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分析

自成立疾控中心以来,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在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基础设施和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本中心新大楼建设工程被列入市政府重大项目并启动建设,2007年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目前,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实验室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达万元,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共台(件),价值万元。

总体布局框架基本定型。

2.人才队伍建设:

至2007年底,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130人(含编外189人,下同),占员工总数的80.75%(85.14%);本科学历以上学历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3.08%(57.15%),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10%(7.94%)。

在职职工中,中级以上职称占65.22%(57.66%),其中高级职称占22.36%(22.52%)。

中心有4名学科骨干被市卫生局确认为公共卫生拔尖人才,人成为市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成为省专业学术委员会成员。

3.科研业务能力:

2002年以来开展部、省、市级科研课题24项,其中《无锡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键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2006年)中标卫生部科研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年均10余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医学新技术引进奖7项;实验室认可检测项目达511项。

4.重点学科建设:

2004年,设立了急传科、职卫科和检验部3个重点专科;2007年底,市卫生局评审确认3个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和1个培育点。

5.管理机制改革:

本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在人事聘任、质量管理、绩效管理等机制改革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先后实施了干部员工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制、专业职称评聘分开;在国家认可实验室建设基础上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实施了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在机构综合管理上,探索实施了绩效管理模式。

一系列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中心的管理水平,推进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为中心实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6.与其它城市发展情况比较

由上对比可见,本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质量管理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能力在省内处于较好水平,能够为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卫生提供良好保障。

但与部分城市相比,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等疾控业务发展高层次能力竞争上尚有一定差距。

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疾病防治任务艰巨。

一是传染病防治任务艰巨,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非典、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构成新威胁,全市持续增长的流动人口给传染病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

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新的疾病防治重点和难点。

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多元化特点。

2.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一是人才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不足,缺乏统领学科、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二是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比例失调,专业构成单一;三是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3.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基础薄弱。

除个别学科和专业项目外,多数学科的专科特色不明显,领先项目不多,科技成果偏少,科技创新不够;某些重大疾病防制在病因确定和防制措施上经验不足、能力不够;疾病预防控制科研项目缺乏高层次的研究课题和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4.疾控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在疾病预防控制业务领域的应用发展较为迟缓,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尚停留在手工或半自动化处理阶段,尚未形成覆盖所有疾控业务范围和相关机构、达到疾控业务信息的即时传递、动态管理和综合利用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管理体系。

5.全市疾控体系发展不均衡。

县区级疾控机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疾控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难以适应业务发展;乡镇(街道)及以下的疾控网络体系有所萎缩,基层疾控业务工作薄弱。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化疾控中心为目标,以实施人才、科技、实验室、信息化、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入探索运行机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努力争创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实际成效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居民健康水平。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疾病防治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大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能力建设,提高疾病防治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实施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坚持均衡发展和重点保证相结合的原则。

在全面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各业务领域工作能力的基础上,以满足本地区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和能力提升。

(三)坚持改革创新与科学规范相统一的原则。

积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领域和机构管理机制方面的改革探索,创新和引进有利于中心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机制、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要加强各类业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促进疾控业务和机构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坚持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

在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发展过程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科研技术在日常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研以致用、以用促研。

(五)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

作为承担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要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公益性。

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开展卫生技术服务,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发展目标

(一)以“省内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以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为目的,建立健全适应无锡市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新的疾控机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高水平完成人才工程、科研工程、实验室工程、信息化工程和应急指挥中心“五大”工程建设,到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疾控机构基本现代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学发展的示范单位。

(三)以本地区重点疾病流行状况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快重点学科建设,加强主要业务技术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主要业务工作指标在全省领先。

(四)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职能,积极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和提高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水平,提升全市疾控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具体目标

(一)重点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1.人才工程

以实施公共卫生“三名”战略为核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和管理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形成素质优化、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到2012年,中心在编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85人(含编外专技人员则达到25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达18%以上,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达80%以上;积极培养和引进中青年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达到15人,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学科技术骨干进入省专业学术委员会,培育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级学术人才1~2名。

2.科技工程

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创新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流动管理,加快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投入,拓展科研工作领域,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科研技术能力建设。

到2012年,建成传染性疾病控制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科、公共卫生安全应急反应重点实验室、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等省、市级公共卫生重点学科4个;培养和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的学科骨干10~15名,培育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级学术人才1~2名;每年立项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以上,鉴定科研成果2项以上,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和新技术引进奖各1项以上;提升科研论文层次,5年内力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0篇以上,SCI收录论文10篇以上,培育省、市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5~10篇。

3.实验室工程

围绕公共卫生安全应急反应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仪器设备配置,优化科研工作基础,建成较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反应实验室、分子生物实验室、水质检测实验室,并根据业务工作需要筹建毒理实验室等。

调整和完善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机制,完成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实验室运行管理制度,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加快检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满足日常检测和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同时,建成一支具有较高检验科研水平的技术团队。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科研项目开展的需要,积极拓展检测项目,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到2012年检测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项以上。

4.信息化工程

以“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要求,以自主开发和成果引进相结合,建设包括疾病控制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门诊管理信息系统、部门服务与考核管理系统、领导查询与决策指挥系统等在内的信息处理平台网络系统,在提升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覆盖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所和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并能够高效、快速、通畅开展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分析和综合利用的信息网络系统。

到2010年,完成信息平台网络的硬件建设,并对部分有条件的业务管理条线实施信息化管理;到2012年,完成所有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的信息化、数字化覆盖,全面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在市卫生局领导下,以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和实时通讯等现代化手段,建成无锡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枢,实现应急状态下各类信息的完整收集和综合分析利用、各种应急资源的及时有效调集、现场处置状况和信息的即时传递,为领导和专家提供分析决策依据和实时指挥手段,提高应急工作效率。

到2010年,完成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完成相关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等软件的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和论证,完成相关业务数据和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到2012年,完成应急指挥中心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所有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的信息化、数字化覆盖,全面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二)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中心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需要、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措施,是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储备的重要保障。

1.传染病预防控制

重点开展流感、乙肝、结核病、艾滋病等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重大疾病早期预警、诊断技术研究,建立科学、先进的工作机制,相关成果在省内乃至全国得以应用和推广;建立和完善生物样本标本库,提高现场与实验室结合能力;建立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检测系统,为无锡及周边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处理提供病原学诊断基础。

本学科力争成为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在省级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委员或理事,或在全国级专业委员会担任专业委员。

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以上;省级以上杂志每年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1篇为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

2.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

重点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建立推广慢病报病系统,完善社区慢病综合管理模式,社区慢病管理达到全省领先水平,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到85%以上,糖尿病75%以上,恶性肿瘤60%以上。

本学科力争成为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在省级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委员或理事,或在全国级专业委员会担任专业委员。

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以上;省级以上杂志每年发表论文3篇或以上,其中1篇为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

3.营养与食品卫生

以分子实验室为依托,提高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开展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建立我市常见致病菌的基因数据库;建立我市营养与健康状况动态资料库,开展重点人群营养与相关疾病监测和干预工作。

完成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以上,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以上。

4.环境卫生

以水质实验室和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为依托,建立我市生活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以及藻毒素的监测数据库;取得省级集中空调卫生评价资质,建立我市不同水体中军团菌污染状况和污染规律的相关数据库。

本学科力争获得市卫生局公共卫生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委员或理事。

完成市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以上,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以上。

5.消杀卫生

建立病媒生物抗性实验室,成为省级病媒昆虫杀虫剂抗性监测点;建立病媒生物标本库,完成辖区内病媒生物种类与分布名录编制和标本制作。

本学科力争获得市卫生局公共卫生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委员或理事。

完成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并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以上。

6.学校卫生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开展学术生长发育、常见病等监测分析和干预工作;建立因病缺课监测的工作程序、制度及数学模型。

完成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

7.职业卫生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规范有序,率先在省内建成地市级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建成全市职业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取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资质,能够独立组织开展本地区常见职业病诊断和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在市卫生局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基础上,入选市卫生局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规划期内,建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在省级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委员或理事,6人进入省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库,3人进入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评审专家库,5人进入省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评审专家库。

8.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以健康城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全市健康教育网络队伍建设,理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健康促进指导中心作用,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各项工作制度,创新提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策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系统性评估指标体系,统筹和指导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有序、规范开展;积极推进全市社区、学校、医院及企业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公众健康素养调查和社区健康诊断,加强危险行为的健康干预;积极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和健康知识传播形式,提高各种媒介形式传播材料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宣传资源,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能;努力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建设成为省内领先的学科,力争获得市卫生局公共卫生重点培育学科。

9.微生物检验

紧密围绕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以分子生物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利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现代生物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技术和策略、重要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预测预警、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测和溯源研究等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发展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平台和快速检测技术,完善和提高各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本学科力争成为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委员或理事,或在全国级专业委员会担任专业委员。

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以上;省级以上杂志每年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1篇为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

10.理化检验

以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利用生物免疫技术、色谱/质谱等先进技术,开展饮用水水质监测预警,研究和储备环境和食品中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生物毒素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能力储备,全面提升饮用水、环境、食品、健康相关产品和职业危害因素等理化检测技术水平和快速检测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本学科力争成为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专业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委员或理事。

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以上;省级以上杂志每年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1篇为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

11.临床检验

以满足临床诊疗、职业健康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相关业务工作需求为重点,积极拓展临床检测项目,引进实用技术,提高检测质量。

12.预防医学服务

充分发挥中心的行业优势、技术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积极拓展预防医学和特色医疗服务,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完善诊疗科目,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快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储备,建成在本地区具有一定专科优势和社会影响力的集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特色医疗服务机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管理水平、业务总量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全省领先水平。

建成年体检规模10万人以上的区域性体检中心,其中职业卫生年体检量超过5万人;强化无锡市性病防治中心职能,性病艾滋病会诊、干预年门诊量2万人次以上;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量达到1200人,成为无锡市区主要的药物维持治疗基地;预防医学专科门诊年接种各类疫苗10万人次以上,成为本市狂犬病、乙肝等疫苗接种示范门诊。

(三)强化突发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1.健全突发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建立包括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信息和应急状态下决策指挥信息等在内的信息沟通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事件信息上报至中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4小时内完成相关信息资料收集、汇总和初步分析。

建立覆盖全市、信息畅通、指挥有力、响应迅速的突发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响应命令下达后1小时内,各相关部门和应急专业队完成集结并整装待命,2小时内到达现场。

2.加强突发应急队伍建设。

针对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水污染事件、生化危机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应建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杀虫、现场快速检测及实验室检测、健康教育、应急保障等专业队,每个专业队应包括本中心及各县区专业人员;各专业队每年开展1次以上专业培训和演练。

建成全市应急专业人员管理库和应急处置专家库,实现动态管理和统一调配。

3.加强突发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

根据省、市应急物资储备目录要求,建立供应商、中心、县区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实现全市应急设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和统一调配。

4.针对各类重大传染病和本地区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突发应急工作预案,制订分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做到流程科学、反应迅捷、处置规范。

5.进一步加强与安监、环保、药监、卫生监督、120、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调机制,探索实施相关信息的网络共享和应急指挥的实时互通。

(四)积极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区级疾控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区级疾控机构建筑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其中实验室面积占30%以上。

区级疾控机构人员应按辖区人口1.2-1.5人/万人的比例配置,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到85%以上,大专以上学历占90%以上,预防医学专业占50%以上。

主要检测仪器设备达到卫生部《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标准》中县级B级标准。

检测能力储备达到卫生部《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能力标准》中县级A级标准。

2.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指导意见。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场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公共卫生工作场所和医疗服务场所建筑面积比例应达到1︰1,各专用工作室齐全且面积和设施符合要求。

各社区(乡镇)按辖区人口每万人配备3~4名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其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辖区户籍人口每万人配备2名以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人员结构中,医学(含预防医学)专业达到90%以上,预防医学专业应达到50%以上,高等专科以上学历应达到80%;直接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学专业人员,应获得助理以上执业医师资格,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上级部门要求,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资质。

3.加强县区级疾控机构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管理。

一是制订县区级疾控机构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项目、内容、规范和质量要求,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

二是建立全市疾控机构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交流机制,搭建交流平台,明确管理机构,定期开展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指导和管理。

4.加快新区分中心建设。

依托中心的技术支撑和后备支持,根据辖区疾病发生特点和公共卫生工作需求,有重点地加强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完善基层工作网络管理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评估和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开展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与促进、现场卫生检测与服务等,并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

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按期完成,中心建立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主任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和定期评估。

同时,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重点项目建设方案的实施工作。

各领导小组应根据规划目标要求,认真组织研究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落实部门职责和人员分工,完善工作措施和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措施

在前一阶段人事和管理机制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实施改革发展新举措,进一步创新并激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进一步改革干部人事聘任和管理机制,促进优秀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二是继续深入实施绩效管理改革,完善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是完善项目化管理机制,围绕规划目标开展项目化管理工作,通过项目化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目标实施。

四是加快制订和完善中心各类规章制度,尤其是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所涉及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开展

按照规划实施的进度要求,中心应根据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做好财务经费预算,一方面要积极向政府争取专项建设经费或业务经费,另一方面也应根据中心财务收支情况合理安排资金,以保证人才、科研、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等基础性重点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

同时,财务部门也要加强项目经费的财务审计工作,确保经费规范合理使用。

(四)构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技术引进和科研合作

进一步完善与国内外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机制,努力构建适应中心实际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交流合作平台,并充分发挥预防医学会和各类专业学会在业务技术交流中的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提升中心科研工作和业务技术水平。

(五)强化督查推进,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根据规划目标和相关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中心领导小组应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督查,每年年初组织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并确定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组织督查并汇总项目工作进展,每年度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并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和规划实施进度,及时修订和调整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

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