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4388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橡胶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橡胶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橡胶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橡胶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橡胶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橡胶籽.docx

《橡胶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橡胶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橡胶籽.docx

橡胶籽

我国橡胶种植面积

天然橡胶是全球大量需求的不可替代的工业原料,是四大工业基础原料之一。

在全球资源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国际油价的高涨带动人造橡胶价格大幅上涨,人造橡胶与天然橡胶的价格差距正在日渐缩小,天然橡胶因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良好的绝缘性,可塑性,隔水、隔气性,抗拉和耐磨等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国防、交通、医药卫生领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用途极广,注定其将成为替代不可再生人造橡胶胶的首选。

从2001年起,我国连续6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和消费国,国内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对进口的依赖逐年增长。

2007年中国天然橡胶总产量约为65万吨,而中国全年消耗天然橡胶总量为240万吨,所缺部分的70%需要全部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天然橡胶的钢性需求逐年递增,天然橡胶的价格年年攀升,极大的刺激了我国橡胶种植业的飞速发展。

在巨大的利益吸引下,各种资本大量涌入橡胶种植业,使我国的橡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表明,到2007年,海南橡胶种植面积达630万亩,年均递增20万亩。

云南种植橡胶总面积达到600万亩,年均递增40万亩。

橡胶果

橡胶树一般每年开花两次,3~4月为主花期,称春花,开花最多,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春花的成果期;5~6月第二次开花,称夏花,成果期一般是5月下旬至7月下旬;也有在8~9月第三次开花的,称为秋花,成果期一般是8月下旬至9月下旬。

8~10月份秋果(春花的果)成熟;夏花的果于10~11月份成熟;冬果(秋花的果)多在年底到翌年1月成熟。

橡胶树果实为蒴果,有3层果皮,内果皮在幼果期较薄,以后增厚并木质化,形成坚硬的木质内壳,通常成球形,常含种子3粒,种子椭圆形,长约3厘米,具褐色斑纹,种背常隆起,种腹略扁平。

果熟时,自内果皮的外缝线处开裂炸开,弹出种子。

橡胶籽的资源量

理论上,每株成年胶树年平均可产干籽1.5~2公斤,每亩(30棵)可产干籽约45~60公斤。

云南按300万亩产胶橡胶林(一般来说,产胶的橡胶树就会结果)估计,云南的橡胶籽年产量为12~18万吨;海南按500万亩产胶林估计,橡胶籽年产量为20~30万吨。

但是,这只是理论值。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都能收集上来。

能收集的橡胶籽数量除了人为因素之外(收购体系、收购政策、收购网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      品种:

不同的品种的产籽量有较大差别,其中以RRIM600(俗称600号)和GT1产籽量较高,其他的品系如PR107、云研77-2、云研77-4等产籽量并不太高;

●      地势:

由于橡胶树绝大多数种植在坡地上,如果坡度大的话,橡胶果成熟时会炸开,种籽四处飞散,散布面积极大,收集难度较大;

●      杂草:

林间杂草繁殖快,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快就能覆盖整个胶林,使得捡籽困难。

由于农场的胶林管理比民营的要规范许多,因此在农场的胶林里收集橡胶籽更容易一些;

●      气候:

雨期、降雨量、台风、冻害也影响到种子的年产量;

●      病害:

由白粉菌侵染引起的白粉病及由疫霉菌属引起的季风性落叶病会影响橡胶产量,也会影响橡胶籽的数量。

但是,不论如何,橡胶籽都是一个数量巨大的资源。

橡胶籽的组成

橡胶籽由壳、仁两部分组成。

经过我们多品种的检测和加权计算,壳占干基的45%,仁占干基的55%。

仁中的含油在45—52%之间,平均为48%。

加工后的橡胶籽变成三部分:

油(橡胶籽油)、粕(橡胶籽粉)、壳(橡胶籽壳)。

油——橡胶籽油

橡胶籽的主成分是脂肪酸三甘酯,因酸价的高低而含有不同比例的游离脂肪酸。

磷脂的含量在0.2—0.7%之间。

橡胶籽油特有的成分是橡胶烃,含量因制油的方法不同有差别,在0.5—3%之间。

根据我们自己的实践,热榨橡胶籽油橡胶含量约为0.7—1.2%,冷榨橡胶籽油的橡胶含量约为的橡胶含量约为0.5—1.0%,浸出橡胶籽油(6号溶剂)的橡胶籽油的橡胶含量约为2—3%。

橡胶籽油脂肪酸组成为:

亚麻酸20%,亚油酸40%,油酸20%,饱和脂肪酸20%左右。

可以看出,橡胶籽油富含有保健价值的亚麻酸和油酸,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非常低,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达80%。

仅从脂肪酸组成来看,橡胶籽油的营养价值超过棕榈油、豆油、菜籽油、棉籽油、花生油、谷物油、葵花籽油等所有的大宗油料。

粕——橡胶籽粉

橡胶籽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60%左右,粗蛋白含量约为30%,并且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比例均衡。

下表列出了橡胶籽粕与大豆粕中各种饲料必需氨基酸的比例。

可以看到,在10种饲料必需氨基酸中,橡胶籽粕有8种高于豆粕,1种相等,仅有一种赖氨酸稍低于豆粕。

饲料行业内的朋友看这个表就知道,橡胶籽粉属于优质蛋白原料,每3公斤橡胶籽粉完全可以替代2公斤豆粕作和1公斤的玉米。

橡胶籽粕和大豆粕的必需氨基酸对比(g/16gN)

必需氨基酸

赖氨酸

蛋氨酸

色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缬氨酸

橡胶籽粕

2.3

0.9

0.8

2.1

6.2

1.6

2.5

5

2.6

4.2

大豆粕

3.3

0.7

0.7

1.8

4

1.6

2.1

3.6

2.2

2.2

资料引自云南农业大学刘天余教授《橡胶籽饲料价值》课题的成果。

新鲜的橡胶籽仁含油微量(小于0.1%)的氢氰酸苷,制油过程完全分解挥发,不影响饲料使用。

壳——橡胶籽壳

橡胶籽壳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除反刍动物外,一般不能消化,并且还是负营养物质。

也就是说,动物吃下去,不但吸收不到营养,还会因为做无用功而消耗自身的能量。

虽然不能做饲料,但是橡胶籽壳坚韧、致密、灰分低,燃烧值略大于5000大卡,是优质的燃料。

橡胶籽壳可以做燃料,机制木炭或者活性炭。

橡胶籽的加工方式及经济价值

未加工的橡胶籽可以直接敲碎了喂鱼,但这种小农经济的利用方式附加值低,并且不能大规模利用。

橡胶籽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加工成产品来体现。

不同的加工方式得到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价值有高有低。

下面根据加工方式来分别谈一谈。

手工压榨

可以是液压榨机,也可以是螺旋榨机,破碎橡胶籽,不做壳仁分离,人工烘炒,人工上料,机械压榨。

规模一般在年加工几十吨到上百吨。

获得两种产品:

橡胶籽毛油和油枯(油饼)。

毛油含水、含渣,不稳定,不能储存超过一两个月。

毛油可以点灯,可以做饲料添加剂,可以做工业用油的原料。

一般来说,这种毛油的经济价值和地沟油差不多。

油枯可以做肥料或者做反刍动物的饲料,或者喂鱼。

油枯的经济价值和农家肥差不多。

自动压榨

一般是螺旋榨机,破碎橡胶籽,不做壳仁分离,自动烘炒,自动上料,机械压榨。

规模可以从几百吨到一两千吨。

获得两种产品,橡胶籽毛油和油枯(油饼)。

毛油一般经过过滤,不含渣。

脱了水的可以稳定保存,不脱水的的保存期短。

毛油可以点灯,可以做饲料添加剂,可以做工业用油的原料。

一般来说,这种毛油的经济价值和饲料用油差不多。

油枯主要做肥料少量去做反刍动物的饲料,或者喂鱼。

油枯的经济价值和有机肥差不多。

烘干压榨

和前面不同的是新鲜橡胶籽收集之后立刻晒干或者烘干,然后再榨油,也是获得毛油和油枯。

由于干燥的橡胶籽不会霉变,所以榨出来的油品质高,有食用的潜在价值。

困难年代,橡胶种植区的群众曾大量食用这种橡胶籽毛油,主要用于炒菜,下锅之后要高温炼一两分钟,除去挥发成分,并且让橡胶烃碳化。

现在不再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了,所以这种加工方式没有延续下来。

脱壳压榨

橡胶籽脱壳之后不再有油枯,而是变成橡胶籽粉和橡胶籽壳。

橡胶籽粉可以获得优质蛋白的经济价值,橡胶籽壳可以获得煤的燃料价值。

由于长期以来,橡胶籽机械化脱壳都没有很好解决,另外一个难题是,橡胶籽脱壳之后,含油太高,物料太软,螺旋榨油机没办法产生压力,所以也很难榨出油来。

所以这种加工方式只停留在实验室的小规模加工上。

烘干—脱壳—浸出—精炼

坦率地说,这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最高水平的加工方式。

用这种方式目前我们已经通过了小试和中试,解决了生产中的所有技术问题,但还没有为生产企业所采用。

这是我们着力推广的加工方式。

橡胶籽经过烘干,可以解决霉变的问题,获得的毛油不含黄曲霉素,精炼出去橡胶之后可以作为高档食用油使用,至少可以得到花生油,甚至亚麻籽油的经济价值。

脱壳之后的纯橡胶籽仁不能采取压榨的方式,必须采取浸出的方法制油。

浸出可以获得最高的出油率,橡胶籽粉的残油率小于1%。

橡胶籽粉完全不含壳,是优质蛋白,可以获得最高的饲料价值。

橡胶籽壳可以做燃料,或者进一步加工成机制木炭或者活性炭。

烘干—部分脱壳—压榨—精炼

这是上一种加工方式的部分折中,部分脱壳,仁中还有足够的壳来产生压榨的压力,所以可以压榨取油。

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去了浸出设备,节省了投资。

但是代价也比较明显:

其一、压榨的残油率高,出油率比浸出要低6—8个百分点;

其二、油饼含壳率高,降低了饲用价值。

橡胶籽在国内外利用的历史

本文为橡胶籽博士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其实这个标题有点大,国外的利用情况只能根据文献记载,国内过去的利用只能走访橡胶农场的老职工,然后与文献记载相验证。

国内50—80年代的利用情况

橡胶籽的基本用途是育橡胶苗。

除了育苗之外,橡胶农场很早,大概是从50年代后期就开始用橡胶籽榨油了。

具体是谁的发明已经不可考了。

当年物资匮乏,地处边疆的农场确实生活很艰苦,缺吃少穿,食用油更是短缺。

于是农场就动员广大职工去橡胶地里捡橡胶籽,捡了之后晒10天左右,然后上交到各个分场。

每个职工都有任务,不论老小,捡少了要批评,捡多了有奖励。

分厂把这些晒干的橡胶籽集中到农场,然后以农场为单位榨油,榨出来的油再下发到分场,发到每家每户。

压榨的橡胶籽油,有股浓香,烹饪炒菜很不错。

但是考虑到橡胶籽含油氢氰酸,所以炒菜之前,都要经过高温炼一两分钟,然后菜再下锅。

这里引用两位知青网友的文章,对这段历史又很鲜活的记载。

一位叫钟民育,文章引自橡胶籽-在15队代课时带学生活动》,做诗的日期是1971年4月5日:

噼噼啪/噼噼啪/橡胶树妈妈说话了/小朋友们快来呀/橡胶籽宝宝下地啦/橡胶籽/圆又大/发展橡胶要靠它/我们上山快快拾呀/一颗一粒不落下

其实当时育苗使用不了多少橡胶籽的,捡起来主要是为了榨油。

另一位知青我不知道姓名,只是在网上找到了这段描述,现在网页地址已经找不到了。

如果这段引用侵犯了您的著作权,请通知我撤下来。

他的记录如下:

记得有一年花生失收,我们连队每人每月平均只摊到几钱油。

于是,椰子油、油棕油甚至橡胶籽油,我们都有幸品尝了一遍。

油棕油有一股怪味,要炸过几次面食才能炒菜吃;椰子油如果做甜点心倒不错,炒菜那味道就不敢恭维了。

而橡胶籽油那时算是“新生事物”,连队还专门为此作过宣传,说的是据专家考证,此油虽然没有多少营养价值,但也无有害毒素,同志们大可放心食用。

我们也就无香无味地吃了好几个月这来源丰富的胶籽油,不知这算不算“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尝试?

橡胶籽这样的利用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农场生活物资不在短缺,这种利用方式才走到尽头。

榨出来的油没人吃了,所以也就不收橡胶籽了,农场的榨橡胶籽油作坊自然也就关闭了。

国内80—90年代的利用情况

这段时间是橡胶籽利用的低潮,但是科研却比较活跃。

从70年代末,华南热作所、云南热作所、昆明医学院、海南医学院等科研单位开始系统性的研究橡胶籽油的成分、功效。

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以及动物实验,把橡胶籽油鉴定为食用油(“橡胶种子油食用价值的研究”于1981年4月在昆明通过鉴定),并且发现了橡胶籽油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

这些系统性的工作,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调查,为今后橡胶籽高附加值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之后,在80年代中期,云南省对全省的饲料资源做了一个详细的普查。

其中,云南农业大学的刘天余教授承担了其中一个子课题《橡胶籽饼的营养成分测定及价值评估》,从蛋白饲料的角度,系统性的研究了橡胶籽病的成分、营养,并且还做了养猪、养鸡的细致研究。

这是目前为止,对橡胶籽并饲料价值最深入的研究。

科研虽然很活跃,但是受体制性的制约,科研成活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段时期,农场的橡胶籽榨油作坊基本都停了,因为加工之后的橡胶籽油、橡胶籽油枯都找不到很好的用途。

可能是作为仅存的硕果吧,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农场中学附属的一个橡胶籽榨油厂存活了下来。

但是活得也比较艰难。

当时橡胶籽油主要是拿去做肥皂,油枯做肥料。

橡胶籽油的不饱和度非常高,所以做出来的肥皂比较软,销路不是很好。

有机肥在八九十年代也很难说得上什么经济价值,所以这个榨油厂活得很艰难。

国内90年代后期至今的利用情况

98年底,昆明油脂化工集团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建立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橡胶籽加工厂。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如下原因:

其一,该加工厂的设计加工能力为每年5000吨。

这样的加工能力完全有别于过去的作坊。

其二,橡胶籽的加工实现了半自动化、流水线作业。

毕竟是国营的油脂专业企业,他们设计的工艺流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很先进的。

这套工艺和设备一直运转至今,没有太多的变化。

其三,该加工厂第一次采用了新鲜橡胶籽的烘干设备和出榨毛油的过滤、脱水设备。

这对以往的简单压榨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在实橡胶籽的规模化加工之后,昆明油脂化工集团也多方面尝试了橡胶籽油的销路和用途,除了点灯、做肥皂之外,他们还尝试了选矿、制革、做油漆、做涂料、做润滑油等等方面的应用,但是都不是很成功。

橡胶籽油的销路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橡胶籽油枯的用途解决的更差,除了做肥料之外,找不到更好的用途了。

由于上面的原因,再加上国有企业固有的毛病,这家国营的橡胶籽加工厂很快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于是在2002年,被云南程鹏集团,也就是我们集团收购了。

这就是现在的西双版纳程鹏农业发展公司。

收购之后,橡胶籽油的销路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厂在沿用过去昆明油脂化工集团工艺的情况下,还能经营至今的原因。

在这期间,原来的景洪农场中学榨油厂也被私人收购了,并且发展至今。

这家榨油厂经营至今的原因和我们厂恰好相反,他们解决了油枯的销路问题,从中获得了非常高的利润。

简单地说,目前规模化利用橡胶籽的厂家只有两家,一家解决了橡胶籽油的销路问题,另一家解决了橡胶籽油枯的销路问题。

这就是他们能够存在的真正原因。

其间,我也从新闻上看到说是海南有家工厂投资5000万,生产可食用橡胶籽油的报道。

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发现这是一则假新闻。

我们还从《中国油脂》06年第2期上看到一篇《橡胶籽制油工艺与实践》的文章,上面提到在文山建了一个日处理橡胶籽50吨的加工厂。

经我们多方打听也没打听到有关该厂的消息,可能这个加工厂早就倒闭了。

橡胶籽在国外的利用情况

从文献上找不欧美发达国家利用橡胶籽的任何文章与消息,这可能与欧美国家自身不直接生产橡胶有关系。

据说在20世纪初,西方科学家还是研究过橡胶籽的营养价值的。

现在能找到的文献都是说发展中国家利用橡胶籽的信息。

在我们能找到的文献中,有非洲尼日利亚,东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关于橡胶籽研究的报道。

对橡胶籽利用的比较多的国家是印度。

印度对橡胶籽的商业化利用起始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达到高峰期,最高时期,1984年加工橡胶籽油5000吨,相当于加工5万吨新鲜橡胶籽。

之后加工量逐年下滑,到1999年,加工量只有1984年的一半。

印度橡胶籽加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脱壳。

由于极其低廉的人工成本,橡胶籽脱壳工作在印度是由女工完成的。

脱壳之后,女工再负责把脱壳的橡胶籽仁晒干,之后再卖给中间商,然后运输到橡胶籽加工点。

橡胶籽在加工点通过螺旋榨油机榨油。

比较有趣的是,为了保证榨出来的油饼成为可口的饲料,入榨前,印度人会把糖厂的废糖蜜加入橡胶籽仁中间一起压榨。

这样榨出来的油饼酸甜适口,可以卖个好价钱。

在印度,橡胶籽加工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橡胶籽油饼,这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橡胶籽油也没有太好的用途,主要用于制作软肥皂,附加值不是很大。

当然了,近些年,印度的生物柴油炒得很热,估计橡胶籽油都拿去做生物柴油了。

总结

橡胶籽作为一项废弃资源,在印度和我国有规模化的利用。

总的来说,这些利用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橡胶籽加工之后的橡胶籽毛油、橡胶籽油枯的附加值比较低,这是制约橡胶籽利用的主要原因。

我国目前仅存的两家橡胶籽加工厂都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年加工量在3000-5000吨之间。

其中一家对油的利用有优势,另一家对油枯的利用有秘诀。

这是他们能够生存至今的根本原因。

橡胶籽项目的重重风险

橡胶籽加工项目确实相当诱人,尤其是在中国进入资源的全面短缺时代之后。

但是橡胶籽项目在诱人的表象之下也暗藏着重重杀机。

到目前为止,成功存活下来的橡胶籽加工企业也仅仅只有西双版纳的两家。

前面说过,据我们所知,有很多人曾经尝试过橡胶籽项目,投资失败的资金数以千万计。

为什么他们会失败,橡胶籽项目究竟有些什么样的风险?

我们项目组曾长期思考这个问题,现将我们的思考结果总结如下:

没有解决橡胶籽加工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虽然公开发表的文献上有很多关于橡胶籽以及橡胶籽综合利用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仅仅停留在学术上,实际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的帮助很小,甚至反有误导的嫌疑。

橡胶籽综合加工一共有四大难题,包括橡胶籽存储、橡胶籽的脱壳,橡胶籽仁的取油,橡胶籽油的精炼脱橡胶。

以上四大难题,公开文献和专利上面一个都没有解决。

即使知名专家在学术期刊上论述的橡胶籽油精炼方法,在生产中也是行不通的。

我国的学术机构都在省会和发达城市,而橡胶籽却产于遥远的边陲,学术机构获得的橡胶籽、橡胶籽油样品往往经过了很多波折,早已不反映原来的情况了。

用这些走了样的样品来做研究材料,研究成果自然走样。

即使实验是里面可行的东西,要放大到生产上,还需要一个中试的过程,这显然是科研机构做不了的。

于是,科研机构被橡胶籽样品给忽悠了,投资者又被科研机构给忽悠了,最后导致投资项目在投资之前就已经失败。

这些项目采取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都没有经过实际检验,要么不好用,生产效率低下,要么根本生产不出预计的产品。

只能以失败告终。

没有经营橡胶籽项目的实际经验

很多经验和数据是科学家无论如何在实验室里弄不出来的,比如橡胶籽的资源量,真实的可收购量,应该付出的收购成本,如何建立收购网络,如何建立合理的收购价格体系等等。

就比如可收购的资源量,有的估计一亩地能产橡胶籽150公斤,有的估计能产5公斤,差距悬殊30倍!

资源量是一回事,能不能收集上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关于橡胶籽的可收集量,不同的人估计差别更大。

再比如为了收集这些橡胶籽,有人估计花300元/吨的成本就可以收集上来,有人估计收集成本需要2000元/吨,其间的差距也有7倍之巨。

关于收购网络和收购的价格体系,没有谁关注过,更没有实际检验过。

可以说,这些数据和经验只有实际经营橡胶籽加工厂之后才能准确获得。

可很多项目推销者原本是书斋里面的书生,对实际生产经营的经验和数据一无所知,就开始推断和假设。

然后很多投资者被没有实际经营经验的项目推销者忽悠得晕头转向,连基本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成本都拿不准,盲目投资,焉有不败之理。

没有解决橡胶籽加工产品的销路

几乎所有的橡胶籽投资项目都只生产橡胶籽毛油和橡胶籽油饼。

因为这是简单而成熟的生产工艺,设备也非常成熟,并且投资成本低。

但恰恰是这两种产品,高不成,低不就,很特殊,很难销售,产品的价值也低。

橡胶籽毛油颜色深,杂质多,酸价高,还含有1%左右的橡胶。

虽然科技文献上提到了橡胶籽毛油的很多种用途,但实际上,这些用途都是走的偏门,需求量极不稳定,价格上也起落很大。

根本没法对产品收益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橡胶籽油枯虽然蛋白含量很高,但是还含有70%的橡胶籽壳,根本没办法用作饲料,所以只能用去做有机肥的原料。

很可惜,但是没有办法。

有机肥的原料根本卖不出像样的价格来。

加工厂在收购橡胶籽的时候,需要段时间、集中垫付大量的收购资金。

如果对将来的收益没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试问经营者如何来决定原料的采购的数量与成本?

另一方面,产品的附加值低,橡胶籽加工厂也不可能支付较高的原料收集成本。

收购价格低,也不能调动种植区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也收不了多少橡胶籽原料。

可以想象,这种小规模、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橡胶籽加工厂时时刻刻都是心惊胆战,如履薄冰。

维持生存尚且困难,一旦背运,工厂立刻关门。

西双版纳目前有两家成规模的橡胶籽加工厂,2007年一共加工橡胶籽1.2万吨。

他们目前采取的生产技术并不先进,设备甚至还很落后,生产的也是橡胶籽毛油和橡胶籽油饼。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生存,并且还维持不错的利润呢?

原因就在于其中的一家解决了橡胶籽毛油的销售问题,另一家解决了橡胶籽油枯高附加值的销售问题。

他们的解决办法都是利用了自身的特殊优势,也是别人学不来的。

所以他们是目前中国仅有的两家橡胶籽加工厂,在别人无法生存的时候还能活得比较滋润。

投资者的实力不够,遇到困难立刻放弃

在一般人眼里,橡胶籽项目确实是个小项目,找一块四五亩的场地,支一两台普通的螺旋榨油机,再加上一二十万的收购资金就可以开干了。

整个项目的投资也就几十万元。

于是很多中小投资者就这样开干了。

一旦投资之后,他们就发现问题了:

要么是简单加工的产品不好卖,要么是已经投入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有问题。

这两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更多的投资,来上更好的设备和更先进的技术,以便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但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的投资动辄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并且还有相当强的风险。

这些中小投资者只好放弃,在把原来的投资亏得精光之后铩羽而归。

我们知道的很多投资失败的例子都是这种。

 

本文由橡胶籽博士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