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xx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
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xx:
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
教育成本可分为:
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教育的社会成本
22.教育收益:
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
教育收益可分为:
教育的个人收益和教育的社会收益
23.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24.人口容量:
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25.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26.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
27.技术转让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28.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xx的能力。
29.xx竞争力是指一个xx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xx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xx的能力。
30.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xx。
31.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狭义的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环境。
32.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33.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34.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35.土地人口xx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3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37.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38.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39.人工化的土地:
是指人的劳动与自然土地结合后的已利用土地,无论性质和内涵实质上都与原生自然土地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使土地由劳动对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经过劳动的加工、改变,而逐渐成为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态经济要素和商品经济要素。
40.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41.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
42.物流是指商品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位移,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多项经济活动组成的统一体。
物流的最本质功能是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43.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所需求位移的物、提供服务的设备、组织服务的人和信息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4.xx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xx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xx组成的有机整体。
5.区域的属性。
空间性:
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地域性: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结构性: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横向和纵向关系
客观性: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17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
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xx水平,区域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区域资源环境分析:
是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资源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对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论证,也应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主,重点研究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先行产业及其发展策略,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等问题。
18简述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③xx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④基础设施规划
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⑦区域空间管制
⑧区域发展政策
第八章区域规划的发展和程序
2.简述系统方法的环节
系统法通常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
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方法可供利用。
(1)系统问题的形成。
即确定被研究系统的性质、边界,设计好价值系统并将之综合。
注意:
在区域规划中相当于确定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
系统分析要回答为谁、为什么、何时、何地、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注意:
在区域规划中大体是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规划方案的设计。
系统分析这个环节,上接系统问题、下连系统评价,要经过反复分析、思考和判断,才能使可行方案逐渐完善。
(3)系统评价。
即分析设计方案(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提出后,或者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对规划设计方案作出综合评价。
注意:
评价时要注意方案的可靠性、xx、先进性、学术性、可操作性、经济性、规范性、生态环境可相容性、社会性及可扩展性、灵活性等,进行总体评价。
3.简述系统方法的基本步骤。
首先,必须把区域规划的对象即规划区域看成为一个整体。
一方面,这个整体是由许多要素、许多部门、许多地块相互联系的整体或较完整的综合体;另一方面,这个规划区域又是与外界有密切xx的更高序列区域体系中可分解为序列较低的体系中的一个分子。
其次,规划区域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各个地块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
通过这些联系的性质、结构、次数、频率和稳定性就可以判定这个规划区域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是稳定的还是功能活跃的,是静态性的还是动态性的,是多核心的还是单一核心的。
第三,规划区域的面貌、状态是区域要素相互作用和受外界输入因素影响的结果。
通过它们相互作用及与外界输入因素的关系的分析,那就可以分析区域的特征,全面地认识区域布局的变化趋势,并确定未来发展的抉择方案。
6简述比较法的基本步骤。
选择比较对象。
比较的对象应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具有可比性。
确定比较标准。
针对比较对象,明确比较内容,确定比较标准,才能使比较的结论有据可依。
分析评价。
即目标和方案的优选。
规划工作中通常要对所选的方案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作纵向的比较并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9、论述区域规划的基本程序。
(一)规划准备工作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思想上的酝酿和宣传发动。
(2)组织起有xx的和未来进行实际决策的领导机构。
(3)筹建实际参与规划方案设计的工作班子。
(4)筹措规划经费。
(5)规划区域的地图。
(6)制订规划工作计划。
初步拟定规划工作阶段或进度要求。
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内容和成果要求应十分明确。
(7)培训规划工作人员。
(8)筹备办公地点或工作室。
(二)规划工作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目的在于认识区域的本质特征、区域的发展演变过程,明确区域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找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潜力,为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制订区域发展目标及设计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实质是对规划区域提出发展的意想状态。
为决定发展目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区域内外的条件和资源状况,对区域未来发展变化进行大量的预测工作。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区域发展的研究课题一般是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背景、未来的发展目标、重大建设项目而提出来的,通常的课题有:
水、土、矿产、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就业问题,主导产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开发区域,科技园等等。
每一个课题都可能存在数个解决问题的替选方案。
规划工作者需要在各个比选方案中选择其中一至二个,作为解决的对策。
(4)规划方案设计。
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课题研究的对策,规划工作者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定区域发展的总体方案。
他们要使各个部门、区域的各个部分尽可能和谐、协调、有效地发展,要设计出可供比较、选择的若干个方案。
规划设计时既要有部门发展的专项规划方案,也要有综合的总体规划方案。
(5)规划方案评估。
第一阶段是在规划方案未决定之前,对若干个供比较、选择的方案进行评估。
…,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定出较为适当的方案。
第二阶段是在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后,请当地政府的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或评审。
(6)报批定案。
规划成果应按有关规定程序,报上级主管机构或政府权力部门审批,方具有实施的xx。
参照xx《国土规划编制办法》(计土[1987]1310号文),全国性的规划、跨省区的大区规划和xxxx流域的规划,应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级的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7)实施阶段。
在实施规划方案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规划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使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三)区域规划的动态性
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动态规划过程要求:
第一,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
规划工作的各个步骤、各个环节是互相xx的,在规划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反馈,不能等到总体方案审定实施后方反馈xx
第二,保持规划的弹性。
区域的未来发展,不确定的因素多,为了能够对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作出必要的调整,规划方案宜尽可能保持比较大的弹性。
第三,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编。
定期对规划实施状况进行检查,是保证规划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必要措施。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遇到有新的重大变化或发现有新的问题,经过一定的规定程序,对规划方案作出某些补充或xx都是必要的。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4.论述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xx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5.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6.论述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应从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为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自然资源的质量的评价应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反映自然资源质量特征和满足一定生产部门生产要求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
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
第三,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
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不仅不同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而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
☞应该就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
并同时指出各种方案之特点,尤其对实施各方案的技术经济前提要特别指出,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任何对自然的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
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
10.简述区域自然资源利用分配的公平性。
(一)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
第一,规则xx,包括产权是否充分界定,产权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清晰,社会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是否健全等。
第二,自然资源在各代人之间的分配是否xx,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现代人对自然资源的消费是否适度,即现代人的经济活动是否破坏了后代人的发展基础;二是现代人对自然资源的投资是否与他们消耗的资源量相匹配。
第三,现代人对自然资源基础及后代人的补偿行为是否能实现。
(二)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
1)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
现实世界,各国占用、消耗自然资源的数量存在悬殊差别,即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
造成地区之间自然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是主要原因。
2)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公平性、不同产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费
16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
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包括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两个方面。
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
主要生态系统特点、生态环境的资源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调查。
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包括生态系统影响效应、环境健康效应和生态经济效应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单元的确定
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
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
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和分区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评价的解题思路是:
通过建设项目、区域发展趋势或规划方案的分析,评价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从而确定应采取的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稳定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等三个方面。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论述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①.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
区域优势和区域差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
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
③.劳动分工规律:
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要求各区域凭借、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部门,建立特色显著、专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结构,以发挥其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区域经济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④.区域利益:
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并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正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经济行为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只有走特色经济之路,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既使区域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又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增长。
2.简述市场化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如:
xx模式)
3.简述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文化发展不仅以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形式直接推动生产发展,还以政治制度形式、思想意识形态为对区域发展产生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各经济主体重视文化建设,xx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产品文化含量,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技高一筹、立于不败之地。
体现在以下方面: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总之,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背景是区域经济、政治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又反过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地区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4论述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影响:
数量要适中②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③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作为消费者的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②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③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7简述区域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可以决定当地可能达到的人口密度和xx量;第二,生产布局的延伸和扩大,新的经济区域的开拓,可以决定人口分布的延伸和扩展,形成新的集居区。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
2论述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作用。
(P114)
(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
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
(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
6技术扩散的类型。
从地理角度看,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
根据技术空间传递方式,技术扩散可以分为空间梯度式、跳跃式和双向书等三种类型。
(1)空间梯度扩散是指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距离远近是影响技术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