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docx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有效教学设计的优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习惯于把所谓的先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以为教师一旦熟记了这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大大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只重视外在影响,忽视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素质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书写教案等。
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专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
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
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
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地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
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
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
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备课的艰苦性。
基于上述原因,我校选择了“三轮备课模式的优化”子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旨在通过三轮备课模式优化的研究,深化教师认真备课和合作交流的思想,掌握三轮备课技能和方法;通过集体、个人的备课及课前、课后的反思记录,促进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最优化和课后教学行为提炼形成教学新行为,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通过课题研究,总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策略,使三轮备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阶梯;通过课题研究,使三轮备课成为学校教学常规的最优化管理途径。
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促进教师群体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我校是一所刚建立两年的新校,教学硬件设施配备完善,教师年龄结构优化,学历素质优秀。
学校周边均为成熟小区或新建的高档住宅小区,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及广大群众对“好上学,上好学”要求的提高,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校虽建校不长,但拥有一大批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曾经承担过省、市各级课程的研究。
建校以来,我校即着眼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选择了以高效备课为切入点。
现在我校全体教师均能本着提高教学实效开展教学活动,有一批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取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校际区及学校之间进行交流。
我校从2007年起就开展三轮备课的有关研究,第一轮是课前集体备课,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要预设课堂教学情况,选取典型引入情境,例题内容。
第二轮是个人备课,教师个人根据自身上课风格、班级学生特点,再结合集体备课内容,反复琢磨本周内每一节课的内容及具体呈现方式。
每三轮是上课、课后同伴评课,教师反思后再实践,再反思,并随时记录成文字材料,以形成了一套特色的三轮有效教学模式。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期待我校教师会在备课、上课等多个环节提高有效性,并总结出有效的备课模式,使广大教师受益,尽快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特点的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方式的研究
3.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效果研究
4.新课程背景下备课评价研究
四、本课题完成条件分析
1、校领导对教学研究高度重视,决心以教研兴校。
本课题的开展得到了校长室、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并有校长室和教导处领导亲自担任本课题组的指导人。
本课题组经费全部由学校提供,经费可切实保障。
2、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齐全。
图书室除了上百种教研方面的图书,还订了几十种教研方面的杂志。
学校还拥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共有计算机近百台。
每台电脑均可上专门的校园局域网,查阅资料、文献检索、教研学习等都可在网上进行。
可充分满足本课题组需要,以开展具体教研活动。
3、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有中学高级教师三人,中学一级教师14人。
本课题组成员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奋战,对新教材研究较深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且科研经验丰富,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力的人力资源。
五、本课题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两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等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前,对实验教师进行备课能力的调查摸底,指定培训方案,然后付诸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观察与分析,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方案,每学期进行测评,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2、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师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其实验前后的变化。
3、文献法。
应用文献研究法搜集相关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资料,并对其筛选、整理和归纳,揭示其优点及弊端,为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途径、方法。
4、调查研究法。
应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当前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基本发展方向,了解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情况。
5、经验总结法。
应用经验总结法,提炼申请人十余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使之得到迁移和创造性的利用。
6、实验研究法。
应用实验研究法检验各种课堂教学的实验教学效果。
六、本课题进度安排
本课题实施步骤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
2009年10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主题,收集、整理相关理论资料。
2、撰写开题报告(王立柱),制定课题实施方案(郭正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章蓓蓓)。
3、组建课题组,确定主要组成人员。
4、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5、建立子课题组
(二)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
1、2009年10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确立子课题,制定各子课题具体实施计划。
印发课题方案和子课题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
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袋。
2、11月上旬,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教学调研,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同期举办校“教育论坛”,主题围绕青年教师三轮教学设计的研究展开,初步拟订的主题有“集体备课的重点所在”,“如何提高个人备课效果”,“如何记录课堂中的教师的灵感和新的生成”,“教师如何从作业及试卷中得到反馈信息”,“备课时如何备学生”,“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纪律”等。
3、11月中旬举行教学设计交流活动。
各教研组,就各子课题进行座谈会,充分利用合作、交流形式,各自发表意见。
4、2009年12月,进行期中任课教师会议。
在分析学生成绩基础上,分析教师如何通过备课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成绩,会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备课情况,写一篇期中教学总结。
5、2010年1月上旬,收集,整理教师撰写的各种课例及学生评价,提出下阶段研究开展过程中需注意问题。
6、2010年1月中旬,邀请专家指导。
7、2010年1月下旬,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8、2010年2月上旬,各子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总结及分析。
9、2010年3月上旬,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名师课堂,开展讲座等。
举行“专业研讨”座谈会,通过自修学习专业理论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教研组为单位展开。
10、2010年3月中旬,举行“理论学习周”,使教师树立学者型教师的理念。
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开展“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
12、再次具体调查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情况。
13、2010年3月下旬开始,收集教师各种研训记录,备课心得,论文。
各类获奖情况等,整理教师成长记录袋。
(三)2010.4—5月,总结各子课题研究工作,完成相关总结或报告的撰写。
(各子课题副组长)
(四)邀请专家来校指导,申请结题。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1、本课题有县教育局教研室李德山主任负责理论指导和担任专业顾问。
2、由江涛校长总体负责课题的运行和管理;章蓓蓓主任总体负责研究实施计划和相关研究报告的指导工作及实施工作;郭正根主任总体负责子课题研究的运作和管理,吴静、曾向荣、汪本芹、李长红、李兵撰写相关报告;其他主要成员负责子课题计划、总结的撰写与分头实施。
八、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分类成果研究报告
1、各类子课题研究报告
2、结题报告
(二)阶段成果形式
1、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进行阶段性小结;
2、撰写专题论文。
(三)最终成果形成
课题组整合素材库,撰写学术论文,形成结题报告。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优化研究课题组
2009年9月
《关于在中职语文课堂实践中优化教学设计的研究》
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
通过研究,将课前的教案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反思效果,从而对教案进行二次设计,使教案更切合学生实际,更具有实用性。
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中职语文课堂的特点,从而在教案初步设计时,主动考虑到课堂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缩短“教师教多少”和“学生学会多少”之间的知识量差距,提升教学质量。
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使教学设计优化的办法,切入点为课堂实践,即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况、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反思教学设计的优劣,及时改进,从而使教学设计实用化,能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参考、指导作用,既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1、积累关于如何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文献知识并应用。
2、调查分析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
3、探索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和训练策略。
(1)组织处理教材,精心备课。
(2)了解学生心理,创设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情境。
(3)探索提问的艺术,对教案中的问题设置进行反思改进。
(4)以富有趣味性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以教学设计指导教学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了解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2、个案发展分析法:
分析研究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总结规律。
3、对比实验法:
设立实验班和非实验班,通过对比二者的结果来验证研究效果。
4、经验总结法:
收集活动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中的读书学习计划及具体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12年8月—9月)
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和关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先进教学课例和经验总结。
2、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1)调查分析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案例、反思),建立资料档案,进行研究。
(2012年9月—11月)
(2)确定研究方法。
(2012年10月)
(3)探索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和训练策略。
(2012年11—2013年6月)
(4)交流心得体会,提出新问题。
(2013年7月)
(5)读书计划:
①征订职高语文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如《语文教学通讯》等,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
(完成时间:
2012年10月—2013年6月)
②阅读《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新课程最有效的教学》,赵国忠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在读书过程中要撰写读书笔记,选择书中的有效策略应用于课堂,即在实践中应用理论。
(完成时间:
2012年10月—2013年2月)
③阅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中关于中学语文的文章与著作,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
(完成时间:
2013年2月—3月)
④阅读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与著作,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
坚持阅读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对有关教学设计的著作,进行系统地阅读思考。
(完成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3、总结阶段(2013年8月—9月)
进行经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四、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完成理论学习和先进教学经验学习的读书笔记。
每星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专业日记,每月撰写一篇阅读随笔、一篇阅读心得,建立课题博客,及时发布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2、2012年10月—2013年7月,在研究过程中,记录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分析教学设计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总结提出新的问题。
(1)完成个案“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因素”的分析。
(时间:
2012年11月)
(2)完成“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对原有教学设计的反思”。
(完成时间:
2013年5月)
(3)运用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分析、总结效果。
(完成时间:
2013年6月—8月)
3、2013年9月,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
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
根据不完全统计:
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余节课,一名小学生有90.48%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渡过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
尤其在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改革第一线所遇到的:
“想改,但不知怎样改,渴求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法”的实际状况,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最优化的任务,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如何精心设计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怎样为广大一线教师解决急难、认明方向、提出优化途径、提供最优化方案呢?
近几年我们从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的优化入手重点对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性质、任务、教学规律以及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21世纪我国的教育大计在于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现代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必然是对跨世纪人才进行素质教育。
然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完全贯彻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教师的教,而轻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其主要表现:
(一)教学观念上,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简单地把学生的大脑视为知识的容器;
(二)在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上,缺乏宏观调控和整体部署,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三)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单一状态;(四)在教学手段上,因循守旧,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搞题海战术,而得到的是高分低能的教育效果。
改变这种状况,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教育测评以及师资建设、教育设施与环境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贯彻各方面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因此,我们将教育改革的落脚点主要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为此,我们选择“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这一课题,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教学设计最优化的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活动课、班级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研究,全方位落实素质教育。
二、实验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编写目标、任务分析、选择教学策略等,我们将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设计形式新颖、操作性强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思想,张扬学生个性。
1.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2.构建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长期来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3.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和各科《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
4.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分析,了解和明晰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本质联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
我们提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一论题。
本实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少课堂教学无效劳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规定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组织优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既掌握知识,又学到方法;既培养能力,又发展个性,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同时,我们还将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的实质、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改革原则、课堂教学优化模式等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三、依据与意义
1、理论价值
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
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
而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其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尽管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但与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现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教材的使用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日益凸现出来。
因为对于广大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来说,转变观念固然重要,它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但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而成功经验的积累必须来自于教师日常教学方式的变革。
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课程实施的当务之急。
2、实践价值
(1)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转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转变,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高师生生活素养和人文素养。
(3)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
(4)通过研究,形成全新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评价体系,将成果向面上推广,有助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文化教育底蕴。
四、研究内容
基于上述的认识和思考,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根据课堂教学的特性,教学设计有两种情况:
一是预先设计,即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观念、计划和规则等进行事前设计;二是适时的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设计。
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特征,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鲜活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是预先设计和适时设计的可操作的有形框架,但又不拘泥于设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活用模式。
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管理研究。
研究创设宽松有序、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及开放型管理模式。
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效果评价研究。
研究适合儿童的教育及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手段。
4.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制定研究。
通过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媒体及作业设计等因素的选择和确定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4-2006.5)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申报立项。
2.实验学习阶段(2006.6-2006.1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拟定课题实验方案;学习相关资料;确定实验班级;聘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3.全面实施操作阶段(2007.1-2009.10)按课题实施计划,展开课题研究;开展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整理保管资料。
4.实践总结阶段(2009.11-2009.12)结题,实践总结,推广经验;积累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撰写成果报告;召开结题报告
六、实验措施及研究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既要研究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过程,又要探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各课型的具体教学设计的原理及步骤。
我们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方法:
《各科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等系统书刊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的理论营养。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检查、组织教学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如何有机整合。
(4)教育调查法:
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找出规律。
在进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验中,我们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基本策略,用以指导我们的实验。
基本策略之一:
从教师队伍入手,促进素质教育落实。
1.改变教育观念——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科研型”转变。
通过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为方式、相互间又千差万别的学生,只有科学的教育法才能促进少年儿童知识能力发展。
只教不研,只能沦为教书匠;只研不教,则有“满腹经纶”却是“茶壶里煮饺子”,在课堂上讲不出来。
抓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首先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对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师立志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近现代心理学知识,要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勇于探索教书育人的新经验、新方法。
为了增强教师的教改科研意识,我校不定期地举办教育改革讲座,让教师了解教改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实验的具体方法和目标。
教师个人也必须制定科研方向和目标,在学校整改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突破。
为不断提高教师的成就动机,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及时归纳、总结自己的教改情况,对于效果显著,操作切实可行的,组织在学校推广。
即使是点滴的成果都加以肯定,提出意见,进一步试行,得以发展完善。
2.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的运行过程,是学生、教材(知识)、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四大要素协同运作的过程。
教学发展的实质,是不断寻求教学四大要素各参量值新的协同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的胜利完成,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学整体实施的能力,这种整体实施能力是开展教学实验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能力的最高体现。
为使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实验教师具备教育整体实施能力,我们要求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