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2580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docx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范文

目录

一、小微企业发展1

二、"用工荒"的深思3

三、保持物价稳定4

四、救助流浪儿童8

五、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11

六、公安微博12

七、耕地保护问题13

八、水利建设14

九、校车事件15

十、社会诚信与征信体系建设17

十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18

十二、微博崛起与网络问政19

十三、调整收入分配关系19

一、小微企业发展

 

【名词解释】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微博)教授提出的。

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

划分标准:

  1.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

  在工业领域,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资产在4亿元以下的企业都划为中小企业。

 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要求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在零售行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100人及以上,销售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的是小型企业。

  在批发业,划分标准是人数在2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的中小企业是,职工人数在800人以下或者销售额1.5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4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微型企业划分标准:

  根据201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四部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微型企业为:

  工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

  建筑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

  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下。

  房地产开发经营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

  3.个体工商户划分标准:

  个体工商户,是指有经营能力并依照《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公民。

《个体工商户条例》第2条第1款规定:

“有经营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条例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4.家庭作坊式企业:

  家庭作坊式企业,是私营企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组建的一家一户的从事简单加工的小企业,工作场所就是各家各户的住宅,企业内员工数量不多,一般为一家三口,或是家庭内部成员和少数打工人员,生产、加工、经营、贮存都在同一建筑内进行。

  【发展瓶颈】

  小微企业陷入困境,主要瓶颈:

  一是税费负担重,企业生存与发展存在一定压力。

  二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劳动密集型已经逐渐被淘汰。

三是融资困难,缺少资金。

  【政府措决策】

  1.破解税收瓶颈:

  目前已出台的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型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年内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这些措施将直接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破解融资瓶颈:

  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会议在谈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指出,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

  3.破解产业结构瓶颈:

首先,产业选择。

国家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家政服务业、休闲娱乐等等第三产业,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这些产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新的技术,正好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投资少、经营灵活的优势。

其次要练好内功。

在各个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谁的管理更科学、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更低,谁就能占得市场的主动。

小微企业必须尽快摒弃过去的粗犷经营方式,尽可能以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决策,不断提高资源、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用工荒"的深思

【背景链接】

按往年的规律,元宵节过后是务工人员来温寻工的高峰。

而今年新春以来,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却不得不引人深思:

  贵阳开往温州每天一趟的K942次火车,往往到丽水站时车厢乘客还是满满的,上个厕所都挤得很;一到青田站,大批务工者就往外涌;最后,列车抵达温州站,下车者已寥寥无几。

  这些客流中的绝大部分,本应是来温务工者。

然而今年,他们为啥不来了?

  据温州火车站和各大汽车站日前发布的综合客流信息表明,今年春节过后全国各地来温的客流量比去年大约减少了20%至30%。

  上周,记者蹲点多家企业和劳务市场时也发现,今年开春,困扰企业多年的“用工荒”难题可谓雪上加霜,特别是中小企业用工缺口都在50%以上。

而实际上,为了尽快招到员工,我市不少大型中型乃至小微企业都拿出了诚意纷纷上调工资,并在员工食宿等方面开出更优越的条件。

可是,“涨薪潮”之下,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原因分析】

  首先是城镇化的变迁。

自新中国建立,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根据我国的人口普查数据,直到199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而城镇人口只占26%。

而中国的沿海经济带此时己经逐渐形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沿海城市,并且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形成了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90年代后,中国的城镇化开始逐渐加速,只用了10年时间,中国的城镇人口猛增了近10%,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36%。

而这种增长在之后的10年并没有丝毫减弱,到了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终于历史性地超过了农村人口。

根据2012年1月的最新统计,中国的城镇人口为69079万,而农村人口为65656万。

而正是这种城镇化的变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农村剩余劳力远离家乡去沿海打工,这30年来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的空巢问题和留守子女问题等等。

人们当初远离故乡去打工,为的是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子女的未来。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了城镇,而且用工待遇也与原来的沿海城市企业相差不太大时,为何还要舍近求远跑出去打工?

更何况每年过春节往返也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

而更为重要的是,身在家乡,既可以打工挣钱,又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如果有机会,在新的城镇安家落户,总比与家人分开,在千里之外飘泊好。

  【应对之策】

  提升工资福利待遇:

当用工市场供小于求是,价格自然就上涨了,显而易见,提升工资能留住不少员工。

以富士康为例,仅仅初八那天,富士康凭借高额的工资就在河南吸引力3万多工人。

除了提高工资,企业还要做好福利方面的工作,比如五险一金、休闲娱乐设施、免费提供工作餐等。

  大打温情牌:

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选择在家找份稳定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能陪伴着家人,感受家的温暖也不错。

企业要抓住工人的需求,这样才能稳定军心。

目前一起出门打工的80后夫妻越来越多,很多夫妻都选择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工厂工作,企业可以为这些工人提供“夫妻房”,为他们营造家的感觉。

很多员工频繁的跳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没有归属感,若是企业能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员工找到了归属感,有了家的感觉,用工就不会荒。

甚至有实力的公司可以为员工的孩子建立学校,让员工彻底安定下来。

这样员工对企业已不仅仅是雇佣关系了,工作效率也会大幅提升。

  降低采购成本:

员工的工资成本把企业的利润挤掉不少,那么对于这部分上涨的成本能否转嫁出去呢?

笔者告诉你,能!

从采购成本入手,这当然不是要企业近劣质的原材料。

而是说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从工厂进货,以我国最大的制造业电子商务平台—世界工厂网为例,注册用户绝大部分是生产商,这样直接面向厂家,缩减了供应链,能成功的降低采购成本,为企业节约一大笔资金。

政府采取积极措施:

用工荒的解决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措施使工人安定下来。

广东省已经推出积分制入户政策,务工人员在积累到足够的分数时可以申请入户。

这样就能彻底使工人安定下来,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三、保持物价稳定

一、物价上涨过速的原因(六点上涨因)

1.输入性影响。

2.自然灾害影响

3.流通环节影响

4.流动性影响

5.投机炒作影响

6.成本上升影响

二、稳控物价组合拳(五路组合拳)

1.转稳健:

管好货币稳物价(“收”,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疏”,就是引导资金流向;“堵”,就是严控境外“热钱”流入。

2.保供应:

增加供给稳物价(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其次,完善储备吞吐;最后,用好进出口调节。

3.畅流通:

降低成本稳物价(产销对接,“减环节”;完善设施,“减损耗”;降低费用,“减负担”。

4.强监管:

规范市场稳物价(严监审,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促公开,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狠打击,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

5.增补贴:

雪中送炭惠民生(及时发放补贴;提高救助标准;建立联动机制。

【物价上涨过速的原因】

1.输入性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

其中,棉花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影响国内市场。

例如,2011年2月25日,国际期货市场的大豆、棉花价格,一年内分别上涨了46.1%、126.4%,直接推升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

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涨价趋势。

2.自然灾害影响。

这两年,极端天气现象较多,从西南冬春连旱到中东部持续低温,从南方多次暴雨和台风到北方小麦主产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还先后遭遇干旱和洪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给许多农产品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加剧了供需矛盾。

3.流通环节影响。

目前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蔬菜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海南反季节蔬菜有78%销到外地。

这种区域结构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需要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势必增加成本。

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增加了运输困难,推动了物价上涨。

4.流动性影响。

近两年,我国货币信贷供应规模扩张较快,2009年和2010年的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分别为9.59万亿元和7.95万亿元,加上境外“热钱”流入,流动性持续充裕,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5.投机炒作影响。

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部分游资借势、借题炒作,客观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价格,主观上强化了市场涨价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6.成本上升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组合拳:

成效初显压力仍大

面对“节节升高”的物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群众生活,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频频“亮剑”,打出了一套控物价、保民生的“组合拳”:

2010年8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剑指蔬菜价格上涨;

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16条具体举措;

2010年11月26日,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紧急通知》,将绿色通道扩大到所有收费公路;

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绿色通道,最初于1995年组织实施,主要内容为:

在收费站设立专用道口,对整车合法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给予“不扣车、不卸载、不罚款”和减免通行费的优惠政策。

2010年12月1日起,绿色通道扩大到全国所有收费公路,而且减免品种进一步增加,目前主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

2011年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从制度上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2011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完善价格政策 促进蔬菜生产流通的通知》,努力降低蔬菜生产流通成本;

2011年6月1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当前生猪生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6项措施稳定生猪生产;

2011年7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要求减缓生猪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而且,维持物价稳定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加:

一是2011年夏粮继续丰收,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二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三是6月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有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压力;四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发挥积极作用;五是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逐月缩小。

特别是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为稳定物价提供了较好宏观经济环境。

但同时也要看到,物价调控不可能一蹴而就,稳定物价是攻坚战不是闪电战。

当前物价形势还比较严峻和复杂,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比较大。

2011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5.4%。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大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力度,继续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坚决保持物价稳定。

◇转稳健:

管好货币稳物价

【货币政策措施】

中央明确要求,要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将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

“治水之法,不可执一”,管好流动性这个闸门,治好货币这个“水”,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收”、“疏”、“堵”并举。

“收”,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收”的信号。

截至7月上旬,已3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创历史新高。

今后将继续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疏”,就是引导资金流向。

管好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全面紧缩,而是坚持“有扶有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使货币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应引导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等,投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就业、助学、扶贫等,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堵”,就是严控境外“热钱”流入。

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热钱”四处寻找投机空间。

由于普遍看好中国发展、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境外“热钱”伺机涌入内地。

必须打好“热钱”阻击战,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热钱”流入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际资本进入途径、投资规模和投向的监测,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减少“热钱”的流入。

◇保供应:

增加供给稳物价

俗话说:

物以稀为贵。

这揭示了一个经济学原理: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

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应,价格稳定才有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

但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脆弱,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供应的变化容易引起价格波动。

近些年,我国几次幅度较大的物价上涨,几乎都与农产品涨价有关。

如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最高涨幅达8.7%,主要就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

这轮物价上涨也不例外,如2010年突出表现为蔬菜价格上涨,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上涨又推动物价达到新高。

农业丰,百姓安;粮价稳,百价稳。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立足国内保障供应始终是头等大事。

中央明确提出,稳定物价关键要扶持农业生产,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

首先,大力发展生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达988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5.2%。

继续完善农业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2011年小麦每50公斤提高5元—7元,水稻提高9元—23元。

今后10年,国家还将投入4万亿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这将有力提高农业抗击天灾的能力,夯实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

针对这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涨幅较高的情况,必须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应通过5年左右努力,确保大中城市郊区有基本菜地面积,自给率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

对近期生猪价格上涨,国家将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将恢复到25亿元。

同时,应全面掌握、及时发布“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情况和供求变化信息,积极引导生产和市场流向。

其次,完善储备吞吐。

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不稳定性,而消费却是常年的、持续的。

必须发挥储备吞吐“蓄水池”功能,实现“高抛低吸、削峰填谷”。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的储备粮库存应占该国一年消费量的17%—18%,这是储备安全的警戒线,而我国已超过了40%,粮食库存充裕。

要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的力度和节奏,针对当前个别地方“卖菜难”情况,要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可以短期贮存的蔬菜。

最后,用好进出口调节。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保证自给自足,但结构性矛盾还存在。

如玉米需要部分进口,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

这需要通过进出口来调节,一方面及时组织进口,增加市场供应,如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157万吨、小麦123万吨、棉花284万吨、食糖177万吨,为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对紧缺品种限制出口,优先满足国内供应。

◇畅流通:

降低成本稳物价

事出必有因。

具体来说,流通成本高,主要在于:

一是环节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5—6个环节,层层加价,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二是损耗大,农产品的损耗一般达到1/3;三是经营负担重,租金、摊位费、进场费近年来大幅上涨。

因而,降低流通成本,应着力做到“三减”,把省下来的钱让利给农民和消费者。

产销对接,“减环节”。

开展产销对接,是减少环节降成本的有效手段。

以农超对接为例,一般可平均降低流通成本10%—15%。

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超过70%,而我国只有15%左右。

国家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产地与销区、农民生产与超市销售直接对接,推动从临时性扩大到长期性对接、从省内扩大到跨区域对接、从以长贮存期产品为主扩大到各类农产品全面对接。

今后5年,大中城市农产品经超市销售比重将翻一番,达到30%。

完善设施,“减损耗”。

当前,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农产品损耗大的重要原因。

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公益性基础设施,支持采后处理、冷链物流设施、批发市场建设,以降低农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损耗。

以冷链物流体系为例,到2015年,冷库总容量将从880万吨增加到1880万吨,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将分别降至15%、8%、10%。

降低费用,“减负担”。

价格贵不贵,要看摊位费。

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普遍过高,给经营者带来很大负担,也转嫁给了消费者。

2010年以来,各地采取措施,努力降低摊位费、进场费,如南京下达4个月“减半令”、北京试行免收摊位费。

国家正研究制定政策,支持农贸市场建设,化解地价上涨推高摊位费的压力。

同时加强对市场开办者的监管,规范收费行为,督促降低收费标准。

对于运输费用,新的绿色通道政策将长期化,每年可降低运输成本超过130亿元。

◇强监管:

规范市场稳物价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

如果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不规范,投机炒作和价格欺诈现象多发,不实的涨价信息满天飞,会放大供求矛盾,引发价格异常波动。

因而,必须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着力规范市场秩序,有效稳定社会预期。

严监审,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

目前,水电油气等重要商品,仍由政府定价。

它们关系国计民生,在物价格局中具有“稳军心”作用。

必须加强对这些商品的价格监管,提高价格制定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2011年将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要求所有政府定价的商品都要接受监审,避免不合理费用计入成本、推高价格。

同时,在调整这些商品价格时,应慎之又慎,做好综合配套,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促公开,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

这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理定价,也能使消费者价比三家。

一方面,建立健全价格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公布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

目前各地相继出台“晒价格”的举措,南京的“物价微博”让百姓可随时随地了解最新信息。

另一方面,准确阐释价格政策和有关举措,及时澄清虚假价格新闻,公开曝光价格违法典型案例,营造有利于稳定物价的舆论氛围。

狠打击,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

治乱须出重拳。

2011年春节后,查处了家乐福、沃尔玛超市19家门店的价格欺诈行为,各处最高额度5?

0万元的罚款;5月,又查处了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散布涨价信息案,作出罚款200万元的行政处罚。

今后将继续强化价格监管,严格执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保持打击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同时加强对农产品收购秩序整治,重点监管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有效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增补贴:

雪中送炭惠民生

同样是涨价,不同群体的感受不同。

涨价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困难群体,因为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

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受物价上涨影响最深,也最需要给予帮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困难群体。

其中,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等,就有近9000万。

化解物价上涨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最迫切的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保障民生措施】:

及时发放补贴。

当物价出现短期波动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灵活性强、见效快。

2010年,各地向城乡低保、优抚、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每人每月10元—80元的临时补贴;2011年春节前,中央财政再次安排资金104亿元,向困难群众每人发放了一次性春节生活补贴100元—180元。

今后,价格临时补贴将逐步从不定期发放向逐月发放转变,这将更及时地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

救助标准。

当物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和时间时,国家会相应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

2010年年底,我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51元、117元和246元,比2008年年底分别提高22.4%、42.2%和35.6%;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也从生均2000元提高至3000元。

今后5年,我国城乡低保标准将年均增长10%以上。

建立联动机制。

近年来,浙江、江苏等地探索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物价涨幅及时发放补贴、联动调整保障标准,取得了积极效果。

2011年7月,联动机制已在18个省区市建立,到年底将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来。

这将在物价上涨和困难群众生活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波堤”。

四、救助流浪儿童

【背景链接】

  2011年12月26日,民政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部署从现在起至2012年年底,在全国联合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提出到2012年年底,我国城市街面力争实现无流浪未成年人。

  2011年8月,国办下发《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