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566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docx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关注的16个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需要重点

关注的16个问题

1当前的问题与误区2

1.1目前遇到的问题2

1.2传统追溯系统建设思路存在很多误区3

2应该重点关注的16个问题7

2.1我们要什么样的系统7

2.2追溯业务体系及现状分析7

2.3追溯的定位与定义9

2.4政府是主导而不是主体10

2.5为什么消费者对追溯码的认知度不高11

2.6传统可追溯系统采用的查询模式不靠谱13

2.7追溯增加的成本该由谁来买单?

他们会买单吗?

14

2.8加入追溯的产品价格一定贵吗?

15

2.9清晰追溯的成本,通过不同的投入来源分解成本。

17

2.10政府该不该投入,政府的钱该往何处投?

17

2.11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18

2.12降低追溯的成本,增加追溯收益18

2.13标识的价值19

2.14“监管”与“服务”在建设中的关系20

2.15融合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新思路20

2.16追溯必须由国家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建设20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应该重点

关注的16个问题

中园科技2010年1月7日

关键点:

1、政府的定位;

2、追溯的阶段定义;

3、投入问题;

4、消费者是推动的主体,如何引导多种力量积极参与;

5、新技术、新运行模式的应用;

6、标识的价值。

关键词:

“主导”与“主体”、“监管”与“服务”、“投入”与“产出”、“引导”与“导引”。

1当前的问题与误区

1.1目前遇到的问题

目前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起来总有下面几点:

1、无法解决投入从哪里来,有限的投入与的现有推广方式资金需求差距很大。

2、企业积极性不高,自觉自发地少,产品覆盖面低。

3、公众参与度不高,受众面小,社会影响力小。

4、多头组织、标准不一,信息无法共享,信息获取不完整、不及时。

结论是推不动,展不开,永远只能停留在小范围试点阶段,没有组织大规模推广的有效措施。

上述问题真的就无法解决吗?

答案是否定的,面对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视界,从整个社会需求、社会资源、技术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上述问题。

1.2传统追溯系统建设思路存在很多误区

传统追溯系统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互为矛盾、又似乎短期内不可逾越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深入、细致的调研与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追溯系统在建设思路上存在很多误区,最终导致定位不清、思路不明、手段落后、组织无力,以下面八条为例。

一、能给消费者提供可追溯到农户,甚至地块的信息的系统就是最全、最好的系统了。

很多人认为给消费提供可以追溯到产品生产农户、甚至地块的信息就是最全、最好的信息了。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消费者要的信息,除非消费者做好了购买每份可追溯的农产品都一定会出问题、打官司的准备。

能追溯到农户是对企业、对政府有价值,对消费者的实际价值不大,至少在现有的各类追溯系统表现的运行模式上,对消费者的意义不大。

消费者是可追溯产品的最终货币支付者,消费者愿意为自己不需要的信息买单吗?

这就对我们追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严肃的问题,追溯系统是为谁而建?

追溯系统的建设需不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参与。

二、可追溯系统建设重深度,不重广度

现有的几类可追溯系统试点建设均表现为集中抓几个重点企业,重深度不重广度。

我们要深度还是要广度?

这并不是单纯的试点工作问题,而是我们整体建设思路的问题,同时这又决定了我们的技术线路和发展组织模式问题。

采用现有的建设模式,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有不到1%的企业,不到1‰的农产品能参与到追溯,追得再深有什么用?

进一步,采用现有的系统运营模式,纳入追溯的这1‰的农产品,其中只有不到1%被公众接受参与。

(1‰*1%=1/100000)十万分之一的农产品参与度与交互率对整体追溯系统建设有什么价值。

同时,由于产品少,参与追溯体系的消费者越少,企业的积极性越低,导致恶性循环,最终企业不愿意加入追溯系统。

因此,就监管意义而言,追溯系统的阶段建设重点不是解决深入,而是解决广度问题。

三、可追溯系统建设需要贯穿全环节,越完整,对应的监督管理力量越强,一定要一步到位。

追溯系统一定要贯穿全程环节吗?

事实上从我国来看,追溯系统现阶段恰恰相反,甚至是根本不需要。

政府主导的追溯只要能到企业(企业+产品+产地三个基本要素)就够了,能否追溯到农户和农资企业,那是农产品企业自己的事,不是政府主导的追溯系统的首发阶段职责。

一味地追求深度、精度,没有意义,事实上,企业精度越浅,责任越大,在出现问题后承担的损失越大。

四、大规模上可追溯系统一定需要政府很大的投入,而现行建设方式政府无法投入得起。

这里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大规模上确实需要较大的投入,但到底有多大关键是投入模式和建设运行内容,如果一切都由政府包办,搞单点企业的重复投入,甚至承担全部运行费用,当然投不起,但政府是不是只能这样做?

政府到底该投入什么,现行方式存在问题。

二是必要的投入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转化。

如果仍然采用现有的建设运行方式,在可以预知的未来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投入,全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就永远建不起来,永远只能停留在试点的阶段。

我们一些现行的所谓成功试点都无法大规模推广,如果我们的讨论止步于此,那我们试点还有意义吗?

这需要在思路上有突破性的创新,要彻底放弃现有的模式。

五、中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尚不具备大范围全面铺开的条件,所以不能大规模展开。

1、关键是解决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事实上,主观上,政府、企业、消费者、农户没有人反对建立系统,影响追溯系统建设的关键就是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如果能减少了投入,扩大了产出,没有企业和农户不愿意。

所以,不是不具备条件,关键是看能否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2、均摊成本,将企业成本转化为行业成本

同时采用均摊成本的思路,只有大规模地开展追溯系统建设,才能有效降低和均摊必要的基础建设成本。

3、将企业成本转化为行业成本

少数企业参加,追溯增加的成本就是企业成本,全行业参加,成本就是行业成本,行业成本相对于企业来说等于没有成本。

4、纳入追溯的产品越多,追溯产品价格约合理

如果纳入追溯的产品少,追溯农产品的价格必然偏高,偏高的价格消费则必然接受的就少,无法改变大多数消费者的习惯,这又将导致纳入追溯的农产品数量进一步偏少,进入恶性循环。

综上,中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不是不具备大范围全面铺开的条件,而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大规模地开展追溯系统建设,才能真正大规模地展开追溯系统建设

六、追溯系统是富裕地区政府的事,欠发达地区等等再说吧

追溯系统试点往往是在经济发达地区选择条件较好的企业和产品进行,有人认为追溯系统是富裕地区政府的事,欠发达地区等等再说吧。

事实上,经济发达地区能自己供给的农产品只占其需求的小部分,其市场上销售的绝大多数农产品来自经济较不发达地区。

如果原产地不配合,就无法完成真正的追溯。

七、一味抱怨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现在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对农民的严格管理是不太现实的,而农民又是最现实的,所以应该用服务去推动。

八、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什么责任都要承担。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一个多方面共同努力的事,是对农户、农资供应商、农产品经营企业、消费者都有意义的事。

所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能什么责任都承担。

 

2应该重点关注的16个问题

2.1我们要什么样的系统

现有的追溯系统试点采用的系统,不论是政府主导性还是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其设计模式都是小范围应用方式,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不支持全国的垂直、网状部署。

对面向全国的、大规模部署应用需求来说,是可以用来看的系统,而不是可以用来用的系统。

因此,如果我们将追溯系统的建设目标确定为“更大范畴、更多参与、更好效果”。

我们的系统从组织部署模式、设计思路、技术线路一定要调整到支持在现有条件下的目标实现。

2.2追溯业务体系及现状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追溯体系包括:

政府,消费者、企业(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流通、销售企业)、农户等多种主体。

这四者对追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情况见下表:

业务体

积极性

参与度

政府

较高有下降趋势

不均衡,农业部门较高

企业

农户

消费者

较高

一、政府

以往的积极性较高,但现在有下降的趋势,其遇到的阻碍主要有几点:

1、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部门较多,涉及卫生、商务、工商、质检等。

仅从农业部门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也是一个多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

2、组织体系化、系统化程度不高,没有全国范围明确的牵头负责机构,不便于工作开展,以上海为例,管理在市场信息处、但种植业追溯系统业务组织在上海市蔬菜办。

3、现行的试点模式均为政府担当投入主体,未来大规模推广资金落实存在问题。

4、建设模式没有出现突破,缺乏亮点。

二、企业

有部分企业有自发的积极性,但是考虑到目前的追溯系统建设的成本模式问题,绝大多数企业积极性较低,处于被动参与。

部分已纳入追溯试点的企业甚至是政府给钱就做,政府停止输血就停。

三、农户

农户作为生产者,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收益,农户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

四、消费者

今年来,由于奶粉等事件的出现,城市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很高,对追溯系统建设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公众的参与性很低,从社会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体系还包括广大消费者,追溯标识要做到和QS标志一样被认可,其推广工作更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推动。

另一方面,消费者是可追溯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和货币支付者,消费者的低参与度,导致目前追溯产品的成本转移出现问题,直接影响了追溯系统的规模建设和发展。

2.3追溯的定位与定义

关于众所周知的东西,这里不再复述,这里需要确定的是

一、追溯、追溯系统、追溯体系的目的不同

二、农业部门的阶段定义

我们这里需要讨论确定的是在一定阶段条件下,农业部门主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定义和定位应该是什么?

三、农业部门主持的系统与其他部门的接口是什么

既然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是多头管理,农业部门主持建设追溯系统与其他部门的接口是什么?

四、农口农安部门主持建设的追溯系统的与其他追溯相关系统的关系

2.4政府是主导而不是主体

为什么追溯事情总是不能大规模的推动起来?

除了众所周知的很多问题外,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政府的定位问题,在各地的开展的追溯试点项目中,政府承担的是主体地位,整个事件的组织、投入、管理、持续推动完全依靠政府,离开了政府输血,很难持续,更谈不上自发扩大,最终结果是无法实现主导事件规模、有序推进的意愿。

现有的试点建设模式,政府成为事件的主体,钱花了不少,但投入结束,事件的进程也就结束了,完全没有起到主导的作用。

政府应该是主导,不应该是主体。

如果政府作为主体,模式必然转化为政府全力操作,规模完全依赖政府投入。

由于政府预算有限,不可能全面包揽,只能有选择地操作,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先选择条件较好的企业,导致条件好的老被选择,条件不足的始终难以获得投入。

政府本来是希望通过投入样板引导更多的企业仿效加入,而现有的模式导致树立的样板根本起不到样板的作用,只能起到样子的作用。

政府应该作为主导,不是主体。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但投入的内容和方向、方式应该调整;同时如何有效地引导企业加入,有效监管,将积极加入追溯系统的企业产品更好地、免费地推广给广大消费者,也是政府应该花大精力抓的事。

2.5为什么消费者对追溯码的认知度不高

消费者对追溯码的认知度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不够

很多消费者没有听说过追溯,不同于QS标志,追溯码的宣传远没有深入民心。

二、追溯码的概念抽象

接触过追溯码的消费者觉得现有的追溯码的概念比较抽象,可追溯系统与农产品安全的关系不清晰。

同时可追溯产品的质量标准不统一,给消费者造成了混淆,消费者不清楚同为可追溯产品,区别是什么,成本差别是多少

三、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没有和码挂钩

理论上来说,消费者对风险意识强,越愿意购买可追溯产品,中国城市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强吗?

强!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引导,强的方向不同。

通过抽样调查表明,现在消费者的普遍意识不是“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安全的,所以我不用太在意是否纳入追溯”,而是“各种宣传告诉我们,绝大多数都可能是不太安全的,只是暂时吃不死”,因此只要不是立现,消费者就忍受了。

四、现在标有追溯的产品价格相对偏高

由于奇货可居,现在标有追溯码的产品的价格往往远不是在原有定价上加上了追溯的成本。

由于价格的因素,很多消费者选择了回避。

但调研发现,只要能正确地分出层级、有效导引,即使价格相对较贵,只要合理,消费者还是愿意购买相对安全一点的,至少对自己的孩子、老人他们愿意。

五、现有的码关联信息不是消费者关心的信息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关心的并不是追溯的精度、更不是这个农产品是哪个农户生产的。

消费者谁也不是买东西为了打官司的,即使出现打官司,消费者也希望责任主体是企业,不希望是农民。

消费者更多的是希望籍标识获得关于产品安全和品质的产品信息。

若追溯码关联的信息服务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而对追溯系统(标识)可证明的产品特性提供信息服务,将更会好。

以大家都熟悉的转基因为例,调查表明,很多中国消费者愿意额外支付33%的费用购买非转基因的油,说明持怀疑态度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何组织信息服务是很重要的。

六、码的基础含义应该直观、清晰

消费者不愿意接受单纯的追溯产品,觉得单纯的可追溯体系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比较抽象,因此,引入安全度评估,将抽象的概念细化、量化是非常必要的。

2.6传统可追溯系统采用的查询模式不靠谱

试点中对追溯码的访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消费者通过码上印刷的号码电话查询。

二是在部分超市设置联网的PC和条码识别设备作为查询终端。

一、电话查询无人用

通常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很少会现场电话用查询,因为他是在不知道要问什么。

由于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外包装很快就损坏抛弃了,因此电话查询几乎无人使用。

二、专有终端部署投入大,运维成本高

在超市部署查询终端不失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但如果在每个超市都投放,终端部署的投入很大。

同时,未来使终端能联网获得数据,需要的运维成本也很高。

三、专有终端存在认为破坏情况

有调查发现,有的地方因为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企业较少,在销售中有时会引起竞争对手的嫉妒甚至破坏。

在实际生活中,甚至有其他品牌促销员,破坏查询机的情况。

结论

试点采用的码查询方式的不靠谱,导致码几乎没有人用,而码的成本是一定的,如果没有人用,码就无法加载增值的功能,也就无法摊销分解追溯的成本。

四、最便捷、低廉的方式

事实上,中国是手机大国,我们就开发出系统可以通过手机的识别安全标识(支持一维码和二维码),只需要手机有摄像头和安装免费下载的识别系统。

这就好比每个消费者手上都有一个查询终端,可以随时使用。

同时,由于是通过移动网络连接中心数据库,不需要我们投入任何网络运营费用。

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极大地降低投入和运维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近乎无限地部署码的识别系统,使广大消费者可以随时便捷、廉价地查询码的信息,可以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追溯系统;更重要的是,由于可以采用PUSH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各类信息“推”给消费者,这样就可以通过码建立很多关联的增值服务,从而有效地摊销绝大部分追溯的成本。

2.7追溯增加的成本该由谁来买单?

他们会买单吗?

上追溯一定会增加成本。

来买单的人应该是消费者、企业、农户、政府。

一、农户

农户是最不应该买单的,不让农户增加投入,这就解决了广大小生产者无法管理的问题(专家共识的追溯难题之一)。

二、政府

前面已经说过,政府需要投入,但不是买单的主体。

三、消费者

消费者本身应该是是可追溯产品的最终购买者和货币支付者。

在中国,农户的出售农产品的价格和利润偏低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承担追溯的费用。

中国的农产品、特别是进入超市的农产品价格并不低,但出售农产品农户的收入很低,对消费者来说,一斤苹果4.3元还是4.5元差别并不大,可是这两毛钱对农民差别就很大。

因此,不应该让农户买单。

中国的消费者愿意为追溯买单吗?

以蔬菜为例,单个企业实施可追溯,成本要增加到0.12每500克,其中追溯码7分,成本5分,通过专业人事对多个地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分析,因追溯增加成本完全是在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四、企业

企业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利润,利润来自销量和单位效益,只要能把东西卖出去,能保障优质优价,企业不会反对,也愿意承担相应的需要增加的费用。

相对于我国目前相对较低的农产品的单价,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消费者最终受益,对应的是让生产者最终收益,这样只要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赢家,追溯增加的成本有人买单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有效地控制追溯增加的成本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内。

2.8加入追溯的产品价格一定贵吗?

有了追溯就一定贵吗?

!

答案是否定的!

不要误导追溯就是绝对安全,更不要误导,追溯就是高端消费。

一、相对高价和绝对高价

1、因追溯增加成本,纳入追溯的农产品价格相对提高,我

们称之为相对高价。

不同于欧洲、日本,中国的农产品价格相对便宜,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增加的空间很大。

相对于目前较低的农产品价格,追溯正常增加的成本完全在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目前,很多纳入可追溯产品的价格标价远远高出其他未纳入的农产品,高出部分远超追溯增加的成本,是绝对高价。

绝对高价导致消费者面减少,这也是将消费者设置障碍无法加入追溯体系的原因之一。

3、随着消费者提高优质优价意识,相对高价的概念在转换,很多情况下,高价不一定的是绝对高价,是你能不能接受这个价格。

同时,那些绝对高价的所谓安全农产品,正是因为安全农产品的总量太少,才会出现绝对高价。

二、优质优价、优质未必高价

1、我们一直以来追求农产品优质优价,对纳入追溯的农产品主导适度高价,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2、优质未必高价,如果大规模推进就能有效控制相高对价和绝对高价。

在正向推动并拥有了公众明确度的情况下,那些现在超高的价格反而会下降。

加入追溯的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未必高价,相反可能比现在更便宜。

2.9清晰追溯的成本,通过不同的投入来源分解成本。

我们需要清晰,我们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建立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

我们应采用现代手段和运营思路通过不同的投入来源分解成本,使追溯更容易为广大企业和消费者所接受。

建议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

1、如何减少市场费用和中间环节费用;

2、如何通过强化消费者对追溯的认识,提高消费者参与度,推动追溯发展,引导更多的企业自觉自愿加入追溯。

2.10政府该不该投入,政府的钱该往何处投?

一、政府该投入,但不该包办

目前政府投入虽然有限,但量并不小。

那种一味强调政府单一投入是对政府绑架,是对农产品追溯系统建立不负责任的。

在有限投入的模式下,是永远都达不到是更大范畴、更多参与、更好效果的。

二、政府的钱该往何处投

诚然,在系统的建设初期,国家应该投入以资鼓励,可国家的钱投入用来干什么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国家钱投入是用来为企业买设备的,那只能造成“企业等伸手,你急他不急”的局面。

这种钱,投了还不如不投!

如果政府一分钱不投,如何让企业上追溯?

只要有效益,企业就会自发自觉!

在整个系统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位置是主导,不是主体,更不是投资主体。

追溯不是买出来的,是“推”出来的。

谁来推,是全社会各相关主体来推,如何让他们来推?

政府投资除了建平台、前期企业补贴(标识、服务)、宣传(提高公众码意识)外,应该把一部分资金转投入“推”服务的基础建设和研究,使大家可以推,愿意推。

2.11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企业最大的积极性在哪里?

效益。

一、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

实施可追溯系统本身并不会直接带来食品安全,但是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可追溯的,因此就会让企业额外关注本企业在生产过程使用各种材料的安全性,从而逐步提高产品质量,达到促进企业提高生产质量的目的。

二、扩大销售,降低产品市场推广费用

三、体现优质优价

2.12降低追溯的成本,增加追溯收益

一、规模效应

通过规模扩大本省降低和摊销成本;进一步通过规模效应将企业成本转化为行业成本。

二、如何让企业通过增加的成本上获得增值收益

既然成本是一定的,那么如何让企业获得增值收益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影响收益的因素包括:

产品的市场需求、产品的价值、产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对安全问题的惩罚(包括销量下降、政府罚款和法律责任)力度、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增量等,影响成本的因素包括:

追溯的广度、深度和精确度、产品加工转换的程度(不同的追溯技术)、系统的复杂成都和技术体系等。

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产品),影响可追溯系统收益和成本的主要因素不同,因此要根据具体行业和产品对收益和成本进行具体分析。

三、阶段性降低追溯精度、深度

那就是减少企业追溯的单位成本,强化政府投资建设的追溯体系支撑平台的规模效益。

企业追溯低成本不是弱化了企业的责任,相反加大了企业的责任和惩罚力度,企业只有不断加深自己的追溯深度,才能减轻自己出现安全问题将受到的惩罚。

四、增值收益引导企业持续投入

2.13标识的价值

需要设计统一的、专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产品标识。

一、标识在安全的公信力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以品牌授信为中心,以食品安全质量安全认证为基础,以政府颁发的JAS标识授信为工具,以指导市场消费为目标。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

标志太多,信息太杂,需要一个集成农产品安全标识的平台。

二、通过标识推广优质农产品

三、一码多用,均摊成本

四、标识的第三方认证

2.14“监管”与“服务”在建设中的关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监管”和“服务”两只手都要硬,两大平台都要建立和完善,应该以按照监管引导,服务推动的原则,重点“建平台、制规范、搞宣传、抓监管”。

2.15融合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新思路

略。

2.16追溯必须由国家农业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建设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