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2558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5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docx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汇编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知识点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一)概念

1、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

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灯泡、电炉丝通电发光、发热。

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

例:

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

现象:

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有这些现象发生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

区别:

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但在物理变化,不一定引起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毒性、酸碱性、活动性等。

3、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化学性质常用“易、会、能”等词来描述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或需要仪器测定。

但一定不能有新物质生成

4、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三、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保存和取用

1.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或滴瓶)中。

2.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1)“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节约原则:

如果未指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

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要放入指定容器中。

3.固体药品的取用

(1)往试管中装入粉末或小颗粒状的固体药品时,一般使用药匙或纸槽,倾斜试管,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不沾在管口和管壁上。

(2)把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或者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使用镊子夹取,先平放容器,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让药品缓缓地滑入试管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取用一定质量的固体药品用托盘天平。

①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先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对于易吸水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表面皿、小烧杯)里称量。

③称量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4.液体药品的取用

(1)倾倒法:

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标签一定要向着手心,以防残留在瓶口的液体流下来腐蚀标签。

取完后应立即盖紧瓶塞,标签向外并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2)滴加法:

取用少量液体时常用胶头滴管。

向容器中滴加试剂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可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滴液后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不能平放或倒持,防止药品腐蚀胶头,用后要立即清洗后放入一洗净的小烧杯或小试管中。

滴瓶上的滴管专管专用,用完不必清洗)。

(3)蘸取法:

取用极少量的液体时用玻璃棒蘸取。

(4)量取法: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一般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四、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做到“两查”和“三不”,即一查灯芯,二查酒精量(酒精灯容积的(1/2—2/3)。

三不指一不给燃着的酒精灯加酒精;二不相互对火;三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

2、加热仪器的选择:

给液体加热可以用:

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以用:

试管、蒸发皿

3、加热的操作:

(1)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2)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

(3)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与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4、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

(1)外壁不能有水,

(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

五、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一光,二热,三生成)

例:

镁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大量的热,3、生成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六、燃烧、加热与点燃的区别

1、加热是指用热源(酒精灯)使反应物温度升高、反应进行。

2、点燃指反应开始时引燃,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而燃烧,物质引燃后可去掉热源,可燃物在点燃后发生的反应是放热放应。

3、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描述的是一种现象,

区别:

1、加热和点燃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条件使用,而燃烧是一种现象,不能作为反应条件。

2、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点燃时的温度不一定比加热时的温度高。

3、如果反应需要在不断地提供热能中进行,这是就需要以加热为条件。

七、应当掌握的常识

1、镁是一种银白色固体金属,质软。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点燃

镁+氧气→氧化镁

2.铜在空气中加热,红色逐渐变为褐色。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加热

铜+氧气→氧化铜

3、钠与水的反应式为:

钠+水→氢氧化钠+氢气

八、科学探究的步骤

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总结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

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氮气(N2):

78%;氧气(O2):

21%;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CO2):

0.03%;水蒸气和其他杂质:

0.03%

记住:

氮气:

N2氧气:

O2二氧化碳:

CO2水:

H2O氦气:

He氖气:

Ne

氩气:

Ar氨气:

NH3氯化氢气体HCl(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3、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成分

性质

主要用途

氮气

化学性质稳定;沸点低

防腐、保鲜;冷冻剂;麻醉剂

氧气

化学性质活泼,氧化性强

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二氧化碳

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助燃,不燃烧

灭火;制冷剂;人工降雨;光合作用

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会发光

保护气,霓虹灯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其测量原理是利用4P+5O2点燃2P2O5(白色粉末),消耗掉氧气后使容器中气压减小,水被压入其中,而进入的水即代表氧气的体积量

a可燃物:

红磷可燃物要求:

1.只与氧气反应且产物是固体2.、过量

b现象:

有大量白烟产生,放热,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c结论:

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请注意以下问题:

其反应物必须是易燃物且固体,且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反应物必须足量,且容器的气密性良好。

实验成功的关键:

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d、实验装置:

(常见的有四套)

装置1装置2装置3装置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5.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NO2)和烟尘等

(1)空气污染的危害:

损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损坏地面设施,破坏文物古迹,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等;

(2)空气污染的防治与保护: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实行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2)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2、CH4放出热量等)

酸雨(NO2、SO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纯净物和混合物

物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质 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保持原来的性质)

从微观的角度说:

纯净物是由一种分子构成;混合物是由多种分子构成;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

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探究: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一定不是化合物;可能是单质,可能是混合物;

考点1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

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

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

是1,省略不写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

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

氧、碳、氢、氮。

考点4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

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

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

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2H:

表示二个氢原子,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注意: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3)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

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因此这些元素,还多了一个表示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

如Fe:

表示铁元素,表示铁这种物质,表示一个铁原子。

(4)必须掌握的元素符号:

氢H氦He锂Li铍Be錋B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

考点5物质组成、构成及其描述

1.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2.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

不断运动,有间隔,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1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8O

16.00

原子序数————————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

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

(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1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1原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阴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阳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离子

⒈定义: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

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

如:

阳离子:

Na+、Ca2+、Al3+等,阴离子:

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

NO3-硝酸根离子OH-氢氧根离子SO42-硫酸根离子CO32-碳酸根离子PO43-磷酸根NH4+铵根离子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1.1认识氧气

要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合反应

1.1.1氧气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当温度降低至-183℃时,凝结为淡蓝色的液体,再降至-218℃时,凝固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密度比空气稍大,在0℃、101.3kPa下,它的密度是1.429gL-1。

不易溶于水,常温时,1L水只能溶解30ml氧气,水中的生物就是靠溶解在水里的氧气呼吸的。

1.1.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可用通式表示:

A+B→AB。

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现象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点燃CO2↑

产生大量白烟4P+5O2点燃2P2O5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点燃SO2↑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2Mg+O2点燃2MgO

4Al+3O2点燃2Al2O3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3Fe+2O2点燃Fe3O4

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H2和O2的现象是:

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现象是:

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现象是:

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

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1.1.3氧气用途

由于氧气性质活泼,所以很多物质容易跟氧气发生氧气,这正是氧气广泛应用的原因。

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高空飞行、潜水、登山);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液氧炸药等)。

臭氧:

由氧原子构成的分子,除了双原子的氧气分子外,还有3个原子构成的臭氧分子(O3)。

臭氧分子所构成的物质叫臭氧,是一种不同于氧气的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

它在空气中的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离地面10~50km高处的大气层中,并形成臭氧层,吸收掉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臭氧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分解变成氧气,这正是高空臭层遭受破坏的原因。

臭氧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可用于饮水和器具的消毒。

但过量的臭氧则对人体健康有害。

1.2制取氧气

要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分解反应

㈠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㈡氧气的工业制取

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

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3-4:

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3-5:

用高锰酸钾溶液加热制取氧气

㈢催化剂(触媒)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㈣汽车尾气催化转换品

㈤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可用通式表示:

AB→A+B

★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发生装置:

固固加热型(A)、固液不加热型(B)

收集装置:

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

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

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

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氧气的验满: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1.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知识点

内容

说明

燃烧定义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

燃烧条件

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2、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灭火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质隔离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实例

灭火方法

分析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

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纸箱着火

可用水浇灭

降温,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森林着火

可将大火蔓延前方的树木砍掉

清除可燃物

图书档案着火

用二氧化碳灭火

隔绝空气,降低温度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

有些氧气反应进行的速度比较缓慢,这种缓慢进行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

比如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

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

自燃:

如果缓慢氧化的热量没有及时散开,造成热量积累,最终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就会发生自动燃烧。

这种由缓慢氧气引起的自动燃烧叫做自燃。

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现象,称之为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1.4辩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要点:

元素及其符号、单质、化合物

什么是元素

㈠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㈡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国际上用统一的字母来表示各种元素,称为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采用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再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⑴书写方法:

一大二小

⑵意义:

注意:

*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C、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㈢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

门捷列夫

*

 

注:

原子序数=质子数

㈣分类

㈤元素之最:

地壳:

O、Si、Al、Fe…;细胞:

O、C、H…。

㈥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区别

1.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1.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2.原子可讲种类,又讲个数。

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㈦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

4.1我们的水资源:

1、水的存在:

水占在地球表面积的70.8%,但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主要有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表水.

2、水与人类的关系:

世界上农业消耗的淡水占人类消耗的60%-80%;工业用大量水来洗涤、溶解、加热、冷却,并且以水作原料制造化肥或以水力发电。

3、水的污染:

工业生产中废渣、废水、废气的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4、水污染的防治:

加强对水质的滥测;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处理生活用水。

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5、水和净化原因:

自然水含有泥沙、腐殖质、藻类、细菌、藻渣等污物质。

(1)沉淀法:

例如:

加入明矾[KAl(SO4)2∙12H2O],使悬浮物沉淀,从而得到净水。

(2)过滤法:

(3)饮用水的净化过程,凝结沉淀、过滤、空气氧化、杀菌、除臭。

(4)净化后的水只是干净的水,可以饮用,但不是纯水。

6、水的纯化

原因:

经过净化的水,只是干净的水,可以饮用,但不是纯水。

方法:

除去自来水的化学物质,可用蒸馏法,将水加热沸腾,变成蒸汽,再冷却凝结成水,这样制得的水叫蒸馏水,它是一种纯净水。

所用仪器:

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锥形瓶等。

7、各种饮用水:

蒸馏水、去离子水、矿泉水

8、硬水

(1)、硬水的危害:

引起锅炉爆炸,降低肥皂去污能力,口感不好、影响人体健康。

(2)、硬水的处理方法:

蒸馏法、化学处理法。

4.2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在压强这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C,沸点是100ْC,温度为4ْC,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

二、电解水实验

1、主要装置:

水电解器和直流电源或自制装置(由水槽、试管、直流电源、电极等组成)。

  实验药品:

水、烧碱或硫酸。

2、实验现象:

通电后,两个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内(或试管里)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电相连(阳极)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电相连(阴极)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

2。

3、检验气体:

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或点燃时有爆鸣声)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证明是氢气。

(可简记为阳极产生氧气,氢二氧一)

4、实验结论:

(1)水在接通直流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