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docx
《文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一、(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
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
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
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
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
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
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
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
“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
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
”又言:
“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
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
刚言: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
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
”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上令都督府措置。
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
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
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
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
“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从之。
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
“是欲置我何地耶?
”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
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
“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亿年奉祠去。
明年致仕。
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
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
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
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
制止。
【解析】:
A项“檄”,这里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
再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其余各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B)
A.顺昌民以刚为命 B.刚喻从盗者使反业
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是欲置我何地耶 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解析】:
B项“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争的语言表现,符合要求。
A项中,“昌民以刚为命”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C项中“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与“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D项中“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对圣上的劝谏之言,不能说是“敢于抗争”。
因而,A、C、D三项均不能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
他敢于直言,奏事议论无所避忌。
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
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
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
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解析】:
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
A项是对廖刚的总体介绍,B项和C项分别概括了廖刚军事思想和重视粮食生产,均为正确选项。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二、(全国II卷)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
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
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
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
“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
”昙首答曰:
“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
“仁者果有勇。
”高祖悦。
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
“卿弟何如卿?
”弘答曰:
“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高祖大笑。
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
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
“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
“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
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
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
“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
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
亦何吴郡之有。
”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
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
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
“王家欲衰,贤者先殒。
”上曰:
“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除著作郎,不就就:
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诣:
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乃:
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但:
只是
【解析】:
C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
再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A、B、D三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B)
A.昙首有识局智度一毫不受于人
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妇女不得为饰玩
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D.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解析】:
B项中第一句是高祖的评价,属于“受赏识”,第二句是对家人的要求,属于“善治家”,因而B项为正确答案。
A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优点,不属于“受赏识”,第二句是王昙首的品质,也不属于“善治家”。
C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绩,第二句是王昙首与家人的关系,均不和题干要求吻合。
D项第一句是皇上的评价,基本可以看作“受赏识”,第二句是王昙首自谦之词,不属于“善治家”。
所以,A、C、D三项均不合题意。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
也无法面对史臣。
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
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
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解析】:
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
A项是王昙首对基本情况介绍,C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D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
A、C、D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答案】:
(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答案】: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三、(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
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山涛领选,启武帝曰:
“《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郗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入洛,裹迁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顾亦深器之,每曰:
“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住,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
谧求史于绍,绍拒而不答。
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大常奏谥,绍驳曰: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准谥为过,宜谥曰缪。
”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
“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
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艾言于冏曰:
“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
冏曰:
“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
”绍对曰:
“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冏大惭。
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
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
“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
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山涛领选,启武帝启:
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
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颇亦深器之器:
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许:
答应。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D)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④宜之扣之烦,深思滞硝之罐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
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
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
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同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同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
齐王同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同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农,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答案:
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的灭,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译出大意给2分;“所以”“大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答案:
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
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于所在的地方
译出大意给3分;“寻而”,“蒙尘”、“承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四、(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
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
颍川多豪强,难治。
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
恐百姓不从,乃历召1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
长老皆双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
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2,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
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
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
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
”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3,因瘖不能言。
延寿闻之,对掾史4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延寿止车问之,卒问:
“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延寿举手舆中曰: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归舍,召见门卒。
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
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
1历召:
一一召请。
2学言:
学校。
3不殊:
没死。
4掾史:
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
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
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
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
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A.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微斯人,吾谁与归
C. 高酒具食,亲与相对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 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
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 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
里弄等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 骑吏一人至后,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
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
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C)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 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 韩延寿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 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 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资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羡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一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五、(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
(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
“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侃日: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2)其必济()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4)侃率之以乘城()
答案:
(1)坚守,固守
(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B)
A.项城为叛军困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D.为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译文: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译文:
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2分)
答:
深明大义(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①予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
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日:
“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
[注]①贵游:
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
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2分)
答: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
(1分)答案:
动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
(1)__
(2)__
答案:
(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
(2)家居之乐(1分)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
答:
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
“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六、(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子墨子言曰: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
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
子墨子言曰: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
‘越国之宝尽在此’。
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家之与家之相篡:
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偷窃
C.何以易:
改变
D.胁息然后带胁:
收敛
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1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B)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