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策略.docx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备考策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2012年冬季高考研讨会小组研讨交流材料
2013年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民勤四中柳奇德
一.策略制定的依据
1.《考试大纲》。
(1)考试内容: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①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选修模块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
②新课标增加的内容如下:
1.地球的内部圈层
2.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3.河流地貌的发育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5.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6.自然资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其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7.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8.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
9.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0.产业转移
11.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选修)
1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选修)
13.防灾与减灾(选修)
14.环境保护(选修)
③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核目标与要求
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新课标教材特点。
(1)图片多,直观性强,体现了地理学中“图”的优势。
(2)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设计多,有利于教学互动。
这类活动题或思考题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与图文紧密结合且合理分工,既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又能尽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广泛且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习者学有所思、学有所问,真真正正动起来(动脑、动手、动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阅读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
这些阅读材料和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说明性,内容丰富、详实,涉及到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教材较好地作了补充和说明。
虽然新教材与旧版教材比较,章节、内容减少了许多,但由于补充材料的增加,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亦比较广。
(4)每章节后都设有一个“问题研究",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这些都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和“经历”,学生从中体验到以下三方面的过程与方法:
①获得、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②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③表达、交流、反思学习与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过程与方法。
(5)注重“过程与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宁夏高考试题特点与变化
(1)新课程高考的突出特点
①以基本地理知识考查为主。
高考是人才选拔性考试,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
在高考试卷中,基础知识往往占到65%-70%。
等值线内容依然是高考的宠儿
②注重对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尽管每年给予的地理试题的情境是全新的,但是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都来自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新课程更注重注重考查考生面对试题的新情境,是否能够迅速从已经构建的知识体系中调动和迁移知识和原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③题目开放性越来越强更强,答案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强
这就要求同学们要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④评价类问题在高考中凸显:
近几年的高考题的一个大的趋向:
考察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具体看法,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科学的地理语言语言和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自己的见解。
以前的考试在设问上往往是“据分析,简述,说明,概述,判断,说明等”而新课标要求的考试用语是“评价,指出并说明”不仅仅是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三方面的考察,在设问方面体现出题者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强调。
从而考察学生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与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注重考查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频考点:
综合五年试卷可以看出:
新课标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
区域空间定位(“模糊”定位)、等值线的判读、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因素分析、天气与气候、区位因素分析、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地理计算(“约”)、洋流等。
依然还是地理学科必修部分的主干知识!
(2)近三年高考题与前两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
①2010年第一次在新课标试卷中出现选修内容的考察,2011年2012年继续跟进,试题结构稳定不变。
三个选考模块试题难度、区分度、答题耗时等基本等值,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选修模块。
试卷顺应了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②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来看变化如下:
选修题的出现使试卷加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实际所做题量与原题量相对大些,需时间长些。
体现超量给题,限量答题的特点。
采用答题纸答题,试题与答卷分离,在答题纸上指定位置答题。
③难度上:
入手容易,考虑层层递进;课改试卷难度总体上小于非课改地区的全国Ⅰ卷,2010年难度较2009年有所提高,2011年顺延,难易适中。
2012年题型稳定,题量适当,试题结构较好,试卷难度有所下降。
④内容上: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合理,人文地理比重逐渐增大(2012年人文地理占54分,自然地理占36分,不含选修地理的10分。
),不求章节覆盖度、内容效度,不回避重点内容,体现了知识抽样,重点知识重点考察的意图。
考查内容中个别内容难度要求降低,许多内容不再强调死记硬背。
因此一定认真解读大纲,领会考试说明中新课标试卷与过去试卷在内容上的差别,把握好对知识点要求的深度。
如:
《地球运动》弱化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有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晨昏线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上。
不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考察时,死记硬背的内容已经基本不见。
如洋流的具体名称、区域地理位置往往在题目中或图中信息已经给定,不再需要大量死记具体位置等等。
二.2013年的备考策略
1.教学资源:
初中4本教材,高中必修教材1—3,高中选修教材《环境保护》,教辅资料《创新大课堂》,近五年新课标高考真题,地图册等。
2.指导思想
(1)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立足学生,加强高三复习的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为核心,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3)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途径,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成绩。
3.复习方法和策略
(1)把握高考的复习方向。
①关注热点(社会、经济、灾害、科技)
②自然地理难度降低,人文地理比重加大
③继续强化“无图不成题”,甚至考查“脑中地图”(2011年9、10题考查了雅鲁藏布江流向及其与拉萨之间的位置关系);
④考查过程(过程与方法)、注重表达;
⑤“能力立意”突出考查考生的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利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估计2013年的试题将更强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复习流程:
三轮复习法,即:
模块章节复习——学科内综合专题复习——综合练习
第一轮复习:
模块章节复习。
(时间2012.8.1—2013.3.15)
第一轮复习的总体要求:
①抓纲务本,夯实三基一标(标——课程标准;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理论);构建网络,形成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按章节复习,做到全——稳——实。
②讲透高中自然地理,认识世界地理区域;活用人文地理观点,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③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④紧抓主干,突出重难点,精炼考点。
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1)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对于学科主干知识尽量安排充足的时间,并放在复习的前期。
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
一般而言,学生应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
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和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运力结合有关图像进行深入理解。
其次,教师在分析有关问题时要把握到问题的实处,进行地理方法的提升,授之以渔。
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领会其真谛。
依据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重组,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标准和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同时要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和初中教材的关系。
根据近5年的高考统计,新课标中3个必修模块和初中地理知识的内容占90分,选修占10分。
必修教材是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其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及规律,占比重最大。
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复习中可根据高考重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和提炼。
初中区域地理以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现象为主。
高三复习的重点应是选择其中典型地理现象或典型区域为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知识和原理分析研究区域地理现象的成因,掌握区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定准标高,适当提速——体现复习课的特点。
整个复习阶段的基本要求是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那样一章一节,按部就班。
复习标准要比上新课高,不再是新课的低水平、浅层次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更高水平的再现和能力的提升。
但一定不能忘记夯实基础,虽然复习课容量大,要提升学生能力,但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提升能力,在应用基础知识上提升。
(3)增大容量,注重拓展——让复习课增值。
第一轮复习虽然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复习,但绝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点内容,需补充、应扩容,要把课堂的容量做足,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主要是防止偏小,对教材内容拓展的渠道很多,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对教材的高度整合,这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非常熟悉和高超的驾驭能力之上,做到收放自如;二是有多年的积累,做过大量的练习题,见过很多的经典题型,能将这些经典题恰当地引如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化、拓展。
通过增容,通过拓展,让教材由薄变厚,让复习课增值。
(4)整合教材,重组知识——构建知识新网络。
第一轮复习既不能象上新课那样低水平重复,也不可能象上第二轮专题复习那样对教材进行高度整合,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教师有必要对多本教材内容相近的知识板块进行重组,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5)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点讲教材重难点。
对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和方法,按照单元复习时,少采用面上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完美,关键是要有效。
多采用点讲的方式,即提示重点,破解难点,讲学生还没理解的问题。
那些学生能一目了然的或已经弄懂了的知识老师就不必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记即可。
具体要求是:
记知识、明重点、讲问题、破难点。
(6)创建通式,化繁为简——以降低难度、增强信心。
一些特别抽象的内容,如地球运动方面关于时间、日期、昼夜长短等方面的计算,历届学生都感到头痛,成为制约学生考试的瓶颈、拦陆虎。
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真正理解了就很简单,老师应很好地归纳,总结出公式,然后让学生套,并化整为零,层层分解,步步推导。
这样就会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
其他方面凡是关于计算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公式化的办法来破解。
同时要像做数学题那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
另外,对主观试题的解答,学生要答好,也必须有一些基本的套路。
要提高解答能力,老师应多提供些具体的、典型的案例,认真剖析解题的思路,展示解题的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套路,然后让学生模仿——领悟——逐渐形成能力,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
(7)以问题为线索——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
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
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
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
要认真思考和精确规划每一堂课的学习、训练目标,切忌把所谓的随堂课上成水堂课、随随便便,没有重点、没有训练,没有目标、没有效率。
(8)以训练为途径——增强复习课的实效性。
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
复习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要克服传统课那种课堂上只有讲,没有练的弊端。
训练不只是课后的事,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
当然训练要适度。
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
比如重复做十个意义不大的题(太易、太难、太偏)还不如做一道有价值的题的作用大。
此外,无论那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会更有效率。
(9)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很少参与的弊端。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
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不是随便地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问题事先没有预设,学生也是临时乱点兵,而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提的问题随便,叫的学生随意,常常是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在那里哑口无言,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实在可惜。
这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毫无价值的。
(10)渗透心理辅导性课堂。
教师在把好专业关的同时,提高课堂管理意识,可适量走下讲台,用一个眼神、一中暗示、一句箴言、一个肢体语言或一次谈话,力求从情感、意志、兴趣、毅力、恒心等方面,充分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内在需求,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1)注重课堂管理。
教师高考意识、专业素养普遍较高,但是常常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对他们经常会出现惰性,且往往会选错偷懒的时间和地点的现象,往往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学生在一些课堂上显得萎靡不振、漫不经心,或不思考、不讨论、不回答、不记录,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甚至有随意旷课的现象,因此,加强课堂管理,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12)做好课堂笔记和纠错笔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课堂上,学生只在课本上勾画要点,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比较简洁,省时,但常常层次性不强、重难点不够突出、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巩固,又不利于学生后续高效复习。
同时,书写也是理解、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要以学生在课堂上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来训练学生在高考考场上的“三度”——速度、准确度、整洁度实属必要。
笔记时,一是记录上课时记录老师的“启迪”、讲授到的重点、难点,学生听课时的智慧火花,做题时记录“实战的心得”,评卷时记录老师的订正,都是提高学习成绩非常有效的方法。
纠错笔记要求学生能够整理核心知识,错题记录和反思,在核心知识整理中梳理系统,在纠错中学习。
(13)及早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
第二轮复习——学科内综合专题复习(时间:
2013.3.15—2013.5.10)
把握主干,训练方法,培养思路,提高能力。
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考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这一阶段的复习要凸现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试能力。
可以考虑设置大课。
第三轮复习(2013.5.10—2013.6.5)
排查疑难点,查漏补缺,回归课本,高仿真模拟。
以练习为主,讲解为辅。
练习时要围绕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精选试题,围绕个案做好讲评,进行思维的撞击和知识的整合。
结合实际,或按照高考科目时间安排的顺序进行高考情景模拟,集中强化做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