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
《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011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高考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⑤林则徐等爱国将领的反抗斗争⑥义和团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
根本原因是:
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
中国的禁烟运动
⑵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结果: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
⑷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
根本原因是:
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⑵战争:
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
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
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⑷影响:
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
⑴原因:
根本原因:
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
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
签订了《马关条约》:
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⑵时间:
1900----1901年,
⑶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⑷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2.甲午中日战争:
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4.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5.反割台斗争表现了台湾人民不甘愿做亡国奴、誓死保卫家园的反抗精神
6.义和团运动的根本原因、性质、意义、失败原因、口号及评价。
根本原因: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性质:
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口号:
扶清灭洋
评价:
进步性:
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强烈愿望
局限性: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
【要点名师精解】
1.分析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点析】
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3)结果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不同点
(1)发动侵华的国家不同:
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美俄伙同侵略。
(2)侵略的目的程度不同:
前者是为打开中国国门,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3)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不同:
前者是禁烟运动,后者是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
(4)侵略的地区不同:
前者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后者占领广州,进入天津,北京等地。
(5)影响程度上不同: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前者是开始的标志,后者比前者进一步加深。
【典例】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主要是因为
A.爆发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
C.侵略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解析】:
本题易错选A或C,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于题干中“继续”一词的含义把握不准确。
两次鸦片战争背景和侵略方式极为相似,但不具备“继续”的延续性特点。
的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其战争的性质都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因而从目的和性质上看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是“继续”的主要体现,故答案为B。
答案:
B
2.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点析】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列强通过战争和侵略,强迫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条约体系,攫取了大量的侵华特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
近代不平等条约按其内容主要分为:
(1)割地类条约。
如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
(2)赔款类条约。
如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开埠通商类条约。
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
这主要包括开放通商口岸、划定区域作为租界或势力范围、涉及关税权力等。
(4)攫取特权类条约:
这主要涉及通商航海权、内河航运权、外国司法权、公使进驻北京权、关税减免权、外国自由传教权、内地自由游历经商权等,这样的条约很多,学习中要注意比较区分其各自的内容及特点。
【典例】美国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本题易错选B出错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区别不同条约内容的相似性和区别。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内容,题目中的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说明了中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材料“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就能能体现不同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
然后再对照中国近代史上相关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中有规定,住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就不至于因“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而误选《天津条约》,故答案为D。
答案D。
3.全面把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和阶段特征
【点析】
近代列强侵华的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
(1)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前(1840—18940),英、法、美、俄主要侵略国家;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打开中国大门,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为主要目的,“协定关税”最能体现列强的核心要求,导致了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甲午战争----一战结束(1894—1918),
侵华的国家增多,有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侵略手段在政治上采取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的转变,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各国共同支配到美国逐渐占优势再到一战期间日本独霸的局面
(3)一战后----二战结束(1919—1945),美、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独占中国的策略,先是共同支配,到后来出现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4)从结果和影响看,除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
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
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典例】“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解析】:
本题易错选A,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
解答此题主要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依据材料中“紫禁城……‘寇兵分国占据”可以说明这是列强联合侵华,可以排除B、D、但根据材料中“日人”等信息,可以排除英法联合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可判断出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答案为C。
答案C
【感悟高考真题】
1.(2010·四川高考)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解析】:
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
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答案:
A
2.(2010·江苏高考)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
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
A
3.(2009·海南高考)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解析】:
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
B
4.(2009·全国1高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
本题结合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和史实,故首先排除A答案。
《天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其实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答案B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09·广东高考)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答案:
A
6.(2007·上海高考)美国历史学家写道:
“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廖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解析】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判断的关键信息是“可卡因”、“19世纪”。
答案:
D
7.(2010·上海高考)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
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
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
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
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
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
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
(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15分)
解析:
⑴问根据“和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⑵问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归纳。
⑶问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评价,既要看到“和约”的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性。
答案:
(1)答案1:
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4分)
(2)正义的要求(3分)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
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
(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
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
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15分)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
(13--15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答案2: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8--12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
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
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
(3--7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
提炼出一个视角。
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
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8.(2009·上海高考)阅读下列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牌单,回答问题(9分)
日期
拍卖行
拍卖品描述
1861.7
佳士得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
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6
佳士得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7
佳士得
36件表明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⑴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
(3分)
⑵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
⑶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2分)
【解析】
(1)从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可以看出所列拍卖清单都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久,而且所有物品均来自中国,全还是皇家专用,结合学过的知识可以判断出,拍卖品当时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中国北京后掠夺所得。
(2)只要能够结合国际法: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相关原则,证明上述战争是违背了这些国际原则的就能说明战争的侵略性。
(3)将通过侵略战争掠夺而来的财产进行拍卖是不合法的
【答案】
(1)答案1:
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2)答案1:
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
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3:
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3)答案1:
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答案2:
回答不充分。
·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考点精题精练】:
1.(2010·山东省聊城市高三模拟)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
点”进行对比:
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
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选B提取信息:
“两个联合民族”“对华抢掠”“英国、法国”,这指的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当记者问法国历史学者、资深记者贝尔纳·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时,他说:
“我丝毫没有夸张。
试
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放眼望去,上百座中式建筑,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其中大部分为木制结构,还不算根据常驻乾隆皇帝宫廷里的西方神甫提供的十八世纪图纸所修建的欧式建筑。
还有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多年积存的贡品,数以千计的玉石、瓷器,成吨的丝绸,有些精美绝伦的古董历史要追溯到十一世纪,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
这是一个文明被截肢的痛苦记忆”。
你认为此处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应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B.《第二次鸦片战争:
洗劫圆明园》
C.《太平天国运动:
天京的陷落》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洗劫北京城》
【解析】:
选B提取信息“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冥庵杂识》中记载,浙江一带曾流传一副对联:
“逆不靖,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
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
”与这副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选A嘲靖逆将军奕山、扬威将军奕经。
波未宁、海未定,指宁波、定海两要塞。
中丞,指刘韵珂,当时曾努力筹饷。
据这些人物分析应该是鸦片战争。
4.“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
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解析】:
选C。
领事裁判权即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5.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的特点有
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解析】:
选C。
鸦片战争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了11处通商口岸,有南到北,沿长江而上到达汉口,深入中国内地。
故选C。
6.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
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解析】:
选C。
提取信息:
“一线之延”“不令倭得”,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应该是刘永福领导的反割台斗争。
7.“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今
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选A。
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和对《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掌握,由材料可知英国割占香港岛,故选A。
8.(2010·广东省汕头市高三模拟)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
有:
“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选D。
从材料中可知洋人占据了北京城,符合该条件的只有BD。
而B发生在1860年,不是光绪帝在位,故不符合时间要求。
9.列宁说:
“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疯
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
”“英国人、法国人……等疯狂镇压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选D。
由题干材料多国对中国义和团的镇压可知答案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
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解析】:
选C。
由题干材料租界可知答案。
11.鲁迅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人’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
他们
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抚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