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1565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

《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高等学校.docx

安徽省高等学校

 

安徽省高等学校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201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O年四月

目录

 

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3)

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

三、省级教学团队…………………………………………(13)

四、省级教坛新秀…………………………………………(16)

五、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8)

六、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1)

七、省级教学成果奖……………………………………(27)

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

一、目标任务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的原则,省级引导、地方与行业企业为主、院校具体实施,重点支持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1.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职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具体任务:

建设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成一批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每个专业带动区域和行业内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围绕区域和行业内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示范学院与区域内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口交流,促进高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建设内容

1.提高院校办学水平。

省级有关部门、有关地市、行业、企业和院校举办者,努力提高示范院校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制定“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广泛吸纳社会各方资金、物质与人力资源参与学校建设;加强交流与合作,扩大我省高职教育的国内国际影响。

2.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示范院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健全专业设置、招生的计划与调整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才;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规范教材评价选用机制。

3.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

在示范院校中选择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

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若干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示范院校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中高等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5.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重点专业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三、申报条件

各地各部门推荐示范院校应为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发展环境良好。

举办方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学校办学的人、财、物有保障,依法办学有良好的政策保证和制度环境。

2.领导能力领先。

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3.综合水平领先。

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具备较好的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教学质量好,就业率高,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学校具有独立完整的校园。

4.教育教学改革领先。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形成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5.专业建设领先。

专业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在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6.社会服务领先。

积极承担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四、实施步骤

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采取主管部门推荐申报、专家评审立项、定期考核、分期安排经费的方式,按照院校申报、评审立项、考核验收、挂牌的操作程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

第二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于2010年-2013年实施。

省财政对入选示范性高职院校补助建设经费,地方财政和行业企业按职责划分对示范院校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并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定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院校,终止立项和支持。

五、申报材料

1.网络材料:

在“在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上,提交《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申报书》(附件1)。

2.纸质材料:

以下材料各一式三份

(1)《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申报书》;

(2)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2010年度安徽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评审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独立设置、至少有三届(含三届)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

申报的院校应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良好的发展条件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在发展环境、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改革、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重点建设专业符合地区、行业支柱产业规划,并且得到有关部门、举办方的全力支持。

近三年内,经查实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情节严重的院校,以及申报重点建设专业方向与当地、行业支柱产业领域不一致的院校,均暂不列为评审对象:

1.基本办学条件有红、黄牌记录的;

2.有校园不稳定事件,并已造成一定后果的;

3.在招生中有违规行为和虚假宣传的;

4.有乱收费或违规收费行为的;

5.当地人民政府已将其列入升本规划的;

6.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低于70%,或低于全省(区、市)平均就业率的;

7.在合作办学中有不规范行为的;

8.在国家和省资助或奖励项目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9.有其他严重不诚信行为的。

序号

主要

方面

关键因素

内涵说明

分值

1

发展环境

举办方支持

举办方为院校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和制度环境。

举办方给予院校不低于全省生均经费标准经费支持和专项经费投入。

举办方完成了院校办学基本条件建设,并承担了建设的主要经费。

院校所在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对院校的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聘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有政策措施和制度保证。

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运行有序,效果显著;

110

2

领导能力

院校领导

学校领导班子健全,群体结构合理;班子团结、勤政、廉洁,在学校有很高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已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

党政一把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创造力;办学理念先进,表率作用好、威信高。

院(校)长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先进理念的传播;具有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善于沟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学识丰富、视野宽阔,具有人格魅力。

66

3

综合水平

办学理念

学校定位科学、准确;办学宗旨、服务方向明确;严格依法自主办学;适应区域(或产业、行业、企业)经济建设一线的需求和发展,在本省(本行业)有较大影响。

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教学工作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心,并列入学校“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内容。

44

师资队伍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完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成效显著。

注重“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比例高,实践教学能力强。

聘请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高,已初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双师结构”合理。

重视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教师获得教学、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成果多、水平高,学生满意,社会评价好。

88

实践条件

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管理先进,运行状态良好。

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初步建立起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设施经费投入有保证,设备维护、材料损耗经费补充有保障,已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66

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管理队伍结构优良,理念先进,执行严格。

各教学环节建立了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健全,过程管理严格,形成了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率稳步提高。

从严治教,办学行为规范,招生管理严格,学生文化生活丰富,校园稳定。

88

就业质量与

社会评价

近三年毕业生平均首次就业率≥80%,就业对口率高,起薪高,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招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三年平均≥100%(农林等类院校≥80%),录取新生报到率三年平均≥80%。

社会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毕业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等评价高,对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或工作称职率≥80%。

毕业生在本地区(行业)有良好声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8

4

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合作,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有较高的比例,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99

教学改革

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系统设计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取得一定成效。

每年有专项教学改革研究经费;校、系领导以及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带头参加教育教学研究。

97

5

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

水平

能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

建立了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参与了专业基本建设和其他各教学环节,在学校与行(企)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建立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为促进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4

课程建设

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有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材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特别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

66

5

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

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确保毕业生在毕业前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显著提高。

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为实践操作前的理论教学提供了多种有效途径。

66

职业能力与

职业素质教育

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方面有所成效。

专业教学计划能较好地体现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构合理,专业实践(习)教学时间不少于整个教学时数的1/2。

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积极参加各项职业能力竞赛,在省级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中获得优胜以上的奖项。

66

6

社会服务

教育培训服务

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年培训人次不少于在校生人数的一半。

22

技术服务

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近三年的技术服务年平均到款额不低于学校总收入的3%。

44

辐射带动作用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已被企业、行业所肯定,并在全省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校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主动承担对本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带动责任,与其它院校签订了对口交流协议,并在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共享等方面合作取得一定的成绩。

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在引进先进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师资培训与培养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

66

 

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建设目标

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动高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高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符合,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建设内容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

有较高外语要求的本科专业,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

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要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

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5.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的作用。

三、申报条件与要求

有一届及以上毕业生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成人高校,每校有两个基础指标;无毕业生的高校,每校有一个基础指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示范高职学校合作委员会及其它高校合作联盟,可根据联盟专业合作以及服务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由联盟执委会主席单位牵头推荐申报2-3个特色专业建设点。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原则上应为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内的本专科专业,本科也可为二级本科专业类。

已是国家第一类、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本科、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不再申报。

省教育厅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进行结构调控。

各校申报的特色专业建设点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所服务区域或行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要求,在全省相同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优化全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专业优先立项。

四、申报材料

1.网络材料:

在“安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上,填写《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

2.纸质材料:

《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附件2)和《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汇总表》(附件3),各一式三份。

省级教学团队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鼓励名师为本专科学生开设基础课,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内容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省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

三、申报条件

(一)本科教学团队

1.团队及组成。

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2.带头人。

应为教学名师或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

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

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省级规划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

教材使用效果好。

(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

  1.“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

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

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群)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群)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

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申报范围及申报限额

本年度省级教学团队计划产生100个左右,其中高职和成人高校教学团队40个左右。

1.申报范围:

全省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成人高等学校。

2.申报限额:

普通本科高校和国家级、省级示范高等职业学校每校2个,其他高校每校1个。

五、申报材料

1.网络材料:

在“安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上,分别填写《高等学校省级本科教学团队申报书》和《高等学校省级高职高专教学团队申报书》。

2.纸质材料:

《高等学校省级本科教学团队申报书》(附件4)或《高等学校省级高职高专教学团队申报书》(附件5)和《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申报汇总表》(附件6),各一式三份。

省级教坛新秀

一、建设目标

组织开展教坛新秀评选工作,旨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激发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参与教学研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坛新秀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我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二、建设内容

经过几年教坛新秀的遴选和培养,使得高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高尚、教学业务突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通过优先选派访问学者、优先资助教学改革项目、优先使用先进教育资源和设备等手段,促使这些教师在教师风范、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得到较大提升,成为师德师风的楷模,教书育人的典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拓者和实践者。

三、评选名额及奖励办法

2010年计划在全省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成人高校中,遴选省级教坛新秀200名左右。

各校申报限额为符合申报条件专任教师总数(以截至2009年底安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报公布的数字为依据)的1%,申报限额不足1人的高校可推荐1人。

获奖教师授予“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坛新秀”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四、申报条件

1.在高校工作3年以上,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年龄35周岁以下(1975年8月31日后出生)的教师;

2.参评教师须爱岗敬业,教风端正,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3.参评教师原则上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量饱满,高于所在教研室或课程组平均水平(实际授课时数不得低于每周4课时)。

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

4.任现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教研、科研、技术服务成果。

5.近3年的教学工作中,未出现教学事故或受其它处分。

五、申报材料

各学校可按照我厅通知精神,组织开展校级教坛新秀奖评审,评审结果经公示后,按申报限额将以下材料报送省教育厅高教处:

1.网络材料:

在“安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上,提交《高等学校省级教坛新秀候选人推荐表》电子版。

2.纸质材料:

《省级教坛新秀奖候选人推荐表》(附件7)和《省级教坛新秀推荐人选汇总表》(附件8)一式三份。

3、30分钟左右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