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053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1月份

历史测试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00分

1、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

1、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集权B、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一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2、“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从“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C、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3、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

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

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明会要》载:

“(先是)都察院请差御史巡盐……不下阁票拟,(皇帝)批答稍误。

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

‘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

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细,渐不可长。

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

’疏入,即加批如制。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D、皇帝批答需先经内阁票拟

5、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秩序D、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6、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B、纵容犯罪C、主张重罪轻罚D、维护贵族利益

8、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政治家威廉·庇特说:

“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他的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踏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

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A、分权制衡B、责任内阁C、君主虚位D、法治至上

9、《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两次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

10、1851年与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在中国历史上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发生的B、都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和革命纲领

C、发动者都曾用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D、都主张推翻清朝并变革封建土地制度

11、《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道: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这里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调动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个阶层人民的积极性

C、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D、抗日战争促使了中国文化中心的转移

12、美国学者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

“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

”这一评论是针对()

A、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实施马歇尔计划

C、签订《北大西洋公约》D、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13、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协田”。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出现②生产工具有少量铜器③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耕种者多为奴隶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据《唐会要》记载:

“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该史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夜市已被政府禁绝B、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C、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D、都城汴京夜市的繁华景象

15、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1871年

1881年

增长率(%)

棉纱(万担)

5

17.2

244

棉布(万匹)

1224.1

1493.1

22

A、棉纺织品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D、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在不断增加

16、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17、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它是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革命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18、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

1600年前后,世界经济重心开始从地中海地区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大西洋地区成为世界经济重心。

这一历史过程,简单地说()

A、始于新航路开辟B、世界大战将经济重心推离欧洲

C、英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D、由此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19、19世纪英国交通运输业革新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提供运输的意义,这里所说的经济价值是()

A、带动了钢铁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B、有利于工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建立

C、标志着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D、打破了农村的封闭和城乡隔离状态

20、“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

A、新航路开辟时期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1、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1840年以前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1880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家标准时间。

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B、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的影响

C、英国由国家分裂走向政治统一D、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必然要求

22、罗斯福执政期间,反对者称其措施为“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这主要是因为()

A、国家干预经济模式B、罗斯福坚持自由放任

C、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3、罗斯福认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则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罗斯福新政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B、实行社会保障,增加就业

C、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D、恢复银行信用,保护储户利益

24、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上台,他在就职演说中说:

“就目前的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里根政府接受了供给学派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刺激供给的政策,减税是其中的核心。

据此分析,里根政府会做的是()

A、刺激消费B、扩大供给,解决造成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

C、发展“新经济”D、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题,52分)

28.(1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恢复时期已占6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升为78%,1959年达76%。

第二,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特别是机器设备、精密仪器等,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兄弟国家。

第三,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绝大部分也是输往兄弟国家的。

1959年我国对兄弟国家的贸易额达113.9亿元,比1950年增长近7倍。

其中对苏联的贸易总额达79.7亿元,比1950年增长近5倍;对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额达25.8亿元,比1950年增长30倍。

                     

 ——选自苏星、杨秋宝《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分)

材料二  中美贸易走势(1978—1993)

(2)该时期中美贸易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6分)

材料三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

百分比)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5分)

26、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内急促风暴雨式的社会制度变革不同,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

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

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

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率的运行轨道。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

——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生产领域?

与之相关的发明成就有哪些?

(6分)

(2)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多方面的。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回答,当今发展中国家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中得出哪些启示?

(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一: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D¨D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

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额的64%。

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1%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

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D¨D资中筠:

《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

 2007年6月,中国正式通过《劳动合同法》。

它的定位表明:

中国政府准备在法律的构建上直面当前劳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

它将成为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强资本弱劳力的标志性拐点,通过国家意志力的形式,缔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还没实施,反对和要求修改的意见已经到处飞。

――《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

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

¡¡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

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D¨D内森?

米勒《罗斯福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法令?

它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

(4分)

(2)对于这些社会保障措施,你将如何评价并简要说明理由。

(4分)

(3)面对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你认为是哪些历史原因造成的?

 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分)

(4)材料三和四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社会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者原因出现的本质差异。

  (4分)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1月份

历史答题卡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B

C

B

D

A

C

A

D

B

D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A

B

D

C

D

A

B

C

C

A

B

D

25、

(1)主要特点:

主要贸易对象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总量大幅度增长。

(4分)

原因:

新中国成立,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两极对峙格局出现,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封锁。

(4分)

(2)中美关系正常化(或答:

中美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6分)

(3)趋势:

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上升;其他产品下降(或初级产品下降,或非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下降)。

(2分)

 因素: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3分)

26、

(1)生产领域:

棉纺织业。

(2分)发明:

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织机、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或万能蒸汽机)等。

(4分,有其他答案符合史实且答出两项亦可)

(2)经济方面:

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蒸汽机动力普遍应用于工业领域;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社会方面: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

政治方面: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英国代议制度进一步发展。

国际地位:

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日不落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步确立。

(8分,上述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答出一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3)启示: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强劲有力的发动机;重视生产技术的创新或他国优秀技术成果的引进与运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适时协调工业化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3分,答出三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27、1)《国家工业复兴法》。

内容:

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4分)

(2)评价:

(此题为开放性题,回答下面两种观点都可得分,最高为4分)

  观点一:

它主要是统治阶级为克服危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理由:

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4分)

  观点二:

它主要是为统治阶级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理由: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4分)

(3)财富增长并没有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分配不均;过分强调国家积累,忽视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政府税收较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出现,没掌握新技术的工人收入相对下降;政府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

(4分)

(4)问题:

资方反对政府扶持劳方,缓和矛盾的政策。

差异:

前者目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

后者目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是从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