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361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docx

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

第31卷第l期

2011年2月

上饶师范学院

JOURNALOFSHANGRAONORMALUNIVERSITY

V01.31.No.1

F.eh.201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

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

严云芬,张灵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oo1)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重视.而学校教育在解决失地农民子

女的教育问题上,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学校教育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中小

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相应的教育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子女;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C,4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2237(2011)01—010I一04

城镇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

民.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在2000年

到2030年的30年间,全国还将占用耕地超过5450

万亩,这也就意味着全国还将有近1.1亿失地农民

出现.[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发展势头非常迅

猛.失地农民的增加,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当越来越多的农民相继告别了他们世代耕作的

土地,开始了城市生活之后,他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客

观地位,他们的择业观念,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方

面随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改变对失地农民

的子女这些尚未成年的在校学生来说则是全方位

的.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

为了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

问题研究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应调整更是刻

不容缓.

学校教育在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所能起的作用是其它方面

影响所不能比拟的.学校教育更应该在解决失地农

民子女教育问题中备受关注.

1.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失地农民子女的身心健康

成长.

失地农民大多数处于城乡结合部,当土地被征

用后,他们的居住地也逐步规划为城市管理,相应地

他们子女的学区也逐步融入市区,环境的变化,使得

失地农民子女开始面临各种问题,其中最主要就是

融入城市文化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在这些失地

农民的居民区,乡村文化仍占主要位置.因此使得

失地农民子女在居住环境上其实是处于一种”文化

不利”的状态.[.J再者,失地农民子女在学校也处于

“文化不利”状态,因为”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是按照与

他们原来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新文化规则来组织

收稿日期:

2010—09—25;修回日期:

2011—01—19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O8JY4o)

作者简介:

严云芬(1979一),女,江西宜舂人,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

1O2上饶师范学院2011(第3l卷)

的”._3J正由于两种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必然会使

失地农民子女在面对各种文化和教育心理问题时不

知所措,而产生自卑心理,交往障碍,情感缺失等问

题.中小学校的教育是帮助失地农民子女加快文化

适应和解决教育心理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它是失

地农民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的保证.

2.学校教育可以帮助改善失地农民子女学业成

就不平等的状况.

最近几年,我国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巨大

的努力,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消除失地农民子女与

城市原住民子女之间在学业成就上的差距.就近入

学的失地农民子女,其实是渴望成为”城里人”的,而

且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但是,一方面他们难以很

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另一方

面,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排斥,这

使得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

其性格也渐趋内向.这些问题若不能解决,必将加

大失地农民子女与城市原住民子女之间在学业成就

上的差距.

而这些问题的克服,若只靠失地农民子女的自

身努力和家庭的帮助显然是很不容易的,必须要有

学校的主动,积极,有效的参与.因此,学校在改善

这种学业成就不平等的状况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

视的.

3.学校教育可以加快失地农民子女的城市化

进程.

对正在成长的失地农民子女来说,从农村到城

市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

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乡村到城市发展的历史,也

是一个文明素质逐渐提高的历程.因此,城市化进

程中的学生就应该对自己的城市居民身份有一个正

确认知,应该逐渐适应城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

行为习惯,应该认可和接纳城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和思维方式,否则就可能在各个方面与城市社会格

格不入.

在这个问题上,单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学校教

育则可以较好地满足失地农民子女适应城市生活的

需要.如果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

接受城市文化,那么失地农民子女的城市化进程将

会更加顺利.

二,当前失地农民子女学校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

分,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

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作为教育

机构的学校,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

任,更是失地农民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养主体.但

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教育并没有起到应有的

作用,加上其它各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失地农民子

女的教育和社会化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教育的

效率偏低.

1.在学校教育资源上,失地农民子女获得的教

育资源明显不足.

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但所提供的教育资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

教育需求.对失地农民子女来说,因为学区划分和

经济条件等原因,选择受教育的学校无论是在教育

管理,办学理念,还是在教育投入,教学设施,师资力

量等方面,与市区优质学校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

距,这造成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另#l-,

很多城市学生有选择参加各种辅导班或者聘请家庭

辅导教师的条件,而与之相对的失地农民的子女,因

受经济条件限制和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不

足,能得到这种课外辅导的机会非常少,不仅缺乏辅

导教材,参考书等,电脑,复读机等现代教学辅导工

具更是不能奢望的.这些现实状况会影响了他们学

习成绩的提高.相比较,失地农民子女获取的教育

资源较为匮乏,造成了实际上受教育的差异.

2.在课堂教学上,学校教育不当阻碍失地农民

子女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进程.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儿童)

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和技能的机

构.L4J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

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对失地农民

子女融入城市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实际

教育情况却并非如此.首先,在教育的理念上,学校

教育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失地农民子女总是有意或无

意地歧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这是因为学

校教育所固有的保守性决定了它主要是会维护当局

及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lL5j学校里也出现

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现实中也确实存在部分

学校,部分老师忽略失地农民子女的现象,这些影响

对失地农民子女个体的社会化是十分有害的.其

次,在教育内容选择上,没有遵照”实用性”和”时效

性”这两个重要标准进行严格选择,学校的教材保留

了许多早已过时和空洞无物的内容,而大量适合失

地农民子女学习的内容,如社交知识,生活实用技

术,职业技术的知识,却没有及时进入学校教学内

容.再次,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的模式,

没有加大对效率和效益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

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阻碍了他们在有

第l期严云芬,张灵: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的学校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103

限时间内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影响发展学

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上,交往不佳的状况导致了

失地农民子女的心理失衡.

失地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般只能将

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局限在与自己有着相同背景的

同伴之间,基本上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脱

离.一方面,他们缺乏同城市学生平等的交往,不能

很好地融入到城市子女群体中去.很难在沟通和信

任的基础上形成归属意识.正因为失地农民子女很

难建立起超越乡缘的社会交往网络,其结果必然是

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自卑,自闭的性格.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

中,有些教师对失地农民子女学生实施了一种差异

性的交往.很多教师并不认为失地农民子女有需要

他们特殊对待和教育的一面,少了平等与尊重,少了

耐心和爱心,更多的是冷漠和不信任.很多的失地

农民子女由于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差异性”,而丧失

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其实学生具有天然的”求成性”,”向师性”,喜欢吸引

教师的目光,期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那些原本

就因为家庭环境,生存方式的变迁而身处不利境地

的失地农民子女,更希望通过学业的提高引起老师

对自己的注意,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鼓励和喜

爱.

三,问题解决的路径

对于失地农民子女来说,学校教育的意义就在

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节他们的行为,爱

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自主学

习,独立思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种宽松

的环境.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实际就是要以学生为

本.失地农民子女由于生存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内

心渴望学业成功的愿望较其他学生更为强烈,这些

学生更需要学校教育者给予关心和爱护.

首先,营造友爱和谐的气氛.失地农民子女在

学校实际上是处于弱势的.这种弱势状态表现在他

们想融人城市生活和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但在客

观上却很难做到,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孤

立等.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应该努力营

造出一种宽容,尊重,平等,关爱,互助的和谐气氛,

例如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大力在学生中开展宽容教

育,友爱教育等.

其次,尽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应在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进行改革.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依据失地农民子

女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等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同时在

教学中也要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存

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如果学校能够开发出适合他

们的校本课程,则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文化价值体系,

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

加快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开

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的

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失地农民子女的自主意识和

独立生活能力,更可以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参与能

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开展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学校可以制

定一些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人

性化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情感

教育.针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应适当

地增加心理辅导等相关课程,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

服务,以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

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教育好

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应全面关心.在

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用公正平等

的态度对待失地农民子女,为他们解决学习上,生活

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要关心,鼓励失地农民子女,

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自我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的

情感产生共鸣,教师热爱学生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就

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次,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去促进

学生的发展.失地农民子女与其他学生一样都处在

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每时每刻在不断的变化着.这

就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成长,一步

步走向成熟.而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

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

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

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合作的价值,

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

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

最后,教师应注重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

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失地农民子女也不例外.

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差异,在教育教学中避免

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要运用不同方式方法去教育他

们,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要用宽容的胸怀接纳失

l04上饶师范学院2011(第31卷)

地农民子女,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促进

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

作为人的教育的价值.[J(一245)

3.培养失地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能

力.

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

加强失地农民子女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的

培养,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培养自尊自

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

教育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能对学习,人

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对自己树立信

心,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

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佳境界.只有充分发

挥了失地农民子女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校教育

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4.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生管理模

式.

在对失地农民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仅靠学

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社

区为纽带,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

力量有机组合起来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这样

才更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子女以及城市学生健康

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在失地农民家

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和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学校完

全可以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可采取讲座等

形式,对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传授必要的

教育方法和经验,引导家长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

而且也要重视彼此的情感交流.从而提高监护能

力,为失地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不遗余力地创造各

种条件.

再者,社区对失地农民子女的影响是非常直接

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可以和社区结合起来,共同

致力于小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于失地农民子

女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

活态度,使他们形成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刘锐,董鹏鹏.城市化背景下失地农民问题:

现状,成因,对策[J].社会纵横,2(X)7,(11):

50—53.

[2]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52—53.

[3]项贤明.人口空间位移背景下的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1998,(4):

34—38.

[4]吴建芳.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山西师范大学,2005,(7):

142—144.

[5]田华.论转型期社会新生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J].云南师范大学,2002,(4):

39—43.

[6]殷士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一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

学刊,2006,

(2):

14—16.

[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邱忠善校对徐平]

TheSchoolEducationalProblemsofLand—lostPeasants’

ChildrenandItsCountermeasures

YANYun-fen,ZHANGLing

(Shm,t~,’ao№HnalUniversity,Shangraoji~cxi334001,China)

Abstract:

Asthetheprocessofurbanizationhasbeenspeedingup,moreandmoreattentionisbeingpaidtotheeducationalproblem

ofland—lostpeasants’children.Schooleducationcouldplaythevitalroleinsolvingtheseproblems,butitfailstoplaytheroleit

shouldlay.Thus,primaryschoolsandmiddleschoolsshouldtakestrongandimmediateIrleas峭tocopewithvariouskindsofthe

educationalproblems.

KeyWords:

processofurbanization;childrenofland—lostpeasants;schooleduc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