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296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docx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

 

冬至感怀梅尧臣赏析

【篇一:

冬至十大古诗】

 

冬至十大古诗

冬至诗词

(一):

小至

(唐)杜甫

时节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诗词

(二):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民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服此时无一寸,路迷哪处望三秦?

冬至诗词(三):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诗词(四):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畔。

冬至诗词(五):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诗词(六):

 

冬至日独游祥瑞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诗词(七):

冬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冬至诗词(八):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光莫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解云露酿,从头举报梅花曲。

纵不可以、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诗词(九):

(宋)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奉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色早,箫落数枝梅。

冬至诗词(十):

(元)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

隐藏萌。

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

过天庭。

入无形。

 

返复天机,起落月华清。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篇二:

诗歌鉴赏(邯郸冬至夜)】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说明①邯郸:

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

驿站,客店,古代的传达公函,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

休息的地方。

③冬至:

阴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日最短,

夜晚最长。

古代冬至有全家聚会的风俗。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旅馆)的时候,正好是阴历冬至。

夜晚,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

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日会相聚到深夜,还应当讨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题解:

这首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年终,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邯郸”,今属河北。

“冬至”,阴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在唐朝,冬至是很重要

的。

这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喧闹了。

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庆祝,一派过节的情况。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名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同欢度,才存心思。

现在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如何过法呢?

只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唯有影

子相伴。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情。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给予“影”以人的感情。

“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

溢于言表。

“驿”,驿站,古代传达公函或出差官员途中休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因为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必定也过得不快乐。

当自己抱膝灯前,思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概相同还

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讨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

三、四两句十分动人,也颇回味无穷:

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况,倒是

 

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

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每个人都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赐予补足。

赏析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所有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

本诗是此中初期的一篇佳作,反应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表露着浓浓的乡愁。

其佳处,一是以坦直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诚挚动人。

二是构想精良新奇:

第一,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到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

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晚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人范晞文在

《对床夜语》里说:

“白乐天?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语颇直,不如王建?

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

,有波折之意。

”这谈论其实不切实。

两者各有独到之处,不用抑此扬彼。

归心急似箭,孤灯暖人心——周祥《夜归》赏析夜归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磷依萤聚土塍②。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赏析】

这首七绝描绘游子深夜归家的情况。

开篇四字“夜深归客”,点了然诗题“夜归”。

这位游子想是出门时间已久,所以格外思家,哪怕深夜独行也要快快赶回家,不去投宿。

“倚筇行”三字勾勒出归客的形象。

透过归客倚杖踉跄而行的身影,能够想见深夜行路的困难,也能够推知游子劳苦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况:

田埂上,隐约可见闪闪耀烁的磷火、星星点点的流萤,在这更深夜静时分,说不清的阴沉可怖,但是,任它环境如何的凄冷,人是多么的孤单,都挡不住游子归家的脚步!

因为温馨的家立刻在眼前闪现。

第三句真堪称“近乡情切”。

在惨淡的月光下,孤零零的村店映入眼帘,此时,游子更为急迫:

日思夜想的家

归客迫不及待的心理:

快快走啊,快快走,立刻就到家门口了。

因为激动而加速了脚步,因此不免感觉路滑难行。

就在这趔趔趄趄中,倏忽已离了村店,近了,近了,那期望已久的家门。

 

末句最是动人:

夜已深,周围全被黑暗包围,全村人都已熟睡,只有自家窗户还显出灯火。

那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家吗?

那就是照我回家的油灯吗?

灯下的那人,或许是慈母,或许是爱妻,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该是游子的衣衫,她们也不时辰刻把在外的游子思念!

“竹窗斜漏补衣灯”。

看见窗纸上映出的灯光,诗歌便戛但是止。

于是,复杂的感情涌上心头,多少感谢,多少歉疚,多少喜爱,尽在不言中。

古代因为交通落伍,或许战乱等要素,游子思归的作品特别多,也特别动人。

周祥的这首诗无疑也写得情真意切,动人至深。

周祥,字公瑾,号草窗,四水潜夫等。

南宋文学家,宋亡后,不仕。

其词

讲究乐律,文词精良,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经过写景来揭露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描绘了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

竹窗斜漏的灯光。

诗人写景句句扣住“夜”字,写情句句不离“归”字,景真情切地写出了游子在深夜赶路和立刻到家的感觉,读来和蔼动

人,回味悠久。

【鉴赏练习】

1.本诗是如何以“归”字统摄全篇的?

请联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描述了哪些光景?

这些光景是如何表现游子思家之情的?

【参照答案】1.本诗写情扣住“归”字。

在“夜深”时辰,“归客”拄杖而行,疲倦之态仿佛可见。

“冷磷”、“萤”、“昏月”等意象衬着夜色的悲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

切。

末句看见“补衣灯”写出归家的感觉,与路上的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衬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语重心长。

2.这首诗描述的光景:

倚筇行的归客、土塍、磷萤、昏月、村店、竹窗、灯光等。

游子思家心切,因此不管天黑路滑,连夜赶路。

“倚筇行”表现游子归家心切,忘了疲备;土塍、磷萤、昏月、村店等光景,衬着了夜

晚的凄冷,反衬游子的孤单。

竹窗、灯光反应的是游子与家人相互思念的感情。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①“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表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觉?

②请解说“门外马嘶人起”示意出的内容。

参照答案:

①漫漫永夜难尽,孤单、悲凉的愁绪好像如水的永夜相同

排解不去。

②示意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日间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赏析: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

词中通留宿宿驿亭的描绘,绘出贬谪途中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

凉孤独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永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

紧接“沉沉”的叠字,将永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加强。

一句尤妙“如水”的譬喻。

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仍是黑夜深邃如水,作者不限制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会。

较之往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

次句点出地址。

“驿亭”是古时供传达公函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

驿站到夜里自是门

户封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一同,则有更多的意味。

一方面更显得荒原“风紧”;另一方面也示意出即便重门深闭也隔不停吼叫的风声。

“驿亭”本易令人联想到荒原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原寒寂之感。

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表露出多少烦忧情绪。

沉沉寒夜做一美梦,更反衬出气氛的凄清。

“梦破”大概与“鼠”相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子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

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

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

“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

它那眼光闪闪,既惊恐,又贪心。

惨淡灯光之下这一

情况,直叫人不寒而栗,则整个驿舍设施之简陋、寒伧,可窥见一斑。

可否捕获富于特点性的细节,常常是创建独到的词境的成败关

键。

此句与下句间,有一个从夜深至拂晓的时间过程。

下句之“送”字、“侵”字都磨炼极佳。

天犹未明,“晓”的将临是由飞“霜”知道的,而“霜”的降临又是由“寒”之“侵被”感觉的。

“无寐,无寐”的重复,造成叹息语调,再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等情况,能够体会出无穷的感慨。

古时驿站常备官马,以供来往使者、官员们使用。

而“门外马嘶人起”,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喧闹,正是驿站之晨的光景。

这不单是写景,从中能够体会到

 

被失眠折腾的人听到马嘶人声时的困怠情绪。

同时,“马嘶人起”,又示意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日间难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赏析

朱熹的《次韵雪后书诗二首(其一)》是今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的供给的阅读资料。

原诗以下: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难过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仍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单独回。

如何理解这首诗?

让我们先从题目看起。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

“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使依据原诗的韵和用韵的序次来和诗。

也就是说,这首

诗是一首和诗。

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

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能够是当面的,也能够是身在异处经过书

信的形式来进行的。

依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单独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明显属于后者。

“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

诗歌所记何事?

且看诗歌自己。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难过”,不单确立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

此词的作用固然易解,但我们要思虑的

是,谁人“难过”,为何“难过”。

谁在“难过”呢?

首句说“难过江头几树梅”,难道梅在难过?

依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

夜雪后绽开枝头,当无难过之原因。

既然不是梅在难过,难过的就

只好是诗人自己。

诗人开篇就说自己“难过”,可见其“难过”之浓之深。

诗人作诗,当积蓄的感情于提笔之际浓郁得难以化解时,便无暇从容不迫的运用所谓的技巧表达之,而经常在诗歌的开头直接予

以宣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即为此类。

然而,诗人为何难过?

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难过吗?

恐亦不是。

为何?

为梅虽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爱物,但其诗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论,若“墙角数枝梅”之类,然未见有诗人所以而难过者。

所以,朱熹之难过当非为梅而为其心里本有之情绪。

既然诗人非为梅难过,为何要以“江头几树梅”紧承以后?

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难过。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

“杖藜”者,手杖也。

此句写诗人之行为。

诗人手扶手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

乃因诗人

爱梅,不忍离开耶?

此种可能虽不可以清除,然联合首句与第三四联

看,似理解为诗人因难过极深,彷徨难去,更为稳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

“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难过之因。

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开,因雪无处寻梅的难过当烟消雾散,何以今日仍难过

难抑?

此句再次表示,诗人的难过非为梅也。

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计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开的坚贞质量;且诗人重申梅于月明之夜绽开,乃借明月衬托梅之高洁品行。

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难过,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摆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重点。

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

送给似玉的远人。

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

“怜”又看作

何解说?

有人以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

诚恐不当。

第一,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

一位年青女子而难过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不成体统。

再者,这样解说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乎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

“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

情状。

为何这么说?

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

“应”是“应当”的意思,应当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断。

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自然无需推断;既然用了推断,只好是诗人的想象。

诗人想象这个似

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

“恨”什么?

“劫成灰”。

什么意思?

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坏一次,从头再开始,这样

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代借用“劫”指天灾人祸。

“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害后留下的残迹。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即可推断,

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害,所以,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恼恨。

至此,我们仿佛理解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

本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劫难却能像梅相同刚毅不屈,像玉相同保持高洁人品。

读至此,我们也才恍

然大悟,本来诗人难过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本来是在为朋友忧愁担忧。

诗人的忧愁和担忧是这样之深,以致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掉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单独怅但是归。

尾联仍重在

对诗人行为的描绘。

“沉吟”描绘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心里难以排解的“难过”。

“单独回”,表现其孤单一人返

 

回时的孤寂落寞。

自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衬着。

“日落”、“寒鸦起”一方面衬着环境的冷寂、凄清,衬托诗人心里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难过”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绘诗人的行为。

这些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受满怀忧愁的老者形象。

高考命题人以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当。

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绘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

这首诗固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绘,固然也表现了梅的品行,目的却不在此。

在诗中,梅不过诗人用以安慰自己鼓舞朋友的凭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

这样,怎能说其是咏物诗?

附: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二)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壮举?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须官家赐给!

作者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世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

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拥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获得了优秀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单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并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敬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词作数目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相同贯串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3]

赏析这是陆游闲居故土山阴时所作。

山阴地近镜湖,所以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

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

翛然物外,却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

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难过波折的反应。

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

认真品尝当得诗人心思、真切处境。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

那份激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爱?

此时更有谁还记得?

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

后两句描述出

 

两类人物,两条道路:

整天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

经过两次转折进层,往日立刻草檄、短衣射虎的英豪,在此时却已经变为孤舟蓑笠翁了。

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邃的孤愤和掉头不管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微小与“苹洲烟雨”之浩大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此间,再作转折进层。

“占断”即占尽之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自由自在,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

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凄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

眇之情。

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

但因为“占断”一词撑拄此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

劲高昂。

“占断”从前既蓄深邃的孤愤和掉头不管的傲岸之情,复于

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须官家赐给”这更为高昂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

唐朝诗人贺知章老去返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

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给吗?

再说,天地之大,

江湖之迥,哪处不行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罕见“官家”的赐给?

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气愤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积蓄起来的激动不平之意,挟其鼎力回旋之

势,千回百转尔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动,逸响悠闲,浩歌不停。

这首抒怀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点。

他在描绘湖山名胜,闲情逸趣的同时,总包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这首《鹊

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风景何等广阔浩大!

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种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义又何等

怨慕深远!

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叉,组成了独到深邃的意

境。

明朝杨慎《词品》说:

“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

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漂泊亦惋惜矣。

”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此中的不平之气,清朝陈廷

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召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

“悲壮语,亦是本分语。

”谓为“悲壮”近是,谓为“本分”则远失之。

这首词看似超脱、“本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

 

寓忠愤抑郁之气,心里是极不沉静,极不本分的。

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本分,不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勾魂摄魄、确是上乘之作

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明。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灿烂。

却秦振英声,后代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译文:

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

最崇高巧妙的人物。

鲁仲连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鲁连。

他的

高明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清晨的时间就把光茫照射到了

人间......鲁仲连“义不帝秦”,原因是,秦是一个弃礼义而尚首功的国

家。

作者颂扬视功名荣华如草芥的义士,自以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

赏析: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

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

秦国围攻邯郸,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遏止了这件将致使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救兵抵达而围解。

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

以后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自杀,聊城所以而破。

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

“吾与荣华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并逃隐海上。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明。

”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

《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愿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高明”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高傲的节操两个方面。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灿烂。

”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尊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仰慕不一样一般。

鲁仲连一世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

《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

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踌躇,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不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

在此关

键时辰,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

“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必定和尊崇。

而“后代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辉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射后代,使之仰慕。

这是其功业即画策

 

的高明所致。

但鲁仲连的为人崇敬不单这样,还在于他崇高的人品。

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

“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

为也。

”说罢辞去,终生没有再会平原君。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欣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期望立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一样的理想追求,但是一些优秀的盛唐文士却力争将两者一致,并以此与政界俗气作风相抗衡,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遂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模范的历史人物,即是张良、鲁仲连。

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

李白的功遂身退的表示,主假如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

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朴素的写法。

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此中又寄寓了诗

人自己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