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254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

《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讲 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docx

第七讲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第七讲卢梭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一、十八世纪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十六世纪,法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到十八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因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关系的束缚,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阻碍。

思想启蒙运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舆论准备。

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世纪前期,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结斯鸠、卢梭等人;以自然神论反对宗教教义,以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第二阶段:

18世纪中后期,代表人物:

爱尔维修、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以唯物主义与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以“理性”反对宗教、神学;以自然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放弃存在的权利”。

二、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一)生平

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1.1712年6月28日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

由于生活贫困,卢梭从12岁起被迫停学,四处流浪,独自谋生。

卢梭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并通过艰苦的自学掌握了渊博的知识。

2.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等无神论者,参加编写《百科全书》。

1749年,卢梭参加了迪昂学会组织的征文比赛,凭借《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一文一举成名。

此后又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3.1761年出版了《新爱罗伊丝》,1762年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此后出版了《爱弥儿》。

《爱弥儿》的问世触怒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者,他先后逃亡欧洲各地,最后隐姓埋名于法国乡村。

4.1770年卢梭重返巴黎。

1773年出版了《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晚年写了《忏悔录》,1778年病逝。

(二)哲学、社会政治观

1、哲学观

◇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感觉是认识的源泉,离开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就会无法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但物质的运动,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受“最高意志”所决定,即上帝的意志。

◇反对传统的宗教,宣扬一种新的宗教,即自然神教。

2、社会政治观

◇人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处都受着束缚”。

私有制是道德沦丧,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提出“天赋人权”学说:

以人权代替等级特权;以民主代替专制。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自然”本性,赋予人平等的政治权利。

三)自然教育论——《爱弥儿》

1、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自然的教育——

(遗传)——完全不受他人的决定

周围的人:

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人的教育

(教育)——部分由人决定

周围的事物:

我们对影响我们对事物获得良好经验——事物的教育

教育——(环境)——完全由人定

只有三种教育相互配合、方向一致,才有可能发挥教育的

真正作用。

2、自然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即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培养“自由新人”,身心都得到发展的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自由人。

“富人受教育,穷人不必受教育”。

方法:

让儿童从生活中及各种活动中去接受教育,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地点应该在离开城市的自然环境中,如乡村。

3、卢梭与夸美纽斯自然适应性原则的不同

卢梭

夸美纽斯

自然指儿童本身、生理和心理;自然规律即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

自然指包括人在内的自然;自然规律即运用于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

教育应适应儿童的本性,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身心得到充分发展

教育应追随自然,模仿自然

自然教育表达了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从一个侧面去改革旧教育的迫切要求。

主张培养勤于思考,独立判断,不囿于世俗,身心且善的一代新人。

提出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时代潮流,带有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理想特色。

但他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排斥课堂教学,忽视教师的作用等观点对后世西方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论教育年龄的分期与各个时期的教育

时期划分

教育内容

第一时期:

婴儿期

(出生~2岁)

以体育保健为主;;自由活动,促进身体发育;通过触摸物体而获得最初的观念;

第二时期:

幼儿期(2~12岁)

“理智睡眠时期”

发展儿童的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纪律;设计感官训练课程(游戏:

触角;音乐:

听觉;绘画、几何等:

视觉);提倡“自然后果法”

第三时期:

少年期(12~15岁)

智力教育期

实行智育和劳动教育。

智育的目的不在于学习系统知识,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对儿童的现实生活有作用的知识,即天文、物理等;否定人文和古典文化;《鲁宾逊漂流记》;劳动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劳动使人独立、自由、幸福。

第四时期:

青年期(15~成年)

“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

注重德育和宗教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

善良的情感(博爱)、正确的判断(辩是非)、良好的意志(习惯、意志);宗教教育上主张自然神教育

5、论公民和爱国主义教育——《论波兰政府》

◇人人平等受教育,实行免费的普及教育目标等是其主要思想。

◇共和国的教育目的是朋友自由祖国的公民,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国家应高度重视教育,教师必须由波兰人担任。

◇教学内容应使儿童熟悉自己的祖国以及国家历史上的光辉业绩和伟大人物。

◇身体训练,增进身体健康。

6、意义及其评价

⑴卢梭的教育思想尽管有很多片面的偏激之处,但对封建宗教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给人们一种较为清新的教育意识,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⑵教育适应自然的主张,对后来的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发展以及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观点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⑶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等观点对18世纪欧洲的泛爱主义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裴斯塔洛齐、福禄贝尔、巴西多等著名教育家都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

⑷卢梭的教育中也有一些不足或错误。

如:

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把儿童的天性过于理论化;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对女子教育抱有消极态度等。

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代表:

爱尔维修(1715~1771)和狄德罗

1、哲学观

⑴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

⑵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

承认认识的根源在于感觉经验.

(3)狄德罗还指出用理性来对感觉加工。

“一切都归结到丛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不停地重新进入自己里面去,又从里面出来,这是一种蜜蜂的工作”。

2、社会观

⑴“人是环境的产物”:

否定先验论.

⑵“意见统治世界”:

人的思想观念的错误导致社会环境、政治、法律的不健全;

⑶改变世界就必须先改变人的思想和观念。

陷入环境-人的循环怪圈——等待伟人、天才的出现——启动民众。

⑷反对宗教,坚定的无神论者。

彻底批判宗教,及其愚民政策。

“宗教和封建专制制度是一对双胞胎,一个是天上的上帝,一个是人间的主宰,他们是绑在人民身上的两根绳子,要推翻专制制度,就必须首先推翻宗教。

”——狄德罗

3、论教育的作用

爱尔维修

狄德罗

提出“教育万能论”: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消极的产物;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文化素质,从而实现社会改革,推动时代前进。

不赞成“教育万能论”;人与人之间存在某些先天素质的不同;通过教育发展人的优良素质,抑制人的不良素质;重视遗传素质对人的智力的影响。

“人受了什么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育可以做到一切,它甚至可以创造天才”。

“自然所不许可的东西,借以是不能给予儿童的”

4、抨击封建旧文化教育,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教育

爱尔维修不同意卢梭的文化观,认为并非科学文化使人和社会堕落,天主教会,宗教思想才是国家强盛、科学发达、人民幸福的敌人。

国家应开办大量的世俗学校来代替教会学校培养爱国公民。

狄德罗进一步主张实行民主教育。

要改革创新教育制度,实行强制的免费的初等教育。

5、改革教育内容

⑴减少古典学科的比重,增加自然学科的传授。

狄德罗提出创设各种实际科高等学校,如工程、军事、航海、农业、商业等学校。

⑵强化资产阶级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以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为原则,开设传播资产阶级道德意识的“道德问答”;培养具有资产阶级道德修养的公民。

⑶重视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国家应保障教师的物质待遇。

6、评价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其哲学观点为基础,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

尽管他们的教育观点中有许多脱离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然而他们的无神论观点,对普及教育的要求,民主教育的思想,过于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思想以及工业学校改革的思想等都具进步意义,这些思想对于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欧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一、卢梭自然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请给予评价。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及意义是什么?

你认为卢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三、评述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与狄德罗论教育作用的观点。

简述你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第八讲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

一、裴斯塔洛齐的生平及教育实践

1746年1月12日,裴斯塔洛齐出生在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和一位忠实地女仆抚养教育了他。

体会到当时的瑞士农民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在求学时,他受到了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大学时因发表抨击政局的意见,曾被短期拘留,获释后弃学到农村进行改良社会的教育实践。

并分别于1768年和1744年创办了新庄¡°示范农场¡±(newhof)和新庄孤儿院,但都以失败告终。

1798年瑞士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瑞士共和国,受政府委托兴办了斯坦茨孤儿院,将80个5~10岁的儿童组成一个¡°和睦融洽¡±的家庭,并用家庭化的母爱关心、教育他们。

短期内孤儿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却因战争被迫停办。

1800年创办了一所名为布格多夫中学的寄宿学校,并附设师资培训部,培养合格的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804年,学校迁到伊佛东,改名为伊佛东学院,到1824年已经举世闻名,并吸引了诸如赫尔巴特等著名教育思想家前来参观学习,更是请到著名幼教专家福禄贝尔来任教。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日趋衰落,最终停办。

他伤心的回到故乡,完成了最后一部回忆录式的著作《天鹅之歌》,并于1827年2月17日与世长辞。

★裴斯塔洛齐的一生是努力通过教育为贫苦农民及子女寻求幸福的一生,他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对美、英及欧洲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产生过较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他的教育和实践还有许多局限性,但他终生不渝的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永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敬仰。

裴斯塔洛齐的主要作品

◆《隐士之黄昏》是他第一篇论文,渗透了他从卢梭那里接受的影响

◆《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这是一本社会教育小说,反映了裴斯塔洛齐通过教育改革社会,改善农民生活及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1801年后的作品

《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女?

》、《母亲读物》、《观察入门》、《数的直观》等

二、裴斯塔洛齐的教育理论基础

(一)社会政治观和哲学观

1、社会政治观

资产阶级民主和人道主义观点,企图通过改良的途径帮助贫苦的农民摆脱困境。

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

另一方面,劝说统治阶级发善心,自愿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这是他教育活动及理论的出发点。

2、哲学观

(1)裴斯塔洛齐没有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主要是通过接受他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体系。

◆接受了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和¡°预定和谐¡±的思想。

从¡°单子论¡±出发,他认为人生来就蕴藏着各种能力和发展的潜能,它们都要求得到发展。

这就是¡°天性的自我发展¡±。

※¡°单子论¡±和¡°预定和谐¡±思想

世界万物是由上帝创造的无数个精神实体¡°单子¡±构成,由于上帝的预先安排,这些单子相互依赖和谐相处。

单子本身就有着发展的要求。

 

(2)认识论

认识论方面,主要受到康德的¡°感性直观¡±理论的影响。

康德将认识分为三个阶段:

感性、悟性、理性

外部事物的刺激产生感觉------感觉到的仅是一些不明确的感性材料(¡°质料¡±)------经过人先天固有的¡°直观形式¡±去整理(理性加工)------得到主观的感性知识(¡°现象¡±)。

裴斯塔洛齐的观点:

认识事物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

只有感官才能把¡°以不明显状态存在的¡±观念引申出来,使之成为清晰的观念。

认识的过程即¡°从模糊的感觉印象上升到清晰的观念¡±的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化理论

1、在卢梭把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者协调发展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2、旧的¡°教学机制¡±的弊端就在于违背了儿童的本性,采用了不符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心理化就是要建立符合儿童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机制¡±。

3、教学心理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要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即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懂得自我教育。

◇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理论必须以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发展为基础;因此,必须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的心理学化,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要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

◇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心理学化,即教学艺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儿童的自然活动规律相协调。

◇教学的过程要于人的认知过程相协调。

人的认知过程的三阶段:

模糊的感觉印象----精确的感觉印象-----清晰的表象-----确定无疑的概念。

¡°教学首先是把混乱的、模糊的感觉印象一个一个地呈现到我们的前面,然后把这些孤立的感觉印象以变化的姿式放到我们眼前,最后把它们跟我们早先已有的整个系统组合起来,清晰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ª¡ª教科书217页

三、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一)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1、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借助教育促进人的各种天赋能力协调一致的发展。

2、人人都有天赋的能力,人人需要发展,所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有组织的促进每个天赋能力的发展。

3、与卢梭相同,重视儿童的天性,但是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完美;和谐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甚至要从摇篮开始。

(二)和谐发展的教育内容

1、体育和劳动教育

◇体育是人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发展儿童的力量,增强体力,还可以培养意志、毅力和各种道德品质。

◇体育又是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阶段。

◇¡°学习劳作相结合是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实际生产量的最好途径¡±。

◇因此,应把劳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并且要教学生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

2、德育

◇德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关键。

其最终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有博爱精神的人。

◇主要途径:

家庭式的母爱教育

◇主要方法:

教师以身作则的师范教育和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实际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与其宗教思想相联系的。

认为,宗教和道德皆应以人的感情¡ª¡ª¡°爱¡±为基础,从母子的爱发展到全人类的爱。

3、智育

◇智育对人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智育的作用在于解放儿童所有的才能,塑造并开发儿童的心智。

◇¡°我已经观察了一个长时期,在孩子们的粗笨、怕羞以及显然的无能背后,蕴藏着最优秀的才能。

¡±

◇反对旧式学校把智育看作简单的接受知识,认为那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要求首先了解人类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儿童的智力发展的特征,这才是智育的基础。

◇强调单方面强调能力发展是不正确的,应该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通过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来发展¡°思考能力¡±、¡°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理论

1、要素教育的理论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塔洛齐教学论的核心。

◇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及儿童的学习中,存在着最简单、最基本的因素,即教育的¡°要素¡±。

◇围绕¡°要素¡±教学和学习就能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通过简化教育和教学方法,可以使包括未受过教育的农妇在内的每个母亲都可以掌握教学方法,就可以围绕要素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教育的过程应该从简单到复杂。

例如,体育作为儿童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应该在德育、劳动教育、智育之前开始,才能促进和保证人的和谐发展。

 

简单要素复杂要素

◆体育:

关节活动全身复杂的体力活动

◆德育:

儿童对母亲的爱爱全人类

◆智育:

数、形、词测量、计算、说话能力

在此基础上,他较大的改变了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内容,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法,奠定了各科教学法的基础。

★裴斯塔洛齐的要素教育论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他始终坚持根据心理学的原则解决儿童教育的问题,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

2、教学原则

在要素论的指导下,裴斯泰洛齐还提出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由远及近和由易到难等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儿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必须从最原始、最初步的直观感性出发。

  ¡°正确的看和听是获得实际知识的首要步骤¡±,¡°你追究一个事物的性质或外表所用的感官愈多,你对这事物知道的愈正确。

¡±

  观察就成为一切知识的绝对基础,因此,裴斯塔洛齐把直观性原则看作发展新智的第一重要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观察要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向复杂过渡。

教学要有条不紊,有次序的进行,必须从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就近的、具体的事物开始,进而到复杂的,困难的,远处的和抽象的。

从而也就贯彻了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等教学原则。

◇虽然前人提出过这些教学原则,但裴斯塔洛齐对这些问题作了近一步的阐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和阐述教学问题,为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他的贡献。

3、各科教学法

裴斯塔洛齐从智育的基本要素数、形、词出发,首创了初等教育各学科的教学法。

(1)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的要素是词,声音又是词的最基本要素,因此,他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三个阶段:

发音教学:

即语音器官的训练;

单字教学:

或者关于单个事物的教学;

语言教学:

使儿童正确表达所熟知的事物以及有关认识这     些事物的教学。

(2)测量教学法

直线是构成各种形状的最简单的要素,测量教学应由直线开始,让儿童先通过教具直观的观察直线,然后按照角、四边形、三角形、各种多边形,进而发展到曲线、圆形和椭圆形。

观察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测量和绘图。

另外,裴斯塔洛齐还将测量教学和图画教学、写字教学相联系,认为直线等形状要素也是绘画和写字教学的简单要素。

(3)算术教学法

裴斯塔洛齐认为数字¡°1¡±是数目的最简单的要素,计数则是算术能力的要素。

算术首先应该通过具体实物或直观教具,使儿童产生¡°1¡±这个数字的概念,然后逐步了解个位、十位、百位¡¡等运算并逐步发展到四则运算。

首创了¡°正方形¡±组成的图表,使学生形成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数感觉印象,从而达到教授¡°分数¡±这个概念的目的。

这也是后来¡°算术箱¡±教具的最初状态。

五、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新庄¡°贫儿之家¡±时期

在新庄¡°贫儿之家¡±时,裴斯塔洛齐就开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验。

学生既参与生产劳动,又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就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并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使贫民子女在学到一些生产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同时也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2、斯坦茨孤儿院时期

(1)试图使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厂相联系。

他已经注意将生产劳动的内容转向工厂手工劳动,虽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满意结果,却也具有以下明显的新特点:

•更有意识地将教劳结合视为探讨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学习为主,劳动为辅,但强调二者的联系和结合

•明确提出¡°在学习和手工劳动能够结合之前,两者必须分别打好基础¡±

•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也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3、评价

1、裴斯塔洛齐虽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2、后来瑞士的教育家费林别格受他的影响办起了¡°贫民工业学校¡±;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试图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3、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受时代的限制,裴斯塔洛齐无法真正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也未能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历史分析。

复习思考题

1、¡°教育心理化¡±的主要含义及其影响。

2、¡°要素教育论¡±是否符合初等教育的教学规律?

3、论述裴斯塔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现实意义。

第九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1、生平

赫尔巴特(1776—1841)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法官家庭,12岁进入拉丁语学校学习,后入耶拿大学,毕业到瑞士一州长家做家庭教师,开始对教育产生兴趣。

其教育思想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日内瓦—不来梅时期(1797-1802)

在做家教的2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参观了布格多夫中学,结识了裴斯泰洛齐,了解并研究了他的理论。

第二阶段:

哥廷根时期(1802-1809)

•1802年获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讲授教育学和哲学;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学说,并逐步形成了自己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第三阶段;柯尼斯堡时期(1809-1833)

•在柯尼斯堡大学任教,继任康德的哲学讲座,并创设了教育学研究所及附属实习学校;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24年后返回哥廷根大学任教,1841年逝世。

•2、主要著作:

《普通教育学》、《作为科学的心理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2、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发展

其思想由史托·席勒、赖因等人继续加以发展,应用于初、中等学校的教学实践,19世纪后半叶他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在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传播到欧美许多国家,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推为科学教育的创始人。

3、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中国正处于废科举、兴学校的时候,大量教育文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著作是我国最早有系统地介绍过来的西方教育思想,其中在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面最有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到解放后学习苏联模式才有所转变。

因而学习和研究赫尔巴特的理论,不仅是了解西方教育史的一个内容,也是研究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指出: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其理论就是建立在其保守的社会政治观、形而上学实在论哲学、观念或统觉心理学及五种道德伦理观的基础之上的。

1、保守的社会政治观

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保守的因素特别突出。

他站在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阶级的立场,竭力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与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