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临河干________
②求石兽________
③转转不已________
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
(1)水边,河岸;寻找;不停止;因为
(2)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D
(4)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析】【分析】
(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干”:
水边,河岸。
“盖”:
因为。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棹”:
划着。
“曳”:
拖着。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但”:
只。
“臆断”:
主观判断。
“欤”:
吗。
(3)D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
“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4)因为讲学家是据理臆断,根据自己的常理做出判断,而老河兵则是根据多年的观察。
勘测而得之的经验。
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这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只根据一点浅显的道理就做出判断,要根据实际做出勘察,调查再下结论。
这也是老河兵自信的原因。
故答案为:
⑴水边,河岸;寻找;不停止;因为
⑵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⑶D
⑷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进行仔细比对,特别注意一些细节。
⑷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山门圮于河
棹数小舟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
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
D.如是在啮/如其言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沿河求之。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B.石必倒掷坎穴中。
(用石头把坑洞填满)
C.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D.竟不可得。
(最终没找到)
(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
【答案】
(1)pǐ;zhào
(2)C
(3)B
(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
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分析】
(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圮”:
倒塌。
读“pǐ”,注意据义定音。
(2)A项,前者“认为”;后者“被”。
B项,前者“在”;后者“由于”。
C项,两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D项,前者“像”;后者“按照”。
故选C。
(3)“石必倒掷坎穴中”译为:
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不能理解为“用石头把坑洞填满”。
故选B。
(4)首先要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句的大意: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来推断,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5)对比三人不同的做法,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行为结果,即可具体问题出是哪一类人。
如寺僧们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因为他们“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而讲学家代表的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因为他空谈“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理论。
老河兵则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他能考虑到各种因素,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故答案为:
⑴pǐ;zhào
⑵C;
⑶B;
⑷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
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⑸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
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及作用把握。
注意通读全文,结合文意理解句子,体会对揭示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
⑸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静以修身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阐述“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C.作者先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接下来先反后正,论述了“静“与“学”“志”三者的关系。
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
D.从文章中可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
立志、学习、惜时。
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答案】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
(2)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
【解析】【分析】
(1)“静以修身”翻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意思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
“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意思是“飞驰”。
(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意思是“明确志向”,“宁静”意思是“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意思是“实现远大目标”。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慢”意思是“怠慢”,“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尽心,专心”,“险躁”意思是“冒险急躁,狭隘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C.“接下来先反后正”应为“先正后反”。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②增长;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⑵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②香远益清________
③陶后鲜有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反面衬托,用牡丹作正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B.文章依次描写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正直,因而美名远扬。
D.选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答案】
(1)洗(涤);更加;少
(2)①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看却不可以靠近赏玩啊。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3)A
【解析】【分析】
(1)本题注意古今异义的变化。
濯:
洗涤;益:
今义为好处,古义为更加;鲜:
今义多指事物新鲜,古义为少。
(2)①句中注意,亭亭净植: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
耸立的样子;植:
树立;可:
只能;亵玩:
玩弄;亵:
亲近而不庄重。
②句中注意,宜乎:
当然(应该);宜:
当;众:
众多。
(3)《爱莲说》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文章开头用“水陆草木之花”作一般衬托,用菊作正面衬托,用牡丹作反面衬托,衬托了莲的高洁。
故A不正确。
故答案为:
⑴洗涤;更加;少
⑵①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观看却不可以靠近赏玩啊。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⑶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附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5.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
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
心中悲伤。
③苟:
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少孤 孤:
失去父亲
B.一则羡其不孤 羡:
羡慕
C.二则羡其得学 其:
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 然:
……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C
(2)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
(3)示例:
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解释不正确,其:
代词,他。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苟:
如果,要是。
资:
费用。
(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应该学习邴原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故答案为:
⑴ C;
⑵童子如果有志向,我只相救,不祈求钱财;
⑶示例:
A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B书塾中的老师们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孩子,你为什么哭泣?
”邴原答道:
“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
”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
“你想要读书吗?
”邴原说:
“我没有钱支付学费。
”老师说:
“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