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8100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docx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

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

主要著作还有:

《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

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

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

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

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

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

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

(P3)

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

(P4)

(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

(P5)

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

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

……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

(P7)

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

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的零落时间的印迹。

而今不连续性却成为了历史分析的基本成分之一。

(P9)不连续性的概念是一个悖论的概念:

因为它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研究的对象,它确定自己成为其结果的领域。

(P10)

不连续的位移无疑是新历史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P10)

一部历史不可能是断裂,而是变化;不可能是关系的游戏,而是内部的动力;不可能是系统,而是自由的艰苦劳作;不可能是形式,而是某种意识不懈的努力,这种意识正在恢复清醒,并试图在自身环境的最深处振作起来,因为历史可能既是一种长期的不间断的耐心,又是最终要冲破所有界限的一种敏捷运动。

(P16)

本书旨在展示历史知识领域中某个正在本领域中完成的转换原则和结果。

(P19)书中描述的系统、确定的界限、建立起来的对比和对应关系不以古老的历史哲学为依据,它们的目的是重新提出目的论和整体化的问题。

(P19)

第二章话语的规律性

1话语的单位

不连续性、断裂、界限、极限、体系、转换等概念的引入给整个历史分析提出的不仅是程序问题,也是理论问题。

(P23)

首先应该摆脱那些以各自的方式变换连续性主题的概念游戏。

在我们已经熟悉的分割或者组合面前采取谨慎态度。

要把那些未经思考的连续性排除在外。

问题在于所分析的陈述整体在它们表述的时代完全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分布、分配和标志的。

(P25)

书的单位:

它的单位是可变和相对的。

当有人问及它时,它便失去意义,本身不能自我表白,它只能建立在话语复杂的范围基础上。

(P27)

如果说人们乐于谈论作者的“作品”而不更多地探究的话,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它已经被某种表达功能所确定。

……因此,当我们要谈论某“作品”时,在此处和彼处的意义并不一样。

作品不能被看做是一个直接的、确定的或一个同质的单位。

(P28)

明显话语只能是它没有说出的东西的逼迫出场;而这个没有说出的东西又是从内部销蚀所有已说出的东西的空洞。

……我们应该时刻准备在话语介入事件中接收话语的每一时刻。

(P29)

连续性的驱逐打开了一个宽广的可以确定的领域:

它是由实际陈述的整体在它们的散落和在各自所特有的层次上构成的。

(P31)福柯因此特别重视话语事件,这种话语描述同思想史是对立的。

陈述始终是一个无论语言还是意义都无法使之枯竭的事件。

(P43)

我们应该牢记两个事实:

话语事件的分析绝对不会被界限于这样一个领域中;另一方面,对这个领域本身的分割也不能被视为最终的,也不是绝对有价值的;它只是近似值。

(P36)

2话语的形成

为了描述各种陈述之间的关系,福柯有四个假设。

第一种假设,如果分散在时间中的不同形式的陈述只参照同一个对象的话,它们便形成一个整体。

话语单位是由多种多样的对象在其中形成并不断的转换空间所决定。

自相矛盾的是在具有的个体性东西中确定陈述整体,在于描述这些对象的分散,把握分割它们的所有间隙,估量它们之间的距离,提出它们的分布规律。

在陈述之间确定关系群的第二个假设:

它们的形式和连贯类型。

第三个假设,能否在确定于陈述群中起作用的那些持久和一致概念系统的同时建立起陈述群。

第四个假设,重新组合陈述,描述它们的连贯,阐述它们表现出来的统一形式:

主题的同一性和持久性。

这样就涉及到了话语的形成。

我们将把这种分配的成分所屈从的条件称为形成的规则。

形成的规则是在一定话语分布中的存在条件(也是它们共存、保持、变化和消失的条件)。

(P48)这些正是现在应该驰骋的领域;应该论证的概念和应该进行的分析。

我们不得不越过熟悉的事物,远离已习惯的保障,走在尚未划分的土地,向着一个不易预料的终点前去。

3对象的形成

作为话语的对象,它们存在的体系是什么?

a,首先应该测定它们出现的表层:

指出这些个体的差异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以便加以确定和分析。

b,应该描述界限的审定。

c,应该分析规格的格局。

但这些描述在自身还是不能说明问题。

原因之一是这些加以测定的出现的表层、界限的审定和规格的格局没有提供一些被完整的构成和装备的对象。

原因之二是这些层面关系并不确定。

如果能建立一个整体,如果能指出所涉及的话语的任何对象是如何在这个整体中找到自己出现的地点和规律,如果能够指出话语在本身无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同时或者连续地产生出相互排斥的对象的话,那么一种话语的形成得以确定了。

对象不先于自己而存在,它被某种障碍阻拦在光明的前沿边缘。

对象存在于某个关系的复杂网络的积极条件中。

(P56)

4陈述方式的形成。

a,第一个问题,谁在说话?

b,描述说话者使用他的话语和话语可以找到其合理起源及其应用点的机制所在地点。

c,主体的位置也同样是由它相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范围或群体有可能占据的处境所确定。

我们在话语中所要寻找的是适应各种主观性位置的调节范围。

这样设定的话语不是思考、认识和使用话语的主体庄严进行的展示;相反,它是一个主体的扩散、连同它自身的不连续性在其中可以得到确定的总体。

话语是外在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展开着一个不同位置的网络。

我们刚刚指出话语形成固有对象的制度不应该由“词语”或者“事物”来确定,以此类推,现在应该承认:

确定主体的陈述制度不应借助于超验主体,也不应该借助于心理主观性。

(P69)

5概念的形成

与其要把概念重新置于潜在的演绎结构中,不如描述它们在其中出现和流动的陈述范围的组织。

a,这种组织首先包含着连续的形式。

b,陈述范围的外形还包括一些共存的形式。

c,确定可被合理用于陈述的涉入程序。

我们只是在话语本身的层次上提出问题,话语不再是外部的表现,而是概念出现的地点;我们没有把话语的常数同概念的理想结构联系起来,但是我们在话语内在的规律性的基础上描述概念的网络。

我们没有让陈述的多样性服从于概念的一致性并让它服从于后历史的理想性,我们建立的是相反的系统:

我们把非矛盾的纯目的重新置于一个概念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互混交错的网络中。

而我们把这个复杂体归结于某些说明话语实践特点的规律。

(P77——78)

没有必要求助于无限倒退的起源和无穷的范围主题:

在话语实践中,规律总体的结构,尽管构成事件不比确定一种表述或发现容易,却可以在历史成分中得到确定。

前概念是在最“表面”的层次上实际应用的规律总体。

为了分析对象的形成规律,我们已经看到既不应该让它们扎根于诸物,也不应该把它们归结于词的范围。

为了分析陈述类型的形成,则既不应把它们归结于正在认识的主体,也不应把它们归结于理想性的范围,也不应归结于观念的经验性发展。

(P79)

6策略的形成

对策略的分析方向:

确定话语的可能衍射点。

它们标志着不相容点、相等点、某种分类的连接点。

一个特定话语的形成,当它在一个新的话语群中被重新采用、安排和解析时,可以揭示一些新的可能性。

6意见与结论

当我们言及形成的体系时,我们理解的不仅是异质成分的并列、共存或者相互影响,而且还有由话语的实践——以确定的形成——确立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

(P90)

策略的选择并不直接从属于这样或那样的说话主体的世界观或者从首要利益中产生,而是因为策略选择的可能性本身是由概念作用中的分歧点确定的;概念不在思想的近似的模糊的生动的基础上直接形成,而是以陈述之间的并存形式为出发点。

(P91)

对于形成的体系应理解为是一个像规则那样运作的复杂关系网络,因为,这个关系网络规定着在话语实践中应加以建立关系的东西,以便使话语实践表示这样或那样的对象,以便使话语使这样或那样的陈述行为起作用,使用这样或那样的概念,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策略。

因此,在体系的特殊个性中确定形成的体系就意味着以某个实践的规则性使某个陈述群具有特征。

(P93)

话语的形式确定一种纯属时间过程的规律性;话语的形式提出话语事件的体系与其他事件、转换、变化和过程的体系之间的连接原则。

(P93)

在体系的可见外表背后,可料想到混乱的丰富的不确定性;而在话语的狭窄的表层的下部,是部分沉静的整块变化。

(P95)

在这个完成的体系的后面形成的分析所发现的,不是沸腾是生活本身,不是尚未捕捉到的生活,而是分类的巨大厚度、多种关系的紧缩整体。

(P96)

我们始终停留在话语的范围中。

(P96)

第三章陈述和档案

1陈述的确定

“陈述”——既存在于这种不连续性中,这种不连续性把它们从所有的形式中释放出来……又存在于话语无限的、表面上无形的普遍范围中。

陈述是一个没有表面的点,但是我们可以在分配形式和集合的特殊形式中测定它。

陈述时在它充当构成成分的某个组织表层上出现的颗粒。

陈述是话语的原子。

(P99)

陈述是由象征符号构成的,而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和连续性分别由使用规律和构成规律确定和支配的。

……一张图表、一条增长曲线、一座年龄金字塔、一片分布的云层都形陈述。

至于那些陈述伴随的句子,它们是陈述的解释或评论。

(P102)

陈述充当的是滞留成分、纯粹简单事实和不相关材料的角色。

(P105)

一旦有一个或者唯一的并列符号就有陈述存在。

陈述的界限可能就是符号存在的界限。

(P105)

语言从未在自身和其整体中确定。

语言只有以间接的方式借助于以它作为对象的某种描述时才能确定。

构成语言成分的符号是强加与陈述的形式并从内部内部支配陈述。

如果没有陈述,语言就不存在。

(P106)

陈述既不以语言采取的方式也不赋予感知对象所采用的方式存在。

(P107)

陈述与句子、命题或语言行为并不具有相同的单位。

因此,它不受相同的标准约束。

但是,它也不是那种具有自己的界限和独立性的物质的对象有可能成为的单位。

……陈述不是一个结构,它是一种从属于符号的功能。

(P108)

2陈述的功能

某个陈述,不管它是怎样的,而且不管人们把它想象的多么简单,都不把某个个体或者可能被句子中的词确定的特殊对象看做对应物。

(P113)

陈述还通过它与主题保持的某种确定的关系,使自己区别于任意一种语言成分的体系。

(P115)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缺席、隐藏、自我委派或者自我分割,这是文学的特性。

(P117)

陈述主体是一个确定的和空白的位置。

(P120)

陈述范围的安排从远处支配着表述的心理环境。

(P124)

陈述不是直接投射于某个确定是环境或某个表象的整体的语言范围之中。

(P125)

没有一个陈述不是以其他陈述为前提的;没有一个陈述的周围没有一个共在的范围、体系和连续的效果、功能和作用的分配。

(P126)

陈述,它自身具有被重复的能力,但永远只限于严格规定的条件下。

(P134)

3陈述的描述

首先要确定词汇。

如果我们同意把每一个确实从某一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符号的整体称为词语性能,或者更确切的称为语言性能的话,我们便可以把在某种材料基础上并根据一种确定的形式得以产生这一符号群的个体的行为称为表达。

(P135——136)

我们将把这一符号整体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称为陈述:

这种存在方式使陈述有别于一系列的痕迹,有别于某个实体上的一连串记号,有别于人为的任意一样东西;这种方式使陈述同某一对象的范围发生关系,使它置于其他的词语性能之中,总之,它被赋予某种可重复的物质性。

(P136)

话语是由符号序列的整体构成的,前提是这些符号序列是陈述,就是说,我们能够确定它们的特殊存在方式。

(P136——137)

已说出的事情包含着比它本身更多的含义.(P140)

陈述的层次没有被隐藏起来,但也不是可见的,它是语言的极限,因为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投入到直接经验中的符号整体,但是它也不是在其身后没有表达出来的神秘而无声的余迹。

(P144)

语言在它即将出现的和将具有存在方式之时,便是陈述。

(P145)

句子的规则性是由某种语言的规律所确定的,命题的规则是由某一逻辑的规律所确定的,而陈述的规则性则是由话语形成本身所确定的。

(P150)

说话的实践是一个匿名的、历史的规律的整体。

这些规律总是被确定在时间和空间里,而这些时间和空间又在一定的时代和某些既定的、社会的、经济的、地理的、或者语言等方面确定了陈述功能的实施的条件。

(P151)

4稀少性、外在性、并和性。

5历史的先验知识和档案。

实证性确定着某个范围,而在这个范围中,一些形式的同一性,某些主题的连续性,某些概念的转移,某些论战的游戏也许可能得以展开。

实证性起着我们或许可以称为历史的先验知识的作用。

先验的知识不是指那些可能从未说出的,或者从未真正的经过实验的真实性的先验的知识;而是指某个既定的历史,因为这是确实已说出的事物的先验的知识。

(P164)

从档案的总体性上看,它是不可描述的;就它的现时性来看,它是不可回避的。

它通过片断、区域和层次呈现出来,由于时间将我们同它开,所以它显得更为明确、清晰。

(P169)

第四章考古学的描述

1考古学和思想史。

思想史是一门起始和终止的学科,是模糊的连续性和归返的描述,是在历史的线性形式中发展的重建。

(P175)

起源、连续性、总体化,这就是思想史的重要主题。

(P176)

考古学的描述恰恰是对思想史的摒弃,对它的假设和程序的有系统的拒绝,它试图创造另外一种已说出东西的历史。

(P176)

考古学的分析和思想史区分点:

关于新事物的确定;关于矛盾的分析;关于比较的描述;关于转换的测定。

(P177)

考古学所要确定的不是思维、描述、形象、主题,萦绕在话语中的暗藏或明露的东西,而是话语本身,即服从于某些规律的实践。

考古学的问题是确定话语的特殊性;指出话语所发挥的规则作用在哪些方面对于其他话语是不可缺少的;沿着话语的外部的边缘追踪话语以便更清楚地确定它们。

(P178)

作品对考古学来说不是一个适当的分割,……考古学确定话语实践的类型和规则。

2独特性与规律性。

3矛盾。

话语产生于矛盾,话语正是为表现和客服矛盾才开始讲话的;话语正是当矛盾不断的通过它再生长出来,为了逃避矛盾才继续下去并无限的重新开始;这是因为矛盾永远处于话语之内,因为话语由此而永远不能绕开矛盾,因为话语在变化,在变形,在自动的逃避它的连续性。

(P194)

话语是一个矛盾到另一个矛盾的过程:

如果说它产生了我们看到的那些矛盾,这是因为它屈从于那个被它隐藏起来的矛盾。

分析话语,就是使矛盾消失和又使它们再现;就是指出它们在话语中玩弄的把戏;就是显示话语怎样能够表达这些矛盾,赋予它们以形体,或者给予它们以某种瞬间即逝的外表。

(P195)

结构理论是矛盾不相容性的原则,是它们的派生和并存的法则。

考古学用以替代矛盾的巨大游戏的——矛盾以种种形式呈现,然后被消除,最后又在更大的冲突中重现,并在冲突中达到顶点——是对矛盾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分析。

(P197)

一个话语的形成更像是一个多种冲突的空间,一个应当描述其层次和作用的各种对立的整体。

4比较的事实。

考古学分析使话语形成个体化,并对它进行描述。

考古学研究总是多方面的:

这种研究在多种领域内进行,遍及各种间隙和间距,它具有自己的范围,其各种单位相互并列,相互分离,确定着彼此的边界,相互对立并在它们之间勾勒出空白空间。

(P202)

考古学分析的特殊性:

1比较在分析中总是受局限和带区域性的,考古学并非要显示某些一般形式,而是力图勾勒一些个别的外形。

考古学所涉及的范围不构成一门科学,一种合理性,一种精神状况,一种文化;而是实证性际的交错,这种实证性际的界限和交叉点不可能被一下子确定。

考古学是一项比较分析,它不是用来缩减话语的多样性和勾勒那个将话语总体化的一致性,它的目的是将它们的多样性分配在不同的形态中。

考古学的比较不具有一致性的效果,而具有增多的效果。

(P206)

②考古学所要揭示的首先是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作用,正像它们在形成规律的层次上出现的那样。

③考古学使话语形成与非话语范围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考古学力图确定连续的特殊形式。

5变化与转换。

考古学确定陈述整体的形成和规则;考古学对实证性所确定的所有形成规则并没有同样的概括性。

同思想史相比,考古学更多的谈论断裂、缺陷、缺口、实证性的崭新形式乃至突然的再分配。

6科学与知识

a,实证性、学科、科学

考古学不描述学科。

这些学科在明确展开时至多可以充当实证性描述的索引;但它们不确定实证性描述的界限。

话语形成不是在对自身尚无意识而悄然成型时期的未来科学。

因为事实上,话语形成不同于科学的纵向演化,它不处于隶属目的论的状态中。

(P234)

我们既不能将话语形成与科学,与几乎不具有科学性的学科等同起来,也不能把它从远处描绘未来科学雏形的形态以及那些从一开始就排斥科学性的形式等同起来。

(P234——235)

b,知识

考古学并不贯穿意识——知识——科学这条轴线,它贯穿话语实践——知识——科学这条轴线。

考古学在知识中找到自己分析的平衡点。

话语实践与科学的产生并不吻合,科学的构思产生于话语实践,而话语实践所形成的知识既不是已有科学的粗糙雏形,也不是它的日常副产品。

(P238)

c,知识与意识形态

d,各种界限和它们的时间

e,科学史的不同类型

f,其他类型的考古学

第五章结束语

考古学一词没有丝毫的超前价值;它只是指在分析词语性中某一条着手研究的线路,即详述某种层次,如陈述和档案的层次;确定和阐释某个范围,如陈述的规律性、实证性;运用诸如形成规律,考古学派生,历史先验知识等概念。

(P266)

话语不是生命:

它的时间不是你们的时间;在话语中你们不会同死亡和解;你们说出的所有的事情很可能使上帝致命,但是,你们别以为能够用你们所说的一切造出一个比话语生命更长久的人。

(P2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