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278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docx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

  古代长篇民间故事4篇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下面是分享的古代长篇民间故事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古代长篇民间故事

  黄帝的时候,有个名叫宁封的人,家住在一条河沿岸的一个部落里。

他母亲是个捏陶泥坯的,宁封三岁时就跟着母亲来到窑场。

他最爱学着妈妈的样儿捏各种各样的盆盆罐罐。

母亲看他聪明好学,就教会了他捏制各种陶坯的手艺。

年复一年,斗转星移。

宁封长大成人了,部落里就派他专门从事烧陶。

  宁封受母亲的感染,对工作很负责,他专心专意地捏呀烧呀,可是烧出的陶器总觉得不满意,不是粗糙笨拙,就是形体不正。

宁封子说他对不起部落的人们,每天除了上窑场工作,就躲进自己的泥屋里,不跟外人接触,连妻子和他说话,他也不理。

  他就这么闷闷不乐地呆在屋里,每天都是妻子把部落分配的饭食,用陶钵给他端回来吃。

宁封吃着,想着,食不甘味。

妻子看他一心扑在制陶上,累得人都又瘦又黑,吃过饭就叫他躺在草席上歇一会。

说来也怪,往日里宁封根本睡不着,今天身子一倒,就呼噜呼噜地进入了梦乡。

  他梦见自己脚踩着五色的彩云,去了一万个国家,各处的人们送给他很多很多的陶器,那些陶器可好看了,样式别致,有尖底的,有圆的,有方的,还有带盖的,并且画了彩色的花纹和各种各样的图案,简直使人眼花缭乱,只当到了天宫。

  宁封高兴地笑了,笑出了声,也笑醒了。

他连忙把自己的梦告诉了妻子。

妻子也兴奋地说:

“好呀,你还不如到外面转转,多看一看别的部落的陶器,或许就能制好了。

  字封正有此意,听了妻子的话,就赶紧收拾行囊。

部落首领知道了宁封的打算,送给他一匹马,宁封骑着马就出发了。

宁封一去两年。

妻子盼呀盼的,总算把他盼回来了。

  他拉回来一车陶器,整天钻在这些陶器堆里,看呀比较呀,描呀画呀,又取来砂泥盘一盘、捏一捏,没头没尾的。

  这一天,天还没亮,他就叫醒妻子,两个人摸黑来到窑场和砂泥。

泥一和好,宁封就坐在草席上盘陶坯。

他一会盘一会捏,妻子端来饭也没吃。

太陽都直射头顶了,他还在干着。

妻子嗔怪地给他戴了一顶竹篱,又端详着他捏的一大堆陶坯,高兴地说:

“好呀!

真好呀!

  宁封逗趣地说:

“比我梦见的还好看哩!

  一个一个的坯子制成了,放在草棚下陰干。

快干了,妻子就蹬动转轮,宁封拿着陶坯在转轮上磨。

磨光后,宁封又和妻子用赭石在坯子上画图案。

他们不再重复画过去简单的图形和直线条。

  宁封的妻子特别心灵手巧,天上飞过一只小鸟,唧喳地一叫唤,她就几笔画出一个飞动的小鸟;地头跑过一只梅花鹿,也没跑出她的手,她让它静站在陶盆的壁上。

她想起了男人们捕鱼的鱼网和捕回的鲤鱼,也画在陶盆上。

  快到收获季节了,想象收获后全部落的人们在广场的欢庆场面,她就在陶钵上画了一圈手拉手舞蹈的人,有男有女,活泼热烈,连宁封都称赞她画得好。

  后来,他们又画出一套变形的图案,好像不太像,却很传神,也有生活情趣。

  他们还在陶罐上用指甲捏出棱形排列的指甲纹,拿绳子印出一排排的斜纹,有时也给陶罐做了几圈的堆纹、蛇纹。

最有意思的是罐盖的把手,他们把盖把捏成各种动物的形象,鸟头上刺着锥纹,小兽顽皮地站立着,还有张大嘴呼叫的人头。

  一日日的辛苦,几年的心血,宁封终于制出了非常美观的陶器。

这些既好看又实用的陶器,不光本部落的人喜爱,交换到外部落,也很受欢迎。

  部落首领把宁封制的陶罐献给了黄帝。

黄帝看到这样浑圆而又精致的陶罐,仔细地欣赏着上面的彩色图案,连声说:

“好,好!

天下竟有这样的人才!

  黄帝立即派人把宁封请到了宫中,详细地询问了陶罐的制作情况,就委派宁封为陶正,专门管理全国的制陶工作。

  从此,陶器就一直为人间作着贡献。

  【篇二】古代长篇民间故事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

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

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

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

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

小青看在眼里,忙说:

“多谢!

请问客官尊姓大名。

”那小书生道:

“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

”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

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

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

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

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

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

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

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

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

“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

”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

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

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

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

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

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

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

“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

”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

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

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

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篇三】古代长篇民间故事

  武松在离景阳冈不远的酒店里,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着哨棒,脚步不稳地正想向景阳冈走去。

店家追出来喊道:

“走不得!

走不得!

最近冈上有只老虎,已经伤害了二三十条人命。

”武松听了,笑了笑说:

“你休来吓我,便真个有,我也不怕!

  武松乘着酒兴,大步走到景阳冈下,看见一棵大树,刮去了一块树皮,上面写着两行字:

“最近景阳冈出现了老虎,凡是来往行人,在中午时分成群结队过冈。

”武松看了,笑着说:

“这准是酒店老板吓人的玩意儿,好让人们到他酒店住宿。

我怕什么!

”于是,对告示置之不理,依旧拖着哨棒走上山冈。

  走不到半里路,看见一座破庙。

庙门上贴着一张县衙门的布告。

武松看了这才相信有虎。

他本想转身回去,但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自言自语:

“怕什么!

既然来了,倒要上去看看。

  这时候正是初冬,昼短夜长,天很快就黑了。

武松一路上并没有发现什么,又喃喃自语:

“明明是人们自己害怕,不敢上山,哪里有什么老虎!

  武松走了一阵,觉得酒力发作,浑身燥热,便一手把胸前的衣服敞开,直朝乱树林子走去。

他看见一块十分光滑的大青石,板索性把哨棒放在一旁,正想要躺下入睡,忽然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扑”的一声,从乱石丛林后面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来。

武松不由“哎呀”一声,连忙从青石板上翻身下来,拿起了哨棒,闪在一旁。

那老虎又饥又渴,两只前爪在地上轻轻一按,朝着武松纵身扑来。

武松吃了一惊,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老虎扑过来,只一闪,就闪在老虎背后。

老虎往背后看人是很困难的,于是便把前爪搭在地上,腰身一掀,掀了起来。

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

老虎没有掀着武松,大吼一声,就像半空里打了个霹雳,震得地动山摇。

接着它倒竖起铁棒似的尾巴一扫,武松急忙又闪在另一旁。

原来老虎伤人,就是这一扑、一掀、一扫;这三下子不成,气焰也就减了大半。

  那老虎没扫着武松,又大吼一声,一兜扑了过来。

武松见那老虎转回身扑来,于是双手挥起哨棒,用尽全身力气,从半空中劈下来。

只听见“啪”的一声响,竟把一根手臂般粗大的树枝劈了下。

来原来武松打得慌了,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枯树上,那条哨棒折成了两截,只剩半截拿在手里。

老虎更急了,咆哮着,张开大口又扑过来。

武松一跳,退了十几步远。

那老虎两只前爪正好落在武松跟前。

武松索性把手里的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手就势抓住老虎的头皮使劲往地上按。

老虎拼命挣扎,武松用脚朝老虎脸上、眼睛乱踢。

老虎疼得吼叫着,身子底下扒起两堆黄土,扒成了一个坑。

武松把老虎的嘴按到黄土坑里,又乱踢了一阵子。

那老虎已没多大气力了。

这时,武松左手紧紧地按住老虎,右手举起铁锤般的拳头,用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了六七十拳,老虎眼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都喷出鲜血来,只剩下了一口气,再也动弹不得了。

  武松担心老虎不死,找到那根断了的哨棒,又打了一阵。

眼看老虎连气都没有了,这才扔了哨棒,过冈去了。

  【篇四】古代长篇民间故事

  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由于“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因此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前507),约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前444)左右。

  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

这需要很多的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

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

  在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

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

  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

于是,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

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

  于是,依照他的想法,再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条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

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这为后代的木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木匠弹墨线用的小钩又被称为“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头的卡口又叫做“班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鲁班的母亲和妻子也都从事生产劳动,并对鲁班有很大的帮助。

据说“班母”的由来是这样的:

鲁班正在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的另一头的。

后来经过多次实验,母子俩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在墨线头上拴了一个小钩。

这样,放线的时候,小钩就能钩住木料的一端,如此就代替了用手拉线,从此,鲁班不再要母亲的帮助,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了。

后世的木工为了纪念鲁班的母亲,便把这个小钩取名为“班母”,也用来纪念这个创造。

至于“班妻”,说的是鲁班刨木料时,起初总是要由他的妻子来扶着木料,他才能刨木条。

后来,鲁班改用了卡口,并把它钉在一块很大的垫木上,用来顶住要刨的木条。

这样,这个卡口就被人们称为“班妻”。

  鲁班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四处奔波,给别人干活。

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来休息。

旁边,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面条,可是却没有面粉了。

  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

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儿。

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

可是在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根本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鲁班于是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

  又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

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

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磨着麦粒。

  鲁班不一会儿,鲁班走过去一看,见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

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回到家里后,鲁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来两块石料。

他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的槽。

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一个木把。

邻居们都很奇怪,不知道鲁班做的是什么?

大家都围过来看。

只见鲁班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

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

大家都高兴得很,都称赞鲁班真是为人们立了大功啊!

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曾经普遍使用过的石磨。

  鲁班不仅是一个能为人民制造出各种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机械发明家。

  当时,鲁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

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

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着。

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

常常是把城围了几个月,还是干着急,攻不下来。

  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

鲁班想来想去,想起了自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

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要是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

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

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这种云梯能在平地上架起来,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

现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从这个云梯发展演变而来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关于鲁班造木鸢和木仙人的故事。

  话说鲁班成婚后不久,就被凉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请去修造佛塔,两年后才完工。

他人虽在凉州,但对家中父母却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

他天天想,怎样既不误造塔又能回家呢?

他在天空飞旋的禽鸟的启发下,造出了一只精巧的木鸢,安上机关,骑上一试,果然能够飞行很远。

于是,每天收工吃过晚饭后,鲁班就乘上木鸢,在机关上击打三下,不一会儿就能飞回敦煌的家中。

妻子看到他回来,自然十分高兴,但怕惊动父母,他们就悄悄地没有告诉父母。

第二天大清早,鲁班就又乘上木鸢飞回凉州。

这样,过不了多长时间,妻子便怀孕了。

  鲁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儿子回家的事。

他们见儿媳有孕了,还以为她行为不轨。

婆婆一再查问,媳妇这才将丈夫乘木鸢每晚回家的事情说了,谁知,二老听了不信,晚上要亲自看个究竟。

  掌灯时分,鲁班果然骑着木鸢回到了家中。

这才解除他们父母的疑虑。

老父亲高兴地说:

“儿呀,你明天就别去凉州工地了,在家歇上一天,让我骑上木鸢,去开开眼界吧。

”第二天清早,老父亲骑上木鸢,儿子把怎样使用机关作了交待,他告诉父亲:

“要是只飞到近处看看,就将机关木楔少击几下;要是飞到远处去,就多击几下。

早去早回,别担误了我明天的工期。

  老父亲将鲁班的话记下后,就骑着木鸢上了天,心想飞到远处玩一趟吧。

就把木楔击了十多下,只听耳边呼呼的风响,吓得他赶紧闭上了眼睛,就抱紧木鸢任凭飞翔。

等到木鸢落地后,他睁开眼睛一看,自己已经飞到了吴地。

吴地的人见天上落下一个怪物,上面骑着一个白胡子老头,还以为是什么妖怪,就围了上去,不由分说,一阵乱棒就把老头打死了,还把木鸢砍坏了。

  鲁班在家等了好多天,不见父亲返回。

他怕父亲出事,就又赶做了一只木鸢,飞到各处去寻找。

他找到吴地以后,一打听,才知父亲已经身亡了。

他气愤不过,回到肃州之后,就雕了一个木头仙人,让他手指东南方。

这个木仙人神通广大,手指吴地,吴地就大旱无雨,这样,吴地当年颗粒无收。

  三年以后,吴地百姓从西来的商人口中得知,吴地之所以久旱无雨,原是鲁班为父报仇使的法术。

于是,便带着厚礼来到肃州向鲁班赔罪,并讲了误杀他父亲的经过。

鲁班知道了真情后,对自己进行报复的做法深感内疚,立即将这木仙人的手臂砍断了。

这样,吴地没几天,就降下了一场大雨,解除了旱灾。

  这之后,鲁班左思右想,认为造木鸢,使父亡;造木仙人,使天下大旱,百姓苦,这两件都是自己干的蠢事。

便将这两样东西扔进火里烧了。

木鸢和木仙人便就此失传了。

  每年的六月十三日是鲁班师傅的生日,木艺工人十分注重这个节日,他们都要在这一天奉上“师傅饭”,供一代先师鲁班享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