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824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

《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docx

辽宁中医马克思整理

绪论

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

 

答:

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③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阶级基础)

③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

 

答:

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②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

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

①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昂立·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5、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答: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7、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答: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答:

①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②表现: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答: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1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是什么?

其中什么是最根本属性?

 

答:

①根本属性是坚定的革命性、自觉的实践性、鲜明的阶级性、彻底的科学性

②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彻底的科学性,因为只有具有彻底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才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12、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是什么?

 

答:

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第1章唯物论部分(第1节和第3节)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它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根据这两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划分出那些派别?

答: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其一: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对一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派别;对二的不同回答,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答: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3、什么是物质?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什么界定的?

答: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界定的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和本质的观点是什么?

答:

起源:

起源: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

物质世界的主管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本身,是特殊的物质;人体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列宁的物质定义有什么意义?

答: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

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最基本的形式是什么?

答:

1)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2)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8、实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9、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答: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0、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现的动力

11、什么是规律?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

1)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2,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哲学?

答: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看法。

(2)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3,马克思足以物质观有什么意义?

答: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方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14,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思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思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思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部分(第2节)

1、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是什么?

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

1)特征:

联系和发展

2)意义:

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的原理要求人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理论体系包括:

①两个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②一个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③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④五大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2、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别揭示了什么?

答:

1)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事物的涌泉和动力

2)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3、唯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

答:

对立统一规律

4、矛盾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答:

1)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即对立、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

2)意义:

要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

答:

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意义:

①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6、什么是两点论与重点论?

二者统一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答:

1)两点论:

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次要矛盾,认识某个矛盾时,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

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认识某个矛盾时,把握其主要方面

3)理论依据: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的原理

①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并贯穿始终的矛盾

②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7、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

1)辩证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意义: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

答:

1)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意义:

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及意义?

答: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意义: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第2章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及其辩证关系。

答:

1)主体: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什么?

答: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答: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思想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哪里?

(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克服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缺陷)

答:

1)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论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反应与被反映的关系。

2)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解释了许多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辩证关系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严重缺陷:

其一: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其二: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认识考察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6、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经历了哪两次飞跃?

其条件是什么?

答:

1)从实践到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求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什么错误?

答: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特点以及辩证关系怎样?

答:

1)①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识、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形象性

②理论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和抽象性

2)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人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9、为什么说认识过程需要经历第二次飞跃?

答:

一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才能显示出理论的作用;三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0、什么是真理?

为什么说真理具有客观性?

答: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1、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这种说法对吗?

答:

不对,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

1)①联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②区别: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2)方法论意义: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另一方面反对散布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

1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

14、成功的实践必然以什么为前提?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弘扬哪两种精神?

答:

1)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5、价值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答: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鼓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他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16、从实际出发关键是什么?

就是要做到什么?

答:

1)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2)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17、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什么?

答: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18、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那两个方面的创新与统一?

答: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19,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如何表述?

答: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部部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和发展的总过程

20,人的实践活动受哪两种尺度的制约?

答:

真理尺度价值尺度

21,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弘扬哪两种精神?

答: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2,价值的特点有哪些?

答: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3章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哪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答: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的构成?

答: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3、生产方式的构成及其作用?

答:

1)构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最根本的是什么?

答: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最根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5、生产力的构成,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答:

1)构成: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

2)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

3)客观依据:

生产工具

6、生产关系的构成?

其基础是什么?

答:

1)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

1)①从内容上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运动

②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2)意义:

理论: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实践: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8、什么是经济基础?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什么居主导地位?

核心是什么?

答:

1)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

3)核心:

国家政权

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这里的“一定适合”表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和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意义: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10、什么是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

1)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1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分别是什么?

答:

1)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12、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何区别?

答:

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

13、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存在哪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答: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14、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

1)人民群众:

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

1)群众观点:

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1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

答:

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7、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材136页第2题。

答:

①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③根本问题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人的应用

④我们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按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来应用

18、结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①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