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6073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

《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docx

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自学案含答案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学习难点:

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二、词类活用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荡”:

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

(《毛遂自荐》)臣:

使……称臣。

3.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

使……安。

三、孟子的“大丈夫”

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丈夫之冠()  女家()  富贵不能淫()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

大丈夫:

天下熄:

焉:

丈夫之冠:

命:

戒:

    

女家:

   

夫子:

正:

由:

独行其道:

淫:

移:

屈:

3.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

必敬必戒:

      

谓此之谓大丈夫: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太守谓谁:

4.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

;今义:

以顺为正者(古义:

;今义:

5.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

6.通假字。

女家: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合作交流

1.熟读课文,思考: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

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学习难点:

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二、作者为人

①孟子是一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②孟子是一个仁义之人。

“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民本思想。

③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

④孟子还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

三、课文内容

本文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舜()  孙叔敖()  畎亩()

傅说() 鬲() 奚() 拂士()

2.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

发:

畎亩:

士:

市:

空乏:

乱:

恒过:

作:

喻:

入:

出:

敌:

3.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法家拂士:

4.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

5.一词多义。

国恒亡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去国怀乡()

行拂乱其所为  ()

法家拂士()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死于安乐()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把握句中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合作交流

1.第一段开头列举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共同点是什么?

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4.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试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富贵不能淫

预习案

预习•导学:

1.yǎn  ɡuàn rǔ yín

2.诚:

真正,确实。

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

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

教导、训诲。

戒:

告诫。

    

女家:

指夫家。

   

夫子:

指丈夫。

正:

准则,标准。

由:

遵循。

独行其道: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

惑乱,迷惑。

移:

动摇。

屈:

使屈服。

3.告诫谨慎       

称得上,叫做对……说为,是

4.古义:

教导、训诲;今义:

命令,命运

古义:

准则,标准;今义:

正面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6.“女”同“汝”,你。

 

合作探究案

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合作交流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版权所有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案

预习•导学:

1.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亩(quǎn)

傅说(yuè) 鬲(ɡé) 奚(xī) 拂士(bì)

2.发:

起,指被任用。

畎亩:

田地。

士:

狱官。

市:

集市。

空乏:

财资缺乏。

乱:

违背;扰乱。

恒过:

常常犯错误。

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喻:

了解,明白。

入:

在国内。

出:

在国外。

敌:

匹敌,相当。

3.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衡于虑:

通“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4.苦其心志:

使……痛苦,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

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

使……饥饿,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

使……资财缺乏,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使动用法;使……坚韧,使动用法。

人恒过:

犯错误,犯过失,名词作动词。

5.国恒亡(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去国怀乡(国都)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死于安乐(在)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显现,显露)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归纳出论点。

合作交流

1.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愤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3.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4.排比和对比。

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①自然段中的排比,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

22愚公移山

【课题解说】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

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

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惩()塞()迂()

荷()箕畚()孀()妻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

惩山北之塞惩:

迂:

毕力平险毕:

杂然相许许:

损:

始龀:

寒暑易节易:

固不可彻彻:

何苦不平苦:

(2)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

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妻献疑曰()

感其诚()

其如土石何()

而: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聚室而谋()

而山不加增()

于:

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4)古今异义

阴。

曾。

诸。

荷。

毛。

息。

虽。

已。

(5)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面:

帝感其诚(感:

毕力平险(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3.朗读指导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5.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1.借助注释慢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2.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

3.集体讨论。

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4.注意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二)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

是哪几幅图画?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四、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二山雄立

愚公确知移山之利——战前动员移山

深明可移之理——二老辩难

五、拓展延伸

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

“甚矣,愚公之愚。

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

”生乙曰:

“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

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

”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

“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

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

国何愁而不富?

”生甲动容曰:

“善哉,君之所言。

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

“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

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

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

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

”生乙闻言而正色曰:

“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

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

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

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

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

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

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

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2)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

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

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二)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主旨探究

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3.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四、板书设计

移山之因:

塞、迂

山高

困难(自然)路遥决心之大

移山过程方法原始

妻子献疑

冲突(人为)坚忍不拔

智叟讥笑责难

移山结局:

无陇断焉

五、拓展延伸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

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rèn)chéng)(sè)(yū)(hè)(jīběn)(shuāng)

2

(1)方:

面积。

惩:

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

曲折,绕远。

毕:

全。

许:

赞同。

损:

削减。

始龀: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易:

交换。

彻:

通。

苦:

愁。

(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

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

其: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感其诚(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

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于:

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向。

(4)古今异义

阳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

太阳。

阴古义:

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

阴天。

指古义:

直,一直。

今义:

手指。

曾古义:

连……都……。

今义:

曾经。

诸古义:

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

扛。

今义:

莲。

毛古义:

草木。

今义:

毛发。

息古义:

叹气。

今义:

休息。

虽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已古义:

停止。

今义:

已经。

(5)词类活用

(面:

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感:

被……感动,被动用法。

(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朗读指导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5.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1.借助注释慢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2.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

3.集体讨论。

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4.注意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二)整体感知

1.【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

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

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

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

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交流点拨】①山高大无比:

“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

“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第二课时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翻译下列句子。

(1)【交流点拨】你太不聪明了!

(2)【交流点拨】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交流点拨】挑到渤海的边上。

(4)【交流点拨】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2.【交流点拨】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

3【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

(1)【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

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

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

(1)【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