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968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docx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

 

自学考试电子政务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

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现状与对策

作  者:

陈喆  

所在单位:

哈尔滨龙运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大学

2011年2月24日

 

二论文评语表

答辩日期

 年 月日

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

  

 

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

 

年 月 日  

内  容  摘要

电子政务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在我国蓬勃发展。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在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上行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开展政务活动。

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又成为整个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实现网络化虚拟政府,对干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把各级政府建设成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电子政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梳理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措施,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电子政务发展概况问题对策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4

(一)第一阶段启蒙期ﻩ5

(二)第二阶段探索时期5

(三)第三阶段起步期ﻩ6

(四)第四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时期ﻩ7

二、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ﻩ8

(一)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ﻩ9

(二)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的问题9

(三)电子政务带动自主产业发展的问题ﻩ9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下移。

14

(二)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电子政务将发挥重要作用ﻩ14

(三)建设以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15

(五)构建全国重点应用项目ﻩ15

(六)加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15

(七)加强电子政务的法制环境建设,逐步取消电子、手工的双轨制。

ﻩ16

(八)提升电子政务审批服务、办事服务的新水平。

16

(九)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ﻩ16

(十)提高电子政务17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一世纪80年代以前,第二个阶段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第三个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第四个阶段2001、2002年以来,大体上分成这么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启蒙期

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是1980年以前。

早在1972年,当时的周恩来总理就在一个报告上做出明确的批示,要求加强计算机的应用。

根据这个批示,有关的政府部门就开始采取积极的行动,引进或者是利用国产的计算机来处理统计数据和一些必要的重要的科学计算的数据.当时70年代中期用的最多的是处理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结构化程度最好的,最适合用计算机来处理。

所以在70年代中期,首先在国家统计局和有关其他一些部门的统计系统开始使用,在电力、地震、地质、气象等部门也开始用计算机来处理一些数据。

在这个阶段运用的顶峰或者最辉煌的就是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三次人口普查,是中国政府部门一次在当时最大规模的系统的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海量的数据处理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这个工作当时在发展中国家是处于领先地位,也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赞扬。

(二)第二阶段探索时期

主要是指20世纪的80年代.80年代初,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掀起了新技术革命和对策的讨论,历时一年多,最后形成一系列的报告,其中有一个方面讲到了我们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根据研究的结果和讨论的意见,国家当时成立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领导小组,成立了相应的办公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之下,提出了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等12个国家级的大系统的建设.在12个大系统和由此影响下的其他的中央部门和一些省市,都开始运用信息技术来建设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者计算系统,或者办公自动化系统。

这个阶段是政府运用信息技术或者是政府信息化,或者说电子政务的一个探索的阶段。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

当时的建设目标为:

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网络化。

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起步期

时间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起步的阶段。

199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

1995 年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调整为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在这个阶段中阶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府信息化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产生了一些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发展.首先是办公自动化得到了发展。

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计算机网络变得可靠,性能稳定,系统可靠,价格相对有了很大的下降。

这样就使得我们各个部门利用网络在政府机关内构建局域网,在地区构建广域网,或者是一个一个部门构建纵向网,从原来的十分困难,十分昂贵,很不可靠,走向比较容易,比较可靠,价格也可以接受的这样的状态。

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

“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

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金字号工程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是最有里程碑意义的.

1994年在中国互联网也进入商用。

互联网的商用为构建政府网络提供了技术和其他各个方面的支撑。

所以我们办公自动化在这个阶段就得到了比较多的发展,文件的传输系统、公文流转系统在一些政府部门,在1995、1996年的时候,在中央和地方的一些政府部门就启动了无纸化的公文流转,而且在个别的地方也实现了无纸化的公文流转。

ﻫ 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

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ﻫ  2002年中办17号文发布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发布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四)第四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时期

最近一两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各建设单位把电子政务作为一把手工程.这对加大业务部门和建设部门的协调力度,强化业务应用的先导性,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各项目建设单位也初步形成了高层次、组织化和规范化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系列工程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顺利实施。

第二,各部门在建设电子政务工程时,注重发展模式的创新.包括运行与维护模式的探索、国产设备的应用和工程建设的管理等方面.例如,中联部建设的政党外交信息系统,所有软硬件设备都具备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其表现的安全与稳定性不逊于国外同类产品。

中储棉总公司建设的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在管理上采取商业化的服务外包模式,既有效解决了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又降低了运行维护的成本。

文化部和扶贫办在运行与维护模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利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资源托管数据,从而既避免了数据管理设备场地的重复建设,又得到了专业化的运维保障服务。

第三,电子政务建设的制度规范逐步建立。

加强了项目的申报审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监督检查,以及验收评价等环节的管理,对保证电子政务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建设规模、提高投资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就整体而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成熟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政府的信息化在很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电子政务建设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以下三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一)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

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

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二)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的问题

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

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

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三)电子政务带动自主产业发展的问题

电子政务工程采购的软硬件产品中,自主品牌产品的装备严重不足,采购金额还不到采购总额的四成.国产软硬件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基本为国外产品。

国产软硬件产品中,合资、外资产品占绝大部分,自主品牌所占比例仍然很低.核心的软硬件产品基本为国外垄断,我国自主生产的数据库、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几乎没有得到应用.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对自主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

(四)一些主要因素影响未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的问题

影响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影响;二是“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的进展对电子政务的发展产生影响;三是未来网络民主与网络监督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影响。

 

1、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经济复苏的迹象非常明显,中国经济正带领世界经济复苏。

在充分肯定中国救市政策的同时,将救市政策概括为“三强三弱",从“三强三弱”中可以看到,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转型趋势。

 

一是保增长的动力强劲,措施得力;调整经济结构相对较弱,步履艰难.各级政府用了很大精力保增长,但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相对较弱。

而且政府在推动经济,振兴十大产业规划方面,有明显的非市场化倾向. 

 二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成效明显;内需启动迟缓,消费拉动相对较弱,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过去,我国一直走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透过此次金融危机,要把以外需为主导转为内需主导,但经过一年的救市,转变并不明显。

因为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一系列的措施才能解决。

 

  三是国有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但民营经济作用相对较弱,特别是中小企业依然困难.在过程中有明显的国进民退的状况,令人担忧。

 ﻫ在充分肯定救市的成绩同时,要看到“三强三弱"后面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ﻫ第一,政府的潜意识中,并没有真正摆脱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思维。

第二,救市的重拳并没有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转向内需驱动型。

第三,救市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可能导致市场化改革的中断。

第四,救市可能进-步强化垄断行业的地位。

 ﻫ 在后危机时代,中同经济有可能面临的转型体制是:

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带动内地的梯度推进战略转变为“点面结合”的双引擎、全方位推进战略。

这有可能是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整体上发生重大的转折。

 ﻫ “点面结合”双引擎推进战略中,“点”是指经过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区域经济圈,比如:

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海西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成渝经济圈、中部的武汉长沙经济圈、关中经济带、东北经济圈等,以及最近获批的7个经济区。

这些经济区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的第一极,这一极主要依托大城市,现在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面”是指全国2000多个县、县级市全面开花形成的经济体。

通过强县扩权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县将成为最重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载休。

通过壮大县域经济,重塑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2000多个县全面开花,这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这样的经济增长的重大转变,将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转型。

 ﻫ “点面结合”的双引擎、全方位推进战略,将重塑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城乡-体化的战略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工业化是独立进行的,城市化是独立进行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没有自然的走向城乡一体化。

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动摇,城乡二元的差距还在扩大.地域差距的扩大,造成2亿多农民工跨省流动.如果整个经济实现这样的大转型之后,有可能实现三大目标:

一是从根本上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被动确立起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内需经济主导、积极扩大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中国低成本出口战略的完结.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整体出口为30%,尽管中国经济还是以8%左右的增长,未来中国将会扩大出口,但在贸易壁垒和西方国家扩大消费观念改变的情况下,外贸出口不可能连续两位数增长。

二是逐步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确立起来的低成本出口战略,中国未来必将在世界产业链的高端占一席之地。

世界上流行一句话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专利,一流企业卖标准。

中国卖标准的企业凤毛麟角,大量的企业都是三流企业,都是用人家的专利、人家的品牌。

在改革开放初期,是过度消耗资源、消耗环境、牺牲社会保障的经济增长方式,现在我们必须调整这种局面,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建立创新型国家.三是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长期制约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我认为,将来要走六化并举战略,就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还要加上城乡一体化。

 

2、“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电子政务的影响.ﻫ  目前所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仅仅是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可能在下面几个领域:

第一,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过去,是政府主导经济,未来中国要由政府主导经济转为市场主导经济,更多的发挥市场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

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

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五,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3、未来网络民主与网络监督发展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民主快速兴起,网络监督异军突起,是高层始料未及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更多地借助网络参与民主监督。

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兴起后,反过来对政府影响非常大。

过去一个人给政府部门提意见,可能不会受到政府重视;现在一个帖子发出去后,不到一个小时就有多少万的人在网上回应.这么多人回应,任何政府部门都不敢小视。

前不久曝光的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将钓鱼执法的丑闻彻底暴露,这件事如果没有这么多的网民响应,恐怕早就蒙混过关.有这么多网民响应,政府才深入调查,最后市委、市政府出面向公众道歉,这反映出网民的巨大力量。

未来政府建设方面,肯定不能忽视它.

三、我国电子政务应采取的措施

从经济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网络公民参和其大环境因素这四个层面对电子政务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未来中国电子政务整体上可用十个字进行概括:

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

整合就是对已有的政务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

协同是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

互联就是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重构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下移.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和省直管县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过去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在高层政府,中央、省级,甚至包括地市级,到了县一级相对较弱。

中国有40000多个乡镇、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这是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

未来电子政务重心将下移,下移到县一级、乡镇、社区,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供非常大的机遇。

例如武夷山,花了很少的钱,把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全部连接起来,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时,把所有行政村都考虑进去,这些思路都是值得借鉴的。

(二)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电子政务将发挥重要作用

重点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以及很多区域经济正在酝酿,系统如果实现互联互通,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政府间建立信息通道。

(三)建设以政府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电子政务

现在南方一些城市用联卡技术构建市民卡,这是大趋势.如果以区域联卡来构建市民卡,借助信息化技术,将市民卡变为公民卡,会给老百姓提供大量便捷服务。

(四)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国信办曾经组织专家,在河南济源市全部基于互联网,来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这对于政府来讲是一个大趋势。

(五)构建全国重点应用项目.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一些全国性的重点应用项目:

如医疗、教育、社保、就业、住房等。

中国用占世界6%的产值,来解决占世界20%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中国的伟大创举。

要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基本服务均等化,不光要覆盖城市人,更要覆盖全国13亿人。

(六)加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更大空间。

广东顺德这次把41个机构整合成16个。

顺德改革是党政统合的组织架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高效经济的党政用人模式。

16个机构中,党的序列是6个,政府序列10个。

换句话说,党的6个机构没有一个是独立存在的,它都是和政府的部门整合到一起。

这样大规模的整合,对原来的电子政务系统和将要构建的电子政务系统都形成巨大冲击。

把未来电子政务系统纳入到行政管理体系中,对电子政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提出非常大的挑战.在大部制改革中,让地方更大胆进行探索,给地方很大自主权,这对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不管是应用系统还是未来部件系统都提出很大挑战。

(七)加强电子政务的法制环境建设,逐步取消电子、手工的双轨制.

我国电子政务法制建设远远落后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

很多地方尽管电子化水平已经很高,但很多地方都还是双轨制.有电子版文件,但还要补上盖公章纸质文件,这样反倒给工作带来更多不便。

随着法制环境的改善,法制逐步健全以后,要逐步改善这种双轨制。

(八)提升电子政务审批服务、办事服务的新水平。

以行政服务中心为重点的电子政务审批服务、办事服务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现在我国县级以上的行政服务中心已经达到4300多家,很多地方把行政服务中心物理上集中到一起,使它变成了收发室。

下一步,如果把4300多个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信息化,提高网上审批和行政服务能力,是我们电子政务的重点。

例如成都市武侯区专门成立行政审批局,把工商、税务、发改的审批项目全都统一到这个局里,这种模式有利于组织结构的改变。

(九)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机制。

电子政务建设好与坏,推进健康不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进的体制和机制。

从这20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体制机制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结论:

在体制机制比较顺的时候,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当体制机制不顺的时候,电子政务、信息化的推进也会受到很多阻碍。

通过地方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电子政务改革的体制和机制。

    (十)提高电子政务效益、满意度,实效低成本。

 “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道路,将在“十二五”期间有新的进展;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比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将进一步显现。

 

    电子政务效益关键是三句话:

成本,效益、满意度。

电子政务建设最终是要看效益的,这中间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可以肯定地说,现在人们不仅关注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也会关注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

    总之,中国政务必走信息化之路,这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不管有多少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前途是光明的.

 

参 考文献

[1]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管理(www。

pabbs。

org)[2011—1-16]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

//www。

sdpc。

gov.cn)[2011-1—16]

[3]覃证,陈俊英,王昱.电子政务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ﻫ[4]王辉,朱慧涛。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

4

[5]王浣尘:

《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预测。

发代通信,2005;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