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382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docx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试题(四)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抒情与宣泄

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

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

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

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很显然,李贽是把诗文的写作看成一个抒情过程,而抒情就是把积蓄已久的内心情感,像江河决堤般地倾泻出来,这种情感宣泄常常是狂放的、难以用理性意识控制的。

应当指出,这

种“宣泄”说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内心情感的释放,在这个意义上说,抒情过程是一个解开心灵枷锁,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

所以南朝文人钟嵘认为,写诗可以“骋其情”,使人“幽居靡闷”。

但是文学抒情并不只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文学

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意识的控制与思维的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这正是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

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他不完全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抒情诗人所表现的情感是对情感经验的再体验,而且这种再体验伴随着一种反省似的“沉思”。

诗人的沉思是一种诗意的“思”,返回内心的“思”,不同于理论的思考。

通过这种沉思,抒情诗人对情感经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赋予它一定的组织形式,使之成为一种丰富而有序的情感经验。

因此,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意识到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

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只有释放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没有自我意识。

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但他首先是主动的沉思者和创造者,他是自由的。

宣泄者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

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

“企图根据从人类经验的无秩序无统一的领域——催眠状态、梦幻状态、迷醉状态——中抽取出来的相似性来解释艺术的所有美学理论,都没有抓住主要之点。

一个伟大的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这之所以可能,仅仅是由于他的作品虽然是在处理一个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的无法表达的题材,但是却具有着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达。

甚至是在最狂放不羁的艺术创造中,我们也决不会看到‘令人陶醉的幻想的混乱状态’、‘人类本性的原始混浊’。

”卡西尔的这段论述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学抒情与宣泄的区别。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与内心情感经验的重解和重组相适应,抒情作者还要创造适合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

“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形式。

……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

”抒情诗人要运用特殊的话语形式,把各种感觉材料组织起来,巧妙而又自然的构造有序的形象组织,创造出直接表现内在情感运动形式的审美形式。

因此,抒情不仅意味着传达内心活动,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来表现,意味着创造审美价值,这也是宣泄所不具备的。

(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宣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泄”可知,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

一些文学家也认为,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就是抒情,即内心情感的宣泄。

B.“宣泄”说虽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要特征:

内心情感的释放,但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他的情绪杂乱无序,只有释放没有构造。

因此文学抒情不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

C.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世上真正能写文章的人,并非刻意为文,只是当心中、喉间、口头不可说之事积蓄久了,就难以遏制

,一旦他们看到相关景物,就会生发感慨,宣泄情感。

D.宣泄者不是完全自由的,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宣泄呈现的是“令人陶醉的幻想的混乱状态”“人类本性的原始混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是,普通情感宣泄是非理性的,而文学抒情是一种需要意识控制、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的审美表现。

B.抒情主体从原始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他的抒情不完全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

C.德国现代哲学

家卡西尔认为,伟大的抒情诗人之所以能用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达来处理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的无法表达的题材,是因为他能使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

D.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因此,它不单要求抒情作者对情感经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还要求抒情作者创造适合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提出“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的看法,明代思想家李贽、南朝文人钟嵘都持此看法,但作者认为他们的看法有失偏颇。

B.作者引用卡西尔的一段话,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

C.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这一观点与作者的看法相契合。

D.该文主要论述了“抒情与宣泄”的区别,目的是让读者在比较中把握“文学抒情”这一概念,文学抒情不仅要传达内心活动,还要创造性地选择和组

织抒情话语,创造审美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

数千里,护其丧归葬。

迁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

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

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

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

“旧讲官董先生安在?

”乃召为太常少卿,掌

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

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

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

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

有诏褒美,宣付史馆。

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

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

其昌后出,超越诸家。

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

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

同时以善书名者

,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

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注】①党祸酷烈:

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B.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C.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D.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人成年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

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出阁”在文中指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

出阁”在古文中意义丰富。

如皇子出就封国,阁臣出任外职,公主下嫁,宫女出嫁。

后“出阁”用为女子出嫁的统称。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为此事请假,奔走数千里路程,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里安葬。

B.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奖。

C.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并取得很大成就,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后又称他为“南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

(5分)

译文:

(2)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③今得近乡关。

注:

①黄绶:

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

②湔祓:

即荐拔。

③割鸡:

“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语出《论语·阳货》。

8、这首诗用了哪些

手法?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5分)

9、诗歌借故人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二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史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菱荡废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

屋后竹林,绿叶堆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