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3748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

《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胶产地考图文.docx

阿胶产地考图文

阿胶产地考

 

阿胶,源出东阿。

论及东阿历史沿革,夏、商、周及远古时代无文献可考。

以东阿命县始于秦。

春秋时期为齐国柯邑,后改为阿邑,秦时始称东阿,汉时置东阿县。

隋、唐、宋、元历经沧桑,区域几经变迁。

 

洪武八年(1375年)东阿县城迁山东谷城(今山东平阴县东阿镇),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厢口决口,洪水夺大清河道(古济水)入海,将东阿县一分为二。

 

1948年山东解放后,国家为便于管理,以黄河为界,调整旧区划,原位于黄河东岸作为东阿县城的东阿镇划归为平阴县,隶属于济南市;

 

黄河以西的原东阿区域仍归东阿县管辖,在铜城镇设立新东阿县城,隶属于聊城市。

故而形成了今天的东阿县无东阿镇,东阿镇隶属平阴县的局面。

东阿地理考

古东阿县城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三公里处。

在春秋时期名柯邑,这里古济水与黄河并行流入大海,河曲形成大陵,因此名“柯”。

战国时称“阿”或“阿邑”。

秦朝改阿邑为东阿,立东阿县,属东郡(见东阿旧县志,东阿名县始于秦)。

 

汉承秦置,至北魏时治所东迁,原治所渐为黄水淤废。

其后因屡遭黄河泛滥之灾,县城治所屡有搬迁,但都在方圆百里之内。

至明代洪武年间迁至谷城县,即今平阴东阿镇,改谷城为东阿县。

 

 

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947年黄河西政治安定,县政府又迁铜城,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

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划定辖区,东阿镇属平阴县。

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1、东阿境域沿变

战国时称“阿”或“阿邑”。

 

秦朝改阿邑为东阿,立东阿县,属东郡。

东阿始置县时,县治在今阳谷县境内,其管辖境含阳谷县大部分。

东以济水为界,与谷城县相分;东南及南部为须昌、寿良地,西南及西部为今莘县、聊城,北及东北为茌平、临邑县地。

汉承秦制。

至北魏时,治所东迁,原治所渐为黄水淤废。

其后因屡遭黄河泛滥之灾,县城治所屡有搬迁,但都在方圆百里之内。

南北朝时期,东阿、谷城两县曾出现合分、分合局面。

刘宋孝武大明元年,东阿并入谷城;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谷城并入东阿。

此后,谷城县不复存在,县城亦随之废弃。

东阿境域扩大。

东及东南遂与肥城、东平相连。

 

隋朝置阳谷县,东阿西南部划出属之。

《续山东考古录》载有“隋置阳谷县,约得汉东阿地十之六、七”及“阳谷县,后魏东阿地”的记述。

《阳谷县志》也有明确记载:

“城东五十里有阿井,此井旧属阿邑,今并属阳谷县。

”北宋太平兴国后,因黄河冲积,北部邻边县卢县(今铜城西部)废,部分划归东阿。

铜城镇自宋为东阿地。

至明代洪武年间,迁至谷城县,即今平阴县东阿镇,改谷城为东阿县——明初,县址迁至东阿镇(今属平阴县)。

时县境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至平阴县界7.5公里,西至阳谷县界25公里,南至东平州界17.5公里,北至茌平县界30公里。

清代,境域略有变动,县境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

县城至边界县距离,除西至阳谷县界缩短5公里外,其余与明代同;东北至平阴县界7.5公里,东南至东平县界15公里,西南至寿张县界30公里,西北至聊城县界22.5公里。

民国初期,境域与清同。

1932年,东阿与阳谷邻界的部分村庄作了调整。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东阿周边地区曾归属平阿、张秋、徐翼、河西等县。

1947年冬,县机关迁驻铜城。

1949年8月,东阿境域界定。

原属东阿黄河以东村镇及西南张秋一带划出,原属平阴、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东阿,茌平与东阿交错为邻的村庄,以赵牛河为界北归茌平、南属东阿。

 

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947年黄河西政治安定,县政府又迁铜城,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

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划定辖区,东阿镇属平阴县。

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2、“东阿”行政区考

 

《尔雅》:

“大陵曰阿。

”东阿即齐阿邑,西阿属赵。

据《泰安府志》:

“郡秦属东郡,汉置东阿县。

盖以阿属东郡而立名。

 

东阿置邑,始见《春秋》,名柯;原属卫国,后属齐国。

战国改称阿,仍隶齐国。

秦始称东阿,属东郡。

旧志称:

“东阿,古之名邑也,会盟征战,废垒遗墟,见于经史者不一而足。

汉置东阿县,属东郡。

三国时期为魏地,隶属同汉。

西晋属济北国,东晋改国为郡,东阿属之。

南北朝时期,因南北分裂,政权迭易,457年东阿并入谷城县。

后魏,恢复东阿县;北齐省谷城,入东阿,属济州。

隋朝,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621年(唐武德四年),属济州,隶河南道。

742年(天宝元年)更州为郡,隶济阳郡,同年恢复谷城县;754年改属郓州东平郡;766年(大历元年),郓州改为淄青道,东阿属之;819年,郓州属天平郡,东阿随之改隶。

五代十国时期,东阿属郓州天平节度使。

宋初,属京东路;1041年(庆历元年)置西路安抚使,东阿随郡改隶;1115年郡升为大都督府,1127年改为东平府,东阿均属之。

金代,隶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初,隶东平路。

1272年,东平改为下路总管府,司六县,东阿属之。

明初属于东平府,1375年(洪武八年)隶济宁府东平州,1385年改属兖州,隶山东布政使司。

清初,属兖州府东平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改属泰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东阿隶山东东临道,1928年废道直隶山东省府,1936年隶山东省第六督察专员公署。

1940年县人民政权建立后,隶鲁西行署运东专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鲁西行署和冀鲁豫行署合并,成立冀鲁豫行署,下辖7个专署,东阿隶第四专署;1942年12月,冀鲁豫行署一、四专署合并为一专署,东阿属之。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隶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

1949年8月,隶平原省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东阿随聊城专署改隶山东省。

1958年12月,东阿建制撤消,各公社分别并入寿张、茌平两县;1961年7月恢复东阿县,其隶属未变。

1967年专区改为地区,东阿属山东省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