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605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8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docx

届高三历史总复习课课练8

中山纪念中学历史课课练(必修2-1-1)

一.填空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向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南北。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以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用。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

借用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

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和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以及西汉的、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汉明帝派负责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西域地区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

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

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④: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

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单选

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使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井田制迅速发展

2.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3.“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A.石器B.铜器C.铁器D.牛

4.下列有关铁农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开始出现B.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C.耒耜是最早的铁农具D.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

5.观察汉代画砖《犁耕图》。

它反映的信息是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

6.战国以后,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小农经济

7.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8.“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最早出现在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西汉时期D.隋唐时期

9.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D.大规模分工合作

10.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应是

A.集体耕作   B.小农经济   C.商品经济   D.资本主主义

12.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铁器、牛耕使用B.社会人口的增加C.国家分裂的影响D.统治阶级的提倡

13.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图一骨耜图二石犁图三铁制农具

A.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耜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D.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14.下列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认识中,正确的选项组合是①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需要②生产目的是自我消费为主③完全没有交换,由此极为稳定④人民生活节奏相对悠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

A.①③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6.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足”即产品富足B.带有封建性和落后性

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

1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D.铁器时代的到来

18.从下列图片可以得出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正确信息是

 

①已经使用铁农具②牛耕逐步推广③农具种类增加④冶铁业发展

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以牛力耕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汉代推动牛耕推广的关键发明是

A.铁犁用于牛耕B.犁壁的安装C.直辕犁的使用D.曲辕犁的使用

20.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代

21.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A.芍陂的修建B.都江堰的修建C.郑国渠的开凿D.坎儿井的修建

22.推动由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铁农具的使用和以牛力耕田B.垦田面积的扩大

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D.粮食产量提高

23.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写道: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开始以牛力耕田B.农民无需承担赋税徭役

C.农村中无商业活动D.“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24.(2007·广东·1)下列各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25.(2007·山东文综·II)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人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三.材料: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

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屋三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

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

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摘自《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有利愈合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课课练(必修2-1-2)

一.填空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制。

(1)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

春秋时期,和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瓦解表现:

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开始走向崩溃。

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土地所有制形式:

(1)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秦国的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战国以来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私有土地、私有土地(最主要)和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影响: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的。

2、土地公有制

(1)制(三国)

(2)制(北魏至唐中期)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1)时间:

东汉时期

(2)田庄的特点:

①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②聚族而居③拥有私人武装④自给自足

2、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1)原因:

的结果

(2)发展①战国:

产生②汉代:

较普遍③宋代:

仅次于的经营方式④明清:

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二.单选

1.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

“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耕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

A.封爵将领B.豪强地主C.僧侣贵族D.江南巨贾

4.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

5.以下对我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初税亩②井田制③均田制④屯田制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6.在农耕经济时代,赋役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

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所体现的倡导者的理财思想是

A.轻徭薄赋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D.开源节流

7.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

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

A.西周B.春秋C.战国D.西汉

8.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 

  A.实行土地国有制           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

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 

9.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

10.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状况,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年号

公元/年

每人平均亩数/亩

清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清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B.人口总量增加迅猛

C.土地兼并相当严重D.农业生产大体稳定

11.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12. 北宋史学家说:

“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上述言论

A.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3.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4.《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

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

不论当及赏(偿)稼”。

这说明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15.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1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1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租佃经营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战国时期租佃经营就已产生

C.汉代“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租佃经营方式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D.宋代租佃经营已开始超过自耕农经济,成为古代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经营方式

18.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如右图),其目的不包括

A确定土地所有权

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

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

D.限制土地兼并

19.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

20.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1.下列各项属于封建剥削的有①“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③“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④缴纳“班匠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3.租佃制下,地主和佃农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A.剥削与被剥削关系B.合作伙伴关系C.平等竞争关系D.商品交易关系

24.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25.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田庄制D.屯田制

三.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曾试图施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加以解决?

其结果如何?

 

课课练(必修2-1-3)

一.填空

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

从战国到两汉已呈现出和经济实力发展的特点。

2、四大经济区:

、、、。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

之际、后、之际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

(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开始超过北方

(3)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的说法。

二.单选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四大经济区是指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B.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发展划分而成

C.各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山东、山西经济区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2.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3.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区,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

这一经济区属于

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以北

4. 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A.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5.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原因是

①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②统治残酷阻碍经济发展③人口稠密资源贫乏④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区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D.统治政策的差异

7.黄河流域早期居于我国经济重心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气候干旱而炎热B.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

C.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D.森林茂密,沼泽密布

8.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自然灾害B.战乱频繁C.逃避兵役徭役D.逃避债务

9.“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10.纵观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造成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B.社会环境C.封建统治D.民族关系

11.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阶级矛盾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③民族矛盾④人地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

13.我国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造成人口流动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战争频繁

C.南方统治相对宽松D.民族融合要求

14.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中原地区自然灾害严重B.中原地区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C.中原地区人口增长太快D.中原地区逐渐丧失经济重心地位

15.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17.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

”(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18.促进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南方劳动力得到补充②南方生产技术大大提高③北方逐渐失去了经济中心地位④北方战乱频仍⑤南方统治者励精图治,鼓励农耕⑥南方相对安定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

19.下列哪些城市的兴起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

A.东晋、南朝建康人口上百万B.长安、洛阳是唐前期最发达的城市

C.南宋“苏湖熟,天下足”D.北宋定汴京为国都

20.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是在

A.东晋B.中唐C.北宋D.南宋

21.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相对而言稳定的社会环境B.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传

22.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

北方

南直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贵州

江西

湖广

广东

云南

北直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23.“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说的是   

A.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繁荣B.北宋立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

C.中唐以后南方农业进入了全面开发期D.南宋政权重视农业生产,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2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 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三.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