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知识点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人类知识的宇宙
(一)人类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日心说”、星系、光年
2.宇宙:
天地万物的总称,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之中
3.天体系统天体概念:
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
形成: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层次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恒星世界
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离:
1.496亿千米
2.地球的普通性:
(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运动特征介于九大行星之间
地球的特殊性:
拥有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物
3.地球上拥有
生命的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地球自身
的条件日地距离适宜→适宜的温度(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5℃)体积质量适中→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
氢、氦表面温度6000K
2.太阳辐射概念: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反应式4H高温高压He+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向地球输送能量,维持地表温度②促进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③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活、生产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概念:
太阳表面大气的变化主要类型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显示)平均周期:
11年
2.太阳活动对
地球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概念: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2.成因:
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阳光②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3.变化规律: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4.意义:
计量时间的尺度。
农历月:
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
星期:
以半月望两弦四相为单元三、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
1.卫星探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原苏联
成果:
发现磁层和宇宙射线,测量许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质
2.载人航天探测
3.意义: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善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二)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特点:
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开发利用:
收集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在卫星上进行科学实验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月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和地球上没有的能源3He
(三)保护宇宙环境
1.空间垃圾
的来源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义爆炸产生的碎片航天员扔出飞船舱的垃圾
2.空间垃圾产生的危害:
造成航天器损坏
3.措施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其他轨道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四、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活动
2.特点: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观察:
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观察:
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恒星日:
真正周期(地球自转360°)时间23时56分4秒太阳日:
昼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转360°59′)时间24小时,通常所说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角度规律两极点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时或1°/4分钟线速度概念: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纬线弧长规律两极点为O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
自西向东
3.轨道概念:
地球公转的路线又称黄道形状:
近似正圆的椭圆
影响:
太阳位于其中焦点之一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
4.周期恒星年概念:
地球公转一周360°的周期时间:
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
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
365日5时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
平均1°/日,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线速度:
平均30km/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自转→赤道平面
公转→黄道平面→黄赤交角
(目前为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归线之间的周年变化→回归年
五、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面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晨线昏线
3.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
4.意义:
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1.概念: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15°/小时
2.时区: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4.特别的计时: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半区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应用: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沉积左岸(北岸),冲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运动的地球意义
(二)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
地表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高度为90°
2.回归运动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
规律: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周期:
1回归年,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
影响:
使地表获得的辐射能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秋分: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递减春秋二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递减
2.随季节变化同一地点: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大为90度,每年直射两次。
(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
我国传统:
以四立为四季起点西方:
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起点
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意义:
对生产、生活、有指示、预告作用
2.五带的划分依据:
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界线:
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而变化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气压低,空气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消弱作用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水汽、CO2吸收红外线O3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厚反射作用强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光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效应地面增温: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保温:
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3.意义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二)全球热量平衡
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
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燃烧、毁林)→热量失衡→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
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
垂直运动:
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
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
热力环流概念:
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城市风:
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近地面风: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水热交换②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础
(二)三圈环流
1.组成: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表现:
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
1月:
向南移7月:
向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北半球气压
呈块状分布1月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7月亚洲低压夏成夷高压亚速尔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四)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
夏季:
东南风冬季:
西北风
南亚季风成因: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主要原因)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
夏季:
西南风冬季:
东北风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概念: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水平范围,几百米到几千米
2.分类冷锋快行冷锋:
狂风暴雨、大风沙暴
慢行冷锋: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后)暖锋:
可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准静止锋:
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
(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
1.气旋:
①气压状况:
低气压②中心气流:
上升③水平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2.反气旋:
①气压状况:
高气压②中心气流:
下沉③水平气流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一)气候
1.概念:
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气候形成因子:
①太阳辐射:
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状况:
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③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调整全球热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④人类活动:
对气候产生影响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改变大气成分,
导致气候变化CO2→温室气体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性气体→酸雨
(二)气候类型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2.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不同纬度地带低纬度:
气温高高纬度:
气温低同一纬度地带海陆分布不同地势高低不同洋流影响3.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
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归线与30°之间:
常年干旱少雨大陆西岸亚热带:
冬雨夏干
温带: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大陆东岸亚热带
温带季风影响,夏雨为主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两极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气候变化地质时期:
出现过三次大冰期
历史时期:
经历过四次温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纪以来:
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气候资源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与其他自然资源相同的特点为人类活动供原料、能源
开发需依靠技术资金的投入
2.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的特点
①普遍存在性②具有数值特征③较大的变率
(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不同温度带积温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种类不同干湿状况不同,植被、农业类型不同
2.气候资源与建筑日照与街道方位:
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风与城市规划:
居民区处在盛行风向上风向,工业区处在下风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设计、航空机场的布局
4.气候资源的旅游价值:
哈尔滨→冰雕,松花江沿岸—雾淞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一)气象灾害概念: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台风
成因:
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分布:
亚洲东部沿海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成灾原因: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减灾措施: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三)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
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分布:
全球范围内程度不同,亚洲洪水发生最多
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水库、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
洪泛区土地管理、洪水警报系统等。
(四)干旱
成因: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措施: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国冬半年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
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及大雪、冻雨危害。
第三单元海洋环境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热量收支:
收入:
太阳辐射支出:
蒸发2.表层水温的分布:
(1)空间分布:
水平分布:
纬度低水温度,高纬海区水温低
垂直分布: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2)时间变化:
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
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平均盐度:
3.5%
2.分布规律:
全球: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局部海区:
最高:
红海4.1%,最低:
波罗的海不超1%
3.影响因素:
气候:
蒸发量>降水量盐度高。
洋流:
暖流经过海区盐度高(同一纬度)
径流:
有无淡水注入,有淡水汇入海区盐变低
二、海水的运动
(一)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义:
海洋中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类型:
(成因):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性质):
寒流、暖流
3.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大洋环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时针)(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4)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
(2)对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3)对海洋污染:
利污染物扩散,使污染范围扩大(4)对航海事业影响
三、海洋开发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资源主要类型:
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河能源
2.海洋渔业生产:
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营养盐类丰富),世界主要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
海上钻井平台
(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1.海洋空间:
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环境复杂性、特殊性。
海洋空间利用:
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
2.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及港口。
(三)中国海洋资源
1.中国的海域近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海洋资源丰富
2.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舟山渔场—最大渔场海洋水产:
鱼、虾、海带
3.海盐和海底石油,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长芦盐场为最大盐场
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一)主要的海洋问题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态破坏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权益:
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外延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岩浆上升冷却岩浆岩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垂熔岩浆
2.物质循环对地表影响:
与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发育密切相关
二、陆地环境组成—地貌
(一)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内力作用为主
(二)板块运动与板块构造
1.板块运动水平运动(主)相撞、挤压→山脉张裂→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辅)→地表起伏、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
岩石圈海岭海沟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板块构造与地貌
1.褶皱:
背斜、向斜
2.断层→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沟谷、峡谷、瀑布
2.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三、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一)陆地水体类型
1.空间分布
(1)地表水:
江河水、湖沼水、固态、冰川水
(2)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2.水资源循环周期:
静态水、动态水源(开发利用重点)
(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水体间相互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补给类型:
湖泊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
(三)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循环类型:
海陆间循环(水资源再生)、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2.水循环意义:
联系四大圈层、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塑造地表形态促使水体更新
四、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对大气成分改变
3.生物对陆地水体影响
4.生物对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
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本质屈性:
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3.土壤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4.作用: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中心环节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过程:
原始土壤—有机质积累—养分富集
2.人类参与成土过程
六、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一)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整体性
(二)地域差异
1.地带性因素
(1)水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一)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潜力无限
3.分布有一定规律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整体
(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发展动力,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多,人均不足
1.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
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修水库
(2)水能的开发
2.土地资源分布及作用
3.矿产资源特点及分布
(四)地质灾害及防御
1.地质灾害
(1)地震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火山喷发(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防御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第五单元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
(一)地球
1.形状:
两极略扁不规则球体
2.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仪
1.纬线:
特点:
形状都是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
划分:
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高、中、低纬分界:
30°、60°南北极点90°回归线23°20′极圈66°34′
3.经线:
特点:
形状都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经度:
划分:
本初子午线(0°经线)—东西线分界线180°东西经分界(以东为西经)东西半球分界:
20°W、160°E20°W-160°E为东半球160°E-20°W为西半球
二、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表示形式:
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3)大小比较及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关系
2.方向
(1)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3)经纬网
3.图例和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
(2)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3.地形刻面图的判读及画图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
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
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
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
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
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
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