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381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

《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docx

最新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44页

含有附子方剂的归纳分析

1 附子的功效主治

因正气虚弱,寒湿为患形成 的咳嗽气逆、寒积冷癖 、痈疽疮疡 、虚冷泄泻、手足厥逆 、痹痛日久、肢体痿废等,都可用附子治疗。

具有走向不定的特质并在中医领域被誉为救命之第一要药。

 其通经活络,上通下达,行走于表里之间,故而善治阴阳不和,湿邪、寒邪、风邪所致的胀满 、疼痛等病症。

 阴阳不和之初期 ,小剂量 的附子便可达到补阳之功效 ,尤其考虑到中药附子为有毒之品,但当阴阳不和的程度已经达到极限即为亡阳重症之时,大剂量的使用中药附子或可挽救生命。

用附子止痛时初始剂量一般为15g,其后逐渐加量,最大达240g 。

2 含有附子方剂的应用

2.1 伏暑 ,肾气亏损 ,固摄失职

主方 :

右归丸。

组成:

制附子、炒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

方解: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气不足可致壮年之士自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寒冷,遗精早泄、欲得子而不能。

方中附子 、肉桂 、鹿角胶等温热之品用以补阳,故为君药。

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等药滋阴,以求阴中求阳。

佐以菟丝子以缓遗精早泄;杜仲同为补药以求强壮筋骨以改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辅以当归养血和血。

2.2 温疫 ,正气暴脱

主方:

四逆汤。

组成:

熟附子 、干姜 、炙甘草。

方解:

方中以“ 纯阳无阴之品”附子借其走而不守特性定为君药,故而臣药配以特性为守而不走的干姜与君药相配伍,两药相合既能温中阳又能散中寒,取其互助散寒之功。

立炙甘草为佐药,一者取其益气温中、二者解毒、三者调和诸药。

上药相合温阳而不耗阳,共达回阳救逆之功。

2.3 春温 ,阳气暴脱

主方:

回阳救急汤。

组成:

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茯苓、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麝香、白术、陈皮、生姜。

  方解:

以四逆汤和六君子汤为主方。

熟附子热性虽不如生附子热性之烈,但其与干姜、肉桂相合,可助附子温肾中之阳以祛寒冷。

六君子汤温补中阳,使中气固守,脾胃之阳得以健生,既能温阳散寒,亦能健脾燥湿以化痰饮水湿。

人参、五昧子二药共奏脉复气收之功。

麝香通行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二药相合,一散一收,既使药效达于周身四肢百骸,又使药效不至过于升散,耗散正气。

2.4 风温,

  正气外脱,证候表现:

身体灼热,神昏不语,倦卧或汗多,气息短促,脉细无力;或突然面色苍白,体温下降,汗出淋漓, 四肢逆冷,脉微细欲绝。

   主方:

参附汤。

组成:

人参、熟附子。

 

   方懈:

面色苍白,汗出淋漓,故用人参,一者使所耗之气得以挽回,二者使气得以生,血得以附子可壮脾肾之真阳,挽四肢之厥逆,二药合用,使阳得升,气得生,厥逆得复。

2 .5 湿温后期 ,湿胜阳微 

  主方:

薛氏扶阳逐湿汤、真武汤。

 薛氏扶 阳逐湿汤组成 :

人参 、附子 、益智仁 、白术 、茯苓 。

 

  方解 :

本证为湿温病后期 ,损伤体 内之阳气 ,诸气不得健 ,用人参 、白术甘补之品以温阳健脾 。

 后天之运化和阳气需先天之 阳气之补充和濡养 ,故又用附子 、益智仁热性药物温肾中之阳,肾阳升 ,脾阳健 ,湿 自除。

 

  真武汤组成 :

茯苓 、白芍 、生姜、白术、附子(《 伤寒论》) 。

 

  方解:

方中附子为君,壮肾中之阳,主水 ;臣以茯苓利水 ,白术温脾 ,以运水 ;佐以生姜散寒 ,以宣水,亦缓附之烈 ;白芍行水 、益 阴、止痛 、舒筋。

 上 5 味相配伍 ,使肾阳健 ,能主水 ,脾 阳升以运水化湿 ,余药相配 ,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

  以上二方作用 、组成大致相同,薛 氏扶 阳逐湿汤亦是由真武汤化裁而来 ,所以当病情进一步发展 ,肾阳衰微 ,水湿 内盛较甚 ,出现形寒神疲 ,心悸气短 ,头目昏眩 ,小便不利 ,甚或面浮肢肿 ,宜选用真武汤。

2.6 《 温病条辨》四十六:

  先便后血 ,小肠寒湿 ,黄土汤主之 。

 

   黄土汤组成 :

甘草 、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黄芩 、灶心黄土 (《 金匮要略》) 。

      

   方解:

本方 以灶心黄土为主以治急之出血,发挥温 阳止血之功用 ,臣以炮附子助脾阳,白术 、甘草益脾气 ,使脾之统摄血液功能得 以升健 ,统摄有权 ,血 自止。

 又佐 阿胶 、地黄滋阴、补血 ,且防热药伤阴,又有生 阴助阳之用 。

 综观全方 ,标本兼治 ,阴阳双补 ,助阳不伤阴 ,滋阴而不腻 ,寒热共施 ,合而止血兼生血养血 ,体现治病求本 。

先便而血 ,此由小肠寒湿留积 ,损伤阳气 ,不能控制血液正常运行 ,以致大便解后 ,血亦顺 势而出。

 同时,由于下血过多 ,势必耗伤肝肾阴液 ,应该用既有刚性药物补 阳,又有柔性药物补阴的黄土汤来治疗。

2.7 阴盛格阳于外证 ,

   实指内真寒外假热《 伤寒论》原文第 317 条:

“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 出者,通 脉 四逆汤主之”。

 第370 条 :

“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 ,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药物组成:

附子 、干姜、炙甘草。

 方解 :

本方 以四逆汤为主方的基础上将姜 、附重用,余药未变 ,意于 回阳固脱 ,挽四逆 ,复脉欲绝。

 走守相合,治病而不伤正 ,驱邪不碍邪,是正得复。

 乃起死 回生之要方之一。

2.8 《 伤寒论》第 314 条:

“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药 物组成:

附子 、干姜 、葱 白或葱 白、干姜、附子(生) 。

  方解 :

本方以四逆汤为主方 ,减干姜去甘草 ,添温阳通脉 之葱白相合而成 。

 葱 白性热升散 ,助脉得复 ,减姜以防辛热太过 ,灼阴伤正 ,防阳复而 阴伤 ,加之下利必伤阴,病不得愈。

 综上 ,附子辛热 ,为纯阳之品 ,能温散里寒 、治疗里寒证 。

 通过对《 伤寒论》《 温病条辨》及《 景岳全书》等著作 中含有附子的方剂应用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发现古人通过调整附子的剂量和配伍方法,扩展 了温里剂附子之功效。

附子能补火助 阳,治疗 阳虚之证 ,凡症见肢体畏寒,腰酸阳痿,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等症,无论肾阳、脾 阳、心 阳虚均可加减应用 ,起到“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的作用。

 且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 ,是治疗生命垂危之亡 阳证 的主药 ,如患者 出现汗出肢冷 ,呼吸气微 ,四肢厥逆而脉微欲绝者均可应用该药甚至大量应用,以回阳救逆。

 附子辛热温通 ,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临床多加减应用于寒湿阻于经络 ,周身骨节疼痛。

且用 于寒性 阴疽 ,漫肿不溃以通 经除湿 。

 广泛应用于湿温之证。

 在应用附子时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又能尽量减少和避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具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 。

 

用附子治疗疾病,只要辨证准确 ,方药对证 ,配伍合理 ,煎服得宜 ,其适应范围是较广的,其疗效也是明确的 j。

 

史上最全的中药记忆法,赶紧收藏!

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内经》云:

“辛以润之。

”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

 

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

“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如黄芩、桅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症瘕痞块等证。

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等。

南沙参与北沙参:

南沙参与北沙参之性能功用基本相似。

但就养阴、清热、生津之功效而言,南沙参力不及北沙参;就化痰作用而言;则南沙参优于北沙参,且有益气之功。

麦冬与天冬:

两者药性均为寒凉,均能养肺阴,常相须为用。

但天冬寒润之力强于麦冬,长于滋肾阴而清降虚火;麦冬则寒润之力较弱,偏于养胃生津、润肺与清心除烦。

两者在作用部位上尚有偏上偏下之分。

龟甲与鳖甲:

两者均能滋阴清热,潜阳息风,用治阴虚发热,阴虚阳亢与阴虚风动等证,常相须为用。

但比较其功力,相同之中略有差异,即滋阴以龟甲为主,潜阳则以鳖甲为长。

故欲其滋阴为主之方多用龟甲;欲其退夜热早凉、骨蒸为主之方多用鳖甲。

鳖甲能软坚散结,常用治癥瘕积聚、疟母等症,则为鳖甲之所长,而龟甲则无此作用。

但龟甲能补肾健骨,治腰膝酸软,囟门不合,及固经止血,养血补心等,鳖甲很少应用。

当归与熟地黄:

均为补血常用要药,用治血虚诸证。

但当归又入心、脾两经,味辛,能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又可止久咳气喘。

对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均为要药,对虚寒诸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证,亦可因其活血、止痛、温散寒滞之功而有确实疗效。

同时,血虚肠燥便秘,久咳气喘等,亦可用以为治。

当归既可用于疮疡初期,以活血消肿止痛;又可用于疮疡溃后,气血亏虚,以补血生肌,故是外科常用药。

而熟地黄味甘厚,性微温,质地柔润,为滋补肝肾阴血不足的常用要药。

既能补血,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证;又善滋阴,治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证。

对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又可益精填髓。

当归与白芍:

均入肝、脾经均能补血养血调经止痛。

同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证。

当归味甘,性温,入心经,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兼能补虚散寒,故血虚、血瘀、血寒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均可使用,为补血和妇科调经要药。

且当归偏于补血活血,散寒止痛,对虚寒诸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淤血作痛、跌打损伤、痈疽等证,又有润肠通便之功效,故还可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白芍苦、甘酸、微寒,重在养血敛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用于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肝脾不和所致的胸胁脘痛,四肢挛痛。

又能平肝抑阳、敛阴止汗之功效,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等证;与桂枝同用,又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应为不和之汗出务风,也可用于阴虚盗汗等。

白芍与赤芍:

白芍与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入肝经,均能止痛。

但白芍则长于敛阴、养血、平肝;赤芍长于清热凉血、散瘀和清泻肝火。

在应用上,白芍则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如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虚汗不止,肝阳偏亢的眩晕耳鸣,烦躁易怒等;

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如热入营血的斑疹吐衄,血热瘀滞的经闭癥瘕、痈肿疮毒,肝火上炎的目赤翳障等;两者虽皆能止痛,但白芍主治血虚或阴虚肝旺所致之痛,赤芍主治血热瘀滞所致之痛。

地黄与熟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均能养阴滋阴。

但生地黄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以治温病热入营血,舌绛烦渴,血热吐衄发斑,及阴虚内热消渴等为主。

熟地黄则甘而微温。

专主肝肾阴虚,补血滋阴而益精髓。

以治血虚阴亏,精血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腰膝酸软,心悸失眠,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及消渴等为主,而无清热凉血之功。

五味子与乌梅二药均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作用。

用于久咳、久泻不止、津伤口渴及消渴。

但五味子又能滋肾、固精、敛汗、益气及宁心安神,主治:

肺肾两虚之喘咳;遗精、滑精;自汗、盗汗;而乌梅又具安蛔止痛、止血及消疮毒之功。

主治:

蛔厥腹痛、崩漏下血,外用能消疮毒,治胬肉外突等。

肉豆蔻与白豆蔻两药均能温中形气,可用治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但肉豆蔻长于涩肠止泻,又能温中暖脾,适用于脾肾虚寒或脾胃虚寒久泻不止之证。

白豆蔻主治湿滞中焦,胃寒气滞之呕吐,长于芳香化湿。

莲子与芡实两药性味甘涩平,主归脾、肾二经。

两药均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补中兼涩,主治肾虚遗精、遗尿;脾虚食少、泄泻;脾肾虚带下。

但莲子又能入心经以养心,用治虚烦、心悸、失眠。

而芡实在益脾肾固涩之中,又能除湿止带,为虚实带下证常用药。

红花与桃仁 共同点:

1.心肝经2.破血之品有活血化瘀之功。

常相须为用治妇科血滞经闭、痛经、癥瘕积聚、产后瘀阻腹痛,内科胸痹心痛,及伤科跌打瘀痛。

 不同点:

 红花:

性温,辛散温通,又能化瘀消肿,治痈肿疮毒、麻疹、斑疹,色不红活.桃仁:

性平,苦甘润降,破瘀生新为长;又能 润肠通便,治肠痈、肺痈、蓄血发狂、津枯肠燥便秘;还能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气喘。

川芎与丹参 共同点:

1.均为活血调经常用之品;2.皆能活血形瘀止痛,治妇科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产后瘀阻,内科胸痹心痛、脘腹痛、外科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血滞证。

不同点:

川芎:

性温味辛,又能形气祛风止痛,故宜于血瘀有寒或兼气滞之诸证,并治肝郁气滞胁痛、各种头痛及风寒湿痹等。

 丹参:

味苦微寒,又善凉血,故宜于血瘀血热之妇内外诸证,并治风湿热痹;还能清心安神,治无论外感内伤之血热心烦不眠。

川贝与浙贝均性寒而润,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为治热痰、燥痰要经,也可用治瘰疬疮痈。

但川贝母主产四川,性润而甘,尤宜于肺虚久咳;浙贝主产浙江象山,苦味较著,性偏苦泄,多用于外感、热毒的痰火咳嗽、风热咳嗽以及瘰疬、痈肿等证。

苦杏仁与紫苏子都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但杏仁性微温,临证可配伍风热、燥热、肺热等多种咳喘证;而苏子长于降气消痰,多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胸膈满闷之证。

苦杏仁与桃仁二药都有润肠通便之功。

但苦杏仁长于止咳平喘,多用于咳嗽气喘之证。

而桃仁长于活血祛瘀多用于痛经、血滞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癥瘕、跌打损伤、瘀阻疼痛,以及肺痈,肠痈等证,其用于治咳嗽气喘时多作为辅助之品。

桑白皮与葶苈子二药均能泻肺平喘,利尿消肿。

但桑白皮多用于肺热咳喘、痰多之证,能清肺消痰而降气平喘。

而葶苈子多用于痰涎壅滞,咳嗽喘促的实证,有泻肺、消痰、平喘作用治咳喘痰多甚效。

在利尿消肿方面,桑白皮主要用于浮肿、小便不利之水肿实证,尚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葶苈子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时是取其泻肺气之闭塞,以利尿消肿,用于水肿实证,胸腹积水、小便不利。

酸枣仁与柏子仁二药,均为养心安神之品,常相须为用,治疗阴血不足,心神失养的心神不宁病症。

但酸枣仁长于益肝血,更宜于心肝血虚的心神不宁证,并能敛汗,可治体虚自汗、盗汗;柏子仁长于治疗心阴虚及心肾不交的心神不宁证,并能润肠通便,可治肠燥便秘。

决明子与石决明二药均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但石决明具有平肝潜阳之功用于头晕目眩;决明子润肠通便适用于热结便秘或肠燥便秘证。

龙骨与牡蛎二药,均能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常相须为用,治疗肝阳上亢以及滑脱不禁诸证。

但牡蛎还能软坚散结以及制酸,可治痰核瘰疬、胃酸过多等病证;龙骨尚能镇惊安神,可用治心神不宁证,以及煅龙骨外用能收湿敛疮,可治湿疹湿疮等病证。

羚羊角与牛黄二药,均有清热姐毒之功常用于温热病证,但牛黄姐毒力强,还有息风止痉,化痰开窍之功。

而羚羊角还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之功效。

钩藤与天麻二药,均能熄风止痉,平肝潜阳,常用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以及肝阳上亢的头痛、头晕、目眩等证。

但钩藤能清热,尤宜于热极动风与肝经阳热病症;天麻性平,无论寒热虚实均可用,并能袪风湿,止痹痛,可用治风湿痹痛以及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证。

全蝎与蜈蚣二药,均能熄风止痉,并能搜风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二药常相须为用,治疗肝风内动,风中经络、风湿顽痹、顽固性头痛、疮疡肿毒、瘰疬等病症。

二药均有毒性,但蜈蚣温燥毒烈之性稍强。

麝香与冰片麝香与冰片均为味辛、气香之品,走窜力强,都有开窍醒神之功,两者常相须为用,主治闭证神昏之证。

但麝香性温、气极香,有极强的开窍醒神作用,走窜之力甚强,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宜用治寒闭神昏,通过相应配伍可用治热闭神昏。

而冰片开窍醒神之力、走窜之力均不及麝香,且味苦性微寒,故更宜用治热闭神昏。

麝香除开窍醒神外,还具有活血通经、止痛、催产的功能,还可用治血瘀经闭、癥瘕、跌打损伤、痹证疼痛,以及难产、死胎、胞衣不下等证;能活血散肿止痛而治疗疮疡肿毒、咽喉肿痛。

冰片味苦、性寒,还具清热姐毒止痛之效,还可用于治疗火热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及热毒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证。

人参与党参均能补脾益肺,生津养血。

均可用于脾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微及气虚血虚者。

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为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危重证候的要药。

人参还能益气安神,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故又可用于气津两伤的口渴及消渴证,气血亏虚、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证,血虚证,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和阳痿证等。

党参补脾肺之气及生津、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与人参基本类似而力较弱,故古今方中以人参治疗一般脾肺气虚及津伤血亏而证候较轻者,现多以党参代之。

但党参并无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虽用大剂量,亦不能代替人参益气固脱。

人参与黄芪两者均为常用补气要药,同用还可相互增强补气之功。

所不同者,人参能补心、脾、肺之气,且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安神增智,为治内伤气虚第一要药;黄芪则以补脾肺之气为主,不如人参能大补元气,但温升之力强过人身,又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善补肌表之气,故表虚证常用黄芪。

其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等功效,乃人参之所无或所不及。

黄芪与白术两者都能补气、利水、止汗。

所不同者:

黄芪能脾、肺双补,白竹仅补气健脾;黄芪长于补气升阳,适用于中气下陷,脱肛及脏气下垂者;白术长于健脾除湿,脾虚失运,兼见水湿内停者多用;黄芪甘温,补气之力较强,主治气虚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白术治水湿内停之证,虽亦以气虚证为主,但湿盛而正虚不明显者,亦可应用;黄芪益卫固表,止汗之力优于白术。

苍术与白术:

两者都能燥湿健脾,用于脾虚湿盛。

但苍术以燥湿为主,又能祛风湿,发汗发散表邪,常用于湿阻中焦,风寒湿痹;而白术则补气健脾,又能固表止汗,利水,安胎。

杜仲与续断:

均能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杜仲以补肝肾为重,故一般治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胎动不安等,以用杜仲为优,且可降血压;续断补而不滞,形而不泄,为补益肝肾,宣通筋脉之要药。

凡肝肾不足腰痛脚弱,风湿痹痛,胎动欲坠,崩漏经多,及跌扑损伤,骨折肿痛等血脉郁滞不宣之证,均可用之。

续断功用近似杜仲,但在使用中各有侧重。

续断味兼苦辛,补中有形,以调血脉、续筋骨为重,故常用治跌扑损伤,骨折肿痛,又能止崩漏。

半夏与天南星二药,均辛温有毒,均能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主治湿痰、寒痰证,外用均能消肿止痛,用治疮疡肿毒以及毒蛇咬伤。

但半夏善治脏腑湿痰,并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常用于多种痰湿证、呕吐,以及痞证、结胸等病证;天南星则善治经络之风痰,并能祛风止痉,多用治风痰眩晕、中风、癫痫以及破伤风等病证。

朱砂与磁石二药均有镇心潜阳安神之功。

但朱砂还用于疮疡肿毒,瘴疟诸证;朱砂内服或外用均有清热姐毒的功效。

而磁石尚用于肝肾亏虚,目暗耳聋;肾虚喘促等证。

一、解表药

1麻黄辛温,解表发汗。

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2桂枝辛甘,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辛温,表寒可用。

解毒安胎,行气宽中。

4生姜解毒,温中止呕。

解表散寒,温肺止嗽。

5香薷味辛,化湿和中。

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6荆芥辛温,透疹止痒。

祛风解毒,止血消疮。

7防风辛甘,胜湿止痛。

祛风解表,止痉可用。

8羌活辛温,祛风胜湿。

解表散寒,头痛更适。

9白芷解表,祛风止痛。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祛风止痛。

温肺化饮,鼻窍能通。

11藁本辛温,除湿止痛。

祛风散寒,头痛常用。

12苍耳子温,宣痹止痛。

发散风寒,鼻窍亦通。

13辛夷性温,发散风寒。

性能通窍,善治鼻渊。

14薄荷辛凉,风热疏散。

头目咽疹,行气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

利咽透疹,毒解肿散。

16蝉蜕透疹,利咽开音。

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7桑叶苦寒,风热疏散。

清肺润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风热疏散。

清热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荆子苦,风热疏散。

清利头目,头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

解表退热,阳升陷举。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强。

清热解毒,举陷升阳。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热。

升阳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23石膏甘寒,止渴除烦。

清热泄火,敛疮宜煅。

24知母甘苦,泻火清热。

生津润燥,止咳止渴。

25芦根利尿,止呕止咳。

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26天花粉寒,泻火清热。

消肿排脓,生津止渴。

27竹叶平淡,利尿除烦。

清热泻火,上下焦安。

28栀子解毒,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出血能安。

29夏枯明目,眩晕头痛。

清热泻火,散结消肿。

30决明子寒,眩晕可煎。

明目清肝,润肠通便。

31黄芩止血,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安胎亦适。

32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消渴疮适。

33黄柏苦寒,解毒疗疮。

清热燥湿,带下称王。

34龙胆苦寒,泻火肝胆。

清热燥湿,目赤黄疸。

35苦参味苦,清热燥湿。

杀虫利尿,带下尤适。

36银花苦寒,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疮痈能克。

37连翘苦寒,热清毒解。

疏散风热,消肿散结。

38穿心凉血,消肿燥湿。

清热解毒,虚寒不适。

39大青叶寒,清热解毒。

喉痹口疮,温斑宜服。

40青黛定惊,泻火清肝。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41贯中杀虫,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感冒宜服。

42蒲公清热,解毒力劲。

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43紫花地丁,蛇伤常用。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44土茯苓平,梅毒克星。

除湿解毒,关节通行。

45鱼腥草辛,肺痈妙品。

排脓解毒,利尿通淋。

46射干利咽,清热化痰。

咽喉肿痛,痰盛咳喘。

47山豆根苦,喉痹常用。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48白头翁苦,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疮痈肿服。

49马齿苋酸,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泻痢能服。

50鸦胆子苦,截疟功殊,腐蚀赘疣,止痢解毒。

51生地甘寒,心甘肾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52玄参甘咸,泻火解毒。

清热凉血,滋阴可服。

53丹皮甘苦,清热凉血。

祛瘀活血,骨蒸热歇。

54赤芍疗伤,经闭不通。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5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紫斑消却。

56青蒿截疟,除蒸凉血。

清透虚热,暑热可却。

57白薇凉血,虚热消尽。

解毒疗疮,利尿通淋。

58地骨凉血,骨蒸潮热。

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59银柴胡甘,一退虚热。

二除疳热,儿疾可克。

60胡黄连苦,一退虚热。

二除疳热,湿热亦克。

三、泻下药

61大黄泻火,凉血解毒。

泻下攻积,经痛瘀逐。

62芒硝味咸,润燥软坚。

泻下攻积,消肿通便。

63番泻叶寒,泻下通便。

孕妇忌用,泡服后煎。

64芦荟性寒,清肝杀虫。

泻下通便,孕妇勿用。

65麻仁甘平,大肠脾经。

润肠通便,热秘通行。

66郁李仁平,利水消肿。

润肠通便,养神有功。

67松子仁甘,药性平和。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68甘遂有毒,水饮泻逐。

消肿散结,孕妇勿服。

69牵牛子寒,去积杀虫。

泻下逐水,水肿推崇。

70巴豆逐水,峻下冷积。

祛痰利咽,蚀疮攻杰。

四、祛风湿药

71独活辛苦,风湿能除。

善治痛痹,解表宜服。

72威灵仙咸,通络止痛。

祛除风湿,消鲠力宏。

73川乌有毒,温经止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