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课时.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课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6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上初中后接触到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
从单元提示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
本篇作品是鲁迅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这对刚升入初中,即将告别童年的初一学生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值得认真研读。
同时,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基于统编本教材“默读”“精读”“补白”“书写”“读书”“语文素养”等要求及“群文”理念,把这篇课文尝试做精读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 学习默读 感知内容
教学目标:
1.知人识文,了解鲁迅,了解其作品。
2.学习默读,保证阅读速度,把握基本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知人识文,了解鲁迅,了解其作品。
2.学习默读,保证阅读速度,把握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主问题:
什么是默读,如何通过默读迅速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认识作家,了解作品
(1)鲁迅简介(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该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朝”早晨,童年)(“夕”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朝花夕拾》包括: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五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检查预习,掌握音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蟋蟀(shuài) 油蛉(línɡ) 斑蝥(máo) 蝉蜕(tuì) 竹筛(shāi)
拗(ǎo) 攒成(cuán) 倜傥(tìtǎnɡ) 叵(pǒ ) 盔甲(kuī)
锡箔(xībó) 觅食(mì) 脑髓(suǐ) 秕谷(bǐ ) 书塾(shú )
确凿(záo) 菜畦(qí )人迹罕至(hǎn )
(2)解释词语:
①确凿:
确实。
②轻捷:
轻快敏捷。
③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④觅食:
寻找食物。
觅,寻找。
⑤渊博:
(学识)深而且广。
⑥宿儒:
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⑦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⑧高枕而卧:
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四、学习默读,感知内容(默读时间要求5至8分钟)
教师提问,学生带着问题默读。
提问:
课文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
读后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
提出默读要求:
1.动眼不动嘴。
做到不出声,不动唇,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
2.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笔记。
3.有速度地默读。
4.整体性地默读课文,在不回读的基础上,能够通过默读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和理解全文。
默读方法“三字诀”:
析题意、释提示、看注释、查字典、标节次、分段落、画重点、勾问题、加批注、拎中心、写体会等。
默读达到的目标“懂、快、化”,懂是理解,快是速度,化是运用。
教师巡视:
纠正学生出声、动唇、动指等不良习惯,保证阅读速度,通过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点,迅速理解文章大意。
五、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一)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二)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明确:
(一)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通过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
(二)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百草园抓虫子、拨野草的乐趣;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三)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己概括,并讲述自己的理由。
如:
(自由快乐)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
六、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生词;
2.熟读全文,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读《鲁迅先生资料助读》
鲁迅先生资料助读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出生时祖父为他取名为“樟寿”,字豫才。
小时家道比较好,幼时曾到当时绍兴最有名气的私塾三味书屋学习6年。
后来,12岁那一年,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家道很快衰落下来。
父亲为此得了重病。
在4年的时间里,幼小的鲁迅经常带着家中的首饰、衣物到当铺去典当,在人家的白眼中接了钱,又去药铺给自己的父亲抓药,他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但父亲还是死去了。
17岁时,鲁迅带着母亲为他筹措的8元钱路费到南京去,进入了当时洋务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此间,他为自己取了新名字——周树人。
后来他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所学堂实习期间,鲁迅到煤矿去,看见了矿工们的悲惨生活,对耸触动很大。
鲁迅学习的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同时也想通过医学促进中国的社会变革。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作弊,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课堂上播放了日俄战争的时事片,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杀头了,一群中国人在旁边围观,木然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侵略者杀死。
这使鲁迅受到强烈打击,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他认识到,医学是救不了中国的,于是他弃医从文,打算用文艺改变愚弱麻木的国民,他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它的病根何在?
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于是,在1909年他从日本回国,做起了中学教员。
期间,他经历了辛亥革命,但他发现,辛亥革命并未以改变中国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
此时,他极端苦闷,寻不到出路。
1918年,他受《新青年》杂志的约请开始为《新青年》写小说,当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吃人的历史。
鲁迅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500万字的著作。
其中杂文集16部,小说集2部,散文集1部,散文诗集1部,还有许多其他作品。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第二课时 深入乐园 寻找乐趣
(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作者百草园生活的无穷乐趣。
2.学习用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写景。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感受作者百草园生活的无穷乐趣。
2.学习用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写景
教学过程:
主问题:
文章第2段对百草园内的景物描绘有何特点?
一、复习导入。
二、默读赏析,写景之美
(一)默读1—9段,圈点勾画。
(二)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1.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2.精读第2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明确:
1.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
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所以不矛盾。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①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
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声:
长吟、低唱、弹琴
色:
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
又酸又甜。
春景:
桑葚、菜花。
夏景:
鸣蝉。
秋景:
蟋蟀的叫
②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分析写景的顺序)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
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④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
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
”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
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三、课堂小结
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任选下列一景,进行景物描写。
池塘边、公园里、校园里。
第三课时 深入乐园 寻找乐趣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2.感知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了解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2.感知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主问题:
作者是怎样进一步描写在百草园生活的乐趣的?
一、复习导入。
学生景物描写作业展示、点评。
二、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一)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作者是怎样进一步描写在百草园生活的乐趣的?
(三)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四)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五)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明确:
(一)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二)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三)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
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四)讨论并归纳: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五)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三、课堂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
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2、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鸟”的写法,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个游戏或一项活动(如打篮球、钓鱼、溜冰、骑自行车等),注意用词准确。
第四课时 对比品味 “乐”之异同
教学目标:
1.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2.对比阅读,感受百草园的“乐”与三味书屋的“乐”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2.对比阅读,感受百草园的“乐”与三味书屋的“乐”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主问题:
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
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一、复习导入:
学习“雪地捕鸟”写法习作点评与展示。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那么在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又如何呢?
这节课我们来研讨三味书屋的部分。
二、小组合作,深入研讨
三味书屋,这个包容了鲁迅近6年光阴的学园,对童年鲁迅来说同样充盈着乐趣。
这里既有充满童趣的课堂,又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小组讨论:
1.“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4.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明确:
1.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2.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先生很“和蔼”。
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4.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
小组讨论:
5.“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试归纳有哪些趣味?
7.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8.在三味书屋里,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结合相关语句)
明确:
5.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6.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三味书屋中的“三乐”。
(1)后园觅乐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重点品味“也”字)
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是鲁迅先生心中的另一个“百草园”,同样充满着无限乐趣。
(2)读书之乐
放声唱读痛快淋漓;老先生入情朗读
朗读品味,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老先生的语气、神态、动作等。
(3)见机找乐
课上偷着画画——兴味盎然。
教师可让学生联系曾经在课堂上偷着做小动作时的心情,唤起已有生活经验,感悟其中的趣味。
归结:
在鲁迅笔下,三味书屋是一个亦庄亦谐亦学亦玩的学习场所。
与百草园相比,他同样会感到新鲜和好奇,同样有着别样的情趣。
7.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8.活泼、调皮、可爱、天真、好奇、好学……(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角度解读。
)
三、深入研讨,乐之异同
你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
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明确:
①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
②相同之乐:
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
不同之乐:
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③这两者之间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
四、课堂小结
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五、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 深入研讨 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主题说,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主问题: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
一、复习导入
二、问题研讨,探究主题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第二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第三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百草园热爱与留恋,对三味书屋怀着无比的新奇。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
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最后让学生明白:
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在三味书屋学习了6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
在经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后,鲁迅变了……
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发挥联想,思考这个题目还包含着什么样的转变?
以“从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