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桩规范.docx
《cfg桩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fg桩规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fg桩规范
一、一般规定
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沙土和桩端具有相对硬土层、承载力标准值不低于70KPa的淤泥质土、非欠固结人工填土等地基。
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桩端应位于相对硬的土层上。
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按承载力设计师必须进展地基变形验算。
二、设计
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桩径d宜取350-600mm.
2、桩的平面布置,可只布置在根底围。
3、桩距s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理、土性、施工工艺等确定,宜取3-6倍桩井。
当在饱和粘性土中挤土成桩时,桩距s不宜小于4倍桩径。
4、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fcu≥3Rk/Ap
式中fcu-桩体混合料试块〔边长150mm立方体〕标准养护28d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RK-单桩承载力标准值〔KN),应按本规9.2.8条取值。
5、桩顶应设置垫层,褥垫层厚度宜取100-300mm,当桩径、桩距大时褥垫层厚度宜取高值。
6、褥垫层材料宜用粗砂、中砂、级配砂石,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
7、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宜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实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
fsp,k=mRk/Ap+β(1-m)fs,k
式中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
m——桩土面积置换率;
β——桩间土强度发挥系数,宜取0.9-1.0对变形要求高的建筑物可取低值;
fs,k——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KPa)。
8、单桩承载力标准值Rk的取值,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用单桩静载荷实验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Ruk后,Rk可按下式计算:
Rk=Ruk/γsp
式中γsp——调整系数,宜取1.50-1.60,一般工程或桩间土承载力高、根底埋深大以及根底下桩数较多时应取低值,重要工程、根底下桩数较少或桩间土为承载力较低的粘性土时应取高值。
(2)当无单桩载荷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
Rk=Up∑qsili+qpAp
式中Up——桩的周长〔m);
qsi——桩侧第i层土德济限侧阻力标准值〔KPa)可参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qp——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可参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li——第i层土的厚度〔m〕。
9、地基处理后的变形计算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
GBJ7的有关规定执行,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一样,各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等于该层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的ζ倍,ζ值可按下式确定:
ζ=fsp,k/fki
式中fki——根底地面下第i层土的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变形计算经历系数Ψs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历确定,也可采用表1的树脂。
表1 变形计算经历系数Ψs
Es(Mpa)
2.5
4.0
7.0
15.0
20.0
Ψs
1.1
1.0
0.7
0.4
0.2
注:
Es为变形计算深度围压缩模量的当量值,应按下式计算:
— Ai
Es=∑Ai/∑——
Esi
式中Ai——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Esi——根底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桩长围的复合土层模量取值。
10、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必须大于复合土层的厚度,并满足现行的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
GBJ7中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有关规定。
三、施工
1、水泥粉煤灰碎石的施工,应按设计要求和现场条件选用相应施工工艺,并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执行:
(1)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地基;
(2)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成桩,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人工填土、碎石〔砾〕石土及风化岩层分布的地基;
(3)长螺旋钻孔、管泵压混合料成桩,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砂土等地基,以及对噪音及泥浆污染要求严格的场地;
(4)沉管灌注成桩,适用于粘性土、粉土、淤泥质土人工填土及无密实厚砂层的地基。
2、长螺旋钻孔、管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和沉管灌注成桩施工除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规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1)施工时应按设计配比配置混合料,投入搅拌机加水量由混合料塌落度控制,长螺旋钻孔、管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的塌落度以为180-200mm,沉管灌注成桩施工的塌落度宜为30-50mm,成桩后桩顶浮浆厚度不宜超过200mm;
(2)长螺旋钻孔、管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在钻至设计深度后,应准确掌握提拔钻杆时间,混合料泵送量应同拔管速度相配合,以保证挂有一定高度的混合料,遇到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层,不得停泵待料;沉管灌注成桩施工拔管速度应按均匀线速度控制,拔管线速度应控制在1.2-1.5m/min左右,如遇淤泥或淤泥质土,拔管速度可适当放慢
(3)施工时,桩顶标高应高出设计桩顶标高,高出长度应根据桩距、布桩形式、现场地质条件和成桩顺序等综合确定,一般不应小于0.5m.
(4)成桩过程中,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一天应做一组(3块)试块〔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标准养护28d,测定其抗压强度;
(5)沉管灌注成桩施工过程中应观测新施工桩对已施工桩的影响,当发现桩断裂并脱开时,必须对工程桩逐桩静压,静压时间一般为3min,静压荷载以保证使断桩接起来为准。
3、复合地基的基坑可采用人工或机械、人工联合开挖。
机械、人工联合开挖时,予留人工开挖厚度应由现场开挖确定,以保障及械开挖造成桩的断裂部位不低于根底底面标高,且桩间土不受扰动。
4、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根底底面下桩间土的含水量较小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
5、施工中桩长允许偏差为100mm,桩径允许偏差为20mm,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对满堂布桩根底,桩位允许偏差为0.5倍桩径;对条形根底,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桩位允许偏差为0.25倍桩径,顺轴线方向的桩位允许偏差为0.3倍桩径,对单排布桩桩位允许偏差不得大于60mm。
四、质量检验
1、复合地基检测应在桩体强度满足试验荷载条件时进展,一般宜在施工完毕2-4周后检测。
2、复合地基承载力宜用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法宜符合本规附录A的规定,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个试验点。
3、对高层建筑或重要建筑,可抽取总桩数的10%进展底应变动力检测,检验桩身构造完整性。
4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4.1适用围
4.1.1单桩抗压静载试验是公认的检测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最直观、最可靠的传统方法。
本规主要是针对我国建筑工程中惯用的维持荷载法进展了技术规定。
根据桩的使用环境、荷载条件及大量工程检测实践,在国其他行业或国外,尚有循环荷载、等变形速率及终级荷载长时间维持等方法。
4.1.2桩身力测试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执行。
4.1.3本条明确规定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试验应加载至破坏,即试验应进展到能判定单桩极限承载力为止。
对于以桩身强度控制承载力的端承型桩,当设计另有规定时,应从其规定。
4.1.4在对工程桩抽样验收检测时,规定了加载量不应小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以保证足够的平安储藏。
实际检测中,有时出现这样的情况:
3根工程桩静载试验,分十级加载,其中一根桩第十级破坏,另两根桩满足设计要求,按第3.5.3条,单位工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不满足设计要求。
此时假设有一根满足设计要求的桩的最大加载量取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2倍,且试验证实竖向抗压承载力不低于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2倍,那么单位工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
显然,假设抽检的3根桩有代表性,就可防止不必要的工程处理。
4.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4.2.1为防止加载偏心,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反力装置的重心、桩轴线重合,并保证合力方向垂直。
4.2.2加载反力装置的形式在?
建筑桩基技术规?
根底上增加了地锚反力装置,对单桩极限承载力较小的摩擦桩可用土锚作反力;对岩面浅的嵌岩桩,可利用岩锚提供反力。
4.2.3用荷重传感器〔直接方式〕和油压表〔间接方式〕两种荷载测量方式的区别在于:
前者采用荷重传感器测力,不需考虑千斤顶活塞摩擦对出力的影响;后者需通过率定换算千斤顶出力。
同型号千斤顶在保养正常状态下,一样油压时的出力相对误差约为1%~2%,非正常时可高达5%。
采用传感器测量荷重或油压,容易实现加卸荷与稳压自动化控制,且测量精度较高。
采用压力表测定油压时,为保证测量精度,其精度等级应优于或等于0.4级,不得使用1.5级压力表控制加载。
当油路工作压力较高时,有时出现油管爆裂、接头漏油、油泵加压缺乏造成千斤顶出力受限、压力表线性度变差等情况,所以应选用耐压高、工作压力大和量程大的油管、油泵和压力表。
4.2.4对于机械式大量程〔50mm〕百分表,?
大量程百分表?
JJG379规定的1级标准为:
全程示值误差和回程误差分别不超过40m和8m,相当于满量程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
沉降测定平面应在千斤顶底座承压板以下的桩身位置,即不得在承压板上或千斤顶上设置沉降观测点,防止因承压板变形导致沉降观测数据失实。
基准桩应打入地面以下足够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m。
基准梁应一端固定,另一端简支,这是为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基准梁挠曲变形。
在满足表4.2.5的规定条件下,基准梁不宜过长,并应采取有效遮挡措施,以减少温度变化和刮风下雨的影响,尤其在昼夜温差较大且白天有照射时更应注意。
4.2.5在试桩加卸载过程中,荷载将通过锚桩〔地锚〕、压重平台支墩传至试桩、基准桩周围地基土并使之变形。
随着试桩、基准桩和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三者间相互距离缩小,地基土变形对试桩、基准桩的附加应力和变位影响加剧。
1985年,国际土力学与根底工程协会〔ISSMFE〕根据世界各国对有关静载试验的规定,提出了静载试验的建议方法并指出:
试桩中心到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到基准桩各自间的距离应分别"不小于2.5m或3D",这和我国现行规规定的"大于等于4D且不小于2.Om"相比更容易满足〔小直径桩按3D控制,大直径桩按2.5m控制〕。
高重建筑物下的大直径桩试验荷载大、桩间净距小〔最小中心距为3D〕,往往受设备能力制约,采用锚桩法检测时,三者间的距离有时很难满足"大小等于4D"的要求,加长基准梁又难防止气候环
境影响。
考虑到现场验收试验中的困难,且加载过程中,锚桩上拔对基准桩、试桩的影响小于压重平台对它们的影响,故本规中对局部间距的规定放宽为"不小于3D"。
关于压重平台支墩边与基准桩和试桩之间的最小间距问题,应区别两种情况对待。
在场地土较硬时,堆载引起的支墩及其周边地面沉降和试验加载引起的地面回弹均很小。
如1200灌注桩采用10×10m平台堆载11550kN,土层自上而下为凝灰岩残积土、强风化和中风化凝
灰岩,堆载和试验加载过程中,距支墩边1m、2m处观测到的地面沉降及回弹量几乎为零。
但在软土场地,大吨位堆载由于支墩影响围大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某一场地500管
2
桩用7×7m平台堆载4000kN为例:
在距支墩边0.95m、1.95m、2.55m和3.5m设四个观测点,
平台堆载至4000kN时观测点下沉量分别为13.4mm、6.7mm、3.0mm和0.1mm;试验加载至4000kN时观测点回弹量分别为2.1mm、0.8mm、0.5mm和0.4mm。
但也有报导管桩堆载6000kN,支墩产生明显下沉,试验加载至6000kN时,距支墩边2.9m处的观测点回弹近8mm。
这里出现两个问题:
其一,当支墩边距试桩较近时,大吨位堆载地面下沉将对桩产生负摩阻力,特别对摩擦型桩将明显影响其承载力;其二,桩加载〔地面卸载〕时地基土回弹对基准桩产生影响。
支墩对试桩、基准桩的影响程度与荷载水平及土质条件等有关。
对于软土场地超过10000kN的特大吨位堆载〔目前国压重平台法堆载已超过30000kN〕,为减少对试桩产生附加影响,应考虑对支墩下2~3倍宽影响围的地基进展加固;对大吨位堆载支墩出现明显下沉的情况,尚需进一步积累资料和研究可靠的沉降测量方法,简易的方法是在远离支墩处用水准仪或紧的钢丝观测基准桩的竖向位移。
4.3现场检测
4.3.1本条是为使试桩具有代表性而提出的。
4.3.2为便于沉降测量仪表安装,试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地面;为使试验桩受力条件与设计条件一样,试坑地面宜与承台底标高一致。
对于工程桩验收检测,当桩身荷载水平较低时,允许采用水泥砂浆将桩顶抹平的简单桩头处理方法。
4.3.3本条主要是考虑在实际工程桩检测中,因锚桩质量问题而导致试桩失败或中途停顿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建议在试桩前对灌注桩及有接头的混凝土预制桩进展完整性检测,大致确定其能否作锚桩使用。
4.3.4本条是按我国的传统做法,对维持荷载法进展的原那么性规定。
4.3.5慢速维持荷载法是我国公认,且已沿用多年的标准试验方法,也是其他工程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收检测方法的唯一比拟标准。
4.3.6~4.3.7按4.3.6条第2款,慢速维持荷载法每级荷载持载时间最少为2h。
对绝大多数桩基而言,为保证上部构造正常使用,控制桩基绝对沉降是第一位重要的,这是地基根底按变形控制设计的根本原那么。
在工程桩验收检测中,国某些行业或地方标准允许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国外许多国家的维持荷载法相当于我国的快速维持荷载法,最少持载时间为1h,但规定了较为宽松的沉降相对稳定标准,与我国快速法的差异就在于此。
1985年ISSMFE根据世界各国的静载试验有关规定,在推荐的试验方法中,建议"维持荷载法加载为每小时一级,稳定标准为0.1mm/20min"。
当桩端嵌入基岩时,个别国家还允许缩短时间;也有些国家为测定桩的蠕变沉降速率建议采用终级荷载长时间维持法。
快速维持荷载法在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场应用,我国港口工程规从1983年〔JTJ2202—83〕、地基设计规从1989年〔DBJ-08-11-89〕起就将这一方法列入,与慢速法一起并列为静载试验方法。
快速法由于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为1h,各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
相对慢速法确实要小一些。
表2列出了市23根摩擦桩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实测桩顶稳定时的沉降量和1h时沉降量的比照结果。
从中可见,在1/2极限荷载点,快速法1h时的桩顶沉降量与慢速法相差很小〔0.5mm以〕,平均相差0.2mm;在极限荷载点相差要大些,为0.6~6.1mm,平均2.9mm。
相对而言,"慢速法"的加荷速率比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施工加载速率要快得多,慢速法试桩得到的使用荷载对应的桩顶沉降与建筑物桩墓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实际沉降相比,要小几倍到十几倍。
所以,规中的快慢速试桩沉降差异是可以忽略的。
关于快慢速法极限承载力比拟,根据市统计的71根试验桩资料〔桩端在粘性土中47根,在砂土中24根〕,这些比照是在同一根桩或桩土条件一样的相邻桩上进展的,得出的结果见表3。
从中可以看出快速法试验得出的极限承载力较慢速法略高一些,其中桩端在粘性土中平均提高约1/2级荷载,桩端在砂土中平均提高约1/4级荷载。
在我国,如有些软土中的摩擦桩,按慢速法加载,在2倍设计荷载的前几级,就已出现沉降稳定时间逐渐延长,即在2h甚至更长时间不收敛。
此时,采用快速法是不适宜的。
而也有很多地方的工程桩验收试验,在每级荷载施加不久,沉降迅速稳定,缩短持载时间不会明显影响试桩结果;且因试验周期的缩短,又可减少昼夜温差等环境影响引起的沉降观测误差。
在此,建议快速维持荷载法按以下步骤进展:
1每级荷载施加后维持1h,按第5、15、3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
2测读时间累计为1h时,假设最后15min时间间隔的桩顶沉降增量与相邻15min时间间隔的桩顶沉降增量相比未明显收敛时,应延长维持荷载时间,直至最后15min的沉降增量小于相邻15min的沉降增量为止。
3终止加荷条件可按本规第4.3.8条第1、3、4、5款执行。
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min,按第5、15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
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剩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2h,测读时间为第5、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各地在采用快速法时,应总结积累经历,并可结合当地条件提出适宜的沉降相对稳定控制标准。
4.3.8当桩身存在水平整合型缝隙、桩端有沉渣或吊脚时,在较低竖向荷载时常出现本级荷载沉降超过上一级荷载对应沉降5倍的陡降,当缝隙闭合或桩端与硬持力层接触后,随着持载时间或荷载增加,变形梯度逐渐变缓;当桩身强度缺乏桩被压断时,也会出现陡降,但与前相反,随着沉降增加,荷载不能维持甚至大幅降低。
所以,出现陡降后不宜立即卸荷,而应使桩下沉量超过40mm,以大致判断造成陡降的原因。
非嵌岩的长〔超长〕桩和大直径〔扩底〕桩的Q-s曲线一般呈缓变型,在桩顶沉降到达40mm时,桩端阻力一般不能充分发挥。
前者由于长细比大、桩身较柔,弹性压缩量大,桩顶沉降较大时,桩端位移还很小;后者虽桩端位移较大,但尚缺乏以使端阻力充分发挥。
因此,放宽桩顶总沉降量控制标准是合理的。
4.4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4.4.1除Q-s、s-lgt曲线外,还有s-lgQ曲线。
同一工程的一批试桩曲线应按一样的沉降纵座标比例绘制,满刻度沉降值不宜小于40mm,使结果直观、便于比拟。
4.4.2大量实践经历说明:
当沉降量到达桩径的10%时,才可能出现极限荷载〔太沙基和ISSMFE〕;粘性土中端阻充分发挥所需的桩端位移为桩径的4%~5%,而砂土中至少到达15%。
故本条第4款对缓变型Q-s曲线,按s=0.05D确定直径大于等于800mm桩的极限承载力大体上是保守的;且因D800mm时定义为大直径桩,当D=800mm时,0.05D=40mm,正好与中、小直径桩的取值标准衔接。
应该注意,世界各国按桩顶总沉降确定极限承载力的规定差异较大,这和各全系数的取值大小、特别是上部构造对桩基沉降的要求有关。
因此当按本规建议的桩顶沉降量确定极限承载力时,尚应考虑上部构造对桩基沉降的具体要求。
4.4.3本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统计按?
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
GB50007的规定执行。
也有根据统计承载力标准差大于15%时,采用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折减系数的修正方法。
实际操作中对桩数大于等于4根时,折减系数的计算比拟繁琐,且静载检测本身是通过小样本来推断总体,样本容量愈小,可靠度愈低,而影响单桩承载力的因素复杂多变。
当一批受检桩中有一根桩承载力过低,假设恰好不是偶然原因造成,那么该验收批一旦被承受,就会增加使用方的风险。
因此规定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首先应分析、查明原因,结合工程实际综合确定。
例如一组5根试桩的承载力值依次为800、950、1000、1100、1150kN,平均值为1000kN,单桩承载力最低值和最高值的极差为350kN,超过平均值的30%,那么不得将最低值800kN去掉将后面4个值取平均,或将最低和最高值都去掉取中间3个值的平均值。
应查明是否出现桩的质量问题或场地条件变异。
假设低值承载力出现的原因并非偶然的施工质量造成,那么按本例依次去掉高值后取平均,直至满足极差不超过30%的条件。
此外,对桩数小于或等于3根的柱下承台,或试桩数量仅为2根时,应采用低值,以确保平安。
对于仅通过少
量试桩无法判明极差大的原因时,可增加试桩数量。
.4.4?
建筑地基根底设计规?
GB50007规定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除以平安系数2得到的,综合反映了桩侧、桩端极限阻力控制承载力特征值的低限要求。
4.4.5本条规定了检测报告中应包含的一些容,防止检测报告过于简单,也有利于委托方、
设计及检测部门对报告的审查和分析。
5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5.1适用围
5.1.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是检测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最直观、可靠的方法。
与本规中抗压静载试验一样,拔桩试验也是采用了国外惯用的维持荷载法,并规定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5.1.2当需要检测桩侧抗拔极限摩阻力或了解桩端上拔量时,可按本规附录A中有关方法执行。
5.1.3当为设计提供依据时,应加载到能判别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为止,或加载到桩身材料强度控制值。
在对工程桩抽样验收检测时,可按没计要求控制最大上拔荷载,但应有足够的平安储藏。
5.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5.2.1本条的要求根本同第4.2.1条。
因拔桩试验时千斤顶安放在反力架上面,当采用二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采取一定的平安措施,防止千斤顶倾倒或其他意外事故发生。
5.2.2当采用天然地基作反力时,两边支座处的地基强度应相近,且两边支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宜一样,防止加载过程中两边沉降不均造成试桩偏心受拉。
为保证反力梁的稳定性,应注意反力桩顶面直径〔或边长〕不小于反力架的梁宽。
5.2.3~5.2.5这三条根本参照本规第4.2.3~4.2.5条执行,但应注意以下两点:
1桩顶上拔量测量平面必须在桩身位置,严禁在混凝土桩的受拉钢筋上设置位移观测点,防止因钢筋变形导致上拔量观测数据失实。
2在采用天然地基提供支座反力时,拔桩试验加载相当于给支座处地面加载。
支座附近的地面也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
荷载越大,这种变形越明显。
为防止支座处地基沉降对基准梁的影响,一是应使基准桩与支座、试桩各自之间的间距满足表4.2.5的规定,二是基准桩需打入试坑地面以下一定深度〔一般不小于1m〕。
5.3现场检测
5.3.1本条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容:
1在拔桩试验前,对混凝土灌注桩及有接头的预制桩采用低应变法检查桩身质量,目的是防止因试验桩自身质量问题而影响抗拔试验成果。
2对抗拔试验的钻孔灌注桩在浇注混凝土前进展成孔检测,目的是查明桩身有无明显扩径现象或出现扩大头,因这类桩的抗拔承载力缺乏代表性,特别是扩大头桩及桩身中下部有明显扩径的桩,其抗拔极限承载力远远高于长度和桩径一样的非扩径桩,且一样荷载下的上拔量也有明显差异。
3对有接头的PHC、PTC和PC管桩应进展接头抗拉强度验算。
对电焊接头的管桩除验算其主筋强度外,还要考虑主筋墩头的折减系数以及管节端板偏心受拉时的强度及稳定性。
墩头折减系数可按有关规取0.92,而端板强度的验算那么比拟复杂,可按经历取一个较为平安的系数。
5.3.2本条规定拔桩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其荷载分级、试验方法及稳定标准均同第4.3.4条和4.3.6条有关规定。
5.3.3本条规定出现所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但假设在较小荷载下出现某级荷载的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下的5倍时,应综合分析原因。
假设是试验桩,必要时可继续加载,因混凝土桩当桩身出现多条环向裂缝后,其桩顶位移可能会出现小的突变,而此时并非到达桩侧土的极限抗拔力。
5.4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5.4.1拔桩试验与压桩试验一样,一般应绘制U-曲线和-lgt曲线,但当上述二种曲线难以判别时,也可以辅以-lgU曲线或lgU-lg曲线,以确定拐点位置。
5.4.2本条前两款确定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是土的极限抗拔阻力与桩〔包括桩向上运动所带动的土体〕的自重标准值两局部之和。
第3款所指的"断裂"是因钢筋强度不够情况下的断裂。
如果因抗拔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