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162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

《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docx

上海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上海城市的长远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城乡各项建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

4、《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三条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

规划立足于21世纪的长远发展,对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均考虑了更长时间的发展要求,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和方向作出轮廓性安排。

第五条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本规划与《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根据党中央提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要求,进一步确定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体现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统筹上海的产业、能源布局、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

2、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体现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

4、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的环境。

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第七条城市性质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第八条城市发展规模

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5平方米;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201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500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80%,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302平方公里。

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58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2平方米。

2005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为1470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12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6%;中心城人口约8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50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62平方米。

第九条城市发展目标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发挥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

主要标志:

1、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2、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局,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城市群。

3、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全面建成环城绿带,形成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中心城以“环、楔、廊、园”为基础的绿化系统和市域绿色空间体系。

4、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

以“三港两路”(“三港”指海港、空港和信息港;“两路”指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建设一批衔接国内外的枢纽型重大工程;以“两网”(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市域内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

5、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建设布局合理、环境洁净、配套齐全、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居住园区。

第三章城市总体布局

第十条城市总体布局原则

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出发,进行上海的城市总体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城乡并进,协调发展,积极建设郊区城镇,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完善中心城的综合功能,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有序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

第十一条城市发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发展空间,形成宝山新城、外高桥港区(保税区)、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新城等组成的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集中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将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深入研究崇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为加快崇明岛的发展和建设奠定基础。

第十二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多轴”由沪宁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滨江沿海发展轴组成,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层”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所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五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以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依托,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空间分布格局。

“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个新城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

一般镇由现有集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

中心村是在合理归并自然村后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第十三条中心城布局

中心城为“多心、开敞”式布局结构。

规划按现状自然地形和主要公共中心的分布以及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合理调整分区结构。

1、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由浦东小陆家嘴(浦东南路至东昌路之间的地区)和浦西外滩(河南路以东,虹口港至新开河之间的地区)组成,规划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中央商务区集金融、贸易、信息、购物、文化、娱乐、都市旅游以及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并安排适量居住。

2、主要公共活动中心

主要公共活动中心指市级中心和市级副中心。

市级中心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条商业街和豫园商城、上海站“不夜城”为依托,具有行政、办公、购物、观光、文化娱乐和旅游等多种公共活动功能。

副中心共有四个,分别是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

徐家汇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西南地区,规划用地约2.2平方公里;花木副中心主要服务浦东地区,规划用地约2.0平方公里;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东北地区,规划用地约2.2平方公里;真如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西北地区,规划用地约1.6平方公里。

第十四条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布局

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方向,考虑城镇发展的连续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形成相对独立、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郊区城镇。

依托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发挥规模效应,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

1、规划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闵行、青浦、南桥、惠南、城桥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等11个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宝山新城是宝山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港口、大工业基地、能源基地等优势,建成以冶金、港口为特色的现代化中等规模城市。

嘉定新城是嘉定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好老城历史风貌,重点发展南部地区,以科技产业为主体,形成科研、生产、教育、旅游及居住相结合的具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

松江新城是松江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好老城历史风貌,发展沪杭高速公路以北的松江新城区,形成具有工业、居住、旅游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

金山新城是金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托上海石化企业、上海化学工业区和金山嘴港区,建成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中等规模城市。

闵行新城是闵行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成为具有大型机电制造和航天工业为特色的兼具工业、商贸、居住、服务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

青浦新城是青浦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具有工业、旅游、居住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

南桥新城是奉贤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具有工业、居住、贸易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

惠南新城是南汇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具有工业、居住、旅游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

城桥新城是崇明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以绿色食品生产、海岛旅游为特色的中等规模城市。

空港新城形成以航空产业、综合贸易、出口加工为特色的中等规模城市。

海港新城是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区为依托,形成以航运产业、仓储业、出口加工业为特色的中等规模城市。

2、规划朱家角、泗泾、周浦(康桥)、奉城、枫泾、堡镇、安亭及罗店等22个左右中心镇,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3、规划将郊区现有约170个乡镇适当归并,形成80个左右的一般镇,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人。

第十五条中心村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节约土地资源,促进“三个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归并自然村,加强农村中心村的规划建设。

中心村规模应在2000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第十六条城市生态敏感区和城市建设敏感区

划定城市生态敏感区和城市建设敏感区,明确发展和控制要求,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防止无序蔓延。

城市生态敏感区包括佘山风景区、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淀山湖自然保护区、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黄浦江上游准水源保护区、楔形绿地及大型公园等。

城市建设敏感区包括外环线外侧5公里地带、外环线以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即祁连地区、孙桥地区和外高桥地区的一部分)、机场净空区等,这些地区原则上应控制开发建设。

第四章产业发展规划

第十七条产业发展原则与目标

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高层服务业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形成由战略产业、支柱产业、都市型产业和知识型产业组成的新型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国内与海外市场,提高产业外向度,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经济规模、综合实力与服务功能。

第十八条产业总体布局

从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整体发展出发,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合理布局产业,集中集约发展。

市域产业布局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

第二层次:

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完善现有工业区。

第三层次:

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第十九条第三产业

推动第三产业领域扩大、层次提升、功能完善、地域拓展、方式创新,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证券、航运航空、信息咨询、商贸流通、房地产、都市旅游、社区服务等行业,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综合服务功能。

1、重点建设完善中央商务区和城市副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和都市旅游等行业。

2、合理确定商业设施总量与分布,健全市级商业中心、分区中心、地区中心和居住区中心,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

中心城重点建设市级商业中心;郊区重点建设与新城、中心镇相配套的地区性商业中心和商品流通中心。

3、建设和完善工贸、物贸、农贸等专业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商品流通中心,加强内外贸易和商贸辐射功能。

 

(1)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涉外贸易中心,主要发展对外贸易、国际商务。

 

(2)中山北路物贸一条街为物贸中心,主要发展期货交易等大中型物资交易。

 (3)大柏树设工贸中心,以沪办大厦和新建的内贸中心为依托,以科技、信息服务为主体,发展信息服务、工业品博览及批发零售。

 (4)江桥、北蔡等设农贸中心,主要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

4、积极发展都市会展、商务功能,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都市景观资源,发展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特色产业旅游和风貌景观旅游。

结合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以及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建设,积极发展都市郊野休闲观光旅游,形成丰富多彩的都市旅游网络。

在浦东黄楼和南汇六灶地区规划保留大型主题公园用地。

第二十条工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双高”(高科技产业与高增值产业)产业发展为核心,调整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以高科技产业、深度加工和综合集成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工业行业结构、经济规模和总体实力。

1、内环线以内,以发展都市型工业为主;内外环线之间,以发展都市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配套工业为主;外环线以外,以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为主。

2、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形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格局。

3、继续疏解中心城工业,改造和完善原有工业区,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严禁工业项目随意布点。

4、至2020年,规划工业用地为30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工业用地为70平方公里,郊区工业用地为230平方公里。

2010年,规划工业用地为28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工业用地为70平方公里,郊区工业用地为213平方公里。

第二十一条农业

坚持农业科技化和集约化,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重点建设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形成若干个农业集约化基地,为城市提供新鲜、优质农副食品,提供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和旅游休闲空间。

形成先进的农业技术进出口基地。

1、控制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通过归并自然村、老宅基复耕和有计划的滩涂围垦,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维持在2747平方公里(412万亩)左右。

调整农业用地结构,适当提高林地、园地比重。

2、建立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农业基地。

商品粮基地布局在远郊(含崇明、横沙、长兴三岛),蔬菜基地、禽肉基地和淡水养殖基地布局在郊区环线及城市放射线道路附近,现代农业园区布局在外环线附近,观光农业、果圃、花卉基地结合城市外环绿带及郊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布置。

3、有计划地围垦滩涂,扩大土地资源。

规划在崇明东滩、长兴、横沙、南汇东滩、杭州湾北岸漕泾边滩等围滩造地,并保留适量的湿地。

第五章对外交通规划

第二十二条对外交通规划原则与目标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

第二十三条海港和内河航运

1、海港

以确立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为目标,优化货运结构,大力发展以港口为中心、集疏运网络为基础的集装箱综合运输系统,重点建设集装箱枢纽港,发挥组合港优势,加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它港口的互补和协作。

预测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2100~2300万标准箱,预测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1300~1400万标准箱。

(1)根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需要,在区域协调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区,并相应建设芦潮港海港新城及配套工程,规划码头总泊位50余个,可供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舶满载全天候进出、靠泊。

(2)整治长江口通海航道,建设外高桥、罗泾等港区。

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嘴保留港区用地。

(3)调整、搬迁、改造老港区货运码头。

限制南浦大桥上游码头建设,调整改造杨浦大桥下游码头,逐步搬迁和取消两桥之间的货运码头,将装卸业务向城市外围港区转移。

(4)调整黄浦江客运码头布局,完善客运码头功能。

规划建设吴淞客运中心,承担长江、沿海及陆岛交通等国内水路客运业务;保留高阳国际客运码头;调整、改造十六铺(大达)客运码头功能,发展黄浦江水上旅游业。

2、内河航运

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内河航道集疏运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

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河航道及内河港区布局。

(1)加快内河航道整治,建设骨干航道。

建成以“一环十射”为骨架的五级以上干线航道网。

一环:

黄浦江、大浦线、赵家沟、薀藻浜、油墩港。

十条放射线:

罗薀河、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太浦河、杭申线、平申线、龙泉港、金汇港、大芦线、川杨河。

(2)调整中心城以内苏州河等内河航道的航运功能,货运作业逐步向城市外围迁移。

重点建设薀藻浜、淀浦河、赵家沟、浦东运河、龙泉港及大芦港等集约化港区。

第二十四条航空港

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实行客货并举,积极发展航空货运。

远期规划两个机场的设计年客运吞吐能力1亿人次左右,货邮运量600万吨左右。

预测2020年客运吞吐量7000万人次左右,货邮运量400~500万吨。

1、建设浦东国际机场,规划用地32平方公里,4条平行跑道,设计年客运吞吐量7000万人次。

2、进一步完善虹桥国际机场,规划保留建设第二跑道。

规划用地16平方公里,设计年客运吞吐量3000万人次。

3、调整龙华机场功能和范围,建立直升飞机基地,主要用于防灾和交通管理等作业。

规划用地0.54平方公里。

4、建成外高桥海上救助直升飞机基地,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配套。

5、加强对市域内所有机场周边地区的净空控制,保护好其周围的电磁环境。

第二十五条信息港

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

1.全面建成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各类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成为国际和国内通信的重要枢纽之一,达到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灵敏方便、管理规范的通信水平和服务标准。

2.全面建成宽带信息网络,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形成高速、大容量、多媒体、多网融合、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

3.全面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形成发达的网络经济形态和完善的网络社会环境。

第二十六条铁路

以高速铁路建设为重点,增加铁路对外通道。

枢纽内调整、增加支线和客货运站场设施,提高上海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

预测2020年货物到发量6000万吨左右,旅客发送量5600~6200万人次。

1、重点建设沪宁、沪杭两个方向的高速铁路通道,与现有沪宁、沪杭铁路,规划江南铁路、沪乍铁路、沿海铁路大通道,形成五个方向七条干线的对外铁路通道。

2、调整完善铁路网络。

规划建设芦潮港铁路支线、上海化学工业区铁路专用线、金山嘴工业区铁路专用线、铁路北环线,保留上海站至浦东客站的地下捷径线。

3、强化上海铁路枢纽。

规划三主两辅五个客站、两个主要编组站。

三个主客站是上海站、上海南站和浦东客站,两个辅助客站是上海西站、漕溪路站;两个主要编组站是南翔和新桥编组站。

4、改造调整中心城货站(场),增设外围货站(场),重点建设与主要集装箱港区相衔接的铁路集装箱站,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

逐步取消江湾、杨浦、上海西站、新龙华等货运站场;增建何家湾集装箱站、北郊集装箱站、浦东南站、金桥、新桥、黄渡以及闵行、金山、奉贤、南汇、芦潮港等货运站场。

第二十七条对外公路

以高速公路为骨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公路联网;增加对外通道,提高道路等级。

上海的对外公路由7条国道(其中3条为国道主干线)和12条省际干线公路共19条组成。

1、对外公路布局`

对外公路布局如表5-1所示。

2、公路客、货运站场

(1)公路长途客运站场

调整公路客运站点布局,提高主客站等级规模,完善公路客站与大运量内外客运交通枢纽的换乘衔接,形成以主客站为龙头、不同级别客站相配套的公路客运站场体系。

规划建设3个公路主客站(上海客运总站、漕河泾客运站、浦东客运站),7个公路辅客站(西区站、五角场站、白莲泾站、沪太路站、恒丰路站、浦东机场站、虹桥机场站),4个公路旅游客运集散站(上海体育场站、南市站、静安站、浦东站)以及若干个郊区(县)公路客运站。

 

表5-1:

对外公路表

编号

路名

起迄点

市域内长度

(公里)

红线宽度(米)

绿带宽度(米)

全程

市域内

国道主干线

GZ55

沪宁高速公路

上海

南京

真北路–––安亭

23.5

60

50

GZ65

沪杭高速公路

上海

杭州

莘庄–––枫泾

46.9

60

50

GZ10

沪宁高速公路

同江

–––

三亚

安亭

60

50

郊区环线(西环)

安亭–––亭枫公路

30

60

50

新卫公路

亭枫公路–––金山卫

38.7

60

50

 

G204

沪宜公路

上海

烟台

桃浦–––葛隆

32.2

35

10

G312

曹安公路

上海

乌鲁木齐

真北路–––安亭

23.1

45

20

G318

沪青平公路

上海

拉萨

环西一大道–––金泽

51.5

40

20

G320

沪闵路

上海

昆明

环西一大道–––北桥

9.1

45

20

北松公路

北桥–––车墩

10.9

35

10

车亭公路

车墩–––亭林

14.0

60

50

亭枫公路

亭林–––枫泾

31.2

60

50

省(市)际干线

薀川北路

环北大道–––浏河

17.4

50

20

沪太公路

环北大道–––浏河

14.8

50

20

浏翔公路

南翔–––浏河

22.0

35

10

嘉浏公路

嘉定镇–––浏河

17.1

60

50

宝钱公路

宝山–––钱门

27.6

35

10

白石公路

外青公路–––市界

8.4

35

10

北青公路

环西一大道–––市界

27.2

50

20

沪青平高速公路

环西一大道–––金泽

49.5

60

50

朱枫公路

朱家角–––枫泾

25.6

35

10

吕张公路

吕行–––市界

12.7

35

10

杭金公路

新卫公路–––市界

2.2

60

50

沪崇苏公路

五号沟或石洞口–––崇明–––南通

60

50

(2)公路货运站场

结合城市布局调整和综合物流发展,与公路骨架相匹配,调整和建设公路货运枢纽系统。

规划主要货运枢纽及站场有:

2个综合物流中心,分别贴近市域西南、西北公路大通道,为江、浙方向货源公路集疏运配套;4个专业物流中心,分别为海港新城、浦东机场、金桥出口加工区、上海化学工业区等公路货源重点生成地配套服务;一批联运、专用或区域性货运站,包括与主要集装箱港区配套的集装箱公路组合站、公铁中转货运站以及漕宝路、桃浦、北郊和宝山、奉贤、松江、崇明等货运站。

第六章市域交通规划

第二十八条市域交通规划原则与目标

市域交通以“两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完善中心城道路网络;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建设客运换乘枢纽和停车场,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客运交通基本政策,形成以轨道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