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1124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

《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 论士与君子13页.docx

09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上论语选课本第七课论士与君子13页

第七課 論士與君子

(一)行己有恥

  子貢問曰: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恥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可謂士矣。

」曰:

「敢問其次?

」曰:

「宗族

稱孝焉,鄉黨

稱弟焉。

」曰:

「敢問其次?

」曰:

「言必信,行必果

,硜硜然

,小人

哉!

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

「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曰:

「噫!

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

」─子路第十三‧二〇

行己有恥:

對自己的行事,能知恥而有所不為。

不辱君命:

指奉命出使四方,不使君命受屈辱;即能順利達成國君所託付的任務。

宗族:

同一家族的人。

鄉黨:

指鄉里。

古代以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行必果:

行事果敢堅決。

硜硜然:

形容石頭互相撞擊的聲音。

在此形容能堅正自守,但不能衡量輕重、通權達變。

硜,音ㄎㄥ。

小人:

指見識淺狹的人。

抑亦可以為次矣:

或許也可說是再次一等的了。

抑,或許。

斗筲之人:

比喻識量鄙陋狹小的人。

斗,量器,容十升。

筲,音ㄕㄠ,竹器,容一斗二升。

斗筲皆是容量小的容器。

章旨  孔子論士之行雖有高下不同,然所重皆在於德行,並感嘆當時從政者器量狹小。

研析  孔子把士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等是才德兼備的士人,他們在德行上嚴以律己,能做到「行己有恥」,言行會顧及名節,有所不為;在國家大事上又能有所作為: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這種士人是國家的中堅分子。

第二等是有德而才不足的士人,雖然不能為國承擔重任,但能做到「宗族稱孝,鄉黨稱弟」。

第三等是見識淺狹的士人,雖無遠大的抱負,但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這三類士人的才能雖有不同,但至少都是有德之人。

子貢又問到當時的從政之人,孔子則露出不屑的語氣,用「斗筲」譬喻他們,認為這些人識量鄙陋狹小,根本不值得一談,其褒貶之意不言而喻。

名言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法國‧雨果)

◎操守欲正,器局欲大,識見欲遠。

(元代‧張光祖)

事例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藺相如完璧歸趙

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 和氏璧這塊美玉。

秦昭王致書趙王,願以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

藺相如自願出使秦國,對趙王說:

「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

」藺相如入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用城池交換和氏璧,乃巧妙使用計謀取回和氏璧,並派隨從將和氏璧送回趙國,最後不辱君命,完成任務。

(二)士志於道

  子曰: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

者,未足與議

也。

」─里仁第四‧九

恥惡衣惡食:

以惡衣惡食為恥。

惡,音ㄜˋ,粗劣。

未足與議:

不值得和他談論道理。

章旨  孔子認為士當立志求道,不應注重物質的享受。

研析  孔子論士人當安貧樂道,不貪圖物質的享受。

孔子生活簡單卻能甘之如飴,自言: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弟子能做到這一點的,孔子也都大加稱許,如讚美顏回:

「賢哉!

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又讚美子路:

「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當一個士人,不該為華服美食所役,而應立志求道,努力實踐仁德。

孔子曾說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正是強調理想的追求比物質的追求更為重要。

名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亮)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論語 憲問)譯讀書人如果貪戀生活的安適,便不配做一個讀書人了。

事例  名牌的迷思

作家林清玄說他有位朋友崇尚流行,從頭到腳穿戴的皆為名牌,有時甚至把內褲的牌子翻出,炫耀一番。

林清玄笑說:

「你全身都是名牌,好貴氣,只有腦袋不是名牌。

(三)士不可以不弘毅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

」─泰伯第八‧七

弘毅:

指心胸寬大、意志堅強。

死而後已:

到死以後,責任才停止。

已,停止。

章旨  曾子勉勵士人志向要遠大,意志要堅定,方能承擔大任。

研析  曾子認為士以仁為己任,且要終生力行,故任重而道遠。

他認為這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要「弘」,就是要有遠大的志向、寬廣的胸襟;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堅強不拔的毅力。

有了這兩個條件,再持之以恆,死而後已,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了。

誠如宋 朱熹說:

「弘,寬廣也;毅,強忍也。

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

」(論語集注)行仁要己立立人,兼善天下,所以是「任重」;行仁乃終生之事,死而後已,所以是「道遠」。

由此可知儒家並非把個人的事業成就當作追求的目標,而是把追求仁德,成就完美人格,當作人生最高的理想。

名言  ◎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明代‧呂坤)

◎人生有如背重擔行遠路,穩步緩行,勝機可期;急步趕路,其敗必然。

(日本‧德川家康)

(四)君子喻於義

  子曰:

「君子喻

於義,小人喻於利。

」─里仁第四‧一六

喻:

通曉、曉得。

章旨  孔子以義利來判別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研析  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就在「義」、「利」二字:

君子能夠「見利思義」,遇到富貴時,「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里仁),可見孔子並不反對利,反對的只是不義之利。

小人則唯利是圖,利益當前往往不擇手段,雖獲得不當的利益,但也易招來惡果,所以孔子說:

「放於利而行,多怨。

」(里仁)由此可知,孔子是從一個人面對義與利態度的不同,來區分君子和小人。

名言  ◎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

(西漢‧淮南子)

事例  君子喻於義─卡弗為花生治病,不收分文

喬治‧華盛頓‧卡弗是美國著名的植物學家,他是第一個進入愛荷華州立大學並取得農業碩士學位的黑人。

卡弗研究花生,發明了三百多種有用的商品。

有個農夫種的花生生病了,就請他想辦法解決。

他研究後,把治療的方法告訴農夫,農夫照著去做,醫好了花生的病。

農夫寫信給他並附寄美金一百元,以示謝意。

卡弗把錢寄回去,回信給農夫說:

「上帝讓花生成長,不取分文。

我替花生治病,也不能收錢。

(五)君子坦蕩蕩

  子曰: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述而第七‧三六

坦蕩蕩:

指胸襟寬廣開闊。

蕩蕩,廣大貌。

長戚戚:

指內心常憂慮不安。

章旨  孔子指明君子、小人的心胸有所不同。

研析  孔子用簡練的語言、對仗的句式,說明君子與小人的差異。

君子一心為公,依理行事,故能內省不疚,心胸坦蕩;小人則一心為私,心為物役,故患得患失,憂慮重重。

君子與小人的差別,不在財富的多少,不在地位的高下,而在胸襟氣度的不同。

名言  ◎必要的時候不妨把衣服穿得馬虎一點,可是心靈必須保持整潔才行。

(美國‧馬克‧吐溫)

事例  君子坦蕩蕩─司馬光「事無不可對人言」

  司馬光平日生活簡樸,不貪財好利,一輩子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普通飯菜,在洛陽時,所居僅能避風雨,極為簡陋。

他一生以「誠」作為律己待人的信條,曾說:

「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

」有一次,他吩咐一位老兵把他騎的馬牽到市場去賣,老兵臨走時,司馬光叮嚀:

「這匹馬曾犯有肺病,有人買馬時,要據實告訴人家。

」老兵私下裡笑他的愚蠢,卻不知他對人誠實的用心。

(六)君子泰而不驕

  子曰:

「君子泰

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路第十三‧二六

泰:

安詳舒泰。

章旨  孔子分辨君子、小人氣度的不同。

研析  本章用「泰」與「驕」來論述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君子不求名,故能「人不知而不慍」;不求利,故能安貧樂道。

不為名牽、不為利役,自然呈現出舒泰坦蕩的氣象。

小人重名好利,患得患失,失意困窘時胡作非為,得意發達時則趾高氣昂,對人頤指氣使,表現出驕矜傲慢、不可一世的形象。

本章從外在的儀態、形象來判斷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可看出孔子知人、識人的智慧。

名言  ◎寬闊的河流平靜,知識淵博者謙虛。

(蒙古諺語)

◎偉人多謙虛,小人多驕傲。

太陽穿一件樸素的光衣,白雲卻披了燦爛的裙裾。

(印度‧泰戈爾)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論語 堯曰)

 譯君子存心謹慎,無論對方人數是多是少,地位是高是低,都不敢怠慢,這不就是胸襟舒泰卻不驕矜嗎?

(七)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

「質

勝文

則野

,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

,然後君子。

─雍也第六‧一六

質:

本質,即內在的本能。

文:

文采,即外在的儀節。

野:

粗野、鄙陋,缺少文采。

史:

官府中掌管文書的人。

此處指的是較注重文采的修飾而忽略實質的人。

彬彬:

事物相雜而均勻的樣子,此指文質配合均勻適當的樣子。

章旨  孔子教導人須文質兼備勻稱,才可以成為君子。

研析  本章論君子須文質兼備。

「質」指人的本質,「文」指後天詩、書、禮、樂的學習與薰陶。

一個人如果有質樸的本性,而不懂得學習,使自己具備文化素養,就會像粗俗鄙陋的野人。

反之,如果學習禮樂過於重視形式,超過樸實的本性,則會像有些史官不敢秉筆直書,記載虛偽不實,文字浮誇而過度稱美。

因此要文質兼備,配合得宜,才是君子的風範。

名言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 離婁下)

◎一個人只要耐心提升文化的修養,就不會流於蠻橫而不可教化。

(古羅馬‧賀拉斯)

(八)君子三戒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

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第十六‧七

血氣:

血液和氣息,在此指精神氣力。

得:

貪得。

章旨  孔子教導人自少至老應戒慎三事。

研析  「三戒」是人生成長過程中要克服的關卡。

年少時,血氣未定,要防止沉湎於女色而削減了奮發向上的意志;年壯時,血氣方剛,要避免與人在名利上爭強好鬥而招惹禍端;年老時,血氣既衰,要戒除貪得之心以免晚節不保。

  好色、好鬥或貪得,都是人的情慾,這三者不限於某個年齡層才會觸犯,孔子只是就較易觸犯的階段提出告誡。

面對這三個關卡,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自制的能力。

孔子說: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他認為一個人能夠廣博學習詩、書,懂得用禮來自我約束,就不會違法亂紀,如此要克服這三個關卡也就不難了。

名言  ◎一個年輕人,心情冷下來時,頭腦會變得健全。

(法國‧巴爾札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第四十四章)

(九)君子不器

  子曰:

「君子不

器。

」──為政第二‧一二

君子不器:

指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限於某種特定的用途。

章旨  孔子勉人多培養才德,不以一技一藝為貴。

研析  孔子強調君子要有好的品德修養,也要努力學習,成為多才多藝的人。

所以孔子私人興學,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作為授課的內容。

  孔子曾自言: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子罕)他所以能成為博學多才的人,其實是在困境中努力學習而來的。

一個人如果懂得充實自我,能夠多才多藝,就不怕沒有施展的機會。

因此他說: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里仁)

名言  ◎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要不斷鑽研、請教良師,才會成材。

(德國‧歌德)

事例  君子不器─多才多藝的達文西

  以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的微笑兩幅名畫聞名的義大利畫家達文西,除了藝術成就傑出外,對數學、物理、植物學、解剖學,也有極深入的研究。

他曾設計一種可以同時發射十一顆炮彈的大炮,也發明瓦斯彈和瓦斯面具。

此外,達文西也時常觀察研究鳥類飛翔的原理,後來發明了第一隻「機械的鳥」。

出生於西元一四五二年的達文西,以當時的環境,我們可以想像他的頭腦超前眾人甚多,可以算得上是時代先驅。

(一〇)君子病無能焉

  子曰:

「君子病

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

也。

」─衛靈公第十五‧一八

病:

擔憂。

不己知:

即「不知己」,指不知道自己的才德。

章旨  孔子勉人進業修德,皆是為己而不求人知。

研析  本章與「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憲問)意旨相同,皆強調自我充實的重要。

孔子認為君子應以天下為己任,但要淑世濟民,除了有德,還要有才。

而君子的才德,都是由學習、修養而來的。

  孔子曾說:

「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子路)後來他在五十一歲時出仕,先擔任中都宰,再升任司空、司寇等,不管職位高低,都頗有政績,這正是因為他的博學多能,才有如此的成果。

名言  ◎後天獲得的才能才有點威風,因為那是你自己辛勞獲得的成果。

(美國‧馬克‧吐溫)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 憲問)

 譯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一一)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憲問第十四‧二九

恥其言而過其行:

以言語超過實際作為而感到可恥。

章旨  孔子認為君子以言過其行為恥。

研析  孔子強調做一個君子要隨時自我警惕,做到言行相符,才不會被人恥笑。

他最厭惡巧言令色、浮誇不實的人。

針對浮誇不實,他主張「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也就是要人先有了成果再說出來,可知言行相符是君子最基本的條件。

名言  ◎一切都靠一張嘴來做而絲毫不實幹的人,是虛偽和假仁假義的。

(古希臘‧蘇格拉底)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 為政)

 譯在沒有說之前,先去實行。

等到做到後,然後才說出來。

事例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會說話卻飛不高的鸚鵡

  美國 萊特兄弟於西元一九〇三年發明了飛機,首次飛行試驗成功後,人們為他們舉行盛大的慶祝酒會。

主持人要萊特兄弟發表演說,兄弟倆再三推辭,最後拗不過主持人的邀請,哥哥便發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話:

「據我所知,鳥中最會說話的是鸚鵡,而鸚鵡是永遠飛不高的。

」意思是,最會說的不一定是做得最好的。

(一二)君子訥於言

  子曰:

「君子欲訥於言

,而敏於行

」─里仁第四‧二四

訥於言:

說話遲鈍而難於出口,這裡指說話謹慎。

敏於行:

做事勤快敏捷。

章旨  孔子言君子應慎言敏行。

研析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往往比較喜歡口才好的人,而不大注意腳踏實地、努力做事的人。

也就是說能言善道的人較易討人喜歡;而口才遲鈍的人較不討人喜歡。

但孔子認為一個真正的君子,應該說話謹慎,行動敏捷,不要光說不做。

由孔子的這句話可看出他極重視實踐的精神。

名言  ◎實行勝於理論。

(拉丁諺語)

◎辭令的靈魂就是行動。

(希臘諺語)

◎吹笛子單靠吹氣是不行的,還必須使用手指頭。

(德國諺語)

◎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論語 公冶長)

 譯靠巧辯銳利的口才去應付人,往往會被人厭惡。

(一三)君子求諸己

  子曰:

「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

」─衛靈公第十五‧二〇

求諸己:

凡事責求自己。

求,責求。

求諸人:

凡事責求他人。

章旨  孔子說明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研析  本章孔子以責己、責人論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君子對任何事情都反求諸己,以期改過遷善,絕不諉過於人,更不會遷怒於人。

小人則恰恰相反,對任何事情都嚴格要求別人,有功時就攬在自己身上,有過時卻推得一乾二淨。

孔子一再訓誨弟子要責己嚴,待人寬,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不要像小人那樣,責己寬,待人嚴,造成人際關係緊張,也失去了自我成長和提升品德的機會。

名言  ◎偉大的人物也會犯錯誤,但能承認錯誤;只有小人物才怕承認自己犯了錯誤。

(美國‧馬克斯威爾‧馬爾茲)

◎察覺旁人的錯誤並不難,難在察覺自己的錯誤,這需要完全的神志清醒。

(德國‧歌德)

◎子貢方人。

子曰:

「賜也賢乎哉?

夫我則不暇。

」(論語 憲問)

 譯子貢評論人物的優劣長短。

孔子說:

「賜啊,你自己就夠好了嗎?

要是我就沒這個閒工夫(去批評別人)。

(一四)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

  子貢曰: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

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

也,人皆仰之。

─子張第十九‧二一

日月之食:

就是日蝕、月蝕。

食,通「蝕」。

更:

音ㄍㄥ,改正、改過。

章旨  子貢讚許君子不掩飾過失,且勇於改過。

研析  子貢在孔門弟子中以長於辭令著稱,他善用譬喻來說明事理,就像本章中以日蝕、月蝕來比喻君子的犯過,可說非常恰當。

日月經天,一旦有所虧蝕,而失去光明,人人都可看見。

但君子勇於改過,豈不正如日蝕、月蝕過後,又恢復圓滿明亮一樣嗎?

小人則不同,犯了過失只知掩飾、推諉,不求改正。

所以君子、小人的不同,不在犯過與否,而在態度上是否能自省與改過。

名言  ◎小人之過也必文(掩飾)。

(論語 子張)

 譯小人有了過失,必定加以掩飾。

事例  魯迅的座右銘─早

  魯迅年少時在紹興的私塾三味書屋讀書,他的老師壽鏡吾教學相當嚴厲,不准學生無故曠課、遲到早退。

有一次魯迅為生病的父親買藥而遲到,被老師責備了一頓,魯迅為此難過和後悔,就悄悄用小刀在書桌右下角刻了「早」字來提醒自己。

從此,魯迅每天更早起床,做完家務就到私塾去讀書,從此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一五)君子義之與比

  子曰: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

也,無莫

也,義之與比

─里仁第四‧一〇

適:

音ㄉㄧˊ,專主,即絕對如此。

莫:

不肯,即絕不如此。

義之與比:

意即「與義比」,指依從義理。

之,助詞。

比,音ㄅㄧˋ,緊靠,此處作「依從」解。

章旨  孔子言君子不固執己見,凡事以義為取捨標準。

研析  君子立身處世,完全依據義理行事,而沒有主觀的偏執和私利的考量。

因為天下事本身無絕對的可與不可,完全取決於事情是否合宜,本章的「義之與比」,正提供了可與不可的衡量標準。

  孟子推崇孔子是「聖之時者」,他稱讚孔子「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孟子 萬章下),說明孔子懂得因時制宜,做出最適當的抉擇。

孔子最不喜歡遇事固執拘泥的人,他勉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主張行事要懂得通權達變,一切以義理為依歸。

名言  ◎判斷力比學識重要,雖然兩種才能都是必須的。

(法國‧蒙田)

◎一個人有迅速判斷力,和堅決的自信力,他的機會之多,遠非那猶豫不決,模稜兩可的人可比擬。

(德國‧俾斯麥)

(一六)君子周而不比

  子曰:

「君子周

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為政第二‧一四

周:

普遍,指處事能公正不偏私。

比:

音ㄅㄧˋ,偏私,指與人相處會結黨營私

章旨  孔子論君子處事公正,小人處事偏私。

研析  本章孔子以「周」、「比」來區分君子與小人。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解釋「周」、「比」二字說:

「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與人親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由此可見君子與小人之分,乃在公義與私利之間的不同而已。

像三國時諸葛亮治蜀,開誠布公,有罪的雖親必罰,有功的雖仇必賞,就是周而不比的事例。

至於小人做任何事,一切都只為個人利益,同我者是友,異我者是敵,是友則親,是敵則死,像東漢後期外戚、宦官的傾軋就是顯例。

  君子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結黨營私,不與人相勾結,這種風範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

名言  ◎人心公則如燭,四方上下,無所不照。

(明代‧薛瑄)

◎大凡不涉及私人利害得失的地方,人總是容易站在公正和人道這一邊。

(英國‧司考特)

(一七)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顏淵第十二‧一六

成人之美:

此句指他人有美事、好事,就加以成全。

成人之惡:

見他人為非作歹,不但不加以勸阻,反而促其為惡。

反是:

與此相反。

是,指示代詞,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章旨  孔子言君子待人寬厚,樂於助人。

研析  本章孔子論君子、小人之存心有厚薄的分別。

一般說來,君子宅心仁厚,樂於助人,所以能處處成就別人的好事;而小人往往嫉妒賢能,幸災樂禍,甚至破壞別人的好事,阻礙別人的成功。

與君子為伍,常能使我們受益;與小人為伍,往往深受其害。

君子樂於成人之美,正體現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的精神。

名言  ◎伸出你的手來幫助別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腳去絆倒他們。

(美國‧卡耐基)

◎多做些好事,不圖報酬,可以使我們的生命更體面而有價值。

(美國‧馬克‧吐溫)

事例  君子成人之美─賣菜助人的陳樹菊

  陳樹菊是在臺東市場賣菜的小販,數十年來靠著賣菜賺來的蠅頭小利,五塊、十塊地積存下來,然後一百萬、一百萬地捐贈給許多育幼院或幫助學校建立圖書館,多年來共捐出了近一千萬新臺幣。

陳樹菊的生活非常簡樸,行善時卻非常慷慨,她的事蹟深深打動人心,獲選時代雜誌「二〇一〇年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一八)君子易事而難悅

  子曰:

「君子易事

而難說

也:

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及其使人

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說之雖不以道,說也。

及其使人也,求備

焉。

」─子路第十三‧二五

易事:

容易侍奉。

難說:

難以取悅。

說,音ㄩㄝˋ,通「悅」。

使人:

任用人才。

器之:

指依照各人的才器不同而任用。

求備:

求全責備,即苛求於人。

章旨  孔子闡述君子待人、用人以道義為本,小人則相反。

研析  君子為人正直、待人寬容,部屬替他做事,只要善盡職責,能圓滿完成任務,就可以得到君子的認同。

但如果想要曲意奉承、討他歡心,卻不容易。

小人心術不正,喜歡別人的奉承,部屬替他做事,如果不曉得逢迎巴結,只懂得規矩行事,反而得不到他的歡心,所以很難侍奉。

至於用人方面,君子會衡量個人的專長而加以任用,全然沒有私心;但小人往往求全責備,甚至處處刁難別人。

從待人與用人態度的不同,可以看出君子與小人的差別所在。

名言  ◎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善;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明代‧洪自誠)

◎以奉承為能事者,必為偽善之徒。

(西洋諺語)

事例  君子與小人的取悅之道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賞,但面對過度吹捧或奉承時,君子與小人則態度迥然不同。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後,一時聲威遠播,祝賀道喜的詩文從四處如雪片飛來。

曾國藩便把這些過度讚美的詩文,編集成冊,在封面題上「米湯大全」四字,擱置一旁。

當時的「灌米湯」,就是現在所謂的「灌迷湯」,也就是拍馬屁。

  宋朝宰相賈似道愛鬥蟋蟀,入迷到連軍報也無暇閱覽。

於是官吏們正事不做,率領著大批百姓翻山鑿洞找蟋蟀來討好他。

明朝宰相嚴嵩喜愛古玩,部屬就千方百計蒐羅珍奇古玩奉送,以投其所好。

這些阿諛奉承之徒,也因此獲取高官俸祿,正是本章所說的「小人難事而易說」。

(一九)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子曰: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

乎!

ㄧ揖讓而升

,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八佾第三‧七

射:

比賽射箭的技藝。

揖讓而升:

古代參加射箭比賽的人,先在堂下互相作揖行禮,謙讓一番,然後登堂而射。

揖,音ㄧ,拱手行禮。

下而飲:

指比賽結束後,走下堂來,勝者向負者作揖,並請他升堂飲酒。

飲,音ㄧㄣˋ,此指請對方飲酒。

其爭也君子:

這樣的相爭,雙方彬彬有禮,才是君子風度。

章旨  孔子教導人不作無謂的競爭,即使有所爭,也當不失其應有的風度。

研析  本章孔子以射箭比賽為例,教人不作無謂的爭奪,要在比賽中培養謙恭有禮的君子風度。

不論賽前賽後,參賽者都必相互揖讓,表示敬意;在揖讓周旋的過程中,培養君子的謙讓品德。

  世上的許多問題都起於「爭」,如文人爭名、武將爭功、商人爭利、強者爭勝等。

「爭」並不是壞事,能使人積極向上,促進事業的發展,但「爭」要合乎規矩、不違背道義,不能不擇手段,做損人利己的事。

孔子一向主張「義之與比」(里仁),換句話說,「爭」的本身,是要用「義」的標準來衡量,才能斷定爭還是不爭;合於義的,當然要爭,但在爭的時候,要有君子風度,這一點是孔子非常注重的。

名言  ◎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北宋‧蘇軾)

◎拚命去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會成功。

(英國‧法拉第)

◎敵人不是可怕的對手,而是讓我們進步的恩人;面對可敬的對手,我們要競爭不鬥爭。

(民國‧聖嚴法師)

事例  其爭也君子─希拉蕊的服輸精神

  為因應二〇〇八年的總統大選,美國 民主黨進行黨內初選時,各方人馬極力爭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