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090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外国文学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外国文学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外国文学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外国文学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docx

《外国文学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docx

外国文学史

●《死魂灵》【俄】果戈里

  1、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果戈里,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小说家,“俄国散文之父”、俄国“自然派”文学的奠基人(自然派就是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继普希金后,俄国文坛之主。

2、代表作:

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小说集《密尔格拉德》――《旧式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英雄史诗风格的《塔拉斯·布尔巴》,小说集《彼得堡故事》――《狂人日记》、《外套》,戏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3、艺术风格——“含泪的笑”:

既批判又同情,既反对又怜悯。

针对不同审美对象,这种矛盾的情感侧重点也不同。

眼泪和笑声的交集,饱含心酸的戏剧性,加强了果戈里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批判力量。

4、《死魂灵》中的人物形象:

商人乞乞科夫:

六等文官,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冷酷、贪婪。

  五个地主:

1)玛尼洛夫:

精神空虚、性格懒惰、智力贫乏而又以良好素质自居的地主典型。

2)格罗潘奇卡:

愚蠢顽固而又贪财的地主婆,闭塞落后的乡村生活使她封闭保守、粗鄙迷信、狡猾多疑;

3)诺兹德辽夫:

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粗暴放荡、蛮横无礼的地主恶少;

4)索巴凯维奇:

貌如狗熊、粗野狡猾、贪婪吝啬、凶狠残忍的农奴主;

5)普柳什金:

猥琐贪婪、吝啬到几乎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

  5、自然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

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6、“死魂灵”的含义:

俄语中的“灵魂”和“农奴”是一个词,语义双关。

果戈里用这个双关语一方面表现买卖死魂灵的投机勾当,另一方面隐喻真正死去的灵魂的是那些占有灵魂(农奴)行尸走肉般的农奴主。

  7、《死魂灵》的主题思想:

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农奴主阶级的衰亡的历史,通过封建贵族农奴主形象的描写和揭示了专制农奴不可避免地崩溃的趋势。

作品还形象地描写了带着血腥味走上新兴社会舞台的资产阶级,并且对这个阶级的掠夺性和对金钱的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8、果戈里塑造普柳什金形象的方法:

  首先,用环境描写来展现时代的风貌,间接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普柳什金的庄园)

  其次,写地主的种种特征:

1、把他当成管家婆;2、肖像描写;3、装束;4、典型动作。

  再次,作家追述了这个怪人的历史(不断积累中成为钱的奴隶)

最后,正式描写普柳什金的言语、动作和心理。

 9、简析普柳什金人物形象:

典型的守财奴形象,身上集中了守财奴最突出的特征:

贪婪、吝啬、保守、没落、腐败。

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农奴主典型。

通过这一形象,作家提示了对财产的贪欲和占有使人丧失人性、堕落成一堆废物。

但他不仅仅是一般的守财奴,他是俄国的一个毒瘤,他与他庄园后面的大地是一个反差,造成这一反差的正是俄国专制农奴制,官僚又是这一制度的支柱。

通过这个形象的刻画,作家指明了农奴制整个基础的腐败,宣告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10、简析乞乞科夫人物形象:

乞乞科夫出生于农奴主家庭,从小受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封建教育,牢记“积俄”和讨上司欢心两条家教。

他是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家的典型。

他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一心追求金钱,投机买卖被同僚告发后,又想出了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

在收买死魂灵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特点。

从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属阶级的惟利是图的本质。

11、《死魂灵》的艺术成就:

1)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

对资产阶级人物的讽刺,同时又从寄希望于理想地主的社会主张出发,对他们的无聊、堕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对他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

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作者从环境、肖像、语言、动作来突出人物的典型性。

如在普柳什金的性格塑造上,突出他乞丐般的外表,不男不女的打扮。

生动地说明了农奴制,寄生生活对人性的扭曲。

3)广泛运用了抒情手法。

关于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有关人物出场的评价。

如把祖国比喻成飞奔的三驾马车,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正义热情,表示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4)辛辣的讽刺。

如把索巴凯维奇比喻成熊;

12、《死魂灵》书名有两个词义,分别指什么?

和主题的关联是什么?

1、“死魂灵”分别指的是死去的农奴和行尸走肉般的农奴主。

2、俄语中的“灵魂”和“农奴”是一个词,语义双关。

果戈里用这个双关语一方面表现买卖死魂灵的投机勾当,另一方面隐喻真正死去灵魂的是那些占有灵魂(农奴)的地主。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1、陀思妥耶夫斯基:

“病态的天才”写城市下层平民和犯罪心理的能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深刻基督教思想的作家。

他把人心看作善恶斗争的战场,表现灵与肉的较量,人心具有内心分裂的两重人格和变态心理;描写梦境、幻境、谵妄、意识分裂等深层心理活动,创造了一系列“分身人”、“多面人”。

复调小说的叙事和塑造人物的独特艺术方法

2、代表作:

《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群魔》。

《穷人》:

第一部小说。

3、《罪与罚》的主要人物:

贫穷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失去工作的小文官马尔美拉陀、夫典当婆阿寥娜、及她的女儿:

索尼雅

4、《罪与罚》的主题:

1)小说通过描写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表现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痛恨。

2)他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

5、《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如小说写拉斯科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

由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归依上帝,情节有头有尾。

围绕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设了许多悬念、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2)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多种心理表现手法:

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

3)“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

《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各按各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

这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各有其独立意识,按自己观念行事,和小说其他任务思想并行发展,由此形成小说的复调结构。

6、复调结构: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作者意识和主人公意识在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展现各自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反映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性。

他小说的基本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7、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

心理实验英雄的代表。

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同时又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希望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做一个拿破仑式的英雄和世界天才。

在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始终无法摆脱良心的惩罚,在否定善的道路上迷失了,他是为了善而否定善,他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最终在苦难的象征索尼娅的爱的感召下皈依宗教,走上救赎之路。

可以说,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一个“伟人福音”的信仰者,展现了道德危机以及灵魂与人性的堕落与救赎。

 

●《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

1、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巴尔扎克并为批判主义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

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2、代表作:

早期:

(1852-1862)《童年》《少年》《青年》《塞万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

中期:

(1863-1880)《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忏悔录》世界观变化的标志

晚期:

(1880-1910)“托尔斯泰主义”,在基督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

核心是爱的原则,手段是勿以暴力抗恶、让灵魂主宰肉体,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以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代表作《复活》。

3、创作特征:

1)主题思想严肃深沉。

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

2)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创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列宁)

3)对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4)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5)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

4、《安娜·卡列尼娜》是拱顶结构的全景式小说:

A外部结构上,小说在两条主线(安娜和卡列宁的爱情悲剧及列文和吉娣的爱情)之间穿插奥勃朗斯基和道丽的家庭生活这条中间线,构成两条主线的拱顶结合处

B内部联系在于安娜和列文这两个贵族男女努力摆脱上流社会的桎梏,追求人生意义和新的生活道路

5、心灵辩证法:

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概括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特点的一个术语。

指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关心人物内部心理活动本身,关心人物心理过程中最细微的、难于捉摸的、瞬息万变的心理现象,即主要描写人物思想感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实际运动过程,展示人物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

6、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

70N追求个性解放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不仅有动人的外貌、优雅的风度、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形象。

安娜的情感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伏伦斯基的爱认真执着到疯狂的地步,“疯狂的挣扎”最终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

7、安娜悲剧原因:

(1)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虚伪的贵族上流社会是根本原因; 

(2)伏伦斯基的情变是其悲剧的直接导火索; 

(3)安娜自身的矛盾是其悲剧的主观原因。

对伏伦斯基与对儿子的爱的矛盾,不能与上流社会斩断一切,既反抗又有一种负罪感,因不能离开上流社会而谴责自己。

本身既大胆追求爱情又不断谴责自己的心理矛盾; 

8、《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结构上、作者的心灵辩证法怎么体现、人物肖像描写) 

1)结构完整统一,拱形衔接天衣无缝,两套平行的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愿随波逐流,严肃地对待人生,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道路,这是安娜与列文的共同之处,也是小说中两条主要线索线的一个内在联系点。

安娜的人生追求以实现个人的爱、幸福为目标,列文的生活道路则以追求普遍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

在这种深层意义的对照上,列文的情节线可以说是安娜情节线的继续和延伸。

2)作者的心灵辩证法。

关注心理变化的过程,包括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心理过程,在矛盾变化中写人物心理。

如安娜一方面讨厌丈夫,一方面有负罪感;一方面讨厌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却离不开它。

又如当列文像吉提求婚,吉提的内心感情变化。

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是世界的丰富和辩证过程。

托尔斯泰把安娜内心的爱与恨、信任与猜疑、绝望与期待、自尊与妥协等种种矛盾而复杂的思想写的惟妙惟肖。

3)人物肖像描写上富有独创性。

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展示了人物的一般性格特征,而且还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安娜的肖像系列体现着安娜性格的发展,体现着安娜爱情故事的起伏,记载着安娜的幸福和悲哀,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在塑造人物影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完整性方面的威力。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1、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作表作:

《在我们的时代里》(短篇小说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里马扎罗的雪》《过河入林》、《第五纵队》(剧本)。

《老人与海》使海明威获得了1952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3、基本题材与主题:

主要以战场生活、打猎、钓鱼、拳击为内容,表现战争、暴力、死亡、痛苦的主题,即揭示暴力给人造成的肉体与精神创伤,又不断展示人的勇气和不屈的性格,从而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状况和出路。

其主要人物首先需要有强悍的膂力,其次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斗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4、海明威二三十年代与50年代作品在思想上的联系:

二三十年代的作品,探讨了人与暴力的关系。

开始塑造“硬汉”性格的人物。

在此后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更多地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带着当年拳击师、斗牛士、猎人与战士等形象的“硬汉”特点,有着同样坚韧、顽强不屈的精神。

但他却并不是硬汉形象的继续,而是发展和升华。

这一形象,突出表现了人最可贵的品格。

传递给读者的精神力量不再是早期的阴郁和颓丧,而是信心与鼓舞。

  5、《老人与海》的思想意义:

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

表现出的自然场景是不可理喻、充满暴力的世界;桑提亚哥的遭遇是人类注定要失败命运的写照;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

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拼搏,认为人可以失败,可是精神不可以输,尊严不可以失。

小说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思想。

老人在同鲨鱼和大海的搏斗中失败了,但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获得了胜利。

他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不向命运屈服的“硬汉”。

小说通过这个人物,歌颂了人类在同自然和命运的拼搏中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表现了作者向往人类美好的未来的乐观精神。

  6、老人与海的寓意与象征:

  自然场景是一个充满暴力、不可理喻的世界。

神秘无常的大海和凶猛残暴的鲨鱼是邪恶与暴虐的外部世界的表现形式。

老人孤零零地在与世隔绝的大海上,与鲨鱼进行斗争。

老人是现代社会人类抽象象征,他的失败是人类命运的象征。

鲨鱼的围攻,则寓含着作家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理解。

―――人类发展现阶段充满种种暴力与苦难,人生活在凶险中。

老人在斗争中失败,却没有屈服。

作者以这种象征表现出:

在强大凶残的社会力量面前,人注定要失败,但面对死亡、厄运时无所畏惧,保持精神上的自强与自信,是人的唯一价值和出路,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

  7、桑提亚哥的形象分析:

作者着力刻画的“硬汉子”的形象。

他是一个真正、单纯的老人,过着贫困而孤独的生活。

老人的生活尽管艰辛困苦。

但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

小说中描写的捕鱼的过程,充分表现了桑提亚哥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

84天捕不到鱼仍旧毫不气馁、精神焕发,同捕获的大马林鱼搏斗了两昼夜,返航途中同鲨鱼奋力搏斗。

在老人羸弱的身躯里面蕴藏着崇高的精神力量,他面对厄运,既不抱怨,也不气馁,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奋斗的精神去迎接灾难。

在他与大海的搏斗中,展示出人的高贵和尊严。

8、为什么说桑提亚哥是硬汉子的最高代表?

桑提亚哥是一个“硬汉子”性格的化身,是作家自30年代以来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子”性格的深化与发展。

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

1)桑提亚哥体现出一般“硬汉子”形象共有的勇敢、顽强、永不屈服、敢于向命运抗争,向失败和死亡进行挑战的“永远也不能被打败”的精神。

2)桑提亚哥已经不是单纯的硬汉子了,他的背后是人类永恒存在的价值:

自信、自强和自尊。

他的行为也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象征了永恒的人类精神存在。

在他这个硬汉子形象具有浓厚的哲理性意义和象征意义。

3)桑提亚哥是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舍去了具体的社会性,超时空主体情境赋予超迈的人格力量。

与自然界形成了鲜明的象征意义。

4)为“硬汉”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

永不言败,对未来胜利的向往,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9、桑提亚哥精神的积极性与不足:

  积极方面:

超迈的人格力量,精神上的强者。

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是人类不屈精神的肯定。

消极方面:

没有超越小资个人主义的英雄主义局限,相信美好未来,却找不到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道路。

用抽象来肯定抽象的人类精神力量。

使得作品仍避免不了悲观的情调。

10、《老人与海》的艺术成就:

A将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刻画同抽象深远地寓意融会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B成功地采用寓意象征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精炼的语句,发挥“冰山原则”将作品的深义隐藏的情节背后,留给读者充分想象和开掘的余地。

C以《圣经》以及希腊文化为源流,对基督、古代英雄、悲剧意识、命运观念等意象作了改写,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打不败的英雄”。

D海明威精湛的叙事艺术表现在:

1)频繁转换叙事情境。

2)追求纯客观的叙述效果,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3)采用“重复’叙述,增加叙述颇率。

4)语言干净、朴素、简练、直自.没有任何深奥的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却赋予它们极强的表现力。

11、冰山原则:

独特的形式美。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倡含蓄、凝练的创作主张,以冰山作喻,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而让其余留在冰下,意在作品内容的充实、含蓄、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的省略和隐含的东西。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

具体表现在他的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

首先,他以简约、清新的文体净化了文风,其次他采用了多种简约、含蓄却内涵丰富的达形式。

在作品结构上,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12、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

他们大多带着战争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创伤进入创作,其创作主题为反战和对理想的幻灭及战争对人的身心摧残,对美好生活理想的破坏,表达出孤独、迷惘、幻灭的心里情绪,代表人物是海明威、菲兹杰拉德。

13、硬汉形象:

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子形象的精神特点,以桑提亚歌为代表,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

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

他们都面对严醋的悲剧命运,但无论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雍风度。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创作视角由面向客观世界转向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并采用悖逆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

读者在这类创作中不再借助文字的形象性功能进入到清晰、有序的故事“大观园”,而是在一种自由流动的意识导引下,通过依附于语言的表达来经历人类主观生命的世界。

人们称这类创作为文学意识流。

代表:

【英】乔伊斯《尤利西斯》伍尔芙《墙上的斑点》【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点:

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

1)“作家退出小说”。

在传统小说中,作家不时出面对人物事件进行介绍评论,而意识流小说家只充当客观冷静、不动感情的描述者角色,但作品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全部意识。

2)情节淡化。

意识流小说家的笔触始终追随人物的意识流动,他们认为人脑接受的千千万万的印象是细碎的、奇异、转瞬即逝的,而人的意识又是错综复杂、不合理性的,故在小说中就找不到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些小说就根本无情节可言。

3)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意识流小说家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通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剖析内心的奥秘,有些作品几乎全部由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组成。

意识流小说也描写外在的动作和事物,但它们往往只充当从一个人物的思绪转入另一人物的思绪的意识,或一个人物从一种情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如《墙上的斑点》中的“斑点”,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

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时空跳跃幅度大,往往反复跳跃,交错重叠。

人物的意识流往往错综地、多个地点同时出现,同一时刻内可以表现许多不同时间、阶段里的经验。

作品里的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也长短不一。

5)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

这种手法在意识流小说中大量使用,使小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便于透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拓展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6)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意识流小说大量使用典故、双关语、外来语和临时语,有时甚至一个句子未完就转到另一个句子;有的作家在同一部作品里,把各种文体掺杂在一起;有时为了表示人物意识的持续不绝,就舍去了标点符号,如《尤利西斯》最后一章里莫莉长达40页的内心独白,原文就没有标点。

意识流文学的基本评价

意识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文学后继者乐于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不容低估。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学主要以客观世界中人的活动为内容的框架,把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作为描写对象,并视之为文学表现的最高真实。

这种崭新的创作思想表明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自我”的进一步关注。

它把人类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却一直受到忽视的精神世界作为表现对象,挖掘出人所固有的理性与非理性思维、言语状态与言语前的意识状态,并以独有的方法再现出来。

这是从新的角度对人自身及其所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的反映。

2)它给读者提供了观察世畀的新视角和新的透视方法。

同时,还提倡了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即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意识活动所表现的情感和心灵意向的总体把握进行审美观照。

因为意识流小说摆脱了情节框架的限制,为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所以极大地解放了读者的审美意识。

3)意识流手法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空间,丰富与深化了文学的表现力,对意识流以外的各种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文学创作技巧之一。

虽然意识流文学创作盛期只有不足20年的时间,但它作为创作方法中合理的成分已有机地融入其他其他各种流派的文学创作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4)但是,由于意识流文学过于偏激地反对现实生活在小说中的再现,将主观世界置于超越一切的地位,势必不可能客观具体、完整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5)作家们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从而使作品晦涩难懂,甚至使文学阅读变成密码破译,大大削弱作品的审美效果。

故而意识流作为独立的有影响的潮流未能持续发展,只存在了20年左右便走向式微。

 

●《尤利西斯》【英】乔伊斯

1、《尤利西斯》思想内容: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

反映了20世纪普通小人物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状态。

《尤利西斯》是《荷马史诗》中奥德赛的拉丁文名,乔伊斯这里以古代英雄名为小说之题,有反讽的意味,以此来衬托出他对当时社会上各种小人物庸碌无为的平凡生活的讽刺。

2、人物分析:

布卢姆---在事业上无建树,在生活上屡遭挫折,在心理上有残缺,但色心未泯。

布卢姆的妻子---是个有点名气、整天寻欢作乐的歌手,她依恋大自然,在她的潜意识里存有美好真实的感情,好的性格的一面有心地善良,谦和宽厚成熟的韵味,主张友善相处。

斯蒂芬---精神上无所依托,苦闷彷徨,在个人感情上和事业上都缺少知己。

3、《尤利西斯》的艺术特色:

1)采用与《奥德赛》情节平行对应的结构,具有凝重性和象征意义,反衬现代西方人的卑微、苍白、渺小。

2)作者抛弃了单向型意识流手法而将其发展为交错型意识流。

作品中三股意识流互相交织,在亲情和家庭的焦点上汇合,构成一幅多彩的画面,折射出都柏林社会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3)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

4)发挥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