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docx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
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下)
51、石勒不计前嫌
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
“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
”遽召与饮,引阳臂曰:
“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译文: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
“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
”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
“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52、韩信袴下受辱
原文: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
“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
“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
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53、世评华歆王朝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4、周处改过自新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译文:
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
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
于是有人便问周处:
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
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
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
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
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
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
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
“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陆云说:
“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
”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55、齐宣王好谀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
“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
”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
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
“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
”宣王非常高兴。
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
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原文: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至乃叹曰:
“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
“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
”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
“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
大家感叹说:
“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
“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慢慢告诉他说:
“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
”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57、萧何追韩信
原文: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
”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
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
“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答道:
“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说:
“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
“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
“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
58、汉高祖论“三杰”
原文: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
“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译文: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
“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高起,王陵回答说:
“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
“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
(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
59、东吴四英杰
原文: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
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
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
“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后瑜临终与权笺曰: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
”肃遂代瑜典兵。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蒙遂亦代肃。
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
“谁可代者?
”蒙曰: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
”逊遂代蒙。
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所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译文:
孙吴之所以拥用江东,抗衡于中国,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
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社稷心膂,)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但是因为自古将帅,大都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害怕有胜过自己的。
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则不是这样。
孙权刚接执掌政权,鲁肃(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孙权推荐:
“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后瑜临终给孙权写信推荐: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不后悔!
”肃遂代瑜治军。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
“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年吴下阿蒙(因为吕蒙已学习了大量的知识)。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后来也代替了鲁肃执掌军权。
吕蒙在陆口,因有病辞职,权问:
“谁可代你?
”蒙曰: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
”逊遂代蒙。
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曾被他们打败。
虽然他们互相推荐引见,而孙权又能委心听之,东吴之所以为吴,并非是偶然的。
60、治本在得人
原文:
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
对曰:
“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坚曰:
“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
译文:
符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国的根本办法。
高泰回答说:
“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得到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苻坚(听后)说:
“说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
”
61、齐桓公登门访士
原文: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
从者曰:
“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
“不然。
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
”五往而后得见。
天下闻之,皆曰:
“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
”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译文:
齐桓公召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没被允许见面。
跟随的人说:
“有万量马车的国君,召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没被允许见面,也该停止了。
”齐桓公说:
“不是这样的。
读书人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所以一定轻视他的国君;他的国君(如果)轻视其他国君,也轻视他的城民。
即使稷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我又怎么敢轻视其他国君呢?
”去了五次之后,终于允许见面。
天下人知道后,都说:
“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对待平民百姓,何况我们这些国君呢?
”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前往的。
62、陆贽论人才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
昔子贡问于孔子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
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译文:
人的才能和德行,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备,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杨朱,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
从前子贡问孔子:
“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
”孔子说:
“不能肯定。
”“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
”“不能肯定。
不能因为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之道就会废止,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之道就会消失。
63、物各有短长
原文: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曰:
“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戊曰:
“不然,汝不知也。
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
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
船户说:
“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么能做出使齐王高兴的事呢?
”甘戊说:
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老实谨慎地做事,辅助主人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工匠用来伐木还不如斧头的作用大。
而现在在河中摇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64、汉武帝下诏求贤
原文:
诏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故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
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
译文:
汉武帝下诏书说:
“大概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
因此,有的千里马飞速奔驰而却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着世俗讥议的包袱,却能建立功名。
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
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原文: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
帝曰:
“文学不可任耶?
经术不可任耶?
吏事不可任耶?
”介对曰:
“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
“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帝曰:
“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
”安石对曰:
“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译文: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
“安石难以担当大任。
”皇帝说:
“(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
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
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
”唐介答:
“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
”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
“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儒家经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
“儒家经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
”皇帝说:
“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
”王安石说:
“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
”皇帝深信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66、唐太宗论举贤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
译文: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
“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太宗说:
“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
67、何充直言不讳
原文: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
王敦护其兄,故与众坐称:
“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
“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译文:
王含作庐江郡郡守的时候,贪污很厉害。
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有意在与很多人说话时夸口说:
“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
”当时何充担任王敦的文书,也在座,就脸色严肃地说:
“我何充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与这种说法不同。
”王敦一下子没话可说了。
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很不安。
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
68、吕僧珍不仗势
原文: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
僧珍曰:
“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
”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徒廨以益其宅。
僧珍怒曰:
“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译文:
吕僧珍在位期间,公平对待属下,不徇私情。
堂兄的儿子吕宏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安排个官当当,吕僧珍说:
“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
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
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店去吧。
”吕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
吕僧珍恼怒地说:
“督邮这官署,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
”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仪仗队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69、刘庭式娶盲女
原文: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
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
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
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
“吾心已许之矣。
虽盲,岂负吾初心哉。
”卒取盲女,与之偕老。
译文:
齐地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想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女儿,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
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两眼都瞎了。
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
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
“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
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
“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70、范式言而有信
原文: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
“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对曰:
“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
“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县)人。
年轻时在太学求学,成为众多求学者之一,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
于是约好了日期。
后来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问:
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
张劭回答:
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
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
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
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81、腹朜大义灭亲
原文:
墨子有巨子腹朜,居秦,其子杀人。
秦惠王曰:
“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朜对曰:
“墨者之法曰: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译文: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
秦国的惠王(对他)说:
“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
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
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
”腹朜(月改黄)回答道:
“墨家的法律说:
‘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
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
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
”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
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
82、闵仲叔辞侯霸
原文:
太原闵仲叔者,世称节士,虽周党之洁清,自以弗及也。
党见其含菽饮水,遗以生蒜,受而不食。
建武中,应司徒侯霸之辟。
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劳苦而已。
仲叔恨曰:
“始蒙嘉命,且喜且惧;今见明公,喜惧皆去。
以仲叔为不足问邪,不当辟也。
辟而不问,是失人也。
”遂辞出,投劾而去。
译文:
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
周党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豆子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
建武年中,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
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谈及治国正事,只是嘘寒问暖罢了。
仲叔遗憾地说:
“开始受到您的任命时,我又高兴又害怕,现在见到了您,我既没有了兴奋也没了恐惧。
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
既然征召我来却又不用我,这是对人认识不清。
”于是他辞去官职,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
83、杨震论"四知"
原文:
(杨)震少好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
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
“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这样呢?
”王密说:
“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
“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
84、祁黄羊去私
原文:
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