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0930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1《桃花源记》实战训练

《桃花源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⑴阡陌交通(       )

⑵便要还家(       )

⑶便扶向路(       )

⑷处处志之(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2.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

①至治之极: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

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

9.

(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标记   

10.

(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1.C   

12.相似点是:

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注意:

交通,交错相通。

处处志之:

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动词,做标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鲜美:

鲜艳美丽。

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

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乃:

竟,竟然。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1题详解】

C项理解错误。

“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

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二、(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18分)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共4分,每小题1分)

(1)选贤与能(        )

(2)不独子其子(        )

(3)屋舍俨然(        )(4)寻病终(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共4分,每小题2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3分)

                                       

                                       

1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3分)

                                       

                                                                          

16.【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4分)

                                       

                                                              

 

【答案】

12.

(1)同“举”,选拔

(2)以……为子(3)整齐的样子(4)随即,不久

13.

(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1分)

15.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意思相近即可)

16.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

“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

(1)“与”(jǔ)是通假字,“与”同“举”,选拔;

(2)“子”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子”;(3)“俨然”指“整齐的样子”;(4)“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随即,不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时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理解为“对于货物”,“恶”是“憎恶”的意思;第

(2)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意思是“竟然”,“无论”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讲的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所以大同社会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桃源人的生活安定、和平、幸福,所以当听渔人讲述了外面世界的情况之后,桃源人既为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叹惋。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分析的能力。

第1小问:

《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总体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后面再进行具体阐述;《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所以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第2小问:

《大道之行也》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为主,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桃花源记》主要记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表达方式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三、(2019年辽宁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为:

________

(2)欲穷其林穷:

________

(3)鸡犬相闻闻: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

(每空不超过4个字)

 

【答案】

1.

(1)作为

(2)尽(3)听见

2.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3.逢桃林入洞口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武陵人捕鱼为业”翻译为“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为”意思是“作为”。

“欲穷其林”翻译为“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穷”意思是“穷尽”。

“鸡犬相闻”翻译为“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闻”意思是“听到”。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句中“鲜美”意思是“鲜艳美丽”,“缤纷”意思是“繁多的样子”。

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

文中武陵人先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接下来“忽逢桃花林”,出于好奇,他“复前行,欲穷其林”;溪水在桃花林发源的地方到了尽头,于是“便得一山”;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在狭窄的山洞中走了几十步,变得“豁然开朗”,渔人到达了桃花源。

据此概括作答。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四、(2018年辽宁铁岭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南阳刘驎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

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

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亦尽。

一见冲,因陈⑤无用,翛⑥然而退。

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

甚厚为乡闾所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

①率:

率直。

②尽讦漠(xūmó)之益:

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③贶(kuàng):

赐予。

④乞:

这里指“赠送”。

⑤陈:

陈述。

⑥翛(xiāo)然:

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村中闻有此人骥之闻命

B.悉受所饷悉如外人

C.缘道以乞穷乏缘溪行

D.不足为外人道也征为长史

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

11.【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了哪些事?

(用原文回答)

 

 

【答案】

9、D

10、

(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2)碰到自己缺衣少食时,村中人也同样帮助他。

11、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脩然而退。

12、两人都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但在【乙】文中刘辚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

 

【解析】

【9题详解】

D加点词意思不同。

前者“对”,后者“担任”。

A听说。

B都。

C沿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要”:

通“邀”,邀请。

“设”:

置办。

“值”:

正碰上。

【11题详解】

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做的事可直接提取“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脩然而退”作为答案。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甲】译文: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乙】译文:

南阳人刘驎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

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

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

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

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

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

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五、(2018年江苏新洋第二实验学校中考模拟)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7.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此中人语云                   ②卒中往往语

D.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答案】

7.A   

8.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9.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解析】

7.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项中的“异”都是意动用法,“以……为异”;B项中的“属”的意思分别为“类”和“通‘嘱’”;C项中的“语”分别是“告诉”和“谈论”;D项中的“向”分别是“从前的,旧的”和“假如”的意思。

故选A。

8.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阡陌、交通、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评价。

作答时要从时代的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虚实结合,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在战乱不断的东晋末年能提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难能可贵的,有其积极意义。

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空想。

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