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723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 教案1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案1人教版必修4

雨霖铃--陈倩

“体悟—赏析”型教学

执教者:

陈倩,女,29岁。

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杭州市电子信息学校。

曾获得杭州市下城区“育苗奖;2003年杭州市教育先进工作者;杭州市第三届教坛新秀;2004年浙江省语文创新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教学特色:

“体悟—赏析”型教学——充分挖掘中国古典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品词悟意、赏画入情、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学理念:

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赏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意境,体悟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出处:

《雨霖铃寒蝉凄切》出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宋词两首》,属于文言文阅读内的古诗词诵读篇目。

(二)单元重点:

领会文言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宋词两首》的主要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提高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四)《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特点:

1.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它是一幅凄美婉约的水墨山水、一首细腻委婉的别离情歌,更是一曲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人生悲叹,需要张开想像的翅膀,使它有形可观,有声可听,有情可诉,这样才能学得轻松、有趣、深入。

因此,赏析这首词的凄婉之美、人生之悲就作为教学切入点。

2.作为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语言、风格等内蕴着情节性、音乐性、画面感等综合艺术特质,可广泛挖掘,以各种形式体现。

3.作为课文中的第二首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与之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风格迥异,学生学习有一定基础(词的概念、意境、风格等),又有可拓展、待提高的领域。

二、学情分析

(一)职校学生的普遍学情: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文言文古诗词诵读的教学要求是“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段、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可见,“扩大积累”和“增进兴趣”是大纲两项基本要求,而职校学生的普遍学情是缺少量的积累,更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作为本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词作,学生需要了解词的基础知识(词的概念、意境、风格等),更需要对词的学习产生兴趣、掌握方法,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因此,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这三项教学工作,旨在从根本上促进积累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二)具体教学对象:

《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它的学习者是有过诗歌学习经历,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二学生,故教学中可突破诗词教学朗读与串讲的一般模式,采取教师示例引导(侧重体验、赏析与感悟)——学生自主探究(侧重拓展、比较与提高)的新形式,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词中,进入情境,自己去品诗,进而独立阅读鉴赏词作。

(三)学生的各种学习模式:

在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基础上构建的“学习基因图谱”理论显示,“作为一个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通道”。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希望兼顾多种学习模式,使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等各类型的学生都能运用适合他自己的学习策略,让学习更有效率。

三、设计理念

  

(一)以人化(培育、丰富和形成学生的精神、经验和个性)、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师生关系的处理)、活化(教学过程)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问答、讨论、朗读、写作等各种师生间“对话”方式,建立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平等“对话”关系,渗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达成“平等中的引导”。

  

(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倡导综合性学习和体验性教学,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氛围中,通过实践、体验、拓展等方式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取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魅力,持续学习的动力,成为语文学习环境优化的受益者与实践者。

四、设计方案

遵循上述设计理念,综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教学我分成两课时完成,分别采用两种课型(示例课——体验赏析研究性学习;展示课——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即“学然后会学”。

五、教学目标

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示例课——教师引导示例,学生体验感悟;展示课——学生探究展示,教师协助分享),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能力,使其掌握结合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感受自主学习中发掘自我、展示自我、合作提高的快乐,提高语文学力、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这一目标也可概述为:

引导体验有主题,自主探究有专题,合作拓展有兴趣,展示分享有提高。

六、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示例课——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示例,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诗词的各种学习方法。

展示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所研究专题进行细分、深入、整合、表达、拓展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教学难点

示例课——引导要平等,示例要典型,体验要充分,感悟要抒发。

展示课——自主定专题,合作分任务,探究有重点,展示重分享。

七、教学结构

(一)温故

参看《阅读提示》,简要回顾词的概念、风格等内容。

(二)示例

教师围绕主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近《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哀愁与美丽),分专题探究学习(赏画——感悟别情;诵唱——感受别韵;易词——品味别境;评说——赏析别艺),学生体会感悟词的鉴赏内容、角度与方法。

(三)展示

1.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选或自拟研究专题,组成专题研究组,分组搜集、筛选、整合资料,讨论确定课堂展示内容,制作交流课件,推选首席发言人,主持人与各首席发言人商定课堂展示顺序。

2.分享知新拓展——课堂分享各专题组研究成果,在体验或感悟《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的精妙中培养学生对国粹的喜爱之情,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鼓励质疑、争辩,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并交流彼此的新见解,完善研究成果;然后在拓展式阅读中,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向其他文学样式迁移,提高语文学力。

(四)持续

在“自选”作业中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发挥学生的才能,持续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运用于终身学习中(参考作业:

选择主题、风格、语言等某一方面仿写《雨霖铃寒蝉凄切》、评论写作《词“别具一格”之我见》、以本词为题材创作表演短剧、制作动漫等)。

八、教学组织形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合作探究、资源共享意识,示例课堂以师生平等互动对话的体验式学习形式为主,展示课堂采取生生共享、师生共鸣的共享式学习形式。

九、方法运用

(一)背景:

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

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叶圣陶也说: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二)教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安排了大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看、说、听、读、唱、演,让各种学习模式(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的学生都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我采用四人小组形式开展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二大组,确定发言代表,交流共享,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共享精神。

(三)学法:

较多使用讨论法、诵读法、(表)演示法和比较法。

1.讨论法:

如展示课前,学生讨论确定探究专题、资料取舍、展示内容和展示顺序,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讨论完善研究成果。

2.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譬如示例课,诵读法运用贯穿始终,整体感悟、赏画悟情、诵唱感韵、易词析境、评说赏艺、情境诵读等环节都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而听读、齐读、唱读、个读等多种方式的交替运用,旨在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3.(表)演示法:

如展示课上,学生展示自制课件、演唱和表演由课文改编的歌曲与剧本,分享彼此的收获,增强了学习兴趣,也进一步理解了词作。

4.比较法:

如示例课的评说赏艺环节比较前人对柳词的评价有何异同;展示课的评说比较、拓展阅读等环节比较《雨霖铃寒蝉凄切》与柳永其他词以及同主题的诗、词、曲、文的意象异同与境界区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词的特色,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此外,我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附一: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之示例课

一、简介宋词,了解柳永。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别恨离愁、男欢女爱的婉约词风,《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这首词正写于他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去外地的时候,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失意孤独之感一起涌上心头。

二、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一)请学生闭眼,跟着教师的描述想像一些场景,并体会其间的情感。

(二)学生交流所想所感,明确本课任务:

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进《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哀愁与美丽”作为课堂探究学习的主题,通过四个专题共同学习、探讨和交流,以此为例进行后续学习。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悟。

四、体验赏析,学习方法。

(一)赏画——感悟别情

1.出示三幅画,请学生找出其中最能体现本词“伤离别”主旨的一幅画,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结合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一语分析本词上下阕的内容,体会上阕融情入景、虚实相生,下阕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3.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二)诵唱——感受别韵

1.请学生阅读一段文字(选自俞文豹《吹剑录》)。

2.请学生听老师诵唱本词,感受其中的韵味;并简述与《送别》曲调、内容的异同。

3.请学生用自己觉得合适的音乐配唱自选词句。

(三)易词——品味别境

1.出示将“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易词的几组词句,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优劣。

2.各小组派代表评说优劣,交流补充,品味意象的妙用。

3.请学生找出所列诗词曲(意境与本词相近或迥异)中的意象,并分析它抒发的情感与营造的意境与本词有何异同。

4.学生交流自选诗词中的任一意象,简述对应的意境。

(四)评说——赏析别艺

出示前人对柳词的评价,请学生释义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情境诵读,拓展示例。

出示图画版故事,请学生对照诵读,在图文结合、眼口并用中体验词心。

六、自定专题,合作探究。

自选或自拟研究专题,合作探究,用课件形式交流学习《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所得。

(参考专题:

《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音乐篇、影视篇、言语篇、意境篇、家谱篇等。

附二: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之展示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主持人: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

“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最具盛名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一幅凄美的画。

首先让我们有感情地一起来朗读这首词。

二、诵读全词,融情入声。

要求:

注意节奏、韵味;声情并茂。

三、赏画析境,感悟全词的婉约画意美。

形式:

设疑——讨论——点评

展示者:

“《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

真是一首美丽的词,有请“《雨霖铃寒蝉凄切》之绘画篇”专题研究组的同学来告诉大家他们发掘到的“美丽”的源头。

(二)绘画专题组:

设疑——讨论——点评

1.谈画悟情,感受《雨霖铃寒蝉凄切》之情真画美

步骤:

请大家联系全词给我们班的小画家所画的《柳永与恋人的别离图》拟个标题?

——“执手相看”这一标题妙在何处呢?

——如果要进一步渲染这幅“别离图”,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呢?

(开展讨论,抓住长亭、兰舟——船夫、江水、寒蝉四组,引导赏析,感悟铺陈写法的运用)——这是明代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插图(投影《唐宋词鉴赏辞典》中明代刊画),与这幅插图相比,我们还能补充哪些虚写的景?

(再次开展讨论,抓住杨柳岸晓风残月、暮霭沉沉楚天阔引导赏析)——为何在词人的眼中仅剩下这些景物,而没有人?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句又该如何理解?

(讨论凸现“情真画美”)——诗词中的点题句,犹如人的眼睛,请找出这一句。

(明确全词主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

2.易词析境,品赏“千古俊句”的独特魅力

步骤:

易词析境(将“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句分别易词为:

“今宵酒醒何处?

芳草地晓风残月。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凄风冷月。

”“今宵梦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为何看似寻常的这一句却被词评家冠以‘千古俊句’之名?

”),感受柳永的创作背景,领略词句背后“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哀愁与绝望”及其突破时空限制对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情绪上的触动和情感上的沟通之妙。

四、择乐诵唱,感悟全词的凄婉音乐美。

形式:

配乐选择、配乐词朗诵或配乐演唱

展示者:

“《雨霖铃寒蝉凄切》之音乐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

柳永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

曾有评价说: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面就请“《雨霖铃寒蝉凄切》之音乐篇”专题研究组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词的音乐美。

(二)音乐专题组请其他组听三段音乐(欢快的《健康歌》、激昂的《满江红》与缠绵的《梅花三弄》),从中选择一段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最匹配的音乐,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三)音乐专题组在全班共同的选择中诠释《雨霖铃寒蝉凄切》(配乐词朗诵或配乐演唱,也可播放资料音乐),进一步感悟诗情。

五、评说比较,感悟柳词用语的俗白细腻美。

形式:

他说《雨霖铃寒蝉凄切》、我说《雨霖铃寒蝉凄切》

展示者:

“《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言语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历史上对柳永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

对此,我们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之言语篇”专题研究组作了专门的研究。

(二)言语专题组点评柳词的语言特色。

1.他说《雨霖铃寒蝉凄切》(如何理解冯煦在《蒿庵论词》中对柳词“自然”的评价?

——对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柳永词的语言自然、通俗,自有特色)

2.我说《雨霖铃寒蝉凄切》(欣赏学生习作《自然筑就的美丽——《雨霖铃寒蝉凄切》语言赏析》

六、情境表演,感悟柳永慢词的综合艺术特质。

形式:

剧本写作、情景短剧演出

展示者:

“《雨霖铃寒蝉凄切》之影视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

正是这种情真、语俗的魅力,让柳永的词跨越了民族,跨越了肤色,跨越了时空,故而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为此,我们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之影视篇”专题研究组特别创作了《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剧本,并排演了一出精彩的别离之歌。

请欣赏。

(二)影视专题组表演情景短剧《雨霖铃寒蝉凄切》(突出表现柳词的婉约美和此词的凄婉感)

(三)“导演”从苏轼“大江东去”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差异评说此剧反映的柳词风格:

柳永词具有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轻、柔、纤、巧的景物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情感、意境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七、拓展阅读,能力迁移。

形式:

拓展阅读

展示者:

“《雨霖铃寒蝉凄切》之意境篇”专题研究组

过程:

(一)主持人:

《人间词话》中说:

“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按照王国维的“境界说”,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融情入景,虚实相生,自是有境界。

那么是否柳词都有境界呢?

有哪些词的意境与柳词相同呢?

请听“意境篇”专题研究组的结论。

(二)意境专题组:

以“境界”说分析柳永其他词(例如《诉衷肠近》),是否有境界?

是何种境界?

(三)意境专题组列举与《雨霖铃寒蝉凄切》同主题的作品(诗、词、曲、文等),简析其与柳词意境的异同。

八、总结归纳,感受柳词无限精彩。

形式:

主持人真情告白

内容: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文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远行骚客、羁旅商贾的愁肠百结,宦游士子、迁谪官员的人生悲叹……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啊!

这节课,我们声情并茂地品读柳永抒写别离之情的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可是只要“人长久”,哪怕相隔千里,我们还能“共婵娟”,所以,品味诗词,品读生活,感悟人生,我们一定会收益匪浅!

九、自选作业,持续学习。

(一)选择主题、风格、语言等某一方面仿写《雨霖铃寒蝉凄切》;

(二)评论写作《词“别具一格”之我见》;

(三)以本词为题材创作表演短剧、制作动漫。

教学论文

“体悟—赏析”型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杭州市电子信息学校陈倩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理解、记忆并进一步探索学习,在兴趣的推动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来自于古诗词教学实践的“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古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品词悟意——赏画入情——吟唱感韵——易词析境——拓展研读等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旨在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体悟与赏析

 

一、“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夸美纽斯说: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感受”、“感悟”等词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将抽象知识感性化、形象化,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理解、记忆并进一步探索学习,在兴趣的推动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浩瀚的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是古典文学里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摇曳着一串串缤纷的心灵,让每一个倘佯于其间的游客,驻足,流连,平生出种种情愫。

古人云:

“不读《诗》,无以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开启学生善感的心灵,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品味诗意、体验诗境、感悟诗情中,走进文本、感悟生活、抒写心灵,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创设均等的体验机会

体验,从教学论的层面上看,是学习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就学生而言,是情绪、感受、理解、联想、感悟等心理过程面对客体的激活与投入,就学习对象而言,是真善美等内在价值面向阅读主体的显现和渗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一种理想境界,是人的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理解成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体验的时机和快乐,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营造学生探究、发现、表达自己独特体验的氛围。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整合多种艺术手段,通过各个环节(创设情境——品词悟意——赏画入情——吟唱感韵——易词析境——拓展研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多种“对话”和多元评价,持续学生的学习动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作为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特的理解,进而与其他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在自主学习中体验与文本对话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与同学对话的乐趣。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开放性课堂教学,充分运用问答、讨论、朗读、争鸣、吟唱等各种师——生、生——生、诗(词)——生、诗(词)——画、诗(词)——乐间的“对话”方式,以开放性为灵魂,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营造多维、公正的评价机制,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乐于体验、敢于拓展、积极交流,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积累学习的知识,获取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魅力,持续学习的动力,成为语文学习环境优化的受益者与实践者。

(三)平等“对话”中渗透“引导”,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詹姆斯)在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平等“对话”关系中,教师渗透“引导”,对学生的言行及时认可、表示欣赏,能开启学生内心的门窗,鼓舞学生的学习热忱,激发学生生命中蕴含的无限潜能,使学生在浓浓的人文关怀的氛围中走出自卑,走向自信,走进快乐。

三、“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古诗词诵读的教学要求是“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段、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可见,“扩大积累”和“增进兴趣”是大纲两项基本要求,而职校学生的普遍学情是缺少量的积累,更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因此,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方法运用要适宜职校学生,教学中要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这三项工作,从根本上促进积累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二)审美性原则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教学中应注意审美氛围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审美情感的陶冶等,要注意激发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表达美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与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主体性原则

“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真正让学生自己体悟、赏析诗意、诗情、诗境;同时,在自选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创造力。

四、“体悟——赏析”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满足学生探究的心灵需要——提倡探究性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灵需要——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