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范文与素材DOC.docx
《教育写作范文与素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写作范文与素材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写作范文与素材DOC
教育写作范文与素材
范文目录
1.《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2.《师爱的智慧》
3.《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4.《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5.《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6.《如何“因材施教”》
7.《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8.《营造温情氛围呵护学生自尊》
9.《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0.《教师的使命》
11.《让学生“学会学习”》
12.《创新能力》
13.《良好师生关系》
14.《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5.《让学生“学会学习”》
16.《创新能力》
17.《良好师生关系》
18.《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
19.《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20.《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21.《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22.《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去年11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整版介绍了一位18岁青年:
通过了MCSD和MCDBA的全部考试,成为亚洲地区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之一。
他仅有初中学历,曾经是一个成绩差得让老师失望、让母亲绝望的孩子。
他说:
“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适合我学习的互联网,很幸运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了一种适合我的教育方法。
”他的母亲说:
“从才智上讲,儿子只能算是平平;从自制力来讲,他低于一般孩子。
他之所以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只是因为他找到了适合他的教育环境和方法,让他在求知欲最旺盛阶段能自主地、随心所欲地学习。
”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
在多次说服无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
在这以后,每当孩子在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更是故意将书“藏”起来。
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
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教育写作文采提升素材
一、排比句
1、若让孩子生长在批评之中,孩子便养成尖刻和逆反;若让孩子生长在敌意之中,孩子便养成攻击和报复;若让孩子生长在恐惧之中,孩子便养成焦虑和过敏。
2、成熟是一种素质,一种源于心灵表于行动的素质;成熟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冷静的态度;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能看淡一切,万事淡如水的心境。
3、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4、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
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
5、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我要说:
拥有这些,不一定就是真的拥有了幸福!
6、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
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7、
二、比喻句
1、教育理念:
“填牛”与“填鸭”?
有人说:
经典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
?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而是“牛”。
?
“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
?
“填牛”则不然,(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
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牛食量很大,每次吃很多,恰似儿童的大脑,有着超强的吸收能力;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也不是边吃边消化,却并没有任何胃痛或者消化不良的毛病。
2、《师爱无声》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
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德国哲学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三、对偶句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上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四、名言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礼记》)
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9、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郭沫若劝勉落榜生)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悬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苦索)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顿悟)——王国维人生三境
1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牛奶和血——鲁迅
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3、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
比较实用的教育名句
1、孔子: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2、有位教育家说过: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
3、韩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说:
“教是为了不教。
”
5、虽然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
6、虽然你不能延展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7、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8、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美国着名哲学家爱默生
9.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10.教是为了不教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论语.述而〉〉
1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美,富兰克林
1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朱舜水集.劝学》
15.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
黄炎培
16.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
——郭秉文
17、“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
18、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19、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赫尔巴特
2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21、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
22、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王国维
23、严是爱,宽是害
24、泰戈尔:
天空没有为我留下什么,但我毕竟飞过
25、俗语:
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一粒沙子
26、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好的山
27、雨果:
挫折是强者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28、海明威:
人可以被打倒,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30、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
“过来!
把我有的给你倒上!
”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
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
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
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
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
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
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
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
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
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
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
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
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
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
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
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
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
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
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
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
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
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
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
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
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
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
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
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
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
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
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
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
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
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
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
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
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
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
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
“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
”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
在工作中,我发现:
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
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
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
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
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
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
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
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
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
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
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
”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
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
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
“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
”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实践已经证明:
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
”他又说:
“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
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
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
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
中国有句古话: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
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
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
发展意味着变化。
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
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
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
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原因是。
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
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
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
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
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