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671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

《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docx

2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

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工作思路

2012年,我国国民经济将以平稳较快地发展为目标。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达到这样目标的有利条件。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居于世界前列。

但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加速下滑的态势。

季度增长率已由2011年三季度的9.1%下滑到今年二季度的7.6%,为三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如何理解中央的这一决策?

今年能否实现稳增长?

如何实现稳增长?

政策调整对物价房价有何影响?

一、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GDP增长率一直是人们判断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8%,虽然高于我们制定的预期目标,但仍有人对我国经济形势产生一些担忧和悲观情绪。

那么,该如何认识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呢?

(一)国际经济形势举步维艰

如果说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扑朔迷离,市场大起大落,风险系数高涨的话,那么2012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则凸显“乱、糟、难、险,,等特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国际金融乱象纷呈,危机幽灵游荡全球,局势混沌不清,不确定性增大,下行风险未消。

总之,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世界经济将处于西方债务危机阴影下,在起伏多变中艰难前行。

(1)世界经济增速趋缓

1、全球经济企稳,形势好于预期

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发酵的冲击,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骤然降温,金融市场险象环生,经济下行风险飙升,衰退阴影笼罩全球。

然而,在国际机构与各国政府共同努力下、尤其是欧洲各国采取强烈措施,对银行大量注资,暂时抑制了银行系统性危机爆发,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压力减缓,金融市场开始企稳,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逐渐回升,国际经贸环境略微改善,全球商业活动缓慢回暖。

综合分析,2012年世界经济可能呈现先抑后扬态势,2013年将渐渐回归较强扩张轨道。

迄今,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但还远未解决,危机风险时隐时现。

最近西班牙主权债务告急,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凸显,加之法国大选等政治因素干扰,欧洲债务危机雉以平息.2012年欧元区经济温和衰退已难避免。

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经济增长将提速;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其中亚洲经济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

由此表明,2012年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经济仍将主要由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拉动,“南高北低”常态化。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中东地缘政治不稳导致国际油价上涨,是2012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但全球经济还将维持低速增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5%,但低于2011年的3.9%,更低于2010年的5.3%,①是2009年世界经济“大衰退”以来的另一低谷。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认为,世界经济再陷入低谷主要因为欧元区经济衰退。

受此影响,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1.4%,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减缓到5.7%,2013年经济将回升到6.0%。

鉴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四伏,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联合国在2012年年初发表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前景》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发展普遍贫血,经济增速之低无法满足发达国家应对就业危机,也满足不了发展中国家增加居民收入。

由于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泥潭,新兴市场经济无法独善其身,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整顿财政赤字,解决主权债务问题。

联合国预期(按市场汇率),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将由上年的2.8%放缓至2.6%(2010年为40%),2013年回升到3.2%。

联合国作出上述预测的前提条件是:

欧元区债务卮机可控并只限于数个小国,且以有序方式解决;发达国家货币政策适当,财政政策收紧但不过度削减;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稳中趋降,估计2012年油价稳定在年均100美元/桶;国际贸易适度增长,2012年和2013年将分别增长4.4%和5.7%。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增速放缓,而非衰退,这与3年前全然不同,世界经济全面萎缩概率很小(欧元区例外),世界经济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阴影下艰难前行,但发展趋势不致改变。

2、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中长期或呈低速发展

金融危机短期内抑制发达国家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能力,使发达国家经济陷人“大衰退”:

普遍出现“三高三低”即高失业、高债务、高赤字与低信心、低需求和低增长。

尤其是金融危机开始向发达国家社会和政治领域蔓延,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当前,发达国家面临四大难题:

主权债务危机深重、银行体系脆弱、高失业率和紧缩财政导致的需求疲软、政治僵局和政府效率低下造成决策机制失灵。

更令人担心的是,上述四大难题或形成恶性循环。

首先,美国经济虽受金融危机拖累,但复苏迹象明显

金融市场动荡、房地产疲弱及前景不确定性增大等因素打压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削弱美国经济增长动力。

联合国甚至悲观地认为政治僵局、信心不足、高失业率、低迷房市、脆弱银行业等恶性循环极易使美国经济陷入低增长,甚至衰退。

然而,近期美国经济开始显现一些积极迹象:

消费与投资信心回升;就业形势出现好转,失业率降至8.1%;房地产行业出现止跌企稳迹象;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反而凸显美元资产的避风港作用,大量资本回流美国,降低了美国的国债融资成本。

近期,国际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始上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

由于就业市场形势改善,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继续增长,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趋于相对乐观,认为美国经济开始呈现温和增长,由此上调2012年的美国经济增长至2.4%-2.9%,失业率则调低到7.8%-8%,通胀率为1.9%-2%。

其次,欧元区经济形势最糟,或重蹈日本“失去十年”覆辙

2012年,即使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得以控制,该地区经济依然异常低迷,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重债国经济将陷入较长时期的衰退。

据IMF预测,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衰退0.3%,2013年恢复0.9%的增70-。

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经济2012年将分别下降4.7%、3.3%、1.g%、1.8%和0.5%,即使德国和法国经济也只能增长0.6%和0.5%,明显低于2011年的3.1%和1.7%。

短期内,欧元区经济失去动力,投资微弱,信心滑落,就业形势恶化。

欧洲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欧元前途未卜。

欧盟主要国家领导人虽有政治意愿,但无政治魄力,更无大的政治行动。

目前欧元区权力分散,无权威领袖人物,决策观点分歧大,执行力度弱化。

经合组织(OECD)甚至悲观地认为,未来“欧洲面临持续十年经济低迷、甚至更糟糕局面”。

第三,日本经济虽有反弹,但仍长期维持低迷趋势

由于灾后重建以及亚洲经济依然保持较好增长势头,日本经济出现反弹。

据IMF预测,2012年日本经济将增长2%(2011年因大地震经济下降0.7%),2013年将回落到1.7%。

近两年日本经济增长加快,主要源自大地震后的恢复性增长,但长期发展潜力依然不具备。

日本经济的最大问题是,日本政坛乱象纷呈,由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九相”变成21世纪的“五年六相”,短命政府使经济政策朝令夕改,致使日本“有好经济,无好政府”,加之人口严重老龄化,经济缺乏活力,长期低迷趋势或难改观。

3、新兴经济体后发优势依旧,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

IMF副总裁朱民认为,世界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将延续多年的“南高北低”格局,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

经合组织也乐观认为新兴经济体仍将以健康的速度增长,虽然增速放缓但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依然巨大。

联合国承认发展中国家经济将继续较强劲增长,担起“全球经济引擎”的重任。

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以及国际金融环境脆弱之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减缓,但整体影响较小,因为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放松银根、降息、放宽税收等政策,刺激国内需求,同时加强南南合作,拉动经济持续扩张。

据IMF预测,2012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将由上年的6.2%延缓到5.7%,2013年上升到6%。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冲击最大的是中东欧地区,2012年经济增长将由上年的5.3%滑落到1.9%。

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几乎未受外界环境恶化的影响,2012年经济增长末降反升,由上年的5.1%上升到5.4%,2013年将增长5.3%,2017年前经济将年均增长5.5%。

近几年来,该地区经济加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际社会明显重视非洲发展,对该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尤其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大大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与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其他新兴市场地区受外部环境恶化影响亦可控,尤其是中东北5%区因国际油价再次上涨,使该地区2012年的经济增长高于上年的3.5%,上升到4.2%。

独联体国家同样得益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2012年经济将增长4.2%,略低于2011年的4.9%。

②在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地区大国引领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依然一枝独秀,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首先,“金砖国家”龙头效应依然明显。

新兴经济体在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中表现出色,主要因为“金砖国家”起着排头兵作用,增势明显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

危机使西方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引擎作用削弱,反而使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大国影响飙升,全球经济发展更加趋于多元化。

据IMF预测,2012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虽然减缓,但增势仍明显强于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经济将分别增长8.2%、6.9%、3%、4%和2.7%。

其中中国、印度、巴西的领头羊效应明显,2013年经济将分别加快到8.8%、7.3%和4.1%。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日益强化,在金融、经济、贸易、投资、人文以及社会安全等领域均有进展,特别是在2012年新德里“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五国在深化金融合作方面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

该合作机制正在从宽松走向紧密,从金融经济向社会政治领域扩展,尤其在国际合作机制内,“金砖国家”内部磋商机制正成为一道全球瞩目的亮丽风景。

相关链接:

“金砖四国”、“金砖国家

“金砖四国”:

源于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而成的BRICs-词,其发音与英文中的“砖块”(bricks)-词非常相似,故称“金砖四国”。

BRICs-词最早由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该公司在《与BRICs-起梦想:

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将超越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与美国、日本一起跻身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

高盛报告发布后,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四国作为新兴市场的领头羊,备受全球关注。

“金砖国家”:

在2010年11月的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上,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四国”。

2010年12月,中国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轮值主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由此“金砖四国”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

其次,亚洲经济形势明显优于其他地区。

亚洲地区后发优势依然存在,负债率为历史低点,又拥有全球61%的外汇储备,加之量人为出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人口优势依然具备,使其在大危机和大衰退,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受冲击最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仍独占鳌头。

据亚洲发展银行预测,2012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6.9%,2013年将达到7.3%,仍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地区,更遥遥领先于主要发达国家,依然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高的地区。

亚行肯定地认为,该地区经济业绩喜人,主要是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据亚行估计,2012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5%,2013年将增长8.7%,仍是亚洲地区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

最后,世界经济格局明显生变。

毫无疑问,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被西方危机所绑架,但是全球经济并未脱离增长轨道,世界经济亦未重演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

原因何在?

其一,引擎东移。

新兴经济体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主要引擎。

据IMF统计,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70%来自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而2011-2012年则达到80%。

日本野村证券估计,2012午中国和印度将占世界经济增长近60%。

当前的世界经济确实出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发展态势。

其二,格局变迁。

西方金融经济危机推动国际地缘经济加剧变迁,力量重心明显东移。

据IMF统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0年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产出的51.g%,2020年即使按市场汇率计算亦将超过发达国家;亚洲超过欧盟与北美,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经济板块,占世界经济的27%,2015年将增至30%;2011年“金砖国家”中三国进入全球十大经济体,中国、巴西、俄罗斯分别居世界第二、第六和第九位;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9.2%,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折合成美元高达7.3万亿美元,增量高达1.4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增加到10.5%,人均GDP为5418美元。

其三,当前世界面临的是西方危机,新兴经济体虽然受到冲击,但抱团取暖,加强南南合作,抵御危机能力增强,国际影响增大。

相关链接: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是根据一揽子商品的跨国比较成本所得的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鉴于市场汇率多变不稳,又以美元汇率为基准,而旦只能反映一国可贸易商品价值,不能反映不可贸易的商品价值(主要指服务业,多数服务业不能进行国际贸易。

如理发费、房屋价格,纽约比孟买贵)。

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等非贸易商品价格一般比发达国家低。

如果用市场汇率统计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很难真正反映~国实际经济与国民生活水平。

因此,以购买力平价统计世界经济,更能反映出富国与穷国之间真实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

故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率先按购买力平价统计世界经济增长,同时也按美元市场汇率统计,但放置其后。

世界银行与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也采用两种方法作统计,但一般将市场汇率统计的数据置前,按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放后。

鉴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购买力平价统计的经济数据明显大于按美元的市场汇率统计,故此,按购买力平价统计的全球产出往往大于美元的市场汇率。

例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全球产出为78.897万亿美元,但按美元市场汇率统计的数据为69.66万亿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也同样,前者为3.9%,后者为3.3%。

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达到11.3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382美元,按人民币兑美元的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规模是7.298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413美元。

其原因是:

按当年市场年均汇率,人民币兑美元为6.4614:

1,而按购买力平价则是4.173:

1。

综上所述,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将与西方主权债务危机结伴而行。

发达国家经济前景依然不明,失业率居高不下使居民消费不振,经济将长期低速增长。

然而,新兴经济体前景仍可期,已经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国际经贸发展重心开始向亚洲地区转移,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正是美国高调提出“重返亚洲”的真实缘由,搭亚洲经济起飞的便车,将是美国希望21世纪依然是美国世纪的关键支点。

(2)国际金融乱象纷呈

1、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恶化,西方国债安全神话破灭

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频频告急,希腊债务违约已成事实,葡萄牙深陷主权债务泥潭,西班牙与意大利债务岌岌可危,法国主权信誉评级被调降,债务危机正向银行体系蔓延。

另一方面,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因政府债务上限争论不休,减少财政赤字谈判陷入僵局,国债总额已经超过GDP规模,社会两极分化,政治生态变化,又临近总统选举,经济问题愈益政治化。

相关链接:

主权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sovereigndebt):

指主权国家以国家主权作担保,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向本国公民或机构、外国政府或机构、国际组织或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借贷的债务。

主权债务危机:

国际机构公认的主权债务警戒线为,一国政府债务占CDP比重的60%,一旦超出这一比重,加之遭遇经济衰退,一国主权债务危机或即爆发,当前欧元区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即如此。

另外,一国主权债务大多以外币计值,向本国公民或外国政府,尤其向国际机构借款,以国债方式在公开市场融资、并以国家信誉作担保。

因此,一旦债务国信誉评级被调降,就会导致国债收益率提高,即发债成本上升。

一旦市场丧失对一国主权信誉,主权债务危机即刻爆发。

主权债务违约:

随着救市规模不断扩大,债务比重占一国GDP比重攀升。

当一国政府无力偿还债务酎,债务违约往往随之发生。

传统的主权违约解决方式有两种:

一是违约国家向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借款;二是与债权人就债务利率、还债时间作新的安排,乃至要求债权人减免债务。

今天的希腊已经发生事实上的主权债务违约。

在过去的一年中,主权信誉评级被调降横扫所有发达国家,并已经由重债小国向核心大国蔓延。

美国已经丧失最高信用评级,欧洲大国相继被调降主权评级,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政府债务总额达1.9万亿欧元,超过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国的债务总和。

法国等欧洲9国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均被降级。

即使德国亦非高枕无忧,IMF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翰森在《纽约时报》撰文称,德国财政谨慎形象可能其实难副。

据IMF统计,2011年底,德国政府债务总额占CDP比重达到81.5%。

西方国债安全神话已经破灭,全球资本市场极度恐慌,加之欧元区经济衰退阴霾笼罩,致使欧洲国债收益率屡屡攀升。

意大利发债成本刨历史纪录,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破8%。

如按当前借贷利率不变,未来三年意大利需要额外支付280亿欧元利息,几乎占政府2014年前节约支出的600亿预算的一半;一旦利率升至8%,则将吃掉所有政府紧缩财政的资金。

2012年,意大利和西班牙将分别发行国债3000亿欧元和1200亿欧元,未来三年两国国债融资额将达9300亿欧元。

欧美银行体系危机四伏,金融机构不安全感上升。

重仓持有“问题国债”的欧洲银行首当其冲。

欧洲13家大型银行所持“问题国债”占核心自有资本的比例平均高达60%。

以希腊国债减记50%计算,欧洲银行业的损失将达1000亿欧元。

但是,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欧洲银行业资产减记规模可能扩大。

欧洲银行财务状况日趋恶化,资产重组计划难产,能否挺过难关存在不确定性。

由于美欧金融机构高度关联,极易引发跨洋银行危机。

美联储警告,欧洲银行风险失控会严重危害美国。

据统计,美国银行持有德国、法国和英国1.3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而穗国、法国和英国则持有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1.5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

所以,当前最脆弱的是银行系统,一旦银行链出问题,系统性风险将难以避免。

2、西方主权债务危机呈现结构性与长期化趋势

目前,不但欧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而且美国和日本主权债务占CDP比重远远高于欧洲,形势岌岌可危。

高赤字一高债务一高失业一低增长一政治分化,将使发达国家在债台高筑与低迷经济之间出现恶性循环,发达国家或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加之支付巨额利息,债务规模正以滚雪球方式膨胀。

2010年发达国家的总债务已是其GDP规模的2.2倍,公共债务/政府债务占GDP的85%,私人债务占GDP的128%。

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总债务只占GDP的42.9%,政府债务占GDP的25%.私人债务仅占GDP的18.1%,均为历史上最低的。

由此可见,当今世界出现了“债务在西方,财富在东方”这一史无前例的罕见现象。

它反映的事实是,当前国际经济不仅增长态势生变,而且全球财富所拥有的结构亦在悄然生变。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西方国家都将处于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境中,人口老龄化、退休金和社保医保等开支增加,将压得发达国家的执政当局喘不过气来。

一旦利率正常化,付息成本更将上升,由此吞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成果。

以美国为例,当前付息是联邦政府的第四大开支,仅次于国防、社保和医保支出。

至于希腊本国自身已无偿债能力,违约是既成事实,一旦失去德国等支持,国家破产不可避免,最终退出欧元区的可能依然存在。

债务危机一旦延至意大利,欧元危机或被引爆,由此威胁到欧元区乃至欧盟的生存。

3、西方债务危机威胁新兴市场金融稳定

发达国家政府长期维持超低利率,引发国际“寻利”资本泛滥,扰乱新兴市场信贷循环。

一是发达国家扩大量化宽松,长期保持低利率,全球或将再次掀起新一轮货币宽松潮。

复苏乏力使美联储承诺将零利率至少维持到2014年年底。

近期,美联储等六大央行联手提供美元流动性,以及欧洲央行推出1万亿欧元救助800家银行,事实上亦是实施变相量化宽松政策。

全球流动性主要淤积于金融系统,货币供给转化为投机资本,信贷与资产泡沫此起彼伏,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大幅上升。

二是新兴市场通胀风险依然存在。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鉴于全球经济增长滑落,新兴市场总体通胀率开始回落,但全年依然高于正常水平。

据IMF估计,2011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消费价格土涨7.1%,明显高于前两年的5.2%和6.1%,2012年新兴经济体可能继续面临通胀挑战。

发展中国家通胀预期较为强烈,国际能源与粮食价格1:

升相互传导,国内消费与生产价格补涨,引发“第二轮效应”。

三是新兴市场面临国际资本流向变化风险。

随着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加剧,机构投资者避险情绪更甚,国际金融资本频频“变脸”,流动呈现大进大出态势。

新兴市场从2011年初的风险投资热土转向2011年底的主要流出地,国际资本加快从股市、债市和银行间市场撤出,金融市场动荡迹象遍及全球。

估计欧洲银行将在2012年6月底前至少出售5220亿美元的资产。

目前欧洲银行正努力寻求出售所持有的大量新兴市场债券和其他资产,此举将对新兴经济体造成打击。

由此可见,一旦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向银行系统蔓延,新兴市场经济很难独善其身,被危机化风险上升。

总之,2012年世界经济仍充满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得以缓解,世界经济复苏的放缓会否诱发新一轮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会否形成流动性陷阱或引发较高的通胀,一些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会不会出现“硬着陆”,二十国集团(C20)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能否在治理全球失衡和大宗商品监管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伊朗等热点地区的军事对抗会否升级以及一些大国领导人更迭后会否出现大的政策调整等因素,均会对未来这一年的全球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将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

(二)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非常复杂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困难早有分析,为今年国民经济制定了7.5%的预期发展目标,上半年实现7.8的增长,稍高于这一预期目标。

从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内需和外需增速均有所放慢,生产活跃度降低,产能利用率不足,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特点。

一是出口短期内大幅波动。

上半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不仅明显下滑,而且出现大幅波动。

1月份出口负增长,2月份增速达到18.4%,日月回落至4.9%,5、6月又有所回升,这是近年来少见的现象。

除了季节性因素影响外,还有以下原因:

欧洲经济剧烈波动,国际经济复苏进程波折,市场预期不稳,我国出口呈现短单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导致出口增长的起伏;光伏、化肥、新电子产品等出口受美国”双反”、市场投放节奏等特殊因素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成为外部世界判断球经济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重要依据,内需收缩、进口增幅下降也间接拉低了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