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488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

《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形势报告文字.docx

经济形势报告文字

经济形势报告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呼尔查

2006年3月24日

一、“十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绩

过去的五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快于“九五”时期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21.6%,增速连续3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位;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3822.8亿元,在全国由2000年的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3位;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16026元(折1986美元),是2000年的2.4倍。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1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9倍,超过“九五”前历年投资的总和,2005年规模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6.9亿元,居全国第10位,比2000年上升15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9%,2005达到277.5亿元,在全国居第20位,比2000年上升3位,在西部地区居第4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5%,2005年达到9137元,在全国居第14位,比2000年上升8位,在西部地区居第5位。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虽然比“九五”时期低3.3个百分点,但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五年分别增长-3.9%、4.7%、6%、8.6%和10.5%,2005年达到2989元,在全国居第17位,在西部地区居第1位。

综观“十五”时期的发展,最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区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全区有96个旗县市区被纳入实施范围。

到2005年国家在我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73亿元,治理生态总规模超过2.7亿亩,生态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取得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效果,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13.8%提高到了17.6%,森林总面积扩大0.49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了1.2亿立方米。

其中:

退耕还林工程。

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推开,6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9亿元,完成退耕还林3504万亩。

退牧还草工程。

2002年开展试点,2003年全面推开,4年来国家共投入建设资金16.5亿元,完成退牧还草12428万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0年开始实施,6年来国家共投入建设资金39.28亿元,完成治理面积3724万亩。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1998年开始实施,8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5.36亿元,完成治理面积2600万亩。

(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志:

一是连接东西部的高等级公路运输通道和乌海至北京的高速公路投入运营。

建成了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贯通12个盟市的高等级公路2500多公里。

新增公路里程1.17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773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9万公里,截止2005年底解决了所有旗县市区所在地和73.2%乡镇通油路、92.6%行政村通公路问题。

二是连接东西部的铁路运输通道建设全面启动。

开工建设了集张铁路、海满复线、临策铁路、两伊铁路等重点铁路项目,改扩建了包头铁路枢纽和二连浩特口岸站场等工程,新增铁路里程755公里,全区铁路总里程达到7934公里。

三是连接东西部的电网通道基本建成。

建成500千伏线路14条1814公里,220千伏线路118条5795公里,形成了西起乌海、东至锡林浩特的500千伏主网架并向兴安盟、呼伦贝尔及阿拉善盟延伸的220千伏输电通道。

此外,航空、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五”期间新增乌海、满洲里2个民用机场,解决了44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新建堤防650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6万亩,实施180多个城建国债项目,贯通了长庆至呼和浩特510公里天然气运输管道。

(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增长。

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冶金三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业占了近四分之一,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

“十五”期间发展较快的产业集中在:

一是乳品。

全区牛奶产量由2000年的79.8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27万吨,年均增长55.6%,牛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9.7%提高到25.5%。

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位居国内同行业前两位。

二是煤炭。

煤炭产量由2000年的7247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6亿吨,年均增长29%,五年累计外运煤炭3.3亿吨,煤炭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7.3%提高到11.9%。

三是电力。

电力装机容量从2000年的900万千瓦增加到2005年的2100万千瓦,年均增长18.5%,2005年当年的增量就相当于2000年存量的70%。

发电量由439.2亿千瓦小时增加到1069.3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19.5%。

电力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3.2%提高到4.4%,五年累计外送电力达到1349亿千瓦小时。

四是冶金。

钢产量由2000年的423.6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04.6万吨,年均增长13.7%;铝产量由14.6万吨增加到51.4万吨,年均增长28.6%。

五是煤化工。

“十五”期间,我们抓住国家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战略机遇,集中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化工项目,神华集团108万吨煤制油一期工程和180万吨甲醇项目、大唐多伦46万吨煤基烯烃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截止2005年底,全区在建煤化工深加工系列产品规模1597万吨,在建甲醇规模632万吨。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方面。

集中实施了“两基攻坚”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优质高中扩招工程和“211”工程,2005年全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88.4%,比2000年提高22.7个百分点;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两免一补”覆盖全部101个旗县,受益学生达到160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4.3%,比2000年提高20.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3%,比2000年提高7.2个百分点。

卫生方面。

建成了39个中心血站项目和68个疾控项目,全区范围内基本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文化方面。

开工建设了内蒙古博物馆、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体育馆等一批重点文化标志性工程。

集中改造了79个重点文化馆和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目标。

(五)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物资、商粮、外贸三大集团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取得新进展,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分离任务。

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非公有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比“九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在全区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农牧民人均税费负担由2000年220多元下降到2005年的6元左右。

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已在区直9个单位展开试点。

乡镇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48个试点旗县共减少乡镇(苏木)319个,撤并幅度达到50.5%。

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组建完成了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

(六)对外开放成果丰硕。

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走出去”战略实现较大突破。

庆华集团合作开发那林苏海图煤田规模不断扩大,鲁能公司开发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竞标成功,取得了俄罗斯自然资源部颁发的矿产使用许可证,包钢合作开发巴彦戈勒铁矿、吉兰泰盐化集团合作勘探开发嘎顺呼者格矿床等项目已与蒙古国正式签约,神华集团合作开发塔本淘勒盖煤矿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4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8622万美元,实际完成投资3317万美元。

二是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在2000年成功进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范围内后,2005年我区蒙东地区又正式被国家纳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范围,并正式成为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大图门江合作委员会中方成员单位。

三是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五年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655亿元,年均增长46.4%;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23.32亿美元,年均增长54.8%。

四是外贸进出口增长加快。

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78.9亿美元,年均增长19%。

口岸通关过货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过货量达到2600万吨,年均增长26%。

总之,“十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把握了重要发展机遇。

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国家在我区累计投入国债资金330亿元,国债项目完成投资1600多亿元,有效改善了发展条件和环境。

二是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积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协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成功引进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三是抓住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加强媒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有利时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煤炭、电力等优势产业,增强了我区煤电等能源产品的供给能力,2005年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5%。

其次,确定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十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我区的实际出发,结合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提出了一条“主线”(结构调整),“两个转变”(思想观念、增长方式),“三大动力”(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两项”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推进“三化”(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后,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自治区党委对这一发展思路又进行了补充完善,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既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鼓励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强化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

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治区党委提出要按照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争取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

发展思路的进一步完善,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第三,采取了有效的发展措施。

七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年确定一项中心工作,逐个进行突破。

2002年以推进工业化为重点,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2003年以农牧业产业化为重点,制定出台了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2004年以第三产业为重点,制定出台了全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60条优惠政策;2005年以城镇化为重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发展的意见。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加快了全区实现“三化”的进程。

第四,聚集了全区人民发展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依靠群众,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区各地谋发展、想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

(一)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53%,我区增长了108%,增幅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但是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仅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

2005年我区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而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7和6.3个百分点。

(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我区的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2.1%,但消耗的煤炭占全国的4.8%,消耗的电力占全国的2.3%,消耗的水占全国的3.4%。

2004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5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全年排放二氧化硫117.9万吨,烟尘66.2万吨,粉尘35.8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5%、5.6%和4%,远高于同期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1.6%的比重。

2004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3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2个百分点。

(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截止2004年底,全区共有中小企业10.66万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且基本上是非公有制企业,当年实现利润为38亿元左右,仅占全区工业企业创造利润的30%左右。

由于这些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旗县区,是旗县区的主要经济支柱,因此造成县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困难较多,是目前我区经济发展中的“软肋”。

(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城乡层面看,目前在城镇投资的资金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75%左右,乡村只占25%左右,县及县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1/3左右,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其它公共产品的享受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从区域层面看,主要表现在“金三角”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方面,2005年呼包鄂等“金三角”地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7.3%,土地面积占11.1%,而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区的53.6%,土地占56.2%,分别高于“金三角”地区26.3个和45.1个百分点,但同期“金三角”地区创造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区的51.8%和51.7%,高于东部地区19.5个和28.6个百分点,若按人均计算,差距则更为明显。

从经济和社会层面看,当前,围绕经济领域的投资占全区总投入的80%左右,而对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仅占全区总投资的20%左右,造成许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从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着手编制“十一五”规划,历时两年多,先后完成了34个重点研究课题,开展了“十五”计划中期评估,对“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进行了预测分析,汇总形成了2000多个重点项目。

在各项前期工作比较成熟的情况下,2004年7月自治区成立了由岳福洪副主席任组长的“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正式开始了“十一五”规划的起草工作。

在《规划思路》和《规划纲要》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先后征求了在我区工作过的中央和在京单位有关领导、在自治区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老同志、自治区五大班子领导、全国著名专家和两院院士、自治区知名企业家的意见,并书面征求了自治区各厅局、各盟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初,《十一五规划纲要》经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强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内蒙古。

力争使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与“十五”计划纲要相比,“十一五”规划纲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加快发展。

《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这个目标比全国“十一五”预期经济增长率高5个百分点;提出“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比全国平均高4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比全国平均高2个百分点。

按这样速度推算,到2010年我区经济总量将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总体上看,我们这样的安排是留有充分余地的,预期13%的经济增长目标,比“十五”时期的实际增长率低2个多百分点,比近三年的经济增长率低5个多百分点。

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给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预留较大的空间,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

二是更加强调协调发展。

《纲要》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

强调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首次提出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新增农村牧区寄宿制学生数量、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等农村牧区公共服务的预期目标;强调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争取有四分之一的旗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强调在保持呼包鄂等优势地区发展的同时,加快东部地区、边境地区和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提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三是更加强调持续发展。

《纲要》用一章的篇幅全面阐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并首次提出节能、节水、节地和污水垃圾处理、废气排放、工业固定废弃物利用等约束性目标。

四是更加强调和谐发展。

《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强调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纲要》首次提出了城乡就业的目标,以及城镇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二)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纲要》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协调发展、资源环境、科技教育人才、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110多个指标。

这里,我着重介绍以下三类指标:

一是经济发展指标。

《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

这是在产出方面提出的重要指标。

这个指标不仅考虑了自治区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今后发展的潜力,而且考虑了与国家阶段性目标和其他省区目标的衔接,是一个兼顾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目标。

按照这一目标发展,到2010年我区不仅能够实现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行列,而且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

由于我区处在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还面临诸多良好机遇和产业转移加快等有利因素,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增长速度有可能更快一些。

二是节能指标。

《纲要》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

这是从投入方面提出的反映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指标。

实现这一指标,意味着我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目前的2.14吨标准煤下降到“十一五”期末的1.6吨标准煤,年均下降5.7%。

国家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61吨标准煤下降到1.29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要达到4.4%。

我们规划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考虑到我区经济重型结构的实际,短期内不可能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我们又要鲜明地把节能降耗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居民收入指标。

《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目标与自治区七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相一致,也是体现发展成果、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的指标。

目前,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位次看已进入全国中等行列,但从收入水平看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分析,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2%。

国家规划“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我区规划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按这样的速度推算,到2010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4700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超过全国平均约600多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400元,超过全国平均约200元。

“十一五”时期具体发展目标是:

——经济发展方面,《纲要》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00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社会发展方面,《纲要》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九”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100%;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0%以上的农村牧区人口;就业机制较为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资源环境方面,《纲要》提出要实现生态环境稳定好转,植被盖度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主要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年平均大于280天,水环境质量达到水功能区要求,“三废”处理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明显增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

——人民生活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4350元;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牧民砖混结构住房比重达到80%。

表1: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822.8

7230

13

预期性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16026

29500

13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536.3

1080

1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687.8

6150

2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344.1

2800

16

预期性

社会发展

“普九”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

88.4

100

约束性

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

0.27

1.5

导向性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

80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3

4.5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5

7

约束性

资源环境

森林覆盖率(%)

17.6

20

导向性

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年)

300

280

约束性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2.14

1.6

五年下降25%

约束性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137

14700

10

预期性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2989

4400

8

预期性

人均期望寿命(岁)

71.3

72

预期性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2.1

25

2.5

导向性

农牧民砖混结构住房比重(%)

63.6

80

导向性

注: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为2005年价格。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十一五”的主要奋斗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