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7939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11分)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

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

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

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

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

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

”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

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

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深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

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

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

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

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

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

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2010年第5期《百科知识》,略有删改)

  17.选文标题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8.下面农谚适合用于本文的一项是()(2分)

  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老鹰盘旋,天气转晴。

  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19.选文第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3分)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链接材料: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庄稼;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动物的忧伤》,完成10—15题。

(15分)

  动物的忧伤

  谢尔盖耶夫

  

(1)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2)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

例如:

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

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

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3)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

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

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

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4)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

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

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5)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

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

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

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

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6)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

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

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

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7)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

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

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8)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

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

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

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

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

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

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

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9)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

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

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

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

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0.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2分)

  11.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改为:

“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分)

  12.第

(2)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

(2分)

  13.(5)—(8)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

(4分)

  14.第(6)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5.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

为什么?

(2分)

  

(二)阅读《动物的忧伤》。

(15分)

  10.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

(2分)

  11.原文用问句开头,提起人们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又引起下文,改为陈述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2分)

  12.动物也有感情。

(2分)

  13.猴子、小鸟、鱼、昆虫。

(2分)是按照从高级动物到低级动物对寂寞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忧伤程度逐渐加重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2分)

  14.举例子。

(1分)举戴菊鸟和长尾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就会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很快就死去。

(1分)以此说明对低级动物来说寂寞就更难以忍受了。

(1分)

  15.蚂蚁更难以承受孤寂。

(1分)相对蚂蚁,猴子是更高级的动物,它们可以尝试把其他种类的动物<比如人)作为自己的伙伴。

(1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8分)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

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

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

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

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

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

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

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

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

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B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

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

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

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

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

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

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

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21.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22.请在文章的A、B两处分别撰写两个适当的小标题。

(4分)

  A:

B:

  23.简要说明“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4分)

  2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A.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

  B.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C.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D.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2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

(3分)

  材料:

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

根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源发电将达到146.4兆瓦,其中风电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兆瓦,可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量。

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二)(18分)

  21.(4分)列数字、作比较。

(2分)突出说明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

(2分)(或:

突出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