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874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docx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完美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整理:

游客114

2012年9月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时]

第1课鸦片战争

[课标内容]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2)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4)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

导入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鸦片战争的影响

[小结]

回顾鸦片战争的过程,点明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2课时]

第2课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课标内容]

(1)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

(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能。

(2)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听、看、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是西方侵略者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落后,落后必然要挨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积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外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政府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的理解。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制作表格的方法,并逐步感知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火烧圆明园。

难点:

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主要由学生读、看、议、说,来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然后由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教师提问:

哪一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学生读和议为主:

读圆明园的宏伟壮观,议“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点拨:

除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还有一个趁火打劫的国家得益最多。

过渡到第二部分。

(4)关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主要通过学生看图来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遣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

(5)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讲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

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3课时]

第3课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

[课标内容]

(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2)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3)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辩证唯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收复新疆与甲午战争与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和《时局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看图说史能力;通过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和《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战黄海的史实,积累对近代民族英雄的认识,理解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内涵,学会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以完善人格的方法。

(2)感知新疆危机、甲午战争、瓜分狂潮等史实,积累对19世纪晚期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会从宏观高度把握时代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是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由此进一步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外部根源。

(2)制度落后、国力衰弱和投降路线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内部根源。

由此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信念。

(3)认识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十分残忍,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

(4)通过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的史实,认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学习左宗棠、邓世昌等近代民族英雄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

(2)邓世昌黄海血战。

难点:

(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2)《马关条约》。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感知历史:

教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并使用课件讲述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外国势力侵略新疆?

目的是什么?

(2)左宗棠是怎样收复新疆的?

为什么他能收复新疆?

(3)左宗棠为开发新疆做了哪些贡献?

(4)伊犁是哪年收回的?

(5)新疆在哪一年建省?

新疆建省有何意义?

实践创新:

(1)“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的哪些功绩?

(2)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这一点。

二、黄海大战

感知历史:

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再用课件讲述本目史实。

探究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哪年爆发?

为什么称为甲午战争?

(2)日本为什么要挑起甲午战争?

(3)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血战的主要事迹。

(4)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结束?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5)中国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

实践创新:

(1)邓世昌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描绘该图反映的战场场景。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沉痛教训?

(4)谈谈你对旅顺大屠杀的看法?

(5)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

三、中日《马关条约》

感知历史:

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用课件讲述本目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

(1)《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清政府派谁签订的?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相对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哪些进一步的危害?

(3)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4)租借地、势力范围是什么意思?

(5)“门户开放”的含义是什么?

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践创新:

(1)有人说《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最严重的卖国条约之一,对中国祸害深远,试用史实说明。

(2)观察《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讲述英国是怎样一步一步侵占香港地区的?

香港哪一年回归祖国?

香港的割让与收回的过程说明了哪些道理?

(3)观察《时局图》,谈谈你的感想。

[小结]

通过提问,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4课时]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内容]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观察《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

(3)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

(3)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