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058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docx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试题共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康祭酒赴轮台

曹唐

灞水桥边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轮台。

霜粘海眼旗①声冻,风射犀文甲缝开。

断碛簇烟山似米②,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

[注]①海眼旗:

“海眼”是一种双圆状的防守型军阵,而不同的军阵则是受不同的军旗指挥,所以指挥“海眼阵”的军旗被称为“海眼旗”。

②山似米:

唐代常常以“米”喻雪或霜,故此处“山似米”指远山如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灞桥点明送别的地点,“千里”写出轮台的遥远,流露出对友人路途安全的忧虑。

B.颔联写轮台环境之恶劣:

风吹霜冻的海眼旗的声音,是听觉描写;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是视觉描写。

C.颈联将视角转向远方,远处的沙漠中燃起簇簇狼烟,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为描写战争提供了背景。

D.“鼓如雷”,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战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渲染出轮台的危险环境。

2.这首诗尾联和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三、四句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

2.①本诗尾联直抒胸臆,清楚地领会了将军的意思,不消除边关的战乱不会返回家乡。

②王昌龄诗的后两句借景抒情,战斗中,大漠风沙磨穿了身上金属盔甲,但是不打败外族侵略是不回家乡的。

③两首诗都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豪壮的英雄本色,体现出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是视觉描写”说法错误。

“风射”的意思是“风劲吹”,“犀文甲”是指犀牛皮制的铠甲。

“风射犀文甲缝开”是指风透过盔甲缝隙刺入肌骨。

寒风凛冽,穿透盔甲,直刺肌肤,甚至让人感觉寒风渗进了骨里,这是触觉描写,不是视觉描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分明会得将军意,不斩楼兰不拟回”中,“楼兰”是汉时西域国名,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句诗是写战士们清楚地理解了“将军意”,不消除边关的战乱就不会返回家乡。

这是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出战士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必胜的信念,表现出边关战士的豪迈英勇和极强烈的爱国热情。

王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这两句是用了借情抒情的手法,用“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黄沙弥漫、烟尘四起、边关荒凉、沙土漫天……战斗中,大漠风沙磨穿了身上金属盔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尽管如此,战士们依然抱着不打败外族侵略就不回家乡的信念,“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因此,本诗的尾联和王诗的三、四句都写出了边关将士们不获取胜利就不返回家乡的决心,以及他们不惧牺牲、豪迈雄壮的英雄本色,表达出战争必胜、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二首(其一)①

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

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

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

②社:

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

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

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

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

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

2.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本诗首联以“天养人”为起句,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

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

颈联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

尾联写面对一年来得之不易的大丰收,自己借来千钱也要参加四邻乡亲举办的秋社祭祀活动,表达对丰收的欣喜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己,而非是自己真的懒散。

从苏辙当时所处的被朝廷贬官甚至被褫夺俸禄的政治环境看,这里的“嫌”所表达的应该是政治上的牢骚和不满,此句中既有讥讽也有自嘲。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

首联“贫病可怜天养人”是“起”,作者感慨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

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

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

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

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

颈联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

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面对如此热闹的庆祝场景,诗人自己虽然贫病不堪,但也要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心。

表现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报国无门之叹。

“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

②对当权者的不满。

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

③思念家乡之情。

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又暗含愤懑之意”说法错误。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是说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而非“愤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的内容和“壮士无功老”中的“老”,说明诗人此时年事已高;“无功”则写出了诗人虽有官职实则闲置,不能再建功立业的现状;“壮士”是诗人自况,自己虽有才干,却因年老和时势,再无建功的希望。

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并非真的“时平”,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

当朝统治者满足现状,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不思进取,诗人说“时平”,正是表达出对当权者的不作为、不振作感到极大的失望与不满。

诗人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

因此诗人说自己是“征人”。

既然无功空老,没有机会再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则不必再离家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然而“乡远”让诗人归乡的心愿难以实现,却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了。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宋)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诗歌中间四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D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3.

(1)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

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酣畅淋漓。

(2)诗人将为国杀敌的慷慨激情与整个草书的创作过程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表现想象扫平敌人之后的清平景象和得意心情蓄势。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误,“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这句话的解释为“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这里“烛光相射”是环境描写,而“飞纵横”是描写在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之下作者走笔纵横、酣畅淋漓的样子。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1)“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句意为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2)“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句意为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题主要先找出意象,再描绘画面,然后再说其作用。

①由文章可知中间四句写到的意象有酒、旗鼓、银河、墨、烛光。

由句意可知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

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酣畅淋漓;

②结合主题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

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作用是诗人将为国杀敌的慷慨激情与整个草书的创作过程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表现想象扫平敌人之后的清平景象和得意心情蓄势。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

②晋昌:

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还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下文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C.尾联既有好友出使归来的喜悦,又有自己滞留边塞、归日无期的伤感,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D.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2.请赏析颔联中“飘”与“挂”二字的妙处。

【答案】

1.B

2.①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②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首联用淅淅沥沥的春雨和明艳的黄鹂,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分析错误。

诗歌首联写作者在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黄鹂飞上戍楼,暮春的边城一片空寂,营造了一幅悲凉的意境,使得此时的诗人平添几分作客天涯的感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相互融。

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

“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

“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

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

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

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案】

(1)B

(2)“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

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②。

(注)①此诗作于太和知县任上,快阁在太和县东澄江边上②传说阮籍作“青白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③与白鸥盟:

语出《列子黄帝》,后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称“痴儿”,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对待政务是敷衍之态,已厌烦至极。

B.颈联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

即为友人远离,自己已无弹琴的雅致。

C.只因美酒,诗人才“青眼”相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

D.尾联既照应了登快阁所见美景,又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希冀,表达了对人生忘机的超然洒脱。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烘托出来了”是错误的。

“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所以一个“横”表现出诗人对美酒的喜爱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诗人自称“痴儿”,并且称处理公事为“了却”,而且作者登上快阁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首联表现出诗人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景:

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表现了诗人对这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颈联写到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这里写出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感到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因此要借酒消愁。

尾联诗人写到想要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作伴逍遥自在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表达了诗人想要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①。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②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③。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②畲田:

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③三更津吏报潮鸡:

《舆地志》说:

“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争分”写出了岭水分流的态势,“暗”字表现了桄榔椰叶的茂密。

B.颔联写诗人怕毒雾、蛇草,避沙虫、燕泥,写出了途中提心吊胆的情状。

C.颈联以五月收获稻米、三更时津吏就报潮汛到来表现了岭南人们的勤劳。

D.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末句“红槿花中越鸟啼”。

【答案】

1.C

2.①本句写红槿花开,越鸟在花丛中啼鸣,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②本句以乐景衬哀情。

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③本句以景结情,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

④本句视听结合,使画面充满立体感,生动形象。

(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C.颈联两句的意思是“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三更潮汛到来的时候,鸡就会叫,津吏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这两句并非在表现岭南人们的勤劳,而是在表现岭南与北方不同,并为尾联抒发诗人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最后一句“红槿花中越鸟啼”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这是一幅典型艳丽的岭南风景图。

作者此处写岭南美景并非是为眼前景色所陶醉,而是写岭南的风物与自己北方的故乡的不同,此处表面上是写岭南美景,其实是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意就更显得浓重。

同时,诗句中以视觉的“红花”和听觉的“鸟鸣”进行描写,视听结合,使所描写的画面立体形象,更有感染力。

最后,诗歌以描写景物结尾叫以景结情,此句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显得意犹未尽,耐人深思。

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①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注)①的知:

确切知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喜乐自得的样子。

他们因为丰收,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叠词“索索”写出了一派忙碌的场景。

织妇因喜悦,虽面对五月艳阳,仍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

C.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村民们的这种喜悦心情契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D.此诗直陈其事,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2.简析本诗最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

2.①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

②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③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C.“契合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错误的。

七、八句描写丰收的场面,和诗歌“悲苦”的情感不一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最后四句的意思是:

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

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通过“卖黄犊”“身即乐”可知,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的命运非常的悲惨,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同时通过“输得官家足”可知,百姓们虽然获得丰收,但是要应付官家,所以也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②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③碍月生。

注]①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

一名苕水、苕溪。

无相院:

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

②张先:

北宋诗人。

本诗是作者晚年赴陕任通判时所作。

③修芦:

修长的芦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从大处着眼,写出了湖水与秋空相接融为一体的景色,临溪人家仿佛平卧水面,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颔联上句从细处人手,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侧写水清,第四句以船浆划动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视听结合,写景精妙。

C.颈联的“入郭僧”照应题目的“无相院”。

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的静寂清净。

D.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

先突出西溪妙境及其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2.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

本诗也多处写“影”,请找出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答案】

1.A

2.①“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浮萍散开后,水面上倒映出山的影子,突出水的清澈;②“过桥人似鉴中行”,以“鉴中行”暗写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出的人影、桥影。

③“莫放修芦碍月生”,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使人领略不到想象中的夜晚的深潭月影,暗写月影、芦影,余味悠然。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