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7772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邢台市三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社会基本生产单位是父、子、孙三代的父系大家庭,而到了战国初期,基本生产单位则是“治田百亩”的“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家庭。

此变化说明

A.铁犁和牛耕得到了普及B.西周井田制的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C.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D.个体小农生产组织形式逐渐形成

2.有学者说:

“与秦朝相比,汉代抑制对象虽然也是‘贾人’,但不包含工矿业者,也与秦朝的‘上农除末’有区别:

‘除末’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层面全方位剥夺式的,而汉代‘抑商’趋于政治性的,重点在于打击。

”这反映汉代“抑商”的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B.增加政府财政收人

C.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D.束缚工商业者思想

3.唐朝铁的年产量达一千多万斤,而宋朝铁的年产量是唐朝时的三倍。

明朝时,铁的年产量竟高达九千万斤以上,且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领先地位。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

A.冶铁技术领先世界B.宋明两朝战争频繁

C.封建经济持续发展D.官营冶铁效果显著

4.观察下列形势图,下面符合图中所反映的封建朝代信息的诗句是

A.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B.转尽柳堤三百曲,夜桥灯火看扬州

C.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D.富室称雄当属晋,江南新贵必徽客

5.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七年(1374年),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

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这些做法

A.有力防范了官吏腐败B.说明政府已放弃贸易垄断

C.有利于民间贸易发展D.易造成当时对外贸易萎缩

6.1845~1858年间,外商在中国开有7家船舶修造厂,2家分设于广州、厦门,另5家在上海。

1843~1894年,外国资本在上海有27家船舶修造厂。

而这一时期中国民间资本开办有100余家工厂,主要设在上海、广州,其他各厂也都零星建立在通商口岸或与其邻近的地方。

这表明

A.外资企业诱导中国民族工业产生B.近代中国工业地域分布特征明显

C.当时通商口岸传统经济已经瓦解D.中国工业的近代化从重工业开始

7.1926年3月2日出版的《银业周刊》记载:

“五卅案后抵制日、英货其盛,因纱市情大俏”,“呆滞不动之本国布顿见活动。

”材料表明

A.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B.反帝斗争迫使列强放弃了经济侵略

C.纺织业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力D.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受英日两国阻挠

8.严国海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一文中提到:

“国民政府颁布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办法》。

至1936年,共核发民丰造纸厂船牌卷烟纸等专利证书共69件。

”这说明对该时期民族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政府举措B.社会思潮C.观念转变D.反帝运动

9.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及其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党和毛泽东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认为所有制形式越公越好,越纯越好,而且把商品经济视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只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

材料表明当时我国

A.经济建设上得到了苏联的援助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成

C.存在教条理解社会主义的现象D.阶级斗争深人到经济建设领域

10.1982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提到,“这种经营方式,它只不过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最终激发了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这种经营方式”

A.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B.奠定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基础

C.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根本变革D.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发展

1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基本方向”是指

A.增强企业的活力B.下放权力以让利

C.转换和创新体制D.调整好工业政策

12.据《申报》记载,1912年10月,北京举行国庆纪念会时,“有迫令游人剪辫,势将冲突者,旋经梁士诒手‘剪发自由,不便强迫’数条,粘贴门内,众始释然”。

由此可知,当时

A.新旧观念碰撞激烈B.移风易俗严重受挫

C.自由平等伸入人心D.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13.据徐珂的《据稗类钞》记载,1865年,“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宣武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始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

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姑息。

”此记载可用于说明

A.中国开始了交通近代化B.清政府尝试铁路建设

C.西方对华经济掠夺加剧D.愚昧不利于社会进步

14.“欧洲探险者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相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

”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活动

A.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B.使各个文明地区文化逐渐统一

C.消除了世界各地区的民族隔阂D.促进了各地物产和人种的交流

15.汤普逊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写道:

“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欧洲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B.亚洲商品对欧洲的冲击

C.美洲黄金白银的大量输入D.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剥削

16.“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要求投资于技术发明创造以节省劳动力,增加生产效率的呼声相应提高”,这使英国于18世纪下半叶引发了工业革命。

材料表明工业革命

A.受社会需求的直接推动而发生B.是海外市场发展的产物

C.开始于改良蒸汽机的发明D.是手工生产技术改进的结果

17.下面是1857——1905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卡特尔(垄断组织)数量增长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推知,当时的德国

A.政治统一是垄断组织出现的主要原因

B.生产关系变革助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

D.已经是一个重工业占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

18.1924年,美国《星期六晚报》评论说:

“我们生活在信贷时代,或者更准确的描述是债务时代,在前一时代中流行的对债务根深蒂固的反感几乎荡然无存。

”此评论从侧面反映了

A.美国已深陷经济危机B.民众的社会道德已下滑

C.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D.危机前经济的虚假繁荣

19.1930年,胡佛政府建立起联邦农业局,成立谷类稳定公司,收购农产品,提高农产品价格。

这一做法与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都意在

A.增加农业就业人口B.直接救济缓和矛盾

C.全面干预缓解危机D.减少农业产品过剩

20.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政府宣布:

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为此,美国

A.打击社会懒散分子B.推行“以工代赈”

C.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D.对贫困者进行救济

21.1981年,里根在总统就职演讲中说:

“让我们从现在起,重新唤醒这个工业巨人,使政府量入为出。

”里根“唤醒工业巨人”的主要措施是

A.仍然坚持凯恩斯主义B.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提高工业企业交税额度D.以货币贬值来刺激消费

22.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已占到支出总额的50%。

1960年社会保障的支出为14.99亿英镑,1970年增加到39.27亿英镑,1980年猛增到235.08亿英镑,1983年更是达到339.91英镑。

英国福利开支的不断攀升

A.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性B.很大程度削减了经济增长动力

C.解决了社会上严重的失业问题D.是应对经济“滞胀”局面的手段

23.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在粮食收购领域,苏联政府通过收购的办法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却又对粮食进行严格限价。

农民有出售粮食与否的自由,但若要售粮则必须按照政府定价出售。

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

A.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B.使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完全丧失

C.存在商品经济与计划管理的冲突D.并不适应当时苏联经济发展需求

24.苏联《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指出:

“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苏联

A.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B.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C.增加国家积累以发展农业D.逐步尝试新经济政策

25.1957年,赫鲁晓夫发动“工业、建筑管理改组”:

撤销大多数联盟和加盟共和国主管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管理本区域的所有工业和建筑行业。

由此可知,这次改组

A.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B.完善了原有体制缺陷

C.仍未改变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D.体现了管理的市场化

26.下面是有关戈尔巴乔夫在位时期苏联经济的相关信息表。

据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时间

指标

1985年

1991年

黄金储备(吨)

约2500

240

1美元对卢布的官方汇率(卢布)

0.6

90

经济增长率(%)

2.3

-11

肉类价格(卢布/千克)

2

100

石油出口量(百万桶)

1172

511

外债(亿美元)

105

520

A.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B.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

C.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领域D.使苏联的经济环境恶化

27.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经过多方商讨国际货币基金事项,谈判最终决定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和法国的基金份额的分配为27.5亿美元、13亿美元、12亿美元、5.5亿美元和4.5亿美元。

此份额分配

A.体现参与国的地位平等B.说明法国比中国获得更多利益

C.表明美国拥有很大优势D.加重了中国在基金份额的负担

28.从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经过四个回合的谈判,发达国家关税的平均税率已有约40%降到低于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降到12%。

这说明关贸总协定

A.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B.有利于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

C.促进了世界经济迅速发展D.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受侵

29.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八周年》总结报告:

1993~2001年,区内贸易翻了一番,三国之间每天的贸易量就有17亿多美元。

2001年,美国向加、墨两国的出口额为2650亿美元。

材料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

A.经济的运行卓有成效B.是由美国一国来主导

C.三国间贫富差距拉大D.不与区域外国家贸易

30.观察下面的美国1968-2014年能源净债务和税后收益比率曲线图。

下图信息说明

A.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恶化了美国能源环境

B.经济全球化给美国经济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C.经济“滞胀”状态推高了美囚经济发展的成本

D.美国能源债务的持续升高给其他国家带来机遇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五”期间我国生产资料的进口一览表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口额(亿元人民币)

42.9

41.5

55.7

49.0

46.3

占进口总额的%

93.0

92.8

94.5

92.4

92.7

“一五”期间我国出口商品构成一览表

年份

出口贸易额构成(总额为100)

工矿产品

农副产品加工品

农副产品

1953

18.4

25.9

55.7

1954

24.0

27.7

48.3

1955

25.5

28.4

46.1

1956

26.1

31.3

42.6

1957

28.4

31.5

40.1

材料二1960年12月,中央决定:

“对苏联的出口额,由1960年的预计31,9亿卢布,减为22.2亿卢布。

增加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基本补给。

但是日用工业品和矿产品大体照旧。

”对东欧的欠账,粮、油也予以缓还。

1961年2月,中央规定了如下进口次序:

“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

”3月8日,外贸部进一步明确规定:

当年只订购前三类进口物资,对四、五类暂停进口。

——摘编自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进口实情》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五”期间我国生产资料的进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特点产生的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历史上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4世纪末期。

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

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

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

——摘编自[英]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与此同时,相对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和以金本位为核心的国际货币支付体系建立起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0世纪前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一度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摘编自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

这次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

本轮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建起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

——摘编自《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世纪末期欧洲人开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呈现的特点。

(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于以往”。

(4分)

 

31.

(1)特点:

进口商品主要是生产资料,比重大;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

(2分)

影响:

弥补了我国工业落后的不足;有利于工业化建设的进行;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促使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6分)

(2)变化:

减少了生产资料的进口,粮食等生活资料加大进口、减少出口。

(2分)

原因:

工业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内经济的困难;为解决粮食短缺而调整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重。

(6分)

(3)因素:

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内外发展战略需要;等等。

(4分,答出两点且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32.

(1)原因: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葡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商业危机出现;传播基督教的需要;人文主义思潮激发了人们的探索精神;先进的航海技术、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8分,答出四点即可)

(2)特点: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推进;相对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货币支付体系的建立;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依存度加大;世界大战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等等。

(8分,答出四点即可)

(3)说明:

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建立,如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的共同基础,如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为支撑,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科技的发展加快了全球化趋势,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等。

(4分,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