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5809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6、黄河颂

主备人:

姜秀侠复备人:

初一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4、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

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展标:

1、积累词语,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4、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了解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辍学。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

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

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

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2、本诗的创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

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

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

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

三、自学指导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2、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3、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音:

澎湃()()

气魄()高山之巅()

狂澜()哺育()

浊流()屏障()

四、自学指导一合作讨论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1、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2、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五、自学指导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思考“歌词”可以分成几部分?

重点在哪里?

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绘黄河”部分所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

诗人从几方面来歌颂黄河?

4、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

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明确:

1两部分绘:

黄河或者望黄河、颂黄河

明确:

2从三方面实写黄河之景,表现颂歌气势,为“颂黄河”蓄势。

明确:

三方面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明确:

4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

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上学期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

六、拓展延伸: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

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七、小结

八、当堂练习:

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

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九、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册阅读部分

十、板书设计

•黄河颂

• 

• 光未然

•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教后记:

 

7、最后一课

 主备人:

姜秀侠复备人:

初一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复述故事内容。

2、分析人物的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能说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主题。

4、文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语法的见解和结尾动作的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世界名篇,由法国著名的文学家?

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是:

(可以不照本宣科投影上的文字,换一种更口语化的叙述语言)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复述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有关语段的研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后半期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写作背景:

1870年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帮的行为,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普法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和爱国情绪。

 

3、小说常识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分类:

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

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

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读不准和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合作解决,按时间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四、注音、注释 

  捂(wǔ)     戒(jiè)     踱(duó)      郝叟(hǎo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 

  祈祷:

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

心里想。

 

  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

喧哗热闹。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

(面容)苍白。

 

五、自学指导二,合作交流

1本文的题目《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

它包含了什么特殊含义?

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在这最后一课中,整个沦陷地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亡国之恨都在这最后一课中迸发了出来。

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3、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4、按时间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哪几部分?

一、(1~6)序幕。

二、(7~10)开端。

三、(11~23)发展。

四、(24~29)高潮和结局。

六、合作探究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体会文章中心。

七小结: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

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展标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课文有关语段的研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自学指导一合作交流

1、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明确: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

害怕考问,决定逃学。

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

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

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原因

1、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教育作用。

3、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的震憾。

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明确:

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2、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

1不爱学习,天真贪玩。

表现在:

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

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有较强的意志力。

表现在:

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虽然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也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有一定的意志力,最终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有较强的意志力。

表现在:

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虽然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

军队在操练,而他也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有一定的意志力,最终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对敌人的恨。

表现在:

走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

“又出什么事了”,(败仗了,征发了,司令部的各种

命令了)“一切坏消息”都说明了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

有较强的自尊心。

表现在:

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

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

的小院子。

小弗朗上的这些性格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

总结:

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怕老师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谈谈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

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热爱法语、热爱母语教育工作、热爱学生、

热爱法兰西的爱国志士。

外貌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三、自学指导二讨论

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四、当堂练习:

练习册课内阅读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

第三课时

一、展标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能说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自学指导一合作交流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1、自然环境:

表现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有反衬故事悲剧气氛

2、社会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法国语言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学生的无限期望以及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有何作用?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续、意思的递进

3、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三、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刚才通过你们的创造性的表演,为我们再现了那难忘的“最后一课”,让我们又一次倾听了法国人们的爱国心声这“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中奏响的爱国主义的交响曲,这“最好一课”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经典作品,永远都激励我们为着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而战斗

五、当堂练习

体会下列句子含义。

1、“可怜的人!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3、“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全句有什么含义?

六、布置作业:

续写训练要求:

①题为《最后一课》;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像;③结构要完整

七、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都德

      线索:

“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

(1-6)上学路上(开端)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

自然环境:

风和日丽社会环境:

普法战争,法国沦陷课堂气氛:

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

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教学反思: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主备人:

姜秀侠复备人七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展标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学生背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1、展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二、了解作家和时代背景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学者、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

这篇小品文写作的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

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

帝国主义加紧了文化侵略。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三、自学指导一

朗读全文,回答问题

1、概括每一节内容。

明确: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扬子江、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2、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明确:

由此可见,“艰难的国运”有两个方面,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

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明确:

课文中有“一种冒险的美趣”。

“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4、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

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明确: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结尾说: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

为什么?

明确:

历史发展是曲折的,只有具有雄健的精神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的革命者,才会在奇绝壮绝的斗争中获得“壮美的趣味”。

2、“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五、拓展延伸:

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的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

参考: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2、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六、小结:

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七、当堂练习(见课件)

八、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3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2、请以《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革命必胜,民族必兴

语言美哲理美人格美

 

9、土地的誓言

主备人:

姜秀侠复备人:

初一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3.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师生爱国豪情. 

4.理解"土地的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的抒情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标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

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生齐答:

东北)对,这里就是东北.(边说边展示课件)

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篇散文.

展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3.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师生爱国豪情. 

4.理解"土地的誓言"的深刻含义. 

5.学习诵读,品读,创读,设问研究等读书方法. 

二:

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

现代作家,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主要作品有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曹雪芹》等。

他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读不准的小组合作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你觉得作者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信息?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4、读准字音

蕻良炽痛喷涌泛滥谰语召嗥鸣山涧斑斓碾污秽辘辘怪诞

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

5、解释词语:

炽痛:

热烈而深切。

嗥鸣:

(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

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

荒诞离奇。

亘古:

远古。

召唤:

呼唤。

斑斓:

灿烂多彩。

污秽:

肮脏的东西。

泛滥:

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四、自学指导二合作学习

1、通观全文,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这两段分别讲什么,你能概括吗?

4、所选东北哪些景物?

有什么特点?

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5、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明确1、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明确2、誓言:

我必须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忧伤、愤怒之情。

同时,也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