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691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

《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NG站员工培训资料.docx

CNG站员工培训资料

C

N

G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天然气基础知识

天然气是从油气田开采得到的可燃性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含量一般高于90%,其次是乙烷、丙烷、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等气态烃类。

天然气的非烃类气体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氢气、氮气以及极少量的硫醇、硫醚、二硫化碳等有机硫化合物。

天然气可分为气层气、半生气和凝析气三种。

气层气也称气田气,是指在地层呈气态单独存在,开采到地而后仍为气态的天然气。

伴生气也称油田气,是指溶解在原油中或者呈气态与原油共存,随原油同时被采出的天然气。

伴生气的甲烷含量一般约占65%~80%,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乙烷、丙烷、丁烷等烃类。

凝折气是指在地层的原始条件下呈气态存在,在开采过程中由干压力降低而凝结出一些液体烃类的天然气。

凝析气的组成大致和伴生气相似,但是它的戊烷、己烷等烃类含量比伴生气要多,一般经分离后可以得到天然汽油甚至轻柴油产品。

天然气又有干气、湿气之分。

一般来说,含90%以上甲烷的天然气称为干气或贫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烃类含量高于10%的则称为湿气或富气。

世界上从气田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大多是干气,从油气田开采得到的伴生气,因为与石油分离时的条件不同,可能是干气,也可能是湿气。

天然气各织分的含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地区地层中采出的天然气组成差别很大,同地区地层中不同油气井采出的天然气组成也有差别。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一般甲烷含量高于90%,此外,还有少量的乙烷、丙烷等烃类,以及微量的硫化氢气体等,天然气通常是元色的气体,比空气轻,密度为0.5~1.0g/m3。

气层气的密度一般是空气的0.55~0.60倍,伴生气的密度一般是空气的0.75~0.85倍。

含有硫化氢的天然气带有臭鸡蛋味,含有戊烷以上的烃类的天然气带有汽油味。

天然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当其浓度在5%~15%范围内时,遇火源即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此外,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只要温度达到650℃左右,即使没有火源也会自行着火。

组成天然气的气态烃本身是无毒的,但是,如果天然气中含有硫化氢时就会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当天然气大量地泄漏到空气或室内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使空气中的含氧量减少,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

此外,天然气燃烧不完全时生成的一氧化碳,对人体也有毒害作用。

自然界的天然气是没有颜色、气味和毒性的气体,为防止事故,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在天然气中加入具有独特的加臭剂,以便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当天然气泄露时,很容易被人们所发觉和检测出来。

当然如果人体吸入过量的天然气,也会引起中毒,这是因为吸入过量的天然气会使人缺氧、窒息、休克,严重时造成窒息死亡。

二、车用天然气技术要求

天然气中含有硫化氢过量时,会严重腐蚀高压气瓶和设备管线。

同时天然气中含有水分过高将会给CNG汽车带来以下三方面的危害:

1.形成水合物,造成管道、储气瓶嘴、充气嘴等小口径处产生沉积截流现象,形成冰块堵塞气道,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2.加速天然气中酸性气体对气瓶和高压管线的腐蚀。

3.环境温度小于等于零度时会结冰。

车用压缩天然气(CNG)作为内燃机燃料,其辛烷值高达130左右,燃烧性能好,发热量大,不结焦,烟尘少,NOx排放量低,CO2排放较汽油减少25%,HC、CO大都在规定排放量的10%以下。

由于良好的使用性能,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具有很大优势。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车用压缩天然气》(GB18047-2000)规定的标准。

车用压缩天然气技术要求

项目

技术指标

试验方法

高位发热量(MJ/m3)

>31.4

GB/T11062

总硫(以硫计)(mg/m3)

≤200

GB/T11061

硫化氢(mg/m3)

≤15

GB/T11060.1

二氧化碳yCO2(%)

≤3.0

GB/T13610

氧气yO2(%)

≤0.5

水露点(℃)

在汽车驾驶的特定地理区域内,在最高操作压力下,不应高于-13℃;当最低气温低于-8℃,应比最低气温低5℃

GB/T17283

注:

1、气体体积为在101.325kPa、20℃状态下的体积。

2、压缩天然气中固体颗粒直径应小于5

3、压缩天然气应有可察觉的臭味。

加臭剂的最小量应符合当天然气泄漏到空气中,达到爆炸下限的20%浓度时,应能察觉。

加臭剂可用具有明显臭味的硫酸、硫醚或其它含硫有机化合物配置。

三、燃烧与爆炸

(一)燃烧及其特性

1.燃烧与氧化。

燃烧是一种同时有热和光发生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物质被氧化而另一些物质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按电子学说,是由于物质发生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物质转移到另一物质。

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称还原剂;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称氧化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物质失去的电子数等于另一物质得到的电子数。

如氢和碳与氧反应可写成:

2H+O2→2H2O

C+O2→CO2

从化学原理看,一切燃烧现象均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并不都属于燃烧反应。

燃烧反应必须具有如下3个特征:

①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发出光。

2.燃烧条件。

燃烧必须具备3个条件(或称3要素):

①有可燃物存在,它们可以是固态的,如木材、棉纤维、煤等;或是液态的,如酒精、汽油、苯等;也可以是气态的,如氢气、乙炔、一氧化碳等。

②有助燃物存在,即有氧化剂存在,常见的有空气(其中的氧)、纯氧或其它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③有能导致着火的能源,如高温灼热体、撞击或摩擦所产生的热量或火花、电气火花、静电火花、明火、化学反应热、光能、绝热压缩产生的热能等。

上述3点是燃烧的必要条件,缺少上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也就不能导致燃烧。

但有时虽已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燃烧也不一定发生。

这是因为燃烧还必须有充分的条件。

可燃物与助燃物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能引起燃烧,如氢气在空气中含量低于4%时便不能点燃。

氧在大气中占21%,燃烧时氧含量会逐渐减少,在一定的环境中,当氧含量低于14%时,燃着的木块也会熄灭。

这时,要使燃烧继续,燃烧区必须有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补充。

点火源也要有一定强度(温度和热量),如电焊渣火花,温度可达1200oC以上,足以引起易燃液体的蒸气和空气混合气发生燃烧或爆炸。

但若该火花落在木块上,就不一定引起燃烧。

这是因为火花温度虽高,但能量不足,无法使木块加热到燃烧温度。

当大量火花不断落在木块上时,可以引起木块燃烧。

所以,要引起燃烧,不仅要具备必要条件,还必须满足充分条件。

近代燃烧理论用链锁反应来解释物质燃烧的本质,认为燃烧是一种自由基的链锁反应,并由此提出了燃烧四面体学说。

燃烧四面体学说指出,燃烧除了具备上述三要素外,还必须使链锁反应不受抑制,即自由基反应能继续下去作为燃烧的第四个要素,并由此而奠定了某些灭火技术理论基础。

3.燃烧过程及形式。

可燃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是在气体(或蒸气)状态下进行的,燃烧过程随可燃物质聚集状态的不同而异。

气体最易燃烧,只要达到其氧化分解所需的热量,便能着火燃烧。

其燃烧形式分为两类:

可燃气体和空气或氧气预先混合成混合可燃气体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

混合燃烧由于燃料分子已与氧分子进行充分混合,所以燃烧时反应速度很快,温度也高,火焰的传播速度也快,通常混合气体的爆炸反应就属这种类型。

另一类就是将可燃气体,如煤气,直接由管道中放出点燃,在空气中燃烧,这时可燃气体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通过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这种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液体燃烧,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液体本身燃烧,而是在热源作用下由液体蒸发所产生的蒸气与氧发生氧化、分解以至着火燃烧,这种燃烧称为蒸发燃烧。

固体燃烧,如果是简单固体可燃物质,像硫在燃烧时,先受热熔化(并有升华),继而蒸发生成蒸气而燃烧;而复杂固体物质,如木材,燃烧时先是受热分解、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再氧化燃烧。

木材在受热时先蒸发出水分,继而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而氧化燃烧,这种燃烧可看作是分解燃烧。

上述几种燃烧现象不论可燃物是气体、液体或固体,都要依靠气体扩散来进行,均有火焰出现,属火焰型燃烧。

而当木材燃烧到只剩下炭时(如焦炭的燃烧),燃烧是在固体炭的表面进行,看不出扩散火焰,这种燃烧称为表面燃烧。

木材的燃烧是分解燃烧与表面燃烧交替进行的。

金属铝、镁的燃烧也是表面燃烧。

(二)爆炸及其特性

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对外作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现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①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②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

③发出声响;

④周围建筑物或装置受到冲击而发生震动或遭到破坏。

简言之,爆炸是系统的一种非常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

1.爆炸分类。

根据爆炸发生的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大类。

在研究化工、石油化工行业防火防爆技术中,通常只涉及到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①物理爆炸。

由物理变化所致,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组分及化学性质均不发生变化。

通常指的是物理性爆炸现象主要是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和过热液体在压力容器内,由于各种原因使容器承受不住压力而破裂,内部物质迅速膨胀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②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由化学变化造成的,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组分都发生了变化。

化学爆炸按爆炸时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不同又可分为三类。

(a)简单分解爆炸。

引起简单分解爆炸的爆炸物,在爆炸时并不一定发生燃烧反应。

爆炸能量,是由爆炸物本身分解时产生的。

属于这一类的有叠氮类化合物,如叠氮铅、叠氮银、叠氮氯;乙炔类化合物,如乙炔铜、乙炔银等,这类物质是非常危险的,受轻微震动即能起爆,如:

震动

PbN6——→Pb+3N2

震动

2AgN3——→2Ag+3N2

 

可产生5300m/s的冲击速度,造成极大的破坏力。

(b)复杂分解爆炸。

这类物质在爆炸时伴有燃烧现象,燃烧所需的氧由其自身供应。

这类物质的危险性比简单分解爆炸略低,如硝化甘油炸药的爆炸反应:

引爆

C3H5(ONO2)3——→3CO2+2.5H2O+0.25O2

 

爆炸冲击速度可达8625m/s,造成巨大的破坏力。

爆炸物品,大都具有如下结构:

-NO3硝酸盐类物质

-N=N≡N叠氨化合物

-O-N=C雷酸盐类化合物

-ClO3氯酸盐类

NX3氮卤化物

-C≡C-乙炔类物质

=N≡N重氮类物质

 

还有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和硝酸酯类物质。

(c)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爆炸性混合物至少由两种化学上不相联系的组分所构成。

混合物组分之一通常为含氧相当多的物质,另一组分则相反,是根本不含氧的或含氧量不足以发生分子完全氧化的可燃物质。

爆炸性混合物可以是气态、液态、固态或多相系统。

气相爆炸:

包括混合气体爆炸、粉尘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喷雾爆炸。

液相爆炸包括聚合爆炸及不同液体混合引起的爆炸。

固相爆炸包括爆炸性物质的爆炸、固体物质混合引起的爆炸和电流过载所引起的电缆爆炸等。

2.爆炸与爆轰。

可燃气体或蒸气预先按一定比例与空气(或氧)均匀混合组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在全部或部分封闭的环境中(容器或管道中),一经点火,就会以点火源为中心,燃烧的火焰就以圆球面形状一层层向外传播。

由于是爆炸性混合气体,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或氧)的扩散过程已在燃烧前完成,所以其传播速度是以通常的爆炸波速度(每秒数十米或数百米)传播的;假如混合物的组成或预热条件适宜,就可能产生一种与通常爆炸根本不同的现象,爆炸波的传播速度可高达1000m/s,压力再升高,就会产生更大的破坏力,这种现象称为爆轰。

如在一端密闭的管子中点燃混合气体,燃烧产物膨胀,压缩火焰前面气体,随着火焰前面被压气体的运动,附着管壁气层的火焰受到阻力,因而相对加快了管子中心的气体运动,这时气体便发生湍流,并增大了燃烧面积,从而又增加了物质的燃烧速度。

由于加速,火焰阵面前产生了压缩波,不断加速的结果使更强的压缩波相继出现,当压缩波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冲击波,从而形成爆轰。

因此,爆轰的形成可简言之是燃烧加速的结果。

爆轰不仅在混合气体中发生,一些能发生放热的分解反应的气体也能发生爆轰现象,如臭氧、一氧化二氮、乙烯等,在一定的高压下,也会发生爆轰。

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轰现象只发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这个浓度范围叫做爆轰范围。

爆轰范围也有上、下限之分,其数值介于爆炸上、下限之间。

混合气的初始温度对爆轰的传播速度影响很小,升高温度反而使爆轰速度有所下降。

如氢和氧混合气在初始温度为10℃时测得爆速为2821m/s,而100℃时为2790m/s,其原因是升高温度使气体密度减小所造成。

初始压力增加会使爆轰速度加快。

如氢和氧的混合气密度从0.1g/cm3增至0.5g/cm3,爆速从3000m/s提高至4400m/s。

四、雷电防范

1.雷电危害

(1)直击雷危害。

直击雷危害造成的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的破坏作用很大。

1)电效应。

雷云对大地放电时,雷电流通过具有电阻或电感的物体时,因雷电流的变化率大(几十微秒时间内变化几万或几十万安),能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使电力系统的设施烧毁,导致可燃易燃易爆物品的爆炸和火灾,引起严重的触电事故。

2)热效应。

很高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能使放电通道的温度高达数万度,在极短时间内将转换成大量的热能。

雷击点的发热能量约为500~20000),会将金属熔化,点燃油气引起爆炸事故。

3)机械力效应。

雷电流作用于非导体上时,由于雷电的热效应,使被击物体内部出现强大的机械力,从而导致被击物体遭受严重破坏或造成爆炸。

(2)间接雷电危害。

间接雷电可引起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危害。

1)静电感应。

雷云的静电感应危害是指带电的雷云接近地面时,在地面的物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当雷云消失时,对地绝缘导体或非导体等建筑物或设备顶部大量感应电荷不能迅速流人大地,结果将呈现因感应静电荷而产生很高的对地电压即静电感应电压,它可达到几万伏,可击穿数十厘米的空气间隙发生火花放电,足以引起可燃气体燃烧或爆炸。

雷电的静电感应会将接地不良或电气连接不良的物体或空气击穿,形成火花放电,引起可燃气体燃烧或爆炸。

2)电磁感应。

雷击具有很高的电压和很大的电流,又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当雷电流通过导体导人大地时,在其周围空间里将产生很强的交变电磁场,不仅会对处在这一电磁场中的导体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还会在闭合回路的金属物体上产生感应电流,这时如回路上有的地方接触电阻很大或有缺口,就会局部发热或击穿缺口间空气,形成火花放电,引起可燃气体燃烧或爆炸。

油罐或管道接地可导走电磁感应电流。

(3)雷电波侵入危害。

雷击在架空线路、金属管道上会产生冲击电压,使雷电波沿线路或管道迅速传播,若侵人建筑物内可造成配电装置和电器绝缘层击穿产生短路,或使建筑物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燃烧或爆炸。

(4)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

当防雷装置受到雷击时,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体上都具有很高的电压,它足以击穿3m以内的空气,形成火花放电。

雷电对3m以内的导体发生跳闪放电,这种现象称为“反击”。

如防雷装置与建筑物内外的电器、电气线路或其它金属管道的距离小于3m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放电,可引起电器绝缘破坏、金属管道击穿,造成易燃易爆物品爆炸或着火。

2.防雷装置。

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1)接闪器。

接闪器又称受雷器,是直接接受雷电的金属构件。

不同的保护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接问器。

如避雷针用在保护建构筑物、露天的变配电设备。

避雷网、避雷带主要用来保护建筑物。

避雷线、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电力线路、电力设备等。

避雷针又可分为独立避雷针和装在建筑物上的附设避雷针。

加油加气站的可燃介质储罐可不装设避雷针做接闪器,而直接以罐顶或与之相连接的管道做接闪器。

避雷针一般采用镀锌圆钢或镀锌钢管做成。

针长1m以下者,圆钢直径12mm,钢管直径20mm;针长1~2m者,圆钢直径地mm,钢管直径25mm。

避雷针所用材料应能满足机械强度和耐腐蚀要求,有足够的热稳定性,以能承受雷电流的热破坏作用。

(2)引下线。

引下线上接接闪器,下接接地装置,将雷电流自接闪器导人接地装置。

引下线国内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制作。

圆钢直径不小于5mm,扁钢厚度不小于4mm,截面积不小于48mm2。

如用钢绞线做引下线,其截面积不小于25mm2。

国外工程需用铜质材料。

金属油罐可用罐本体及接地线做引下线。

(3)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用来向大地泄放雷电流,它包括接地极和接地线两个部分。

接地极通常用长度为2.5m的50×50×5的角钢(或

50mm钢管)做成,上端埋深0.7m。

连接各接地极的干线一般是采用40×4mm2的扁钢做成,用25×4mm2扁钢连接地面设备。

3.加油加气站防雷设计。

加油加气站防雷设施的设置要求,详见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第10章。

五、火源控制

为预防爆炸或火灾灾害,控制着火能源是一个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

在加油加气站能引起爆炸火灾事故的能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明火、摩擦和撞击、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等,对于这些着火源,必须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

(一)预防明火

可燃介质设备应远离预计存在的明火,加油加气站选址和站内布置应严格执行《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的规定。

需进行动人操作时,动火地点可燃物浓度≤O.2%为合格;爆炸下限>4%的,则现场可燃物含量≤O.5%为合格。

关于维修作业,在禁火区动火及动火审批、动火分析等要求,必须按有关规范规定严格执行,采取预防措施,并加强监督检查,以确保安全作业。

(二)预防摩擦与撞击

摩擦与撞击往往成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如机器上轴承等摩擦发热起火;由于铁器和机件的撞击起火;磨床砂轮等摩擦及铁器工具相撞击或与混凝土地面撞击发生火花;导管或容器破裂,内部溶液和气体喷出时摩擦起火;在某种条件下乙炔与铜制件生成乙炔铜,一经摩擦和撞击即能起火起爆等等。

因此,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应采取下述防止火花生成的措施:

1.机器上的轴承等转动部件,应保证有良好的润滑,应及时加油并经常清除附着的可燃污垢。

机件摩擦部分,如通风机上的轴承,最好采用有色金属或用塑料制造的轴瓦;

2.锤子、扳手等工具应用被青铜或镀铜的钢制作;

3.输送可燃气体或液体的管道,应定期进行耐压试验,防止破裂或接口松脱喷射起火;

4.凡是撞击或摩擦的两部分都应采用不同的金属制成(如铜与钢),通风机翼应采用钢铝合金等不发生火花的材料制作;

5.搬运金属容器,严禁在地上抛掷或拖拉,在容器可能碰撞部位覆盖不发生火花的材料;

6.处于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房间,地面应采用不发火花材料铺设,并应禁止穿带铁钉的鞋;

7.在处理燃点较低或起爆能量较小的物质如二硫化碳、乙醚、乙醛、汽油、环氧乙烷、乙炔等时,特别要注意不要发生摩擦和撞击。

当把高压气体通过管道时,管道中的铁锈因与气流流动,与管壁摩擦变成高温粒子,成为可燃气的着火源,应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三)防止电气火花

1.电火花类型

根据放电原理,电火花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高电压的火花放电。

在电极附近,当电压升高到空气临界击穿温度时,空气绝缘层先局部被破坏,产生电晕放电,当电压继续升高时,空气绝缘层全部被破坏,出现火花放电现象。

火花放电的电压受电极形状、间隙距离的影响而不同,一般在400V以上。

②弧光放电。

是指开闭回路、断开配线、接触不良、短路、漏电、打碎灯泡等情况下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的放电。

弧先放电一般温度较高,弧根可达2000℃。

③接点上的微弱火花放电。

指在低压情况下,接点的开闭过程中也能产生肉眼看得见的微小火花。

在自动控制中用的继电器接点上或在电动机整流子、滑环等器件上产生的火花都属于这一种。

2.爆炸危险环境防爆电气设备选型

一般的电气设备很难完全避免电火花的产生,因此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必须根据物质的危险性正确选用不同的防爆电气设备。

根据结构和防爆原理不同,防爆电气设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隔爆型(d)。

这种电气设备具有隔爆外壳,即使内部有爆炸性混合物进人并引起爆炸,也不致引起外部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

它是根据最大不传爆间隙的原理而设计的,具有牢固的外壳,能承受1.5倍的实际爆炸压力而不变形;设备连续运转其上升的温度不能引燃爆炸性混合物。

②增安型(e)。

也叫防爆安全型。

这种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火花,设备外壳也不会达到危险的温度。

③本质安全型(i)。

在正常运行或标准试验条件下所产生的火花或热效应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电气设备,也就是说这类设备产生的能量低于爆炸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里。

④正压型(p)。

这种电气设备具有保护外壳,壳内充有保护气体(如惰性气体),其压力高于周围爆炸性混合物气体的压力,以避免外部爆炸性混合物进人壳内发生爆炸。

⑤充油型(o)。

将可能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部件浸在绝缘油中,起到熄弧、绝缘、散热、防腐的作用,从而不能点燃油面以上和外壳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

⑥充砂型(q)。

这种设备外壳内充填细砂颗粒材料,以便在规定使用条件下,外壳内产生的电弧、火焰传播,壳壁或颗粒材料表面的过热温度均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

⑦防爆特殊型(s)。

上述类型以外的防爆电气设备。

⑧无火花型(n)。

这种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的条件下不产生火花或电弧,也不产生能点燃周围爆炸性的混合物的高温表面或灼热点。

各种防爆电气设备都有标明防爆合格证号和防爆类型、类别、级别、温度组别等的铭牌作为标志。

其分类、分级、分组与爆炸性物质的分类、分级、分组方法相同,等级参数及符号也相同。

例如:

电气设备Ⅰ类隔爆型,标志为dⅠ;Ⅱ类隔爆型B级T3组其标志为dⅡBT3;Ⅱ类本质安全型ia级B级T5组,其标志为iaⅡBT5。

如果采用一种以上的复合型防爆电气设备,须先标出主体防爆型式后再标出其它防爆型式,如:

主体为增安型,其他部件为隔爆型B级T4组,则其标志为edⅡBT4。

防爆电气设备应根据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和爆炸物质的类别、级别、组别进行选型。

当同一场所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爆炸混合物时,应按危险程度较高的级别选用。

六、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又称水露点)是指在一定压力,饱和气体中的水分被凝析出时的温度,简称水露点。

露点温度是CNG生产工艺中一个重要的工艺指标,整个CNG生产过程和CNG汽车使用CNG气体燃烧过程都必须是在它的露点温度以上工作。

否则,将会影响CNG的生产和使用不能正常进行,同时会对生产设备造成腐蚀,甚至导致事故发生。

七、分子筛与分子筛再生

分子筛是一种由化学物质做成的活性吸附剂。

吸附剂的表面有许多微孔,从而具有较大的内表面。

活性微孔用分子间的吸附力吸附分子,从而达到脱水干燥的目的。

CNG的生产工艺中使用的分子筛型号为4AD,即分子筛的形状为球型,直径为4埃。

分子筛吸附水饱和时需要再生。

再生是清除活性微孔中吸附的水分。

再生工艺与脱水工艺的工艺条件不同,脱水工艺是在高压低温下进行,再生工艺是在低压高温条件下进行。

分子筛的活性微孔很容易被污染和中毒。

因此脱水工艺过程中,要求进入分子筛的工艺气体必须干净,符合工艺指标要求,同时再生时必须再生彻底,否则分子筛吸附能力就会降低或脱水干燥不完全。

八、灭火物质与消防设施

(一)常用灭火物质

灭火剂的作用是能有效地破坏燃烧条件、中止燃烧,起到灭火的作用。

要求灭火剂使用方便、灭火效能高、成本低、来源丰富。

常见的灭火剂有水、沙、CO2、空气泡沫、干粉等,对卤化物应限制使用。

不同的灭火剂需要不同的灭火设备或器材相配合,才可以发挥灭火剂的灭火效能,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