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560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

《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论文.docx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中国易学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具权威的一部由符号到文字著成的哲学经典,一直被誉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儒、道、法、墨、兵、阴阳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渊源,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源头,也是我国预测学和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

它运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和对立面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根本规律。

它仰观天文,探索宇宙。

它俯视人世,洞察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阐明人生知变、应变和适变的大法则。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安邦治国到平民百姓怎样为人处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是一部神秘的哲学奇著,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神奇的明珠。

《周易》自十七世纪传入西方,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及其在思想科学和认识论方面的宝贵价值以及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启迪和影响,日益引起国内外哲学家、科学家的肯定和研究。

不少科学家神奇地发现,他们的许多科学理论和成果与《易经》的八卦竟是如此奇妙地吻合,从他们对现代物理、数学、化学、医学、生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研究,证明了《周易》的确是座挖掘不尽的宝藏。

众所周知,微积分的发明者、德意志数学家莱布尼兹的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的发明,正是得益于《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的启示。

国际物理学界哥本哈根学派领袖、丹麦物理大师玻尔三十年代访问中国时,发现自己的伟大创造“并协原理”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早就有了先河。

玻尔大为惊奇,并认为“阴阳图”是并协原理的一个最好标志,他亲自设计的家族族徽,其中心图就采用了中国古代流传的太极图。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易经的太极图显示了宇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

他说:

“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

”美国高能物理学家F.卡普拉认为,太极图的运动变化原理与动力学的模型一致,而且八卦也同强子的八重态对应。

留法博士刘子华先生于1939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用天文学的观点,提出第十颗行星存在的假说,正是来自八卦图与太阳系各行星的默契对应关系所激发的灵感。

蔡福商先生与1956年写成的《八卦与原子》一书,对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作了全面的改造,并发现宇宙间存在大量新元素的线索,引起科学界的轰动。

世界著名生物遗传学家发现,六十四卦与生物的遗传密码是一致的。

它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的64个脱氧核糖核酸的密码子。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对《周易》作了高度评价,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说过,他科学发现的想象力正是来自于《易经》的启发。

李政道认为,“卦方”图就是数学分支矩阵学中“当今的八阶矩阵”。

事实证明,《周易》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和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就连现代人类尖端技术科学也受益于它。

它囊括了难以胜数的人类智慧,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展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是人类文明四大发源地之一,传说的禹铸九鼎,标志着我国进入铜器时代。

独立于万国之表的古代科技体系奠基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六朝隋唐,昌盛于宋辽金元。

它包括:

以代数学为主的数学体系;具有相对精确天体位置计算的天文体系;资料丰沛的人文、自然地理体系;直交网络的地图学体系;中医中药学体系;多种经营、连作复种、精细耕作的农学体系;遥遥领先的钢铁体系;砖木宫室体系;以及园林、桥梁、丝织、瓷器、巧夺天工的多种工艺品、水密隔舱的巨艘、手工业设施等等。

四大发明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此丰硕的成果,如果在世界范围内并且在一个漫长的进程的不同的时期陆续出现,尚不足为奇。

值得深思的是,所有这一切俱产生于华夏黄河流域,并且所有部类的基础工作在春秋至两汉时便已一气呵成!

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在所有这一切的后面,有一股巨大的原动力,也就是符合万物运动规律的宇宙观。

是什么?

往上追,初始的历法和完备的术数是我国上古的最大的科学成就,是它们衍化并培育了两汉的各部类的科学基础工作,而初始的历法和完备的术数又导源于哪里?

是《易经》。

所谓文化,也就是文明的进化,而文明的进化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的。

科学和技术不完全是一回事。

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系统知识,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科学活动。

技术的本质则是在预定目标支配下的实践活动。

但在古代,这二者并没有严格的界线,而是在为生产、斗争、生活服务的过程中融为一体。

英国历史学家托因比著有《历史》大卷。

美国的基辛格博士曾说这部大卷属“最没有读者的畅销书”。

言外之意是说它深奥得让人难以理喻,以至干脆不看了,但又非买这部书不可,仅因为它是托因比所著。

可见其人在西方历史界的地位了。

托因比曾把世界各国的古文化归类为二十六种,而他认为,在这二十六种古代文化中,以阴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最古老的文化,有两万年历史。

当然,并不是因为托因比说了阴阳文化的年头是世界之最,我们也就跟着美上了。

托氏很多提法有商榷余地,例如他把战后的世界发展动向比喻成我国的战国时代就不很确切。

但他对阴阳文化的提法是在世界古文化这个大尺度比较中而产生的,方法好,结论也就有说服力。

《易经》是集中华上古阴阳文化之大成者。

众所周知,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是经学,即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易经》在经学中占有特殊地位,以至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不仅几乎所有思想家都曾治易,而且几乎所有帝王也曾与易学有缘。

易学影响过封建历史的几乎所有读书人。

早在先秦时,《易》以上下经及“十翼”合称“十二经”,此后《易》与《诗》、《书》、《礼》、《春秋》、《乐经》合称为“六经”。

以后汉武帝时立于学官的“五经”,汉代王公贵族必习的“七经”皆有《易》。

隋炀帝以所谓“明经”科取士。

唐初承隋制,以“易”等“九经”科举取士。

唐中期的“十二经”及后来经部中赫赫然然的“十三经”,《易》在其中均举足轻重。

宋代将《易》纳入“十经”,国子监教科与进士考试亦以《易》等为“小经”(因字数少)。

《易》在明列入“九经”,清康熙御纂“七经”以《易》为首,清乾隆时的《四库全书》中首经仍为《易》。

自汉代以降至清代共计有石经七种,七种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并不统一,有的经来回换,而《易》则一气贯穿。

几千年延绵不断,有着顽强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如星汉璀璨的古老文化中,有的遭到破坏,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因出现大断层而失去光泽,中华文化虽也几经跌宕,却不仅相继不绝,而且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个中原因在哪里?

在于源远流长的阴阳文化奠定了一个厚实的基础,一切从《易经》大系统看问题,一切按照《易经》布局,逐步形成以易理为中枢的大结构,程序相当稳定,场也相当稳定。

前些年学术界曾讨论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延续那么久的问题,其实用不着到外国人的系统论那里去找答案。

《易经》本身是描述系统平衡态的,由它诱发的制度和由它生长出的文化一样,是稳定的,又是难以摇撼的。

“《易》以道阴阳”,庄周的这句话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有一种新鲜感。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搞科学技术的人绝大多数是不吃香的,他们或是在内廷当个供奉,或是混个馆亭小吏,看看星相,修修历法,做些玲珑剔透的玩艺儿,耍些奇巧的把戏。

八卦是干什么用的?

《系辞》中指出:

“八卦定吉凶”,“以定天下之业”。

故八卦有文能定国,武能安邦,上能报国,下能救民的作用,其科学价值实为珍贵。

八卦中的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兑为泽,艮为山,本是宇宙间八种物质。

将大自然各类物质归纳为八卦,标志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六十四卦所测者,基本分三大类:

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和科学知识。

八卦,在科学领域应用范围很广,并在农业、天文、地理、数学、化学、军事、外交、人体学、医学、生物学、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法学、预测学、优生学、遗传学、气功、史学、信息传递方面,都做过重大贡献和有着密切的联系。

1.八卦与历史学:

大家知道,史学界对于周朝以前的历史和社会情况,长期因缺乏文字资料及实物资料而无法弄清楚。

后来大量发现古都遗址和古墓,挖掘出数以万计的甲骨,这些甲骨上以甲骨文清楚地刻下周朝和周以前的大量占卜记录,这样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才逐步弄清了周朝的历史社会状况。

由此可见,当时用八卦预测时所记录下来的历史事实,是多么可贵,又多么真实。

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当时八卦预测技术之高,其结果之准确,也是世界信息预测史上罕见的。

2.八卦与数学:

在我国要考证数的起源,总离不开伏羲书的八卦。

可以这样说,伏羲是我国数学的鼻祖。

八卦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八卦是由数组成的,或者说,八卦是数的表现。

卦有卦数,爻有爻数,数贯穿卦的始终。

如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两卦相重,又是一个新数,这个数叫卦数。

再看各卦的爻数与二进制就会发现,若把阴爻记为0,阳爻记为1,八卦正好对应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就是根据我国八卦图发明计算机二进制,震动了世界和科学界,故八卦有“计算机之母”的冠称。

八卦不仅是数学的起源,它与我国文字的起源也是同步的。

八卦的八个符号,就是我国古代的文字,这一点《中国甲骨学史》上有详细的记载。

3.八卦与医学:

我国很早就有“医易相通”的说法,就是研究易学的人,都要把中医学里的《黄帝内经》作为最主要的参考书;研究中医学的人,也要把《周易》作为理论的渊源。

所以八卦的原理,早就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为预测疾病和准确地诊断疾病预防疾病,在信息上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现在我们看一看八卦与人体简单的配备,就一目了然了。

八卦与人体:

外五行:

乾为首,离为目,坎为耳,兑为口,坤为腹,艮为首,震为足,巽为股。

内五行,即八卦配五脏:

乾兑为肺,离为心,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坎为肾。

4.八卦与生物:

六十四卦与生物学中遗传密码正好吻合。

决定遗传机制的分子有两种,分别叫做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这两种结构相同,都是磷酸基、糖碱基组成。

DNA和RNA中的磷酸基无区别,只有一种。

但糖有两种,一种核糖,一种脱氧核糖。

每种可分别接四种碱基,两种糖可以得到八种。

每三个DNA和RNA能决定一种遗传密码,八种碱基每次取三个,重复组合,只能是64种。

它与八卦的结构及生成的六十四卦一模一样。

5.八卦与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谦》卦里提出了谦德化,认为谦让必须以明智、勤劳、奋发为前提,不能把谦让与糊涂、懒惰、怯懦混为一谈,指出“满招损,谦受益”的好处和危害,这仍然使我们遵循的谦德。

6.八卦与哲学:

凡是研究哲学的学者,无不认为哲学的源头出自八卦。

八卦深奥无穷的理论,就是一部生动而实际的哲学教科书和哲学大典。

哲学名词“阴阳”和“矛盾”,就是八卦的基本符号阴爻与阳爻。

“一分为二”,正是八卦上的“太极生两仪”。

至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法则、唯物辩证法、逻辑思维、多层次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等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出自八卦或者与八卦密切相关。

因此,八卦在我国古典哲学史和现代哲学史上都有伟大的功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八卦为什么会具有如此漫无边际的涵盖能力呢?

这是由于它的信息转载率是相当优化的。

现代计算和信息编码理论证明,以r表达十进制数值数,当r=e=2.7183时,效率最高。

但r只能取整数,e介于整数2与3之间,也就是说,r非2即3。

“八卦”正相当于三位二进制码,位数为3,每位状态数为2(爻象有阴阳爻)两者都最接近自然常数e。

所以,八卦组成的复合码的信息传递效率必定很高。

易学对我国的现代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然科学发展从先秦至今,共分三大阶段,亦称为自然科学发展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以象数结合的《周易》整体观念为代表;第二次浪潮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以仪器观测和数据分析为特征;第三次浪潮以60年代以来的系统科学为开端,相继出现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分形几何、一元数学、物元分析。

这些学术理论和方法都与易学象数分不开或有着共同特点。

从60年代以来,闻名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共14项。

其中12项是80年代以后的,更可喜的是,14项科学成果中,有九项是我国科学家80年代以后的成果。

这些成果中有一元数学、物元分析、混沌理论、天地生偶次序、全球地质构造的吕德斯线、地球经络穴位结构、地震自然节律、自然周期可公度性、生物全息律,其理论基础都来源与易学中的象数或与象数有关,有的与易学理论完全一致。

如地球经络穴位的思想,惊人地合乎八卦中的“远取诸身,近取诸物”的理论(上述分析参见李树青《自然科学第三次浪潮条条道路通象数》)。

上海师范大学易学学者王俊龙在易卦数理研究方面造诣较深,他在2005年“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极深研几数成序,致远索隐解是图——今本《周易》序卦、杂卦分布规律坐标几何通解》中指出,今本《周易》不仅其《序卦》是数学精品,其《杂卦》同样是数学杰作。

不论是《序卦》还是《杂卦》,只要依其卦序与《河洛七七方阵图》(王俊龙先生根据传统的易学理论拟制)上的36个序数对好号布置,则最终同类的卦都将呈现出直观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极为规则的几何图形。

这不仅意味着《序卦》和《杂卦》有几何学上的研究价值,或许也意味着《序卦》和《杂卦》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坐标几何(解析几何)遗存文本。

这无论对古老的易学或古代科技史,其意义都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冯精志,《易侠——记张延生》,华夏出版社,1989年

2.张开新,《易学与人生成败》,九州出版社,2004年

3.邵伟华,《周易和谐学》,珠海出版社,2009年

4.张开新,《易经致用精义》,南京出版社,200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