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314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三维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使学生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情境再现

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通过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教学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党的国家领导人在近日访问亚非各国时指出,要发扬双方的传统友谊,推进双方的互利合作,特别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

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表现主要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勒新中国。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

在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声明:

"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接着,在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

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提问:

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

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

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反映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合作探究】新中国在成立之处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

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

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先是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国派王稼祥为首任驻苏大使.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尤其是和苏联的建交,是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的重要成就。

1950年初,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位伟人为中苏邦交做出了重大贡献。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

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中国成立初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

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

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

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

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

13.印度尼西亚1950年4月13日

14.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

15.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

16.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

17.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问: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

其内容是什么?

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作补充。

周总理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1954年6月下旬,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提问:

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

这是因为,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时是什么?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日内瓦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

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布署。

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2.万隆会议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万隆会议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中国代表在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

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许多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会后这种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1955年4月,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五国政府总理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尼风景秀丽的山城万隆召开了。

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毅、章汉夫、叶季壮、黄镇为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阻挠会议获得成功。

西方舆论极力贬低这次会议,认为它“将在愈益混乱和犹豫不决的状态中结束”;美蒋特务还在会议前夕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的爆炸事件。

尽管出现了种种的不利因素,会议还是如期举行了。

4月18日上午,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印尼总统苏加诺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接着会议主席、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发表演说,说明了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密合作,讨论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讨论民族主权、种族和殖民主义等问题。

这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全体会议继续进行,大多数代表的发言都围绕着促进世界和平、经济合作和谴责殖民主义三个方面进行。

但在这和平友好的气氛中,也出现了不协调的音符。

有的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提出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有的代表提出了所谓“颠覆活动”和“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这些言论在与会者心中留下了阴影。

人们担心,这次大会是否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而得不到什么结果呢?

特别是因为人们知道:

会前各国代表团团长已经达成协议,会议上的任何决议必须全体一致通过!

4月19日下午,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走上了讲坛。

在分发了早已准备好的书面发言后,他针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造谣中伤作了补充发言。

他的讲话驱散了几天来留在人们心中的阴影,获得了与会代表普遍的欢迎和赞扬。

当周总理回到自己的座位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纷纷离开座位,同他握手、拥抱,表示祝贺。

会议绕过了暗礁,得以顺利进行。

从4月20~24日,代表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委员会分别举行会议。

到24日下午,终于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完成了会议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当日晚间,亚非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秘书长宣读了关于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国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决议,当会议主席问有没有人反对这些决议时,全场掌声四起,十分热烈。

会议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当地时间21点30分,会议主席宣布大会闭幕。

亚非会议在中国代表团和许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万隆精神”,对亚非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小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取得了哪些成就?

方针:

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板书设计】

【课后研讨】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旧中国(中华民国)形成不同外交政策和方针。

结合你所学的知识,查找有关资料,说一说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什么不同?

①社会制度的不同。

新中国实行独立外交,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而且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旧中国实行屈辱外交,因为依附于外国,民族没有独立,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徘徊。

②阶级基础不同。

新中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旧中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它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发动人民群众,没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

如有其它的观点和认识能够明确阐述出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

 

2019-2020年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0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

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

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二、教师提问:

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

(并提示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

接着进一步提问:

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

(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

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

请学生回答,顺便可以让学生用史实说明。

得出结论:

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可列举的史实有:

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

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

一、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

5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

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对会议的进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

此后,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大大增强,为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无敌国外交”的策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同时,力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新中国建立时的国际形势

1、有利形势: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2)、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2、不利形势:

(1)、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2)、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3、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三、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和初期的三个方针

1、新中国初期的时间限定“建国初期”是指1949年到1955年。

2、背景: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引申:

规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的文件是《共同纲领》,它是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4、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四、初期的外交成就

(一)同苏联等国建交。

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1950年,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随后,又有16外国家同中国建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什么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答:

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完善:

时间: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初期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内容完善:

1954年,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要求学生掌握完善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4、意义:

(1)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参加日内瓦会议

时间:

1954年;

会议议题: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结果:

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四)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尼万隆;

会议性质:

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议题:

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问题: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

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问题:

“求同存异”的“同”和“异”指什么?

答:

“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结果:

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显示了“万隆精神”。

问题:

什么是“万隆精神”?

答: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

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教师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1、与旧中国外交比较,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提示学生从政权性质、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国际环境、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分析总结:

(1)、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